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戰爭,中朝聯軍對上14國聯合國軍而不落下風,打出了新朝之威。當時參加中共政權的其他幾個黨,都有人在和美國人聯繫準備接管中國政府了。這一戰,外再不敢輕啟釁端,內再不敢妄生異心。為國家發展建設造就了相對寬鬆的內外環境。
從老共的信仰大義來說,本來就該幫助同志。
從兩黨交誼來說,朝鮮人在老共建國過程中付出許多犧牲。
從國際來說,東亞防共同盟的成立根本由不得老共話事。美蘇兩霸戰爭邊緣對峙的背景下,柏林危機美國單邊讓西德建國,已經很不給蘇联面子了,但美蘇兩方都在爭霸的西線——德國和中歐陳兵百萬,投放了無數的戰車集群,戰爭若在歐洲爆發,代價無限大,而且美蘇兩國恐怕得直接兵戎相對(這幾乎沒發生過)。反而是遠東的朝鮮半島——同樣是美蘇分別託管,美國再一次讓南韓單邊建國(日後又再一次支持南越單邊建國),來一場代理人戰爭是更可控的,
戰爭開始也是南北內戰,然而南韓太不經打,美國就直接下場插手別人內戰,這也就算了,還多次轟炸中國……出兵有什麼問題呢。
至於解放台灣,這典型是想多了,國民黨到台灣,把中國所有的船都帶走了,留給老共的祇有一些小破木船,何況還有第七艦隊協防,怎麼打?老共又不會飛過海峽!就是國軍自己起義歸降,美國也不會坐視不理。
拿金門馬祖是有可能的,但意義不大,反而讓roc更台灣化。
麥勾帕瓦 wrote:
我的理解是韓戰是...(恕刪)
無論德國、朝鮮、越南,兩邊約定是經過全國普選建立全國政府,然而同樣無論是德韓越,美國都支持西德、南韓、南越單方面建國,違背約定,破壞經全國普選建立全國政府的協定,造成了分裂的事實在先。說穿了當時西方社會遍地血汗工廠的情況,說服力實在太弱,實在沒信心跟平等的蘇联和分地的共產黨拼選舉。
南北韓都有恢復國家統一的天職義務,是堂堂之師,皇皇之陣。美國跳下來干預人家內戰是什麼意思?
東北重工業沒東西可搬到華南,東北的重工業設備、廠房在蘇联進軍東北時被蘇联當戰利品拆走了十之八九,徒留一堆工人,還是日後蘇联重新援助才恢復生機,而東北最有基礎、最集中而且靠近蘇联,且有原料,形成一個群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如果像你說的搬到華南,又是一次摧殘,七零八落,四分五散,各自孤零零的在一個地方,想成熟又要花更久了。
真正的往南方內地佈局,是一五計畫完成後,從二五計畫也就是大躍進那時,從鋼鐵業開始,歷經文革時期三線建設,包括軍工、冶金、航空、電子等等,全面播種到各個省份,讓當地開始接觸到工業的曙光。
也就是先在基礎相對好的地方建成一個成熟全面的工業基地,再分靈到廣大內地大江南北的概念。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