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二次大戰德軍豹式戰車考證


jerry su wrote:
我也是搞不懂魯德爾怎麼憑攜彈沒多少的JU-87打爆那麼多戰車的...(恕刪)

應該是出擊很多趟

ju87G要命中且能穿透,只有戰車後方側方
所以看到戰車你還得先繞一下,確定正確路線

37mm砲要能貫穿,又要准大概也就只能很抵近戰車發射
但發射又會震動,還得等一會飛機恢復

猜大概在400碼以內射擊
射擊次數不超過2次

第一次開火大概就是最重要的一擊

感覺很沒效率.....但這類人大概藝高人膽大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老闆是神XX wrote: 那打爆這些戰車的戰績是用啥打爆?????...(恕刪)

確認戰績有兩種較客觀的方式:交叉比對敵方損失紀錄或在戰場上就敵軍殘骸實地計數觀察分析。1944年六月諾曼第登陸之後,英軍的作戰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單位就曾陸續在數個主要戰場進行過實地分析。其揭露的數字可一窺當時空中密接支援對付戰車及自走砲等裝甲車輛的效果:

• 1944年六月至九月諾曼第戰役期間虎式戰車僅11輛毀於空中攻擊,其中5輛隸屬第503重戰車營,為7月18日英軍在康城(Caen)發動古德伍德作戰(Operation Goodwood)首日的大規模高空地毯式轟炸所摧毀。僅6輛為低空密接支援摧毀:三輛為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在6月15日損失、三輛屬第503重戰車營。

• 1944年223輛遭擊毀的豹式戰車中,僅有14輛(6.3%)毀於空中攻擊,其中11輛(5%)為火箭摧毀、3輛(1.3%)為機砲摧毀。

• 1944年8月7日至10日德軍於摩爾坦(Mortain)發動大規模逆襲盧提西作戰(Unternehmen Lüttich)期間,美國第九航空軍Republic P-47D Thunderbolt以及英國第二戰術航空軍Hawker Typhoon Mk. Ib機群對德軍裝甲縱隊進行連續六小時的攻擊,在近五百架次戰鬥任務中宣稱擊毀或擊損252輛德軍戰車及自走砲等裝甲車輛。但事實上該德軍裝甲縱隊僅有177輛戰車及自走砲,且僅損失46輛。這46輛中只有9輛(19.6%)毀於空中攻擊:7輛(15.2%)為火箭摧毀、2輛(4.4%)為炸彈摧毀。對地攻擊戰績浮報2800%。

• 1944年八月中旬法萊斯包圍戰期間,美軍及英軍戰鬥轟炸機群宣稱擊毀391輛德軍戰車及自走砲。但事實上在法萊斯口袋僅有133輛德軍戰車及自走砲殘骸。這133輛中33輛(25%)毀於空中攻擊:11輛(8.3%)為火箭摧毀、4輛(3%)為炸彈摧毀、18輛(13.5%)為機砲摧毀。其餘100輛(75%)為德軍自行毀棄。對地攻擊戰績浮報1185%。

• 1944年八月下旬德軍在法萊斯包圍戰潰敗後橫渡塞納河,英國第二戰術航空軍Typhoon機群在此期間宣稱擊毀222輛各式德軍裝甲車輛。但德軍遺留的388輛各式裝甲車輛中,僅有13輛(3.4%)為火箭摧毀。對地攻擊戰績浮報1708%。

• 1944年底至翌年初突出部之役期間,美軍及英軍戰鬥轟炸機群宣稱擊毀90輛德軍各式裝甲車輛。但德軍遺留的101輛各式裝甲車輛中,僅有7輛(6.9%)毀於空中攻擊。對地攻擊戰績浮報1286%。

這些十幾倍甚至卅倍不等的浮報戰果,與盟軍戰鬥轟炸機群在目標區目視判斷為敵軍即實施攻擊的作戰方式有關。除已摧毀者可能重複多次攻擊而重複計入戰績之外,甚至也常因辨識錯誤而誤擊友軍。此外,攻擊後成效通常亦未能即時確認。宣稱擊毀者並未確實命中,或僅受彈片波及受損而能修復。

