呵呵呵,其實會貼此文呢主要是心有所感國軍面對台海現況在彈藥準備上,似乎還未著力改革。沒錯,步兵彈藥在木製彈箱內依然以兩種型態存放紙盒分裝,與一木箱兩鐵盒始終未見基層部隊,在彈藥準備上,提及第一時間應變時,各連隊應該瞬時發給各兵的彈藥以預先裝填的彈匣發放。國造彈匣沒有相關訊息,但國外已充分使用的塑料彈匣已經經過數次媒體介紹,彈匣內 頂彈彈簧早已採用 可變彈性係數製造也就是說,靠前方的彈簧彈性較軟靠彈匣底的彈性較硬因此在長時間滿彈存放後仍然能具有 順利推彈到最後一顆的能力所以,彈匣長時間儲彈,是沒問題的但是,問題重點不在這,重點是:國軍野戰單位似乎尚未就 瞬間突發應變做好準備,至少應該規定部隊中按兵員人數,預先準備若干已滿彈的彈匣以便快速應敵。如果彈藥還是紙盒分裝,以及 一木箱兩鐵盒存放,如何應變?再來,就是作戰模式未調整,部隊中,仍依二戰模式,編配 彈藥補給士與 彈藥兵這兩種角色理論上在二戰步兵前線相接狀態時,彈藥士要在接敵狀態發生時,領導彈藥兵,在接戰前沿選擇適當位置,建立據點開始開箱裝彈同時,還要開始進行紙本作業,也就是向後方營級,開始申補作業還要差遣彈藥兵,向前線各兵發送彈匣。這樣的二戰模式,可想而知,若要面對連國軍自己,都已經聲稱開始面對準備的 國內突襲,或近海發起攻擊已完全無法在 各作戰兵員彈藥補給上應對。所以,應該要看到國軍:。按兵員適當準備 足量 即用彈匣。快速裝彈器。儘快自主研發或外購現成 塑料輕型高彈量彈匣。儘快改進彈藥撥補架構,改採無線平板申補,與 後線主動增援如此,才能務實面對國防部早已開始演練的 未來防衛作戰
Dwing wrote:通常『發子彈』不會...(恕刪) 我記得彈藥廠發到部隊的彈藥,應該是像第一張圖片所展示,用橋夾裝好的彈藥才是,有橋夾來輔助,的確可以達到某些程度的快速裝彈效果,要是那種單純用紙盒包裝的彈藥,畢竟不像有用橋夾來排好,那真的很花時間裝填。
Leetian wrote:彈匣內 頂彈彈簧早已採用 可變彈性係數製造也就是說,靠前方的彈簧彈性較軟靠彈匣底的彈性較硬...(恕刪) 這種彈簧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有囉 ~~不過目前尚未發明長期壓縮後 , 彈性係數完全不會改變的彈簧 .而當彈簧鬆弛 頂彈力量減弱 , 給彈不順的機率就大增啦 ! 所以基本上這些年來 , 各國軍隊並沒有將子彈壓進彈匣中長期儲放的慣例 ~~
TD4 wrote:光學瞄準鏡比較重要...(恕刪) 這玩意兒可貴得,比槍本體貴個1~2倍以上得也有無倍率得就不便宜了有倍率老舊一點型號(比如TA01)3萬多台幣都還跑不掉而且不是裝了就變神射手要歸零!要歸零!要歸零!(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它是建立在射手確切明白與調整作歸零(也就是機械歸零要熟習)後才有效用得進階,光瞄在生手手上只是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