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想請教下臺灣方面總說的海峽中線是什麽東西?

當台積電/聯電稱霸半導體製造產業時 中國在哪裡??

這可是讓台灣躍上世界先進技術舞台上要角的關鍵,跟鴻海那種純後段組裝要怎要比較??

中國從台灣進口的是中國自己無法製造的高階IC/semi技術,向鄰國買自己做不出的產品 就要鄰國自己放棄主權?? 這是怎樣的邏輯??


中國想打造IC一條龍幹掉台灣?資金、技術、專利挑戰多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過去十年來,全球積體電路市場重心逐漸由歐美轉向亞洲,2001年全球積體電路市場由北美、歐洲、日本、亞太四分天下,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積體電路消費市場。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第一季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額為587.5億元,比2013年成長13.4%。IC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分別對應為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目前封裝測試銷售占比仍超過四成(43.34%),IC設計居次(30.5%),再來才是晶片製造(26.16%)。不過,在智慧手機、IC卡等中國內需市場快速增長帶動下,IC設計業的成長力道仍舊最強勁,比去年同期成長高達28.1%。預計到2015年,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額將突破3,000億元。

困境1:IC過度仰賴進口 2013年首次超越原油成為進口金額最大商品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3年中國積體電路晶片進口額為2,322億美元,比去年成長20%之外,居然比原油一年進口2,196億美元還要高!2013年中國IC的貿易逆差為1,441億美元,比2012年又增加了5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擴大逆差,預計今年貿易逆差將會接近1,500億美元。


中國想打造IC一條龍幹掉台灣?資金、技術、專利挑戰多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4.06.04





中國積體電路產業近年來突飛猛進,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積體電路消費市場,2015年銷售額將突破人民幣3,000億元。但看似風光的背後,中國IC產業卻潛藏著各種發展危機:製程技術至少落後先進國家兩個世代,IC過度依賴進口,2013年進口金額甚至超過原油、資金投入不足導致惡性循環、甚至本土專利把持在外資手中。另一方面,台灣IC產業將在今年邁向二兆產業,面對中國政府急於打造真正屬於自有的IC產業鏈,身為主要進口來源的台廠,是否該感到戒慎恐懼?

過去十年來,全球積體電路市場重心逐漸由歐美轉向亞洲,2001年全球積體電路市場由北美、歐洲、日本、亞太四分天下,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積體電路消費市場。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第一季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額為587.5億元,比2013年成長13.4%。IC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分別對應為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目前封裝測試銷售占比仍超過四成(43.34%),IC設計居次(30.5%),再來才是晶片製造(26.16%)。不過,在智慧手機、IC卡等中國內需市場快速增長帶動下,IC設計業的成長力道仍舊最強勁,比去年同期成長高達28.1%。預計到2015年,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額將突破3,000億元。

表一、2014年Q1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統計
類別 銷售額
(單位:人民幣/億元) 占比 與去年同期成長率
IC設計 179.2 30.50% 28.1%
晶片製造 153.7 26.16% 4.5%
封裝測試 254.6 43.34% 10.1%
總計 587.5 13.4%
資料來源: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

從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情況來看,IC設計業與晶圓製造業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中國目前只有在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方面略勝台灣,其餘IC產業上下游仍然落後,因此才需要建立起更完整的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圖一、2006~2012年中國體電路產業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2013年版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狀況報告》

中國投入千億基金規模 企圖打造IC一條龍

過去十多年,中國政府多是透過減稅、專案補貼等方式扶持IC產業,但IC產業整體技術發展仍然長期落後,因此這次中國政府調整作法,不再全面性的補貼整個產業,而是改採市場化運作模式,以股權投資的方式,由基金公司挑選優質企業進行投資。

IC產業是一個需要投入高資本的產業,但目前中國積體電路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不利產業發展與對外競爭,因此規模領先的企業較容易獲得中央產業基金的青睞。早在去年11月,大陸政府就已經確定推出IC產業的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對象包括晶片設計、晶圓製造、晶片封裝和上游生產設備領域的龍頭企業。

而在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通過了IC產業扶持政策,除了工信部主導成立一個幾百億的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各省市也將以北京市去年底成立的IC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為範本,成立自己的股權投資基金,預計發展基金總規模將達人民幣6,000億元,遠高於先前市場預期的1,000億元規模。如果基金順利落實,將超越過去十年整個中國IC產業的投入!

