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he1079 wrote:知道這個版上一堆鼓吹自製的,都會主動無視台灣自製成果的相關新聞, 只好動手貼了~印象中成大的國產火箭計畫 還因政府給的經費太少 無以為繼,沒想到還是拼出一些成果了(恕刪) 我不知道政府是不是給這團隊太少(大概沒有一個教授會說國家給的錢太多了),但我想你的印象應該指的是另一個團隊的事(以交大為主的),小小的台灣,有限的科研預算,養兩個火箭團隊(還不計軍方的),然後再喊說經費不夠,真是不知如何說起~(同樣的場景好像在很多領域出現,比如說電視台,網通業,銀行)
兩個團隊來看成大團隊屬于正歸科班尤航太領軍在編入其它系所進來火箭硬體應該是從幾十年前老師學長就有傳承下來,所以成大團隊研究的領域比交大更細更深入更前沿新燃料及發動機交大團隊則含蓋交屏央成師資學生,以交大機械為主,非科班出來,所以進入領域大概就是箭體基礎領域為主,必竟非科班,從頭來
這個議題裡面的討論有些是不了解實況 成大國產自製火箭骨子裡還是要軍備局與中科院的幫忙請問燃料的準備與調製 台灣這裡除了軍備局與中科院有何者可以進行?特別固體推進劑的調製是很危險的製程 都是採遙控的方式進行台灣的大學造火箭主要是來驗證學理跟實務來證明民間的實力 基本上跟實用上並無太大的交集要真的實用中科院與軍備局早就造得很好了也很專業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這個議題裡面的討論...(恕刪) 詳細情形不清楚, 但以這兩團隊的遠景而言, 不能說 "基本上跟實用上並無太大的交集",畢竟他們至少有一組團隊與台灣探空火箭計畫有點關係, 是探十一火箭的先期研究,有一個據稱也有公司合作, "期望能成功開發低成本衛星載具".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学系团队9日举办“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成功发射发布会,称这一拥有1吨推力、设计飞行高度20公里的火箭突破了重要关键技术,并已走出实验室成功发射,达到了9.11公里的高度和16.39公里的射程,“进入可实用阶段”。虽然基本技术指标与之类似,由大陆北航研发的“北航3号”固液混合动力火箭曾于2012年4月达到了12.1公里射高和26.8公里的射程,但这并没有妨碍台媒称“成大Ⅲ型”的发射结果“称霸亚洲”。“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由台湾成大航空太空工程学系特聘教授赵怡钦带领的团队研发,火箭长度5.3米,直径28厘米、重194千克,设计推力1吨,设计飞行高度20公里,于10月28日在台湾省屏东县牡丹乡旭海海岸成功发射。赵怡钦表示,火箭根据燃料、使用的氧化剂可分为固态火箭、液态火箭、及二者兼具的混合火箭。“成大Ⅲ型混合火箭”选用石蜡、端羟基聚丁二稀(HTPB)为燃料,氧化剂采用的是俗称笑气的氧化亚氮,因环保无毒害,未来更具发展潜力。按照赵怡钦的说法,成大团队对混合火箭发动机的燃烧特性研究多年,已充分掌握关键技术,可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阶段。虽然“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理论最大射高达到了大约20公里,但出于气候和安全考虑,实际测试中火箭达到了9.11公里的飞行高度和16.39公里的射程。虽然台湾媒体称“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发射结果是“亚洲学术界最佳成绩”,但台媒明显无视了“北航3号”的存在。“北航3号”与“成大Ⅲ型混合火箭”一样同属固液混合探空火箭,两者的技术指标也较为类似。“北航3号”箭体全长5.16米,直径30厘米,总质量310千克,设计飞行高度达12公里,射程27公里。2012年4月,“北航3号”在西北某发射场成功发射,发射数据与设计指标完全一致。从这个角度看,“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实战数据尚未做到称霸中国,遑论“亚洲学术界最佳成绩”。“北航3号”发射升空客观而言,“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性能与“北航3号”一样,位列全国乃至全亚洲的顶尖水平。赵怡钦特别强调,“成大Ⅲ型混合火箭”飞行所需的关键零组件与承载仪器,不论设计、技术与制造都出自台湾人之手,“自主性百分百,不必受制于他人”。至于用途,赵怡钦称该火箭“可以用于防务领域”,一些台湾媒体更是声称该火箭“已经具备发展短程导弹的实力”。赵怡钦说,成大团队将持续发展新型混合火箭,希望可进一步发展到可探测100公里以上高空的多节探空混合火箭。
sincostan wrote: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此...研發目的不就是為了台灣培養人才、技術自主與降低成本,這樣探空技術才能永續發展。...(恕刪) 培育人才也要加強國家認同感結果花了錢養出一堆背骨仔將學到的技術拿去對面用來打自己同胞http://big5.huaxia.com/thjq/jsxw/tw/2014/05/390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