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德軍四號戰車考證

四號戰車砲塔頂部裝甲演進暨西線戰場對地密接支援成效

四號戰車頂部裝甲在G型後期量產型之前為10 mm。1943年二三月間,四號戰車G型砲塔改款。此後期量產改款除換裝裝甲強化的車長頂塔外,亦取消車長頂塔左側的天線架孔。在此同時,砲塔頂部裝甲亦由10 mm增為前部16 mm、後部25 mm,並持續沿用於1943年六月開始量產的H型及翌年六月開始量產的J型。已生產但尚未組裝的舊式砲塔似乎皆以鋼板封蓋取消的頂塔左側天線孔。



此種四號戰車G型由中期量產型過渡至後期量產型期間在砲塔頂部進行的變更,並未見於權威參考文獻,因此無法確定是出廠已有或是現地改裝。四號戰車F2/G型以舊式砲塔設計換裝較大且較重的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位於砲塔內部的砲鎖(travel lock)原始設計結構強度不足,在持續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造成砲塔結構變形。所以此附加鋼板可能是貼附於對應砲鎖的位置,用以強化砲塔結構。1943年二三月間改款的G型後期量產型已藉增加砲塔裝甲厚度解決換裝戰車砲所造成的砲塔結構問題,而強化後的砲塔也使四號戰車G型得以自1943年四月再次換裝後期的標準武裝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

以此推論,四號戰車砲塔頂部裝甲增厚其實是著眼於安裝長砲管戰車砲時的結構強度,並非以防禦曲射火砲或對地攻擊機為設計考量。

二次大戰期間各參戰國密接支援攻擊機一直都有戰車殺手的美譽,尤其盟軍在西線戰場對上德國裝甲部隊,更把密接支援吹捧成摧枯拉朽所向無敵的利器。但因戰場觀測不易、車型或損壞程度判斷失準、重複攻擊已毀車輛等因素使然,這些對地攻擊機的戰車獵殺戰果其實都是十倍以上甚至數十倍的浮報。而大戰期間德國或蘇聯的戰車損失總數中,僅約5-7%毀於空中攻擊。

先不論德國、蘇聯的對地攻擊武器,單以西線盟軍主要密接支援戰鬥轟炸機:美軍Republic P-47D Thunderbolt以及英軍Hawker Typhoon Mk. Ib的武裝而言,炸彈、火箭都可有效獵殺戰車,但命中率極低。而P-47八挺12.7 mm Browning M2機槍射擊實心穿甲彈的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0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8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16 mm鋼板
• 7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14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1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9 mm鋼板
• 5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8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7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7 mm鋼板

Typhoon的四門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射擊實心穿甲彈的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7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24 mm鋼板
• 7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4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9 mm鋼板
• 5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19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5 mm鋼板

對地攻擊機以槍砲攻擊地面目標時,慣常以30-60度淺角度俯衝掃射。此攻擊模式除增加瞄準射擊時間,也能在距目標200-300公尺處及時拉升以免觸地墜毀。

對應上列穿甲數據,可發現在對地攻擊機慣常的攻擊模式下,P-47的12.7 mm M2 BMG無法貫穿四號戰車A型以迄G型中期量產型的10 mm頂部裝甲。而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在近距離應可貫穿。但翼置槍砲在集火(gun harmonisation/convergence)距離外的彈著點較為散佈,對戰車命中率與有效彈著量都是問題。此外,實心穿甲彈貫穿裝甲後並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燒夷效果,對裝甲防護下的戰車乘員或設備殺傷損壞程度有限。

且1944年六月後,西線戰場的四號戰車就以H型與J型為主,其頂部16-25 mm的裝甲厚度已使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無法有效貫穿,遑論P-47的12.7 mm M2 BMG。

二次大戰後期執行空中密接支援的盟軍戰鬥轟炸機群雖然對付裝甲車輛成效不彰,但對付無裝甲或輕裝甲車輛及人員卻非常有效,且其對地攻擊爆炸威力造成的恐懼感對戰鬥部隊的士氣影響亦非常顯著。德軍戰車乘員雖知戰鬥轟炸機擊中其車輛的機率極低,但也清楚知道一旦命中的後果,士氣低迷時也有受攻擊即棄車逃逸的情形。加上無防護的輜重運輸車隊非常容易在空中攻擊中受損,使補給中斷。因此部隊移防都盡量選在夜間或天候不佳時,也大幅降低德軍在西線戰略部署的機動性。

redshoulder wrote:
四號戰車砲塔頂部裝...(恕刪)


