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號稱地表最強攻艦武器----雄風三


abc003 wrote:
地表最強的攻艦武器?...(恕刪)


這樣比好像有失公平

光重量就差很多了...

就跟F16 F18一樣,分輕和重型

雄3做到和他們一樣大一樣重,速度就很難說了

台灣是守勢,台灣還小非常小,一出海就鎖定

要用到那麼大的飛彈,艦體就要夠大才行

但是這也更容易變標靶....

飛彈還是小一點的好,雖然雄3也沒小到哪邊去
1.航母出海,是一個群體,包括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反潛艦,補給艦,艦載機,需要面對的是一個作戰群,不是單獨的航母,所以首先你要不被發現,能夠發起攻擊,發起攻擊后還要保證能夠穿透這個戰鬥群的防禦體系,命中航母。

2.現代艦船,都有分開的密閉艙,即使命中,也不見得就能立即擊沉。科爾號驅逐艦(阿利伯克級)在也門被一船高爆炸藥(不低於200公斤)炸出6米寬12米長的裂口,炸死17人炸傷39人,仍然能夠在海上行駛。

對比一下數據:
魚叉戰鬥部:227公斤,装药量:90公斤
雄風3戰鬥部:181公斤,裝藥量:不詳,但可以推測不超過90公斤。

3.美國小鷹級"美國號"1996年退役后土豪美國人拖去做了爆破試驗,排水量7萬噸左右的“美國號”,1964年正式服役,也就是50年前的航母,美國人在航母上裝了高爆炸藥,狂轟濫炸了25天航母因為大量進水沉沒,試驗數據美國人沒公開,但轟炸過程肯定是喪心病狂的。

以上,你自己參考判斷。
以下文章Wiki條目曾經為Abc003(大一統理論) 本人所寫

反航母作戰體系

稱為打航母戰略或反航母戰略,原為前蘇聯提出的一種反制航空母艦的非對稱作戰的戰略思想,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在導彈面前,航母不過是一具浮動的海上鐵棺材」,航空母艦是一種已艦在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能夠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機場的情況下作戰及施加軍事壓力,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反制航母戰略在許多國力不足以建立完整航母作戰體系國家意被作為一個戰略思想、因反航母戰略可以較少資源和成本反制擁有完整航母作戰體系的國家,被許多國家作為一種非對稱作戰的方案。尤其是美國的超級航空母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超過十萬噸,航母加上其所攜帶武器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美國航母戰鬥群能夠攜帶超過80架作戰飛機和超過60架的戰鬥機/攻擊機擁有強大的對陸攻擊和制空、制海能力,同時也是美國海軍遠洋作戰和全球投送武力的平台。
歷史

在冷戰初期,蘇聯海軍是一隻近海防禦力量,缺乏大型水面艦艇和巡洋艦,史達林時代的「大艦隊計劃」超過了蘇聯的經濟承受能力,最後在赫魯雪夫時代停擺。赫魯曉夫曾經說:「在導彈面前航母不過是一具浮動的海上鐵棺材」,這種思想日後造成了蘇聯發展飽和攻擊的戰術理論。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美國出動航母戰鬥群封鎖古巴,蘇聯當時沒有對等的反制手段,而核武器的使用門檻太高很容易使戰爭升級很難在局部戰爭中使用,而航母戰鬥群作為一種國家力量的投射和遠洋作戰的平台,赫魯曉夫認識到了常規武力和海軍編隊的重要,蘇聯遠洋海軍或稱藍水海軍開始有了發展。隨後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時期」推動了蘇聯海軍的發展,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蘇聯海軍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形成飽和攻擊理論。到80年代初期蘇聯海軍達到鼎盛時期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二可與美國相庭抗禮。

飽和攻擊戰術為前蘇聯創新的反航母戰術,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改變了美國的抗飽和打擊的作戰方式,戈爾什科夫元帥的理論為「多兵種協同作戰對同一目標發動突然襲擊、是使用有限的力量防禦海岸線,並與較強大的海上敵人進行鬥爭的最有效的方法。」但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弱國的防禦戰略或守勢戰略,強國應該發展進攻性武力,而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