中國政府的如意算盤,正是以政策力量帶動社會資本,若以投入金額的五到八倍來計算,樂觀估計未來五到十年將會有3萬億到5萬億元資金投入到IC產業中。而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策略是在2020年扶植一家全球前三大的晶圓代工廠商,隨著TD-LTE牌照的開放,也將為中國晶圓代工廠帶來新一輪機會。

雖說如此,但IC導體是一個上下游緊密結合的行業,中國若真要發展完整的IC產業鏈,必須各個環節整體提升,這也是目前中國IC產業最大的難題所在。

困境1:IC過度仰賴進口 2013年首次超越原油成為進口金額最大商品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3年中國積體電路晶片進口額為2,322億美元,比去年成長20%之外,居然比原油一年進口2,196億美元還要高!2013年中國IC的貿易逆差為1,441億美元,比2012年又增加了5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擴大逆差,預計今年貿易逆差將會接近1,500億美元。

表二、2013年中國積體電路進出口
項目 金額
(單位:億美元) 成長率
進口 2,322 20%
出口 880 63%
進出口總值 3199 29%
貿易逆差 1,441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進口逆差嚴重 IC主要進口來源為台灣

再看進口來源,台灣地區是中國IC進口的最主要來源(詳見北美智權報:《中國大陸IC進口量大 台灣廠商機會多》之報導),也是兩岸間產生貿易逆差的主要商品。根據大陸海關估計,2013年從台灣進口到大陸的總金額為722億美元,占所有進口總值的31%;去年進口逆差為646億美元,比起2012年的440億美元,又大幅增加了206億美元!

除了台灣,中國大陸進口IC還依賴韓國、馬來西亞,2013年進口額為476億美元和290億美元,分別以20%和12%的份額列第二、三位,其他進口來源國還有美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

從長期的趨勢來看,根據工信部統計,2001年~2012年,中國IC無論是產量或銷售額的年均增長率均超過20%,積體電路產業規模也從2001年不足全球總規模的2%,提高到2012年的10%。但是扣除接受境外委託代工的銷售額,中國IC市場的國內實際自給率還不足10%,廣大的內需還是嚴重依靠進口,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由此可見,中國IC產業雖然看似兩位數高成長,但依然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相關產品,其中更包括會影響國家安全的核心半導體晶片,難怪會引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

困境2:技術世代差、先進製程追不上

目前國際積體電路核心技術仍掌握在跨國IT巨頭手中,大量產品需要出口到海外再設計、再加工,造成90%的國內積體電路產品用於出口,而國內市場所需產品(如CPU、嵌入式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等)80%需要進口,可見中國大陸在積體電路產業的技術創新明顯不足。

從中國IC產業結構的分佈,也可以看到技術發展上的困境。一般來說,IC設計的平均毛利率約60%,晶圓製造平均毛利率35%,而封裝測試的平均毛利率僅為25%左右。從整個產業鏈來看,中國遍及半片江山的封裝測試企業,卻是IC產業中毛利率最低的,利潤遠不及需要大量依靠進口的IC設計與晶圓製造業。

為什麼中國會產生出這樣的IC產業結構?因為中國IC需求量大,但本土公司的產能、銷售額及技術都遠落後於國際,只能先投入技術及資金門檻都比較低的下游封測,這是中國IC產業的痛處。

檢視目前全球晶圓代工業者在28奈米製程上的技術能力,台積電已從高效能行動製程(HPM)轉向高介電金屬閘極(HKMG),28奈米85%主力在28奈米HKMG(包含HP/HPL/HPM/HPC等),明年將產出16奈米,持續穩坐全球晶圓代工產業龍頭霸主,短期內三星電子及英特爾也追不上台積電。至於美國Global Foundries,也還在致力於穩定28奈米HPM製程良率,預期最快2014年下半有機會傳出佳音;更別說中芯國際,40奈米才完成量產不久,剛要進入28奈米製程世代,想要追上成長及獲利空間更大的28奈米HPM製程市場,至少還需要1至2年的努力才行。






lutin111 wrote:
你以為郭董這隻小蝦米長大米成大鯨1靠台灣政府比較多還是北京政府?

