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話AK 沒有網路上說的那麼不準 AR 沒有網路上說的那麼不耐用M16/M4 好歹通過美軍和其他使用國的測試沒嬌貴到進一點泥沙就罷工許多歷史名槍 在某些環境也出現問題例如以色列軍發現 FN FAL 容易進沙卡彈 需要經常拆解清槍改良措施效果不彰 最後只好淘汰後續槍種之一卻是 ... M16
Colt 倒也非最近才搞 AR 短行程活塞版六十年代就有 Model 703 樣槍 但沒投產Colt 新設計我沒玩過看公開資訊 特點是連桿有個活動連結 改變後推力矩號稱能避免槍機座受力不均 加速磨損自身和後座緩衝管壁磨損但這問題其實不嚴重先別說 T65 槍族幾十年來沒出大問題HK416 也沒考慮這一點
Mike H wrote:Colt 倒也非最...(恕刪) 之前看文章,說之前M4、HK416、XM8、SCAR的殘酷舞台,導氣管式的M4在「加強潤滑」後,卡彈的故障率從800多次降低到400次以內!有文章提到是如何的「加強潤滑」嗎?
Mike H wrote:Colt 倒也非最...(恕刪) 65K2 沒有連結 連桿只是頂著槍機的一個座而圖片可以看出連桿舉槍機連結有可活動的關節但跟65K2結果一樣 65K2還更好 復進緩衝不會被連桿扯住 受限於活塞與汽缸的行程推槍機要不產生扭矩 除非你是對稱的或者頂著重心 並且與滑動方向平行當然兩者都少掉 如果連桿跟槍機是固定一體 因精度產生的問題 (不可能完美 所以設計上不能依賴他是完美)活塞 汽缸 槍機跟槍身(槍機滑動的那部分) 不能期待他完美運作在同一軸線上或與其平行
paratrooper862 wrote:65K2 沒有連結...(恕刪) 目前美國民用市場上,採用活塞機制的AR,口碑較好的除了HK556之外,還有哪幾家? (HK真的蠻貴的)跟朋友一起去靶場練槍時,曾經看到清理沒做好的AR15,在退彈時一直出問題。另外,採用7.62mm NATO的AR10家族,其退彈/上膛機制,跟AR15一樣嗎?也是有瓦斯直接驅動跟活塞這兩種?
之前看文章,說之前M4、HK416、XM8、SCAR的殘酷舞台,導氣管式的M4在「加強潤滑」後,卡彈的故障率從800多次降低到400次以內!有文章提到是如何的「加強潤滑」嗎? 這是氣體直導的老問題槍機部位潤滑油較快乾涸 導致動作不順以我個人經驗 這部位多灌點油可暫時補救2007 年那場測試 有些爭議受測 M4 自部隊直接調用 狀況不一其他槍型 卻向各廠商借用 極可能事先經過調教雖不至於全盤推翻測試結果 但起跑點不一 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