所以....R兄
魯德爾號稱幹掉500多台戰車
其實也應該沒那麼多吧?
Nebelkerzen-Wurfgerät

自1938年9月7日起,德國陸軍裝甲車輛開始在車尾裝置煙霧彈釋放器(Nebelkerzen-Abwurfvorrichtung, NkAV)。此裝置的彈架以彈簧夾懸掛五枚快速發煙煙霧彈(Nebelkerzen Schnellnebelkerze),各彈引信以鏈條鬆懸於彈架。製造煙幕時,車長在車內以手掣繩一次即鬆彈簧夾釋放一枚煙霧彈,彈體墜落後由鏈條扯住即擊發。煙幕可維持一百至兩百秒。



NkAV置於車尾,故煙幕亦在車尾形成,但作戰中的裝甲車輛理應面朝敵軍方向。於是車輛以NkAV釋放煙幕後,還得倒車才能進入煙幕掩蔽。這就成了NkAV的嚴重缺陷。

德軍裝甲部隊常懸吊的水桶似乎在1940年中征法之役才逐漸出現,砲塔後方置物箱在隨後展開的北非戰役開始出現並漸成為標準配備。照片中這輛1941年十月間於東線戰場的四號戰車,除具備砲塔後方置物箱外,水桶也直接以NkAV的鏈條懸吊。此舉似乎也顯示NkAV的功能並未為車輛乘員所認同,進而予以閒置。


1942年3月3日NkAV停產,而安裝於砲塔前端的電動擊發式煙霧彈投擲器Nebelkerzen-Wurfladung 1 (NbKWldg 1)則持續研發測試,直到同年10月21日才列為裝甲車輛生產線與維修廠的標準安裝項目。



但NbKWldg 1遭小口徑槍彈命中或彈片噴濺擊中就會自燃,在實戰中車輛乘員視線常為意外產生的煙幕所遮蔽。此煙霧彈投擲器於是在1943年六月停止安裝。

1944年三月起再改換為砲塔頂部內裝的近接防禦武器發射器(Nahverteidigungswaffe)。此裝置除煙霧彈外,尚可發射信號彈與人員殺傷雷。


依德國陸軍裝甲車輛煙幕產生裝置的演進過程,自1938年九月至1942年三月間從未改款過的NkAV應安裝於下列裝甲車輛的前期衍生型:一號戰車、二號戰車、捷克製38(t)戰車、三號戰車、四號戰車、三號突擊砲以及其它同時期裝甲車輛,但實際上並未全面裝設。NkAV裝置於車尾右側。




















三號突擊砲安裝NkAV時,會再以鋼板將其包覆以防彈片噴濺擊中。



四號戰車會將其直接安裝在圓筒狀發動機排氣消音器上,但NkAV自四號戰車F2型起已不再使用。








jerry su wrote: 
魯德爾號稱幹掉500多台戰車
其實也應該沒那麼多吧?...(恕刪)

德國空軍戰車獵殺王牌前十名及戰績:

• Hans-Ulrich Rudel上校:逾519輛戰甲車、空戰擊落11架
• Anton Hübsch上士:逾120輛戰甲車、空戰擊落8架
• Gerhard Stüdemann上尉:117輛戰甲車
• Alois Wosnitza上士:104輛戰甲車、空戰擊落2架
• Jacob Jenster少尉:逾100輛戰甲車
• Hendrik Stahl上尉:逾100輛戰甲車
• Anton Korol少尉:99輛戰甲車
• Wilhelm Joswig中尉:88輛戰甲車
• Max Diepold中尉:87輛戰甲車
• Wilhelm Noller少尉:86輛戰甲車

