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號戰車頂部裝甲在G型後期量產型之前為10 mm。1943年二三月間,四號戰車G型砲塔改款。此後期量產改款除換裝裝甲強化的車長頂塔外,亦取消車長頂塔左側的天線架孔。在此同時,砲塔頂部裝甲亦由10 mm增為前部16 mm、後部25 mm,並持續沿用於1943年六月開始量產的H型及翌年六月開始量產的J型。已生產但尚未組裝的舊式砲塔似乎皆以鋼板封蓋取消的頂塔左側天線孔。


此種四號戰車G型由中期量產型過渡至後期量產型期間在砲塔頂部進行的變更,並未見於權威參考文獻,因此無法確定是出廠已有或是現地改裝。四號戰車F2/G型以舊式砲塔設計換裝較大且較重的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位於砲塔內部的砲鎖(travel lock)原始設計結構強度不足,在持續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造成砲塔結構變形。所以此附加鋼板可能是貼附於對應砲鎖的位置,用以強化砲塔結構。1943年二三月間改款的G型後期量產型已藉增加砲塔裝甲厚度解決換裝戰車砲所造成的砲塔結構問題,而強化後的砲塔也使四號戰車G型得以自1943年四月再次換裝後期的標準武裝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
以此推論,四號戰車砲塔頂部裝甲增厚其實是著眼於安裝長砲管戰車砲時的結構強度,並非以防禦曲射火砲或對地攻擊機為設計考量。
二次大戰期間各參戰國密接支援攻擊機一直都有戰車殺手的美譽,尤其盟軍在西線戰場對上德國裝甲部隊,更把密接支援吹捧成摧枯拉朽所向無敵的利器。但因戰場觀測不易、車型或損壞程度判斷失準、重複攻擊已毀車輛等因素使然,這些對地攻擊機的戰車獵殺戰果其實都是十倍以上甚至數十倍的浮報。而大戰期間德國或蘇聯的戰車損失總數中,僅約5-7%毀於空中攻擊。
先不論德國、蘇聯的對地攻擊武器,單以西線盟軍主要密接支援戰鬥轟炸機:美軍Republic P-47D Thunderbolt以及英軍Hawker Typhoon Mk. Ib的武裝而言,炸彈、火箭都可有效獵殺戰車,但命中率極低。而P-47八挺12.7 mm Browning M2機槍射擊實心穿甲彈的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0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8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16 mm鋼板
• 7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14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1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9 mm鋼板
• 5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8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7 mm鋼板、550公尺距離貫穿7 mm鋼板
Typhoon的四門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射擊實心穿甲彈的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7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24 mm鋼板
• 7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24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9 mm鋼板
• 50度俯衝:180公尺距離貫穿19 mm鋼板、360公尺距離貫穿15 mm鋼板
對地攻擊機以槍砲攻擊地面目標時,慣常以30-60度淺角度俯衝掃射。此攻擊模式除增加瞄準射擊時間,也能在距目標200-300公尺處及時拉升以免觸地墜毀。
對應上列穿甲數據,可發現在對地攻擊機慣常的攻擊模式下,P-47的12.7 mm M2 BMG無法貫穿四號戰車A型以迄G型中期量產型的10 mm頂部裝甲。而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在近距離應可貫穿。但翼置槍砲在集火(gun harmonisation/convergence)距離外的彈著點較為散佈,對戰車命中率與有效彈著量都是問題。此外,實心穿甲彈貫穿裝甲後並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燒夷效果,對裝甲防護下的戰車乘員或設備殺傷損壞程度有限。
且1944年六月後,西線戰場的四號戰車就以H型與J型為主,其頂部16-25 mm的裝甲厚度已使Typhoon的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無法有效貫穿,遑論P-47的12.7 mm M2 BMG。
二次大戰後期執行空中密接支援的盟軍戰鬥轟炸機群雖然對付裝甲車輛成效不彰,但對付無裝甲或輕裝甲車輛及人員卻非常有效,且其對地攻擊爆炸威力造成的恐懼感對戰鬥部隊的士氣影響亦非常顯著。德軍戰車乘員雖知戰鬥轟炸機擊中其車輛的機率極低,但也清楚知道一旦命中的後果,士氣低迷時也有受攻擊即棄車逃逸的情形。加上無防護的輜重運輸車隊非常容易在空中攻擊中受損,使補給中斷。因此部隊移防都盡量選在夜間或天候不佳時,也大幅降低德軍在西線戰略部署的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