cche1079 wrote:
當台積電/聯電稱霸...(恕刪)


這些東西能養活台灣,對台灣來說極其重要。
但對大陸來說,只是眾多高科技領域的其中一類。

而且,台灣只是代工,代工的良率比較高而已。
其核心技術,還是在歐美手裡。

oyak00 wrote:
這些東西能養活台灣...(恕刪)


所以台灣靠這些東西養活,讓阿婆跟高通賺飽飽

cche1079 wrote:
當台積電/聯電稱霸...(恕刪)

半導体是西方賣設備給你生產而已,西方掌智材,還有標準製定..還有最後的市場,賺的是無風險利潤...電子產品輪替快速,主要的風險在製造,大尤其半導体..投資大...
台積電8成都是外資持股了...錢是借台灣銀行的錢買設備...
台積電賺錢...不是員工的人幾乎無感...算GNP多是外國的,算GDP就是台灣的...其實算財富要用GNP比較準...你投資海外的錢賺了...雖然不算台灣的GDP但你的心情就是好....
西方不以GNP為重點,而用GDP...就是剪羊毛時...讓羊不感覺...
不過賠錢...台灣銀行要倒大霉...
股價下跌...政府護盤的主力是台積電...鴻海這類高外資持股的公司...
我們的各種叫著要破產的退休基金,還要幫外資擦屁股...保證它們能高價出貨...
一個國家的主要產業在高風險上...整体經濟的不確定性就很大...
中國在半導体發展受到美國管制...INTEL主流的CPU要不是通過白手套..理論上是不能賣給中國的...
半導体關鍵設備都是等中國能製造後才開放...平均賣了主流二三代...
所以台灣廠商可以獲得大陸廠商的代工訂單....
google 後還是看不懂???

半導體, 代工, 鍋董 ...... 跟 [台海中線] 有什麼關聯?
海峽中線

這是中華民國自我設限的一條 虛擬界線

早起中華民國空軍是自由進出中國領空,常常深入內陸偵查。

甚至能威力掃蕩沿海 港口 機場 車站

後來中國有了 好一點的戰機 飛彈 之後,還有美軍不再大力支持之後。

便開始自我設限,保留給中國發展空軍的機會,也是期望和平相處的一條界線。


硬要飛進福建 浙江 廣東,強迫對岸打自己人,沒必要對吧。

所以,為了兩岸和平,自我畫框框不再輕易越界,不再飛進海岸線內。

更進一步的利用美軍在海峽中間虛擬一條線,自我要求不輕易越線,讓中國沿海有更大的空間和安全感,有發展經濟的機會。



林森北路路口 wrote:
那既然臺灣方面可以...(恕刪)


當然可以飛過中線
只要不飛進領空應該都沒事

一次飛個100架戰機.20架轟炸機.20架運輸機
給小英政府一點壓力


當年是實力下的產物...
現在台灣東岸都正常化飛行了...中線只剩下一塊遮羞布而已,對岸漁船也早跨中線了...
中國海空軍建設早不單以台灣為目標了...
而是以2020年在第二島鏈內能和美軍相抗衡為目標...
TSMC 跟UMC當時在製程上取得多少專利 你大概一點概念都沒有~

不然有中國政府充沛資金當後盾/一樣都是仰賴西方進口設備的中蕊 不會到2017年還是看不到TSMC的尾車燈~

台灣最輝煌的年代 都是在靠主力作歐美貿易為生的

中國一直都是台灣的產業技爭對手, 中台兩國不只是軍事/經濟上也是互相競爭的對手 何來中國的讓利??

台灣投資中國累積達三千億美元的資訊 早就是公開的訊息了

不然你說說台灣賴以為生的產業中,哪樣是靠中國提供技術的??

lutin111 wrote:
半導体是西方賣設備給你生產而已,西方掌智材,還有標準製定..
cche1079 wrote:
TSMC 跟UMC當...(恕刪)

三千億美金公開在那?
你相信現在的政府吧?
https://data.gov.tw/dataset/7473
對中國,和香港的出超才是官方公開的訊息,你可以查查累計賺了多少錢?
出超累計多少用小學算術就可以計算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