Hans-Ulrich Rudel上校在2530次戰鬥任務中宣稱擊毀逾519輛戰甲車、逾800輛其它軍用車輛、逾150座槍砲掩體、4列裝甲列車、70艘登陸艇、戰艦Marat一艘、巡洋艦一艘、驅逐艦一艘,並在空戰中擊落11架敵機。自身遭擊落逾30次,座機被敵火重損塗銷者不計其數。身為狂熱的納粹支持者,也理所當然成為納粹德國的宣傳樣板。除不次授勳擢升之外,在1944年12月29日更獲頒二次大戰德國全軍獨一無二的最高武勳金橡葉佩劍鑲鑽騎士鐵十字勳章(Ritterkreuzes des Eisernen Kreuzes mit goldenem Eichenlaub, Schwertern und Brillanten),也在1945年4月23日希特勒下令逮捕Hermann Wilhelm Göring並剝奪其帝國大元帥軍銜及1940年7月19日頒授的大鐵十字勳章(Großkreuz des Eisernen Kreuzes)之後,成為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全軍獲最高勳獎者。



Rudel上校生涯2530次戰鬥任務比戰車獵殺排行第二位的Hübsch上士生涯1060次戰鬥任務多了2.5倍,戰車獵殺數目卻多逾4倍。大戰期間德軍高層會將部隊呈報的戰車獵殺戰果調降三至五成,以較精確估算敵軍實際戰力損失。但此防止戰果浮報的規則顯然未用於Rudel所宣稱的戰績。

確認戰績有兩種較客觀的方式:交叉比對敵方損失紀錄或在戰場上就敵軍殘骸實地計數觀察分析。經由此類方式分析而揭櫫的資料顯示不論是東線戰場德軍對蘇軍,或西線戰場盟軍對德軍,密接支援對地攻擊機所宣稱的戰車獵殺戰果都是十倍以上甚至數十倍的浮報。自然東線戰場蘇軍對德軍也不應例外;且根據歷史經驗,蘇軍浮報戰果的程度必定比美英德更加離譜。Rudel上校的戰車獵殺紀錄尚無蘇聯相關損失資料可供比對佐證。若以已知的戰果浮報倍數推估,則Rudel上校實際擊毀的戰車數量,或許還比排行前五名虎式戰車王牌中的任一位都少了一半以上。

然而Rudel上校所宣稱的戰車獵殺戰果至少存在一個破綻。

德國空軍在1942年七月成立實驗單位「對戰車戰鬥測試隊」(Versuchskommando für Panzerbekämpfung) ,由前第二俯衝轟炸機聯隊一大隊(I./StG 2)大隊長,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Hubertus Hitschold少校指揮。此實驗單位測試新型對戰車密接支援對地攻擊機的適用性,並執行新型機部署於戰鬥部隊前的飛行測試、戰鬥戰術教範擬定與飛行員訓練。

Vers.Kdo.f.Pz.Bek.在1943年初曾負責新式對戰車攻擊機Junkers Ju 88 P系列的導入,但因射擊及飛行特性不佳而未能成功。同年三月間轉以Junkers Ju 87 G-1及Messerschmitt Bf 110 G-2/R1為主。Ju 87 G-1 (上)為Ju 87 D-1/D-3的改款,移除俯衝轟炸制動裝置,並於兩主翼下各掛載一門Rheinmetall-Borsig 3.7 cm Bordkanone (BK) 3,7機砲;Bf 110 G-2/R1 (下)為機腹掛載一門BK 3,7機砲的衍生型。



Vers.Kdo.f.Pz.Bek.自1943年三月至6月17日解編為止,下轄的三支測試中隊(Versuchstaffel)分別配置如下:

• 第一測試中隊(操作Ju 87 G-1)由第一俯衝轟炸機聯隊(StG 1)成員組成。1943年6月17日歸建原聯隊成為其第十(戰車驅逐)中隊(10.(Panzerjäger)/StG 1);10月18日隨攻擊機聯隊編制重整而成為第77對地攻擊機聯隊第十(戰車驅逐)中隊(10.(Panzerjäger)/SG 77)。
• 第二測試中隊(操作Ju 87 G-1)由第二俯衝轟炸機聯隊(StG 2)成員組成。1943年6月17日歸建原聯隊成為其第十(戰車驅逐)中隊(10.(Panzerjäger)/StG 2);10月18日隨攻擊機聯隊編制重整而成為(二代)第二對地攻擊機聯隊第十(戰車驅逐)中隊(10.(Panzerjäger)/SG 2)。
• 第三測試中隊(操作Bf 110 G-2/R1)由第一驅逐機聯隊二大隊五中隊(5./ZG 1)成員組成。1943年6月17日歸建原聯隊成為其戰車驅逐中隊(Panzerjägerstaffel/ZG 1),隨後於八月解編。