基輔號航空母艦配備的8具P-500玄武岩反艦飛彈發射架
基輔級航艦的最後一艘巴庫號後改名為戈爾什科夫上將號,可以看到類似航母卻又不是航母,同時搭載反潛直升級和反艦導彈的同時存在

戈爾什科夫元帥是一位大海軍主義者,但是在1960年代當時蘇聯領導人反對發展大海軍,在它的建議下蘇聯大力發展飽和攻擊戰術,但他巧妙的將非對稱作戰的飽和攻擊戰術從軍事戰術層級上升到軍事戰略的層級,例如赫魯雪夫層經反對建造航空母艦,但戈爾什科夫巧妙的將「發展航母」改為發展「反潛巡洋艦」配備反潛直升機作為專職用來反制敵方彈道導彈核潛艇的一種巡洋艦,也就是後來的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因為蘇聯高層一慣強調發展非對稱戰略,哥爾什科夫又在勃烈日涅夫時期勸說下將反潛巡洋艦改為了「重型載機巡洋艦」後來分別發展出了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航艦以及尚未建造完成的烏里洋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在這些發展階段中航母上的反艦導彈比例越來越少而艦載機的比例數量逐漸增加,到了1980年代後期以不在過度強調單艦作戰能力,其它工作慢慢交由其護航編隊執行,反航母是體系的對抗而非單一兵器的對抗。
基輔號航空母艦配備的8具P-500玄武岩反艦飛彈發射架
基輔級航艦的最後一艘巴庫號後改名為戈爾什科夫上將號,可以看到類似航母卻又不是航母,同時搭載反潛直升級和反艦導彈的同時存在

戈爾什科夫認為結構太過單一的海軍對對手的威脅必然是短暫而且有限的。戈爾什科夫追求的是一支更為全面、強大的海軍。但蘇聯一慣奉行陸權國家的大陸軍主義,建設大海軍要耗費巨資,容易引起其他軍種的不滿,為了贏得蘇共中央對海軍的支持,戈爾什科夫元帥只能按照勃列日涅夫的「積極進攻戰略」發展飽和攻擊戰術。

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一共發展了四代反艦導彈。在射程上分別為40公里到550公里不等。在速度上,相對於美國及西方缺乏海上對手缺乏發展動機,只發展了射程較短的魚叉反艦導彈和0.9馬赫的亞音速巡弋飛彈和反艦版戰斧巡弋飛彈,蘇聯反艦導彈則能達到超音速3.5馬赫以上領先於世界。

一般來說反艦導彈主要依靠速度和機動力突防,而導彈速度越快越號費燃料體積和質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導彈為亞音速則敵方攔截的機率和導彈來襲的預警 時間會大幅度增加,前蘇聯所發展出的導彈可設定兩種或多種發射模式,例如SS-N-27「俱樂部」P-900反艦導彈、P-700花崗岩反艦以及導彈、 P-800紅寶石或稱縞瑪瑙。 第一種模式是在其350公里的最大射程中,前250公里用0.9倍音速巡航以節約燃料,而後100公里的射程則以3倍音速略海飛行攻擊,以躲避敵方的雷達 偵測。第二種模式為全程超音速略海飛行但射程較短而當時的普通預警雷達只能搜索到距海面20米以上的目標;SS-N-22「日炙」(P-270)中程超音 速反艦導彈和SS-N-26「紅寶石」P-800導彈或稱縞瑪瑙(Oniks) 這類型多數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則能在最後時刻為躲避防空導彈攔截而進行蛇行機動。

為了增加威力,蘇聯SS-N-12「沙箱」(P-500)以後續改進型(P-1000)這兩種超音速遠程導彈的戰鬥部重 量都在1噸左右,必要時這兩種導彈還可換裝3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一枚這樣的導彈就能擊沉或重創一艘航母。 蘇聯的反艦巡弋飛彈大多實現了通用化,為了縮短發射準備時間,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了垂直髮射單元在發射平台上,蘇聯研製了對海型水面戰艦如專門對付 航母戰鬥群的「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和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特別是裝備了500枚各式導彈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在潛艇平台上蘇聯研製出了巡弋飛彈潛艇這一個潛艇類別例如奧斯卡級核潛艇配有24單元垂直髮射單元能以狼群戰術對同一海上目標發動飽和式攻擊、但21世紀後俄羅斯無法維持前蘇聯的海軍規模所發展出的許多潛艇種類,濃縮成多用途核潛艇為此研發出亞森級核潛艇,此潛艇同時兼具攻擊型核潛艇和巡弋飛彈潛艇的功能。

