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_H wrote:
您只断章取义,怎么不...(恕刪)
Charlie_H wrote:
如果我們考慮當前的國...(恕刪)
幾點個人想法:
1. 如果中國如此不堪,美國不用急著從中東脫身重返亞洲。
因此,若是我們靠意識型態去嘲笑中國的崛起與軍武發展,很有可能會因為誤判而失去台海優勢...
寧可假設對方的軍武發展有一定水準,讓自己時刻保持警惕提防之心。
這是我認為比較適合台灣目前的狀況。
2. 電磁砲的發展還沒有到全面應用的時候,所以現階段看起來效益不像化學能爆炸推動的傳統砲彈。
但是,若是遭遇以下狀態,電磁砲的存在會勝過傳統砲彈。
A. 持續多年的戰爭。傳統砲彈或是導彈需要專門的工廠生產燃料或是火藥。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這類的工廠很容易被攻擊而失去產能。雖然各國都有庫存可以因應,但是若戰爭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很有可能會面臨補給上的問題。
以色列海法本來是專門生產化肥的廠商,前陣子因應ISIS恐攻威脅,也停止在本土硝酸鉀的生產,轉移到中國的分廠生產。
電磁砲雖然需要大量電力支撐使用率,但是擁有核動力船艦的國家都有小型化反應爐的技術。因此,可以把電磁砲視為續戰力優於傳統火炮的武器選項。
B. 高空或是大氣層外的軍武幾乎沒辦法使用傳統火藥推進武器。若是考慮到對衛星或是自軌道對地攻擊的需求,以電磁力推動的砲彈或許是比較可行的架構。
雖然離實際應用還有許多年,但是對有能力挑戰軌道霸權的國家來說,若是現在不加入開發,很有可能未來拿不到進場門票,只能任人宰割...
電磁力推進發射將來也不會只有軍事運用。雖然有人堅持傳統火箭發射效率和成本遠低於目前的磁力助推設備,但是當設備進入研發成本攤提階段,或是電力儲存設備達到量產規模後,電磁力助推發射設備有可能會廣泛應用在軌道與地,或是軌道與軌道間的運輸載具發射輔助系統。
另外说一句,局座的话就别引申了,他是负有独特使命的,歼十改的说法还犹言在耳!

Charlie_H wrote:
电磁炮对于要搞钱研发...(恕刪)
Charlie_H wrote:
電磁砲對於要搞錢研發...(恕刪)
如果,你有仔細看你提供的文章內容,有生之年難見並非指這是不可能完成的科技,而是指現階段還有很多要克服的問題...
如果沒有記錯tsmc,大約是在6~8年前開始投入10奈米以下製程的開發。當初,世界上並沒有可以使用的設備,設備廠商也沒有可以參考或是仿製的機器。
tsmc當初也是分了好幾組研發,打算運用不同的技術方向進行新製程與設備開發。
現在已經有消息可以順利跨入7奈米製程...
電磁砲或者是電磁推進系統狀況也是一樣。在5年前左右開始有商用分析系統開始大量曝光EM + implicit / explicit Force的耦合分析成功案例。按照過去的經驗來看,業界需求需要達到一定數量以後才會推出商用版程式。初期的應用需求可能來自於軍事用途,但是當研發成本開始下降後,各種應用將會開始湧現...
無人機是如此,電磁發射系統也是如此,同樣的,電磁砲或是無軸泵也是如此...
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被自己身處的時代所達到的確能力所侷限,或許有更多比你我還聰明的人正在開發或是優化這些系統,只是你我不知道罷了...
台灣也正在推動潛艦國造(美方也剛放消息願意幫助技術研發),也許我們可以免去過去的包袱,試著開發傳統7扇葉+無軸泵的Hybrid系統?
Charlie_H wrote:
您不如回應一下打百餘...(恕刪)
你不就承認是經濟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了嗎?
既然如此,何必強迫自己用現在的技術與成本結構來否定電磁砲的應用呢?
F35現階段成本極高,產能也不足,美國及其盟國不也正在等待量產後大幅攤提成本後的降價嗎?
純電動車在十多年前也曾經面臨電池成本過高,續航力過低,電池體積與重量過大導致車內空間不足問題...
現在,TESLA最煩惱的卻是產能不夠消化現有訂單的問題...
中國研發先進武器是必然的趨勢,就像美,日,俄,英,法一樣...
我不認為現階段有大規模部署在實戰應用的價值,但是我認為目前有樣品開始測試的各國在未來5~10年內有機會開始部署在軍隊應用上。
如果2020~2025是下一次台海危機,你說,我們仍然要保持"敵方不會有類似的武器在台灣海峽上瞄準我們的軍事設施"?
又或者是,將來國軍手上不會拿到支援反擊的電磁砲可以協防台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