Rudel中尉在1943年2月10日1./StG 2中隊長任內完成第一千次戰鬥任務,成為家喻戶曉的樣板宣傳人物。隨後借調至Vers.Kdo.f.Pz.Bek.第二測試中隊實戰測試Ju 87 G-1。在對戰車測試單位期間,他在庫班(Kuban)區域以Ju 87 G-1摧毀70艘橫渡頓河的蘇聯登陸艇,並在三月於貝爾哥羅德(Belgorod)首開個人駕駛Ju 87 G的戰車獵殺紀錄。4月14日獲頒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並晉升上尉。

Rudel在自傳中提及1943年五月間,他由2./Vers.Kdo.f.Pz.Bek.歸建原聯隊StG 2時,也一併帶回一架Ju 87 G-1。1943年7月5日德軍於庫斯克突出部(Kursk salient)發動的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展開後,Rudel上尉在7月6日至8日的某一天以這架Ju 87 G-1擊毀12輛蘇聯戰甲車,並進而促成Ju 87 G戰車驅逐中隊的建制。

實際上分屬不同聯隊的10.(Pz)/StG 1與10.(Pz)/StG 2兩支戰車驅逐中隊在1943年6月17日衛城作戰發動之前就已由Vers.Kdo.f.Pz.Bek.歸建原聯隊成軍。根據德國空軍的紀錄,衛城作戰前僅10.(Pz)/StG 1配備八架Ju 87 G-1;而Rudel上尉所屬聯隊之10.(Pz)/StG 2當時並無Ju 87 G-1,僅有Ju 87 D;且該中隊直到同年八月衛城作戰終結之後才開始接收Ju 87 G-1。因此官方紀錄無法證實Rudel上尉所謂五月間帶回一架Ju 87 G-1的說法。

所以衛城作戰期間,Rudel上尉如何以Ju 87 G-1單日擊毀12輛蘇聯戰甲車,就頗堪玩味。該機據敘述已在當日戰鬥任務中被敵火擊損後停飛維修。但自此至7月16日衛城作戰終結,已執行千次戰鬥任務而擁有高知名度的Rudel上尉皆無補充機可替用,似也非常態。

Rudel上校的生涯戰績或許在戰車獵殺數量上有所爭議,但他能長期持續執行2530次戰鬥任務,必定也累積了常人不能及的可觀戰功。據推估,Rudel上校的軍旅生涯總共飛行五十三萬公里、使用五百萬公升燃油、投擲一百萬公斤炸彈、射擊一百萬發7.92 mm MG 17/13 mm MG 131機槍彈(等同連續射擊17小時)、十五萬枚20 mm MG 151/20機砲彈(等同連續射擊3.5小時)、五千枚37 mm BK 3,7機砲彈(等同連續射擊半小時)。這並非常人所能為,也不愧為有史以來獲得最多勳獎的飛行員。
四號戰車前期衍生型的裝甲演進

依照德國裝甲部隊推手海因茨•古德林(Heinz Wilhelm Guderian)上校在1934年初的原始設計概念,四號戰車以連級編制附屬於戰車營用作裝甲師後衛,應付戰防砲、碉堡等軟性或靜態目標,並提供跟隨確保戰果的步兵戰鬥支援。因此以「伴隨車輛」(Begleitwagen,簡稱B.W.)為發展代號,掩飾當時德國違背凡爾賽和約發展軍備的事實。

因並非第一線戰鬥車輛,在1937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小量生產35輛的初代四號戰車A型,其表面硬化裝甲僅為砲塔正面20公釐、車體正面14.5公釐、僅足以抵禦小口徑槍械及輕型火砲與手榴彈的噴濺碎片。


四號戰車經A、B、C型三種預量產發展測試款逐步將裝甲厚度提升至砲塔正面30公釐、車體正面30公釐。



而自1939年十月開始生產的四號戰車預量產最終款D型則汲取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間波蘭戰役的實戰經驗,再將車體側面裝甲提升至20公釐以抵禦遠距射擊的20公釐口徑機砲彈;同時亦將原內藏式砲盾改為35公釐厚外露式砲盾,防止砲塔正面中彈後彈片濺入砲塔內卡住戰車砲。