以此推估,諾曼第戰役近三個月期間,德軍毀於空中攻擊的戰車及自走砲等裝甲車輛也許不到一百輛。相較之下,美國第九航空軍與英國第二戰術航空軍各損失了897架與829架各式飛機,其中以戰鬥轟炸機損失最巨。Typhoon機群在諾曼第戰役中就損失了274架,151名飛行員陣亡、36名被俘。

二次大戰後期執行空中密接支援的盟軍戰鬥轟炸機群雖然對付裝甲車輛成效不彰,但對付無裝甲車輛及人員卻非常有效,且其對地攻擊爆炸威力造成的恐懼感對戰鬥部隊的士氣影響亦非常顯著。德軍戰車乘員雖知戰鬥轟炸機擊中其車輛的機率極低,但也清楚知道一旦命中的後果,士氣低迷時也有受攻擊即棄車逃逸的情形。加上無防護的輜重運輸車隊非常容易在空中攻擊中受損,使補給中斷。因此部隊移防都盡量選在夜間或天候不佳時,也大幅降低德軍在西線戰略部署的機動性。
老闆是神XX wrote: 
應該是出擊很多趟
ju87G要命中且能穿透,只有戰車後方側方
所以看到戰車你還得先繞一下,確定正確路線
37mm砲要能貫穿,又要准大概也就只能很抵近戰車發射
但發射又會震動,還得等一會飛機恢復
猜大概在400碼以內射擊
射擊次數不超過2次
第一次開火大概就是最重要的一擊感覺很沒效率.....但這類人大概藝高人膽大

1943年夏秋開始實戰部署,暱稱「大砲鳥」(Kanonenvogel)的Junkers Ju 87 G-1/G-2在兩主翼下各掛載一門Rheinmetall-Borsig 3.7 cm Bordkanone (BK) 3,7機砲。每門BK 3,7機砲莢囊左右各以六枚裝彈匣攜行共十二枚37x263B尺寸砲彈。




測試結果顯示其砲口初速1140 m/s的3.7 cm鎢質硬芯穿甲彈(Hartkern-Panzergranate,即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APCR)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00公尺距離貫穿140 mm鋼板、500公尺距離貫穿95 mm鋼板
• 60度俯衝:100公尺距離貫穿69 mm鋼板、500公尺距離貫穿47 mm鋼板

由Ju 87 D改裝的Ju 87 G已將俯衝轟炸制動裝置移除,因此實戰中慣常以樹梢高度超低空盤旋於目標區,確認目標後拉高以淺角度俯衝攻擊。兩門BK 3,7翼置機砲集火距離通常設定為100-200公尺(意謂在此距離具最密集彈著),但其300 km/h戰鬥航速在此種距離僅容許瞄準射擊一秒就必須立刻拉昇以免觸地墜毀。BK 3,7射速達每分鐘160發,所以兩門機砲以一秒短放就能擊發5-6枚砲彈。然而射擊精度受機砲射擊後座力及兩門機砲不同步射擊形成的扭矩影響;極短反應時間亦造成極端戰鬥壓力。這都需要意志堅定且技術高超的飛行員才得以勝任。

與翼置機砲相比,軸置機砲在有效射程範圍內的彈著密度隨攻擊距離變化有限,故能爭取較長的攻擊距離與反應時間。然而Ju 87的機體結構無法在軸向配置體積大的BK 3,7機砲。以此而言,雙發動機的Henschel Hs 129在密接支援戰鬥任務上較具優勢。


照片中的T-34-76 1943年型中戰車附加1943年秋季後成為標準配備的車長頂塔。砲塔後部53 mm傾斜20度裝甲有四個貫穿孔、車體後部48 mm傾斜48度裝甲有兩個貫穿孔,咸認為Ju 87 G-2裝備的BK 3,7機砲所擊穿。以約略等距分佈的彈孔研判應屬單次攻擊的結果。若為單次空中對地攻擊,則貫穿孔的形狀顯示攻擊機應是以30度以下的淺角度射擊;攻擊距離極近,也許不足100公尺;短放所擊發的數枚砲彈也近乎全數擊中。因此或許僅是以俘獲戰車進行BK 3,7機砲地面射擊測試後用作宣傳而已。


