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諸位匿蹤專家幫我看下這個東西匿蹤性能怎樣?


sunnylucas wrote:
设计成AGM-129...(恕刪)

這需要有超音速風洞,並且有能力設計修改氣動外形,比如雄三就是由上世紀70年代美國競標失敗的產品賣給台灣,而台灣想要增加射程但是又沒有能力修改氣動外形,只能外掛助推火箭。
youuyouu wrote:
我不懂匿蹤, 但飛...(恕刪)

美國上世紀有對反艦飛彈做過廣泛研究
結論就是增加反艦飛彈的匿蹤能力比增加速度更能壓縮目標的反應時間
所以就一路魚叉玩下來而沒有跟進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路線

幾次的應用經驗上來說
艦上搜索雷達基於地球曲率與海面雜波的限制對這類掠海目標的偵測能力有限
而等到船艦被動的截獲飛彈尋標雷達信號時通常已經近的離命中時間剩數十秒計的程度.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美國上世紀有對反艦飛彈做過廣泛研究
結論就是增加反艦飛彈的匿蹤能力比增加速度更能壓縮目標的反應時間
所以就一路魚叉玩下來而沒有跟進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路線

幾次的應用經驗上來說
艦上搜索雷達基於地球曲率與海面雜波的限制對這類掠海目標的偵測能力有限
而等到船艦被動的截獲飛彈尋標雷達信號時通常已經近的離命中時間剩數十秒計的程度.


貌似美國做對比的是全程超音速飛彈。

俄國後來發展的3M54E和老共的鷹擊18這類亞超結合的彈種似乎沒看到老美做過嘗試的信息。

實際有沒有做過秘密的試驗或者模擬就不清楚了。

不過技術底子再先進,實際都會存在科技樹發展不同帶來的彼此優勢項。

假設亞超結合的非匿蹤反艦飛彈在掠海十來米的高度飛行,那麼40米高的雷達理論上發現它的距離也就只有30來公里的距離,這還是不考慮雜波影響的情況下。



而3M54E會在距離目標40多公里的地方進入超音速衝刺階段,加速到M2.5。鷹擊18是加速到M3.

假設一開始進入加速度段就被發現(因為飛行高度會提升),以這個速度,加上加速所需要的一點時間,單艦的理論反應時間應該有大約四五十秒。



反過來看匿蹤型亞音速反艦飛彈。按照一般公式,如果雷達對RCS 5㎡ 的目標發現距離是250km,那麼對 RCS小到0.0001㎡的發現距離理論上應該是250/[(5^0.25)/(0.0001^0.25)]=16.7公里左右。

以M0.9飛完這個距離也需要五十幾秒。


我覺得目前東西方的新銳反艦飛彈在末端突防能力上應該算是旗鼓相當(魚叉不算)。


下一步發展,我猜可能是殊途同歸,美國的匿蹤型末端高速化,中俄的亞超結合型匿蹤化。

mangchaocs wrote:
貌似美國做對比的是...(恕刪)

曾有傳聞蘇聯時代反艦飛彈對抗老美CIWS的方案是...
把ECM跟防彈甲也裝上飛彈了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曾有傳聞蘇聯時代反艦飛彈對抗老美CIWS的方案是...
把ECM跟防彈甲也裝上飛彈了


當年的P-500也就是SS-N-12就有你說的ECM和重要部位裝甲強化。

不過現在ECM應該是先進反艦飛彈的標配了吧……
mangchaocs wrote:
當年的P-500也...(恕刪)

標配的是ECCM啦,防止被船艦的ECM影響命中
會去配ECM則是要干擾CIWS的抵抗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mangchaocs wrote:
01軍版藏龍臥虎,...(恕刪)

這種東西匿蹤性能看出來才真好笑

沒幾樣好武器,要裝大

呆灣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老板是神XX wrote:
这种东西匿踪性能看出...(恕刪)


被你點破了,我就是想試試那幾位自稱專家的大神會不會出來現,結果一個都不說話

其實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還是看得出來的,比如有網友提出的90°垂直平面夾角這些。

其他的我是看不懂
多年後回來看。

果然老共自用裝備沒有搞類似萬劍和Kh-69這樣的方形截面。

不過這尺寸塞進20或者未來35的彈艙可能會有點困難。




編外摸金校尉,野生洛陽鏟師。
miku840048

不是方形截面的問題好嗎

2023-05-17 1:39
mangchaocs
mangchaocs 樓主

方形截面的飛彈其實只要很少垂直內夾角就還好。我只是呼應這篇文最早那些回文裡所說的方形問題。[茶]

2023-05-17 1:52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