然而由波蘭戰役實戰經驗亦發現此時四號戰車砲塔及車體正面的30公釐裝甲無法抵禦波蘭陸軍armatka 37 mm wz. 36戰防砲(即授權生產的瑞典37 mm Bofors L/45/M),因此在四號戰車D型生產的尾批也計畫將車體正面裝甲提升至50公釐。然而因四號戰車的定位為輔助戰車,不若主力三號戰車具有生產優先性,因此直到1940年五月上旬德軍入侵法國時,D型僅有129輛配發部隊,且皆為原始設計的裝甲厚度。

征法之役開始後,四號戰車D型砲塔及車體正面的30公釐裝甲厚度雖能抵禦法軍FCM 36與Renault R35的37公釐口徑戰車砲,但卻不敵Char D系列與Somua S35的47公釐口徑戰車砲以及戰防砲。德軍在1940年五月上旬戰役開始時部署的279輛各式四號戰車,在六月下旬戰役結束時已戰損182輛,其中97輛重損塗銷,損失慘重。雖然額外增加車體正面30公釐、車體側面20公釐的附加裝甲板(通稱zusätzenpanzer或appliqué armor)應急方案迅速提出,但附加裝甲板配件開始配發部隊時征法之役已然結束,只能自1940年七月起用以強化D型。而自1940年十月開始大量生產的E型車體正面裝甲仍為30公釐,因此也使用此附加裝甲板達到車體正面30+30公釐的裝甲構型。


直到1941年四月開始量產的四號戰車F型才將車體正面裝甲提升至50公釐、車體側面提升至30公釐。由於兩片裝甲結合的防貫穿能力較同厚度的單片裝甲差,因此直接提升裝甲厚度才能有較佳的防護力。


四號戰車因考量發動機傳動軸與砲塔旋迴機構的整體佈局,將砲塔環自車軸中心線左移6.5公分,並將發動機右移15公分以平衡重心,因而成為不對稱佈局。受砲塔左移的影響,車體戰鬥室也為左前方駕駛在前、右前方無線電/機槍手在後的佈局。四號戰車A型在車體右前方裝備一挺7.92 mm MG 34機槍,兩戰鬥室前方裝甲也隨其前後排列而呈階梯形段差。


四號戰車B、C型則取消車體機槍,改用附帶裝甲蓋板的手槍射口,並將車體戰鬥室前方裝甲階梯形段差拉平而成為單片式。




自D型起再回復安裝車體機槍,因而沿用A型的階梯形段差設計,並延續至E型。



然而經實戰驗證,此階梯形段差可能造成困彈(shot trap)不利防護,故自F型起的後繼衍生型皆改為與B、C型相同的無階梯形段差單片式設計。


因此1940年七月後為四號戰車D、E型使用的附加裝甲板就是兩段式,以配合此兩車款車體前方裝甲的階梯形段差。




除制式附加裝甲板外,各部隊也曾自行設計組裝附加裝甲以強化四號戰車防護力。此現地加裝裝甲的作法可能會因不當銲接的熱效應而造成原車裝甲強度折減,所以在1941年初通令禁止。在此時間點亦出現再度補強用的制式20公釐厚度前置裝甲(Vorpanzer),鉚接於砲塔正面及車體正面形成間隙裝甲,以減損披帽穿甲彈(armor-piercing capped, APC)命中時的貫穿力。但四號戰車裝備前置裝甲的僅有D、E型以及少數F型,且多配屬位於法國的後備訓練單位。實戰單位也僅配屬於國防軍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roßdeutschland)。










德國陸軍似乎以Vorpanzer統稱結合於原車裝甲的附加裝甲板以及間隙裝甲設計的前置裝甲,並未用以專指後者。這與二次大戰中後期成為制式裝備的裝甲側裙(Schürzen)間隙裝甲不同。