不論如何,此結果證明BK 3,7確實在特定條件下能夠貫穿T-34各衍生型砲塔及車體的後部裝甲。但硬芯穿甲彈即使貫穿裝甲,也僅在表面造成小孔。貫穿瞬間也許能在裝甲內側造成些許彈體碎裂或裝甲崩落(spalling)噴濺殺傷乘員毀壞機構,卻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燒夷效果。因此除非碰巧誘爆油彈,否則戰車也僅止於部份失能,而能再回收修復。
我記得最早期的豹式除了試驗車之外不是A型 而是D型

D型才是最早量產的型號

而A型很奇怪的是在D型之後的車型

D型車體特徵是沒有機槍那個凸包隆起 而是一個可以開啟的長條型




A型則開始出現凸包隆起物~

豹式指揮戰車

以德國陸軍編制,戰車團(Panzer-Regiment)為裝甲師下轄戰車部隊的總指揮單位。團部必須與師部及下轄各戰車營營部保持通聯,即時且正確傳遞作戰指令。裝甲師在機動時可能前後綿延兩百公里;而戰鬥部署時,戰車團團部的通聯距離可能必須涵蓋數十公里。所以團部的戰車就必須是加強無線電通訊能力的指揮戰車(Panzerbefehlswagen,簡稱Pz.Bef.Wg.)。

營部及團部的指揮戰車向來以一號戰車及三號戰車改裝者為大宗。由於不具主砲的構型在戰場上易為敵軍辨識而招致敵火攻擊,因此多加裝木製假砲以偽裝;後期則轉趨保留主砲提供戰鬥能力。1943年三月三號戰車停產後,指揮戰車即由四號戰車、豹式戰車、虎式戰車等改裝。因後續車款車體容積較大,裝設額外無線電機後皆可保留主砲以供戰鬥。

豹式戰車基本的無線電設備(Funkgerät,簡稱FuG)為一具FuG 5無線電收發機,提供四公里範圍內的排級至連級戰車間通聯。其兩公尺桿狀天線(Stabantenne)裝置於砲塔左後方的發動機室頂蓋上。




排長及連部戰車可再加裝一具與FuG 5同頻段的FuG 2無線電接收機,以便在FuG 2單向收受團級無線電指令的同時一併以FuG 5與營部及下轄部隊雙向通聯。因此部份豹式戰車具兩根兩公尺桿狀天線。

常稱為Befehls-Panther的豹式指揮戰車區分為團級通聯用的Sd.Kfz. 267以及地空通聯用的Sd.Kfz. 268 “Flivo”兩款。兩者皆移除砲塔右側的7.92 mm MG 34同軸機槍,改裝設FuG 5。因此砲盾上的同軸機槍槍眼以金屬栓蓋。而FuG 5的兩公尺桿狀天線則設置於砲塔頂部右側。




此兩款豹式指揮戰車的差異在於搭載功能不同的無線電設備。Sd.Kfz. 267在車身裝設FuG 8中波無線電收發機,提供涵蓋數十公里範圍的團級通聯,並配發於團部及營部。FuG 8的星形天線(Sternantenne D)裝置於車尾中央。












FuG 8的星形天線也有架設於砲塔左後方既有的FuG 5天線座的特例。



Sd.Kfz. 268則在車身裝設FuG 7超高頻無線電收發機,提供八十公里範圍內與德國空軍密接支援對地攻擊機的通聯。FuG 7的1.4公尺桿狀天線亦架設於車尾中央。然而自1944年後半年起,德國空軍已難以取得持續性的區域空中優勢,遑論適時適所的對地密接支援。於是為數不多的Sd.Kfz. 268亦漸改裝為Sd.Kfz. 267或其它用途。


當車尾天線未架設時,由外觀上無法分辨豹式指揮戰車屬於Sd.Kfz. 267或Sd.Kfz. 268。




豹式指揮戰車自1943年五月至1945年二月共改裝約350輛,其中75輛屬D型、200輛屬A型、約75輛屬G型。這些豹式指揮戰車大部份為Sd.Kfz. 267,Sd.Kfz. 268則僅有40輛。為容納額外的無線電設備,在移除砲塔同軸機槍之外,7.5 cm砲彈攜行量亦依不同車款而減少12-15枚。

值得注意的是豹式戰車的制式名稱與編號為Panzerkampfwagen Panther (Sd.Kfz. 171),而其衍生的兩款指揮戰車制式名稱與編號分別為Panzerbefehlswagen mit 7.5 cm KwK 42 L/70 (Sd.Kfz. 267)、(Sd.Kfz. 268),亦即具7.5 cm七十倍徑KwK 42戰車砲與特定無線電機組合的指揮戰車。

