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射程由紅隼的400M提高到1200M,
不知是因為發射角度所造成的差異還是另有助推系統,
但是1200公尺的射程對於岸灘防禦而言似乎近了點,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灘岸防禦火箭彈的彈頭為人員殺傷用高爆破片,
與紅隼的錐形裝藥穿甲彈頭不同,
從破片均勻噴灑散佈的樣子看來應該不是預鑄破片,
而是以鋼珠排列在主裝藥四周的殺傷彈,
是否因此而將射程只設計在1200公尺,
也就是敵軍登陸之人員已離開登陸載具暴露於岸灘之際加以攻擊呢?
對於野牛級等高速登陸載具,
若能提高射程並配置定時引信具備空炸功能之穿甲彈,
以電腦快速完成射擊諸元解算與彈頭信管設定,
用集火方式射擊,在敵軍登陸舟波尚未抵達岸灘正進行編隊泛水前進時,
對其載具的頂部進行廣正面的穿甲攻擊,
以紅隼目前的穿甲力,配上高射角的拋物線彈道,
若是加大推進火箭的尺寸,或是直接用助推火箭(可減少彈頭氣動外型之修改工作),
將射程提升至15000公尺左右,補足雷霆2000的火力間隙,
並配合武裝直升機與空軍的空對面武器,
在敵軍尚未登陸時搶先予以攻擊,
若有殘餘登陸艇企圖搶灘登陸時,
再以模組化系統更換短程的人員殺傷彈,
應該會比較實用。
以我國曾自製工六火箭與雷霆2000火箭的技術基礎,
提高射程應不是難事。
這兩年中科院面臨轉型與改制的壓力,
也很努力的推出許多產品,
研發團隊在背後的辛勞與努力是台灣國防的驕傲與依託,
希望大家能支持國造武器,
讓國防自主能漸進實現,
漢翔轉型後國家軍購政策又不予以支持,
造成人才外流的殷鑑不遠,
外交與軍售的環境嚴峻,
但是國家與國防的未來需要擔當與骨氣,
長遠看來,堅持國防產業自主對台灣產業的均衡發展也是有利的好事。
以上為小弟愚見,尚請版上先進同好指導。
這種東西遠不如做個遙控81mm自動迫砲,搭配自動裝填彈藥箱,無論射程,後勤補給都比憑空做出這個火箭炮要好,持續火力還更好。
至於84發瞬間火力這個思維更是奇葩,我個人感覺是二戰思維
現在有氣墊船,衝鋒艇,直升機立體登陸,作戰條件已經離二戰很遙遠很遙遠了,為什麼軍方高層的腦袋還在二戰時代?以為對手會跟你搞慢速密集舟波登陸讓你爽射???
84發打完要如何裝填? 裝填那個84發顯然不是幾個兵人力可以攜帶的量,更別說射程如此之短要在敵火面前裝填不成?
所以這火箭砲臺只打算存活一次齊射? 如果這一次齊射失手沒打到什麼東西,防線就放空了?
唯一合理的運用手法就是幫他裝個APU自走底盤,也就是近年流行的遙控機器人概念,讓它可以遙控開到發射陣地,射完回到安全地點或坑道重新裝填,XT102也比照辦理才是上策,什麼年代了還搞固定陣地砲台? 敵人的誘導兵器一開戰就秒殺你,蠢到無以復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