裝甲側裙發展之初是為了抵禦俄軍慣用的戰防步槍,因此戰車在垂直裝甲薄於40公釐與30度傾斜裝甲薄於30公釐的部位皆以裝甲側裙防護。裝甲側裙在1943年二月底馮•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元帥籌劃執行的「反手拍」第三次卡爾可夫(Kharkov)戰役期間剛完成測試,三月即由希特勒下令加裝於突擊砲、三號戰車、四號戰車及豹式戰車。因此以四號戰車而言,僅G型後期量產批、H型及最終的簡化版J型在出廠時附掛裝甲側裙(1944年九月起車側改為輕量化網狀側裙Drahtgeflecht)。戰場現地加裝裝甲側裙則由1943年六月開始進行,正好趕上七月於庫斯克突出部發動的衛城作戰。由於裝甲側裙為間隙裝甲形式,也能藉提早引爆彈頭干擾金屬噴流而有效抵禦二次大戰時期的高爆戰防彈(high explosive anti-tank, HEAT),因此在不使用戰防步槍的西線戰場仍持續存在。



部份訓練用的四號戰車D、E型在1942年七月之後也隨F2/G、H型換裝7.5 cm KwK 40長砲管戰車砲。然而舊式車體底盤無法過度承受重量及射擊後座力皆增加的新式砲塔,僅能作為訓練用途,無法承接持續的戰鬥任務。


現存於英國波維頓(Bovington)戰車博物館(The Tank Museum)的四號戰車D/H混合型就是此種產物。該車於1944年夏季諾曼第戰役期間由英軍俘獲。車體序號80732,為1940年七月出廠的D型,但裝備長砲管戰車砲以及1943年六月後才現地加裝的砲塔裝甲側裙。車體正面除附加裝甲外亦使用前置裝甲,因此為30+30+間隙+20公釐的裝甲構型。



四號戰車後期衍生型在車體正面亦有附加裝甲,然而不論銲接或鉚接皆為單片式,橫跨駕駛與通信/機槍手兩戰鬥室前方。

四號戰車的天線曲折器



四號戰車A型至G型的FuG 5無線電收發機兩公尺桿狀天線裝置在車體右側砲塔附近。其天線架可向車體後方翻轉,將桿狀天線收納於車身側面的木製天線槽中;天線槽下方亦開孔貯放一根備用天線。




若桿狀天線豎立,則當砲塔旋迴時,砲管就有機會碰觸天線。雖然此桿狀天線的韌性足以承受80度彎折後回復原狀不致斷裂,但金屬砲管與金屬天線碰觸形成短路,仍可能損壞無線電機。

四號戰車只能在車外翻轉收納天線。因此一旦未收納天線而進入戰鬥狀態,就可能造成砲管碰觸天線的後果。故在主砲下方安裝木製天線曲折器即成為解決砲管碰觸天線形成短路的制式方案。此裝置似乎由四號戰車C型在1939年八月前的生產後期開始成為出廠標準配備,並泛見於後續的短砲管D、E、F型。部份B、C型亦見現地加裝。









在1940年六月北非戰役展開後逐漸成為標準配備的砲塔後方貯物箱(Gepäckkasten),也因有碰觸天線的風險而加裝天線曲折器。


在四號戰車F2/G型換裝長砲管戰車砲後,此木製天線曲折器初始亦隨之延伸加長。



但隨後更改為懸掛於砲管的一段。


最後定型為砲盾右側的衣架型設計。









或許因效用不彰,此裝置在長砲管的四號戰車F2/G型僅常見於甫出廠或未經戰陣者,不若短砲管D、E、F型在這種易毀於敵火的木製品損毀後尚會重新安裝。這似乎又是德軍武器過度設計(over-engineering)的一例。



四號戰車自H型起即將桿狀天線以固定式天線架設置於車尾左側,大幅降低砲管碰觸天線的機會。因此也不再裝備木製天線曲折器。




此外,三號戰車不論桿狀天線設置位置與翻轉收納形式都與四號戰車近似,同樣有砲管碰觸天線的風險,但卻從未安裝過天線曲折器。這大概是因為三號戰車可以由無線電員或駕駛從車內操作天線翻轉收納之故。




關於德軍部份戰車與裝甲車的天線架設形式,可參考Panzer Antenna一文針對英國波維頓(Bovington)戰車博物館(The Tank Museum)館藏的巡禮。該博物館現存的四號戰車D/H混合型在砲盾右側亦有天線曲折器,與歷史照片的形式相符。


redshoulder wrote:
四號戰車G型,武裝...(恕刪)