在空中平台上蘇聯研製了圖-142反潛巡邏機,蘇-24攻擊機,蘇-27K戰鬥機;戰略空軍的圖-22M3逆火轟炸機和圖-95轟炸機、圖Tu-160白天鵝、等也可以進行海上攻擊。它們主要發射AS-12和AS-15防區外反艦導彈;同時,潛艇則起配合作用。

Tu-22M戰略轟炸機「逆火」


飽和攻擊的具體使用方法是:使用衛星發現敵航母戰鬥群,然後在衛星、相控陣雷達、 中繼通信直升機的目標指引下,導彈從水下、空中、軍艦上甚至陸地機動裝置中以不同的方向,用近2~3倍高超音速的速度貼著海面對敵艦隊進行攻擊。必要時戰 略轟炸機也可以在預警機的指引下,發動常規或非常規戰術核武對艦攻擊。利用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加上機動性強、隱蔽性好的平台,用最大限度的高密度導彈攻 擊、拖垮美軍艦隊區域防空系統,重創美國航母戰鬥群。

具體戰術:第一波導彈重點打擊航空母艦編隊中執行區域防空的導彈巡洋艦、驅逐艦,使其喪失用艦空導彈遂行區域防空的能力,第二波導彈集中打擊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力爭使其喪失作戰能力或將其擊沉。

在美國「宙斯盾戰鬥系統」 和多通道垂直髮射單元出現以前,美國一個航母戰鬥群通常只能同時發射36枚防空導彈、且發射準備時間很長。1973年蘇美海軍地中海對峙中,美國第6艦隊 面對蘇聯地中海第五分隊時只能退讓,當時美國海軍判斷:一旦雙方擦槍走火雖然美艦載機可以摧毀蘇軍艦隊,但蘇軍艦艇在被擊沉之前數百枚超音速反艦導彈構成 的飽和攻擊也足以將全部美軍艦艇送入海底。

反航母作戰體系

1.反航母是「體系之間的對抗」而非「單一兵器的對抗」,要同時對抗和癱瘓敵方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反潛和對陸攻擊的完整體系,因而反航母作戰是體系的作戰的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互相相關,例如丟失偵察機和預警機等導致制訊息權的癱瘓可能導致無法引導戰鬥機而丟失制空權,而丟失制空權後水面艦艇無論機動如何快也跑不過飛機和導彈的機動力,而反潛巡邏機在戰鬥機面前並非其對手,丟失制空權意謂著可能接連丟失制海權,而丟失制海權就意味著丟失航母作為遠洋作戰平台和兵力投送由海向陸發動攻擊的制陸地權。
2.亞音速或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
3.以攻擊核潛艇、巡弋飛彈潛艇、常規潛艇多艘潛艇以狼群戰術或發動飽和式攻擊。
4.以岸基航空兵的戰略轟炸機、戰術轟炸機、戰鬥機為平台同時對靠近沿海的同一個目標發動攻擊。
5.使用多平台偵查航母戰鬥群如預警機、電子偵察機、反潛機、超視距雷達、雷達偵查衛星、光學偵察衛星等。
6.使用不同平台及多兵種協同作戰提高成功率,而非使用單一兵器及單一兵種。

著名的反航母兵器

SS-N-19P-700導彈花崗岩(Oniks)P-800導彈紅寶石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
布拉莫斯導彈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
鷹擊12反艦飛彈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
東風-21D型反艦彈道導彈
亞森級核潛艇 奧斯卡級巡弋飛彈核潛艇
基洛夫級巡洋艦
傳奇系列 核動力雷達偵察衛星
利亞娜太空目標指示系統 偵查衛星


分析單一兵器反航母戰術及困難度

航母護航編隊
亞伯拉罕·林肯號航母戰鬥群
(2000年環太平洋演習)

配備神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

近代美式航母戰鬥群如尼米茲級和福特級航母以它為核心的戰鬥群通常由通常帶有3~6艘神盾級巡洋艦和驅逐艦、2~3艘攻擊核潛艦和補給艦隻構成,以及艦載戰鬥機如F-18/EF、E-2D艦載預警機或陸基反潛機和EA-18G咆嘯者電子戰機的海陸空3D作戰體系。

