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119933 wrote:二戰時德國 國防工...(恕刪) 前幾天 看到 discovery 頻道!他們坐進去一輛還可以開動的 三號戰車!雖然是1930 1940 年代的戰車,不過可以看到德國戰車 真的是走精品路線!!戰車內的打造工藝 算是很進步的!
waffe wrote:不知您所言的聯軍已經有對應的戰術是何種戰術?又是哪個年代哪開始使用?懇請賜教,感謝。 不是我說的,是在discovery之類的節目中看到的!一般常識就可以想像,裝甲部隊單獨深入敵境,油料和彈藥補給絕對是大問題!
flymousetw wrote:前幾天 看到 discovery...(恕刪) 工藝進步不代表性能突出,性能突出也不一定是用很好的製造工藝,像ME-109的製造工藝就比噴火簡單很多,但性能相差不多。或是用木頭糊出來的蚊式製造工藝更是簡單雖然笨重了點但能執行很多種的任務,亦或是精工打造的零戰性能還不如製造簡便的疾風。
waffe wrote:亦或是精工打造的零戰性能還不如製造簡便的疾風。...(恕刪) 這......一個是日本海軍,及陸軍兩個軍種作戰與觀念不同...需求也不同,很難協同作戰...變成你做你的,我做我的38與37式步槍彈也無法共用,我記得是這樣還有無線電,海軍與陸軍頻道也不同,我心理想......這也是日本戰敗另一個原因吧以前看宮崎駿動畫電影"風起"才知道一些好了......我知道離題了
Peniz Chang wrote:這......一個...(恕刪) 您誤會了,零戰的生產工時在二戰大量生產的主力戰機中算非常高的,到了1943-44年左右一架零戰要大約一萬小時(初期要15000小時)的工時才做得出來,而同時期的疾風大約只要4000小時。同時間的ME-109是4000小時而野馬大約6000小時。連又大又複雜的P-47也只要9000小時的工時(初期要兩萬小時以上)。所以零戰的結構很不容易進入大量生產。這跟日本海陸軍沒什麼關係。
waffe wrote:工藝進步不代表性能...(恕刪) 零戰是走偏鋒..........就像極端性能輕量化的喜美 尬贏2B1A話說主要二戰國家 就日本科技實力明顯差 英美德 一個檔次大和級用上18英吋砲的原因之一 , 是18吋穿甲彈=美製16吋穿甲彈的穿甲力
德國國防工業領先?技術方面,跟英美法比起來,領先是有,但不多他們領先主要是概念上的,不過二戰中期以後差距就不明顯了至於戰術方面?初期的閃擊戰主要是靠快速突破到敵防線後方,造成戰線混亂崩潰成熟之後演變成「裝甲楔子」突破防線,後續部隊擴大戰果解法就是縱深防禦--蘇聯人繳很多學費研究出來的尤其無法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時候,德軍的戰術接近失效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庫斯克會戰最有趣的是,戰後把這一套發揚最深的,反而是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