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IDF的航電系統跟美國差多少?

早期雷達還得靠都卜勒效應來判斷速度, 所以與雷達平行飛行的目標都容易脫鎖(沒有都卜勒效應, 判斷不出速度, 算不出射擊解算)


目標速度 很容易從多次掃瞄回波移動量解算

早期機載雷達用都卜勒效應 過濾地面雜波
達到 look down, shoot down 功能
因此也將平飛目標過濾掉
但新一代雷達的先進訊號處理 已讓這招破功

joker4321 wrote:
台灣自己都有先進的GaN製造技術怎麼還會特別貴??
看新聞報導這個領域
台灣似乎在國際上非常有優勢了
IC製造台灣本來就是強國?...(恕刪)

整個三五族技術還是美國遙遙領先

而且台灣一些做此類研究的學生,很多留美後就不回來了


lordkon wrote:
技術底子不夠解決方案
就多點引擎,就會有更多電力
...(恕刪)


Lordkon非常客氣地寫下"技術底子不夠解決方案,就多點引擎,就會有更多電力",再加上對岸同胞的刺激,我決定多加解釋一下!

他的意思是說整個軍艦上用的陣列雷達重量是滿重的,但是最重的是船上那部訊號處理器的超級電腦加上多目標追蹤與飛彈解算的超級電腦,最重要的是老共個電腦運算能力,因為人員素質的問題在基礎的電腦作業系統優化程序上作的不好,所以運用更多CPU數目來彌補運算(解算)速度的不足,所以具有同樣的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老共的CPU數目要比老美多2-5倍。所以在解算電腦這一部分的耗電也就多了很多倍,不過最耗電的還是訊號放大模組那部分就是了!
Charlie2020 wrote:
所以具有同樣的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老共的CPU數目要比老美多2-5倍。所以在解算電腦這一部分的耗電也就多了很多倍...(恕刪)


不要再誤導網友了啦 !

CPU核心數量多少與其耗電量並沒有直接關係喔 ! 你該不會以為八核手機一定
比兩核手機耗電吧 ? 以您提到的超級電腦來說 , 中國的神威雖然速度是美國泰
坦(世界第三)的五倍 , 但耗電卻僅不到兩倍哩 .....









Charlie2020 wrote:
Lordkon非常客氣地寫下"技術底子不夠解決方案,就多點引擎,就會有更多電力",再加上對岸同胞的刺激,我決定多加解釋一下!

他的意思是說整個軍艦上用的陣列雷達重量是滿重的,但是最重的是船上那部訊號處理器的超級電腦加上多目標追蹤與飛彈解算的超級電腦,最重要的是老共個電腦運算能力,因為人員素質的問題在基礎的電腦作業系統優化程序上作的不好,所以運用更多CPU數目來彌補運算(解算)速度的不足,所以具有同樣的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老共的CPU數目要比老美多2-5倍。所以在解算電腦這一部分的耗電也就多了很多倍,不過最耗電的還是訊號放大模組那部分就是了!

說的跟真的一樣,可否提供中國軍艦上超級電腦的CPU計算能力、功率數據,和美國SPY-1的電腦計算能力、功率數據,證明你說的是對的?

不過在01這麼久了,這種要求好像沒見你回應過。
Charlie2020 wrote:
新的戰機機體+引擎還沒有飛機上的新一代雷達,電子裝備,作戰系統,電戰系統加起來貴尤其是AESA雷達!..(恕刪)


在沒有新一代的雷達之下,難道不能先開發其他部份嗎?

就如同當初Me262開發時分機體和噴射發動機開發,當機體先完成後,先裝上活塞引擎驗證,
等到發動機來了後再裝上
同樣的在F104開發上也是如此,J79引擎還沒完成,先用J65發動機驗證

同理 在這篇文章中

提到

颱風式採用STANAG 3910匯流排連接雷達、電戰系統、光電系統...等傳輸率高、延遲時間低的重要設備,它們將資料匯流到兩具電腦組成的「攻擊與識別系統」(AIS,Attack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它的主要功能有:
目標偵測、追蹤與識別
武器發射
下達攻擊性與防衛性戰術動作的指令
分散式架構的備援軟體

德國MBB公司從1980年開始,以8年的時間為颱風機研發了「射擊/飛行控制系統」(FFCS,Fire Flight Control System,後來也稱做「攻擊機動系統」:AMS,Attack and Maneuvering System),分成五個部分:
感測器融合:綜合雷達、紅外線、飛彈警報器、雷達警報器、敵友識別器與無線網路的追蹤檔案進行交叉分析
感測器管理(Sensor Management ):根據感測器融合的資料建立戰場「狀況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自動控制感測器(主要是雷達與紅外線)指向威脅空域進行重點掃描,使飛行員不需自己切換雷達/紅外線的掃描模式;並預測敵機動向以在目標因敵機/我機機動脫鎖後能迅速恢復追蹤。
戰術處理器(Tactical Processor):根據敵機型式與動態預測其戰術,並產生建議的攻擊或防衛戰術給飛行員;飛彈射擊後計算中途更新可用的角度限制並建議飛行員迴避方向;在不知道敵機何時開火的情況下,根據敵機的武器能力預測其反擊時機並建議飛行員閃躲方向。
顯示與控制(Display and Control):利用抬頭顯示器顯示建議的射擊目標與機動方向,利用低頭螢幕顯示戰場狀況與建議戰術。
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監控飛機的武器、油料、雷達/紅外線誘餌...等狀況作為決定戰術的依據