1980年代後在美國配有神盾戰鬥系統的艦艇服役後如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驅族艦陸續服役後以飽和攻擊反超級航母的困難度增加、但是對於反制其他國家的中小型航母仍然相當有效。
巡弋飛彈核潛艇

2013年12月30日俄羅斯海軍的首艘,亞森級多用途核動力潛艇首艇北德文斯克號服役。

  亞森級核潛艇具有8座三聯裝多用途垂直髮射裝置,共24個垂直髮射單元,可搭載和發射多種型號巡弋飛彈,下潛深度600米,噪聲水平介於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和海狼級之間,但自動化水平很高艇員人數只有約60人,為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核潛艇」120人的一半,技戰術參數與海狼級相當。2020年前,俄羅斯共計劃建造10艘亞森級核潛艇。

亞森級核潛艇能夠攜帶24枚紅寶石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或稱P-800導彈以此導彈為基礎的出口版本及改進型為布拉莫斯導彈、另外能夠發射射程在3000公里的亞音速「石柳石」P-10巡弋飛彈對岸上目標進行打擊,P-10石柳石(Granat)導彈又有西方媒體稱之為戰斧斯基,意為俄羅斯版的戰斧巡弋飛彈。

俄羅斯海軍潛艇的反航母作戰方案 以949A奧斯卡級巡弋飛彈潛艇和多用途亞森級核潛艇的巡弋飛彈,以狼群戰術多艘潛艇在同一時間對同一海上目標進行高密度的飽和式攻擊,以單位時間內高過敵方的攔截導彈的攔截能力進行毀傷,或以攻擊型核潛艇阿庫拉級或賽拉級掩護巡弋飛彈潛艇接近,常規潛艇埋伏在近海或座沉海底以降低噪音,對靠近的航母戰鬥群進行打擊。如絕氣推進AIP動力的阿穆爾級和基洛級常 規動力潛艇。其中奧斯卡級核潛艇為前蘇聯建造的一型巡弋飛彈核潛艇能以垂直髮射單元在短時間內同時發射24枚P-700超音速巡弋飛彈,前蘇聯共計造了 17艘此型潛艇,其中P-700花崗岩超音速巡弋飛彈起飛重量重達7公噸,戰鬥部和彈頭的重量為500~750公斤,只要1枚命重即可重創或癱瘓美國尼米 茲級航母、最大射程為55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馬赫速2.5倍音速以10米高度貼海面飛行,此導彈的創新功能為多個P-700導彈能夠編隊飛行分為「僚 彈」與「長彈」攻擊時其中一枚長彈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以主動雷達導引尋標頭收尋目標和戰術數據鏈給於其他貼海飛行的僚彈引導方向,導但也能夠以半主動導引或中繼導引模式接受來自預警機或傳奇系列衛星的中繼導引。

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海軍對反航母作戰進行了大量的系統性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為了擊沉美軍一個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至少需要100~150枚P-700導彈花崗岩超音速反艦導彈,而如果是戰術核武巡弋飛彈一次齊射的數量可以減少為原來的1/3以美國航母戰鬥群的護航艦艇抗飽和打擊能力和航母有高達10萬噸的排水量和多達2000多個水密隔艙計算而得出此數量的結論。