4號戰車模型我做最多
四號戰車H型,第十二裝甲師戰車廿九團二營五連,1944年七月於白俄羅斯

蒼穹之嵐 wrote:

...(恕刪)

這輛四號戰車H型隸屬第十二裝甲師戰車廿九團二營五連,實車相片攝於1944年七月。此時第十二裝甲師正馳援於白俄羅斯比拉羅斯(Bobruysk)遭俄軍包圍的第九軍團。同年十月後該師即陷於拉脫維亞的庫爾蘭(Kurland)半島遭俄軍包圍直至終戰。


此時期的戰車廿九團二營使用特殊的「連-車輛流水號」三碼戰術編號。因此505代表五連第五號車。戰術編號以白色字體漆於砲塔裝甲側裙(Schürzen)側面與後方。




戰車廿九團一營在1943年5月11日改稱第508重戰車營準備接收虎式戰車,但旋即在衛城作戰展開後的7月8日改回原名,並在同年底換裝豹式戰車。該營在1944年二月調返法國整備後即先後調撥予操作豹式戰車的裝甲112旅及裝甲103旅,未再歸建第十二裝甲師。1945年3月12日該營劃歸明歇貝格裝甲師(Panzer-Division Müncheberg)節制,防衛柏林東線直至終戰。
德國征法之役四號戰車損失數量

德國征法之役對戰兩方的各項統計數字並不明確,各家說法都有出入。一說德軍在發動攻擊時總計投入523輛一號戰車、955輛二號戰車、349輛三號戰車、279輛四號戰車、106輛35(t)戰車、228輛38(t)戰車。當時三號及四號戰車已是德軍裝甲師主力,只是生產數量不足,必須以二號戰車及捷克製戰車填補。

此役德法兩軍戰車數量在伯仲之間,各約為兩千七百輛左右。但德軍將戰車全數裝備於十支裝甲師,而法軍六支裝甲部隊僅裝備約千輛,其餘皆散置於步兵部隊。法軍戰車裝甲防護力勝過德軍戰車,且其中約850輛火力強過德軍戰車。但實際作戰時,德軍部隊戰車通常具有四倍以上甚至十倍的數量優勢,且無線通訊指揮、戰車組員訓練程度及實戰經驗、突穿運動戰教範、步戰空協同,都在戰術運用上勝過法軍部隊。

四號戰車在德國征法之役的戰術定位仍是步兵火力支援,並非戰防。由波蘭戰役實戰經驗發現四號戰車砲塔及車體正面的30公釐裝甲無法抵禦波蘭陸軍armatka 37 mm wz. 36戰防砲(即授權生產的瑞典37 mm Bofors L/45/M),因此在四號戰車D型生產的尾批也計畫將車體正面裝甲提升至50公釐。然而因四號戰車的定位為輔助戰車,不若主力三號戰車具有生產優先性,因此直到1940年五月上旬德軍入侵法國時,D型僅有129輛配發部隊,且皆為原始設計的裝甲厚度。

四號戰車D型砲塔及車體正面的30公釐裝甲厚度雖能抵禦法軍FCM 36與Renault R35的37公釐口徑戰車砲,但卻不敵Char D系列與Somua S35的47公釐口徑戰車砲以及戰防砲。咸信戰役期間四號戰車重損塗銷97輛,其中63輛集中於1940年5月21日至31日的十日區間,而戰役期間其它十日區間的四號戰車塗銷數目皆在9至14輛之間。亦即橫掃北法與低地三國的黃色作戰(Fall Gelb)前期塗銷14輛、後期於敦克爾克收尾時反而塗銷最鉅達63輛,而轉攻南法的紅色作戰(Fall Rot)期間僅塗銷20輛。呈現的趨勢似有違常理。







四號戰車前期衍生型的彈藥貯存與緊臨砲塔環的燃油槽位置設計不佳,受敵彈貫穿後易誘爆車內彈藥及燃油,造成劇烈燃燒、砲塔噴飛或車體破損等嚴重破壞。在德國征法之役期間特別常見。




以此數量為準,戰役期間四號戰車塗銷率約34%,與德軍各型戰車整體塗銷率相當。德軍在此役得以掌握戰場,故因戰損或故障而棄置於戰場的車輛,皆有回收後送、修復回役的機會;反之,盟軍戰車則少有修復回役的機會,損失率較高。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