德國FFCS/AMS協助飛行員進行超視距空戰的過程,藍軍僅轉向1.25圈就擊落護航機;紅軍硬轉兩次小半徑/高G的S形機動仍擺脫不了被擊落的命運

德國空軍利用飛行模擬器,以颱風機設計規格作為藍軍對抗以F-18為規格的紅軍(當時西方普遍認為MiG-29的性能相當於F-18),由飛行員輪流扮演紅藍方(故意讓飛行員學習過藍軍電腦的戰術後再去駕駛紅方來對抗)進行400次以上的模擬空戰,

結果顯示:
在純戰機對抗中,藍軍對紅軍的交換比提高3倍;在紅軍護航戰轟機的場景中,藍軍交換比提高6倍
由於電腦射擊時間點的準確,紅軍在對抗中被迫承受更高的G值,藍軍往往談笑用兵
由此可知,戰機電腦已不只是控制設備用,還可像地面管制員那樣建立狀況意識,並提供飛行員戰術建議,可說是Siri空戰助理。

英國BAE也有研發一套稱為COMTAC/MMA的空中作戰助理,比FFCS多出了地面防空系統的閃躲功能,可能已用在颱風式多功能化的改良中。



其中這個"戰術處理器"我們不知有沒有,沒有的話應該是可以優先發展的,當整個架構都有後,隨著時代的進步就可以更換部份模組或程式

我有个不太靠谱的解释

对于航电系统,雷达~ 每个都能说上半天。

以F22来说,航电系统和IDF的区别就是

你有3000小时的飞行时数,

我有100小时的飞行时数。

但是我开着F22,打IDF,就和打地鼠似的。



大家都在提到雷达,其实雷达不属于传统航电系统


反而是航电的发展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大家没办法打起了雷达的主意,在原来传统雷达的上,综合了比如敌我识别天线,导弹制导数据链等等

这还不说,航电的发展还一直追求通用化,最大程度减少专用设备。

能用一根天线搞定的事情,绝对不用2根。

F22从最早的60多根天下,减少到现在10几根。

楼主问IDF和F22差别有多大。

我只能说大到根本无法比较。

根本就是不是雷达的事情。

太详细我也不说不明,但是这个航电整合,是现在台湾的军事技术

无法企及的。

Charlie2020 wrote:
Lordkon非常...(恕刪)


c大 我們的天弓都到三了
雷達系統應該已經是備便的東西了吧???


joker4321 wrote:
c大 我們的天弓...(恕刪)


C大 找资料去了

哈哈。和人一通瞎吹,发现航电系统里,不包括雷达

能不去找点资料,继续乱扯吗?
lnjpzhw wrote:
我有个不太靠谱的解..反而是航电的发展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大家没办法打起了雷达的主意,在原来传统雷达的上,综合了比如敌我识别天线,导弹制导数据链等等

这还不说,航电的发展还一直追求通用化,最大程度减少专用设备。

能用一根天线搞定的事情,绝对不用2根。

F22从最早的60多根天下,减少到现在10几根。

楼主问IDF和F22差别有多大。

我只能说大到根本无法比较。

根本就是不是雷达的事情。.(恕刪)


其實那篇文章上面提到

空優用整合控制與航電計畫:因為它不只是整合單機內的設備控制,而是整合多機的戰術控制。

再加上了空戰飛行管理系統(Air Combat Flight Management System),能夠根據A3M的感測器綜合情資,選擇戰術並監控執行情形。舉例來說,藍軍編隊在發現敵機編隊後,就會自動識別與評估敵機的威脅,並提供戰術選項給藍軍的長機。長機選擇戰術後,軟體自動計算出戰術動作的檢查點,並根據戰機機動性能提示僚機應採怎樣的動作來執行選擇的戰術。過程中如果敵友態勢有變化,或是藍軍沒有即時到達檢查點,軟體便會評估是否需要更換戰術並提示飛行員。另外,不像傳統射控電腦只會計算自身飛彈射擊目標的動態距離,ICAAS軟體不但可計算同時射擊多架敵機的命中率與脫離航線,還會計算敵機反擊與被命中的可能性,因此它能綜合計算出存活率最高的時機點建議飛行員進行射擊與閃躲動作。
當戰機配備高速無線網路後,ICAAS更是如虎添翼。除了利用友機的感測器交互監控目標的動態外(例如當本機在閃躲時,利用友機的雷達繼續追蹤目標),甚至可自動進行「協同飛彈作戰」(CMO,Cooperative Missile Operation):也就是所謂的「A射B導」。這種戰術在主動雷達導引飛彈與戰機用資料鍵成熟後就有人在研究,但只有利用感測器整合達到「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的境界,透過自動分析戰況的專家系統才能讓友機無縫整合。

發展方向上
單機部份:不僅是雷達上面規格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堆感測器的資料輸入後的後端資料處理問題,
最終提供判斷,讓飛行員能更有效的達成任務

多機聯合作戰:傳統的機群的戰術動作,在資訊鏈的傳輸及決策演算能達到比人更有效率的戰鬥

==================================================================

早期軍武介紹大都會講外部的規格,但對於人機介面的演進及成效很少看到討論
我在1980年代的軍事雜誌上看到電戰系統介紹,大都跳過,因為那時我是一般高中生,
還沒有接觸過電腦及程式,根本看不懂.到現在大學電機畢業後,做了十多年的電子及韌體工程師
實際上做過一些案子,才對這些說明看的懂在講什麼
而實務上2012曾和軍方單位退下來在民間研發的資深韌體工程師聊過,台灣軍方武器的韌體開發上,美國教了不少
最難得的是程式系統的開發結構化,早期東西做出來會動但有毛病要抓,程式寫的沒結構化,不好維護及區塊修改
導入美國人的做法讓修改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