Sd.Kfz.為Sonderkraftfahrzeug的縮寫,指特殊用途車輛。通常以任務用途命名,而非車款。以Sd.Kfz. 267與Sd.Kfz. 268為例,前者指裝設FuG 5或FuG 6加FuG 8的指揮戰車、後者指裝設FuG 5或FuG 6加FuG 7的指揮戰車,因此具同款無線電機組合的各種指揮戰車均冠以相同的Sd.Kfz.制式編號。例如下列車種皆稱為Sd.Kfz. 267,其中各型三號指揮戰車搭載功率較FuG 5大一倍的FuG 6。













這是因為對德國陸軍指揮、參謀及後勤體系而言,功能及火力才是車輛的主體戰力。所以Sd.Kfz.編號暨火力註解提供一目了然的車輛戰力資訊,便於生產配置與戰力部署。

redshoulder wrote:
豹式戰車A型初期量...(恕刪)


好文 頂
電影「T-34」中的豹式戰車

2018年俄羅斯電影「T-34」後段出現的豹式戰車為1944年九月下旬之後生產的G型後期量產型。豹式戰車G型取消駕駛座前方覘視孔以簡化生產並增加裝甲前沿(glacis)的強度,車體上部側面亦不具段差。後期量產型生產過程中漸次附加的外觀特徵包括左側發動機排氣風扇增高以利與發動機連動的戰鬥室增溫系統(Kampfraumheizung)佈局、避免困彈(shot trap)直擊車體前方頂部裝甲的頷式砲盾、加裝排氣管滅焰器(Flammenvernichter)以資夜戰等。






電影中的豹式戰車具有左側發動機排氣扇塔與頷式砲盾兩項後期量產型特徵,同時也具有防磁塗裝(Zimmerit)。但裝甲前沿上的駕駛覘視孔不應存在。



然而1944年9月10日防磁塗裝即已廢止;左側發動機排氣扇塔則自同年9月22日成為出廠標準配備。排氣扇塔與防磁塗裝並存的例子極罕見,如照片中1944年9月23日在西線戰場遭擊毀的豹式戰車,推測為八月間防磁塗裝未廢止前用以測試排氣扇塔的G型後期型預量產批。


不論如何,同年十月間開始配備的頷式砲盾就不應與防磁塗裝並存。此外,豹式戰車G型已取消駕駛座前方覘視孔,自然不會如電影般遭敵方瞄準此處而擊穿。這些都是電影考證上的疏失。

電影中的豹式戰車正面裝甲前沿繪有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希特勒青年團」(12. SS 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師徽。該師在1943年10月30日於比利時成軍後持續部署於西線,參與1944年六月上旬起的諾曼第戰役以迄翌年元月下旬止的「守望萊茵」作戰(Unternehmen Wacht am Rhein),即突出部之役。1945年二月方劃歸南方集團軍開赴匈牙利對抗東線俄軍,直到終戰。

電影後段擄獲復原的T-34-85預計以俄軍戰俘操縱,作為德軍戰車射擊訓練活靶。此處戰俘營為代號Außenlager S III的奧爾德魯夫集中營(Zwangsarbeitslager Ohrdruf),位於德國中部萊比錫西南方約145公里。該地自1941年底即開始收容俄軍戰俘,但至1944年秋才由納粹黨親衛隊(Schutzstaffel,簡稱SS)接手管理。1945年4月2日因盟軍迫近,營囚由親衛隊成員驅趕前往西南方51公里處的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集中營,過程造成千名營囚死亡;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簡稱HJ)成員亦參與此死亡行軍。

希特勒青年團源自1922年創設的納粹黨青年聯盟(Jugendbund der NSDAP),1926年七月更名。該組織雖有例行軍事訓練,其巡邏勤務隊(HJ Streifendienst)也作為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的人員培訓單位,但並非軍事部隊,也不歸武裝親衛隊(Waffen-SS)管轄。事實上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不曾部署於奧爾德魯夫地區,亦不曾參與此集中營的相關事件。因此電影後段的戰車追逐情節全屬虛構。

