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經國號F-CK-1 VS F16?纏鬥誰贏?


lordkon wrote:
IDF內載油箱
作戰半徑只有150km,就永遠不可能成功...(恕刪)



攔截半徑跟作戰半徑能搞混....真有你的!
oeda6565 wrote:
攔截半徑跟作戰半徑...(恕刪)

那些工程師應該出來用富利耶幫我們解釋一下
就會很清晰

不過這是聽來的

IDF比較輕巧同樣直線速度可已有比較大的淨升力

所以IDF可以用比較小的半徑轉

因為同樣每秒的度數
半徑小的直線速度較慢,F-16淨升力較差,無法維持小半徑較低速度的升力

但F-16可以維持較大的半徑但有同樣的每秒度數,用的就是推力較大

現在比的是每秒轉的度數,但當然半徑越小越好

另外纏鬥會不斷降高度,有時狀況不佳必須減緩轉彎率,讓直線速度上升,準備下一次的轉彎

另外同樣角速度下,F-16速度較快,說不定可以邊灣邊保持高度
一旦IDF放棄直線速度,走小半徑,會讓高度持續調下去

-------------------------------------------------------
纏鬥不是單一因素

必須看高度掉的大小,角速度,半徑

面對短程飛彈 最佳解是高角速度,<<<高直線速度>>>,較小半徑 但這樣g值會爆升

所以裡面有好幾個最佳點
(這就必須由飛行員自己用直覺去拿捏)

還有有時會退出最小彎度讓飛機回復速度(引擎推力大有優勢)

整體而言聽說 F-16 綜合因素組合起來
纏鬥時間一拉長是比較佔優勢
-------------------------------------------------------
唉工程師整天忙他的,他們會懂咩.......
後來轉去念文學院更能拓廣人生見聞

一前有據化工程師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
老闆是眼中只有錢的人生白吃.....硬又要人家跟他一樣蠢,一起精神喊話吧
這兩者都是關起門來鑽牛角尖自 height

一天生病了,瞎咩我人生是這樣關起門來虛度的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老闆是神XX wrote:
那些工程師應該出來用...(恕刪)

這是講啥,IDF在最佳空域,轉彎半經比F16小,
也沒小多少,就在50英呎之內。同樣跟SU27比,
也沒小超過100英呎,這在實戰上,几乎可以當誤
差!
jfkcity wrote:
這是講啥,IDF在...(恕刪)

一般非航空工程師的語氣就跟你差不多

但纏鬥就拼那誤差累積
為什麼要有好的飛行員也是如此

文學院 設計學院 讚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老闆是神XX wrote:
那些工程師應該出來...(恕刪)


攔截半徑&作戰半徑...
這是航程的作戰半徑
不是纏鬥的轉彎半徑..

如果要論轉彎半徑,IDF的引擎已經昇級改良
推力最大將近9100公斤
所以飛控線路重整換新、航控程式重編
低空滾泥巴的能量持續力比以往好得多
反而是飛行員高G力的耐受度要提昇

oeda6565 wrote:
攔截半徑&作戰半徑...(恕刪)

拜託誰能無過......富利耶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aanada wrote:
看經國號的飛行展示...(恕刪)


fuck1是美國人設計的
f16也是美國人設計
fuck1用兩個民用小推想戰勝大推f16?這是違反物理定律的事情

yoshiyoyo wrote:
數據哪來的???那...(恕刪)


IDF內油箱就是小
加上雙發耗油也不低

這就是美國當年上的 緊箍咒


.........................................................
IDF機內載油量不高,其無外掛載油系數明顯低于第三代戰斗機平均值0.283

這是IDF能在結構超重的情況下,以推力不大的兩台發動機獲得較高推重比的主要原因
這和當年美國的情況下通過減油提高飛機機動性的策略很相似,只不過IDF這樣設計
的初衷卻是出于政治原因

這種手段確實有效地提高了IDF的機動性,但也為此付出了續航性能的代價,
並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IDF載重系數不高,和第三代戰斗機(平均值1.25)相比仍有相當差距
載重系數可以說明一架飛機的續航能力和外掛武器的能力
還能說明飛機機體、發動機、各種機載設備的研制水平,即滿足作戰性能要求
的前提下其重量是否輕。

IDF雖然在設計中吸收了很多F-16的優點
但由于設計、材料、工藝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飛機重量偏大,而負載能力卻較弱
從數值來看,IDF這方面和第二代戰機在一條水平線上

一些說法認為IDF主要問題在發動機,只要換發,性能就將有一個大的飛躍
不錯,目前影響IDF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發動機,但換了發動機就OK了嗎?
影響IDF未來發展的根本問題不在發動機上
而在于它當初設計時為自己留下了多少發展空間

IDF是一種輕型飛機,重量不大,機內冗余的可用空間有限
以目前的重量水平,翼載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如果換發,結構重量、燃油重量都要增加

如果還要加強對地攻擊能力
結構還要進一步加強以便加大載彈量
這些重量增量必將導致IDF性能的下降,IDF能否承受這種下降幅度?
新增的燃油還要擠佔機內空間,新增的機載設備也需要空間——有沒有這麼大空間?

一種飛機的優缺點在初始設計時就基本決定了
後期的改進只是程度上的改善,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變化

如果指望通過局部改進獲得一種新的高性能戰機
那是癡人說夢

權衡取舍
IDF獲得了比較滿意的性能,實現了大部分預定目標
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設計

但是否優秀呢?
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沒有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是IDF最大的敗筆
台灣當年就是要養小小的防禦戰鬥機
這點來說IDF算很成功的,該有的性能有,輕巧便宜又好養.
當每個人都吐槽那兩顆TFE-1042時
又有誰去注意它繼承商用發動機血統,得到承平時期更需要的低成本長操作壽命這特點.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lordkon wrote:
但由于設計、材料、工藝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飛機重量偏大,而負載能力卻較弱
從數值來看,IDF這方面和第二代戰機在一條水平線上(恕刪)



IDF的空機重(昇級改良增重後)不到七千公斤
外掛載重(連中腹下平埋也算進去)大約在4000-4500公斤

空機與載重比最高是七比四點五
請問你...這是二代水平嗎?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