以歷史背景而言,電影後段的事件理應發生在1944年十月至十二月初之間,即自豹式戰車G型後期量產型開始生產配發部隊至守望萊茵作戰展開前。場景地面並無積雪,與奧爾德魯夫地區在一、二月間才會降雪的狀況相符。


此時在諾曼第戰役期間損失慘重的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已後撤至德國西部盧森堡邊境的艾費爾(Eifel)山區,再轉進漢諾威西北50公里的寧布爾格(Nienburg/Weser)整補,兩地分別距奧爾德魯夫380公里與260公里之遙。該師在同年12月13日再次部署於比利時邊境的艾費爾山區,準備參與守望萊茵作戰。

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在成軍時以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移轉的資深軍士官為骨幹,因此諸多運作細節皆一併承襲。例如戰車砲塔戰術編號中的末碼即不從1開始,而沿用成軍時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自5起始的流水號;且此編碼方式至終戰皆未曾改變。







因此電影中所見的111號車、112號車並非該師的編碼方式。且迷彩亦非當時德軍裝甲車輛慣用的樣式。


此外,德軍主角Klaus Jäger在1941年十月為國防軍第十一裝甲師上尉,1944年十月為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上校。在不同軍種間的轉移並不多見。
豹式戰車王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蘇聯野戰部隊所呈報的戰車獵殺紀錄並不確實,原因包括戰場觀測不易立即辨別全損、半損或棄置、半損戰車經拖救修復即能回役、故意浮報等。只有當交戰獲勝確保戰場後,逐一盤點敵軍遺留的車輛才有機會實質確認戰果。因此德軍高層會將部隊呈報的戰車獵殺戰果調降三至五成,以較精確估算敵軍實際戰力損失。而俄軍浮報五倍以上戰果的狀況也是通例。

根據德國官方紀錄,以下戰車獵殺王牌的戰績部份或全部以豹式戰車締造,可作為參考。大部份為東線戰績。

RK:騎士鐵十字勳章
RKE: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RKES:橡葉佩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 Major Gerhard Fischer (PzRgt 23): 102, RK
• Oberfeldwebel Hermann Bix (PzRgt 35): 100+*, RK
• SS-Oberscharführer Ernst Barkmann (SS-PzRgt 2): 82+, RK
• Generalmajor Franz Bäke (PzRgt 11/PzBrig 106/PzDiv “Feldherrnhalle 2”): 79*, RKES
• SS-Oberscharführer Heinrich Warnick (SS-PzRgt 2): 77*
• SS-Oberscharführer Hubert Ludwig (SS-PzRgt 2): 70+*
• Feldwebel Rudolf Larsen (PzRgt “Großdeutschland”): 66, RK
• Oberleutnant Hans-Babo von Rohr (PzRgt 25); 58, RKE
• Leutnant Horst Giese (PzAbt 5): 58, RK
• Oberfeldwebel Herbert Elsner (PzRgt 23): 56
• SS-Untersturmführer Konrad Heubeck (SS-PzRgt 11): 52, RK
• Oberfeldwebel Gerhard Brehme (PzAbt 52): 51, RK
• Oberleutnant Hans-Joachim Weißflog (PzRgt 16): 47+, RK
• Oberfeldwebel Fritz Scherf (PzAbt 103): 42, RK
• SS-Obersturmführer Hans Dauser (SS-PzRgt 1): 34+, RK
• SS-Obersturmführer Alfred Großrock (SS-PzRgt 5): 29, RK
• SS-Hauptsturmführer Hans Malkomes (SS-PzRgt 1): 24+,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Friedrich Holzer (SS-PzRgt 2): 19+,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Paul-Albert Kausch (SS-PzRgt 11): 19, RKE
• Oberfähnrich Wolfgang Hartelt (Fallschirm-PzRgt "Hermann Göring"): 17,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Fritz Langanke (SS-PzRgt 2): 9+,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Karl Mühleck (SS-PzRgt 2): 7+, RK

redshoulder wrote:
「T-34」電影中...(恕刪)


很喜歡Panther. 但要說二戰最佳中戰車, 我始終選T34.

這些大而無當的法西斯,何須直接命中你,只要把你周圍的步兵用火箭炸得四散奔逃,再把後方一點油料補級一併摧毀,一樣對你有陼敵效果,再者你維修不易,而且只生產個一千多輛,能起什麼作用,所以你還是屎吧!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