但隨著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研製出抗飽和攻擊的配有神盾戰鬥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和亞里·勃克級驅逐艦飽和攻擊的難度越來越高,神盾戰鬥系統配有多聯裝的Mk-41垂直髮射系統和相控陣雷達例如柏克級有垂直96垂直髮射單元而提康德羅加級有122垂直髮射單元,能夠短時間內以1秒2枚的速度發射攔截導彈而攔截導彈方面標準2型佔用1垂直髮射單元而海麻雀則 可以在1垂直髮射單元內配置4攔截導彈但該型導彈射程較短,而相位陣列雷達的發展能同時跟蹤多個目標和鎖定引導多枚攔截導彈,美國海軍1個航母戰鬥群通常 有3~6艘配有神盾級戰鬥系統的驅逐艦或巡洋艦編隊作戰,因此上世紀80年代起以飽和攻擊打擊美國航母的反艦導彈的數量要求被提高到200~300百枚。 冷戰後隨著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的陸續退役而被使用成本較低、建造數量較多的伯克級驅逐艦所取代,如果伯克級還攜帶對陸攻擊的戰斧巡弋飛彈那 麼攔截導彈的數量會因此減少,如果首部32枚「標準2」和尾部48枚「標準2」+尾部12枚「戰斧」這樣1艘伯克級驅逐艦就帶有32+48=80枚標準2 型防空導彈,而為了確保命中來襲導彈的機率一次會發射兩枚攔截導彈,這樣1艘伯克級約能攔截40枚導彈的飽和攻擊,而擊沉航母至少需要30枚攜帶常規彈頭 的導彈命中;若只要使航母喪失戰鬥力,只需要至少10枚命中。而尼米茲級航母搭載60架F/A-18E/F,航母打擊群由保持巡邏狀態的4架F/A- 18E提供保護,每架攜帶10枚AIM-120空空導彈,可攔截5~6枚來襲導彈,4架共可攔截22枚。

隨著上世紀前蘇聯海軍建造的巡弋飛彈核潛艇陸續退役,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建造的亞森級核潛艇能夠發射24枚P-800導彈紅 寶石或稱為縞瑪瑙導彈此導彈的發射重量為3頓發射重量較輕,除了可以潛射、艦射還有空射型,但所攜帶的戰鬥部重量只有300公斤不如P-700導彈,因此 要以飽和攻擊擊沉或重創航母使其失去戰鬥力需要的導彈數量提高了60%。經計算後如果要以重創美航母至少須保證有15枚P-800導彈命中,而美國海軍尼 米茲航母戰鬥群的3~6艘伯克級驅逐艦和4架F18-E一次最多能夠發射攔截導彈80*6+10*4=520枚攔截彈,但為確保命中通常一次發射2枚攔截 導彈加上為了確保重創美國航母至少需要的15~20枚P-800導彈的命中,經計算至少需要一次齊射280枚巡弋飛彈,才能夠確保重創美國航母,如此多的 巡弋飛彈一次齊射另人驚駭。而俄羅斯在2020年前打算建造10艘亞森級核潛艇加上改裝前蘇聯的奧斯卡級核 潛艇以延長退役時間也能發射P-800導彈俄羅斯海軍最多只能保證擊沉美國1~2個航母戰鬥群而美國有10個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在服役,一艘福特級航母在 進行海試,扣掉常維修補給在母港的航艦一次最多能集結6個航母戰鬥群。例如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就在波斯灣地區同時集結6個航母戰鬥群,而通常低強度 作戰都會以2個航母戰鬥群為編隊互相掩護。
亞森級多用途核潛艇
亞森級潛艇建造、服役資料 工程代號 艦名 開始建造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預計隸屬艦隊
K-329 885 北德文斯克 1993年12月21日[1] 2010年6月15日[2][3] 2014年6月26日 北方艦隊
K-561 885M[4] 喀山 2009年7月24日[5][6][7] 2013-2014年? 預計2015年前 未定
K-573 885M 新西伯利亞 2012 預計2016年前 未定
885M 克拉斯托爾斯克號 計劃2013 預計2016年前 未定


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

冷戰時期,由蘇聯製造的反艦巡弋飛彈也是俄羅斯製造的P-700導彈型遠程反艦導彈(北約代號為SS-N-19「P-700導彈花 崗岩」,也有人稱為"海難",最近被掀開了長期籠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紗。此外,國外的信息也揭示出Cranit導彈曾經是雅柯夫設計局制.造的超音速反艦 導彈的「先驅者」。俄羅斯披露這玩意是在70年代末設計的,80年代進入海軍服役.由於一直都很神秘,從來沒有在防務展覽會上展示過,以前也沒有與之相關 的圖片或信息在公開的報刊雜誌上披露過,所以長期以來它被誤認為是P—500Bazalt(西方為其起的代號是SS-N-12「沙箱」Sandbox型艦 對艦/潛對艦導彈,而「沙箱」型導彈是從早先以渦輪噴氣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SS-N-3「柚子」和後繼型P-500玄武岩系列導彈演變而來的。等西方真正 瞭解了他的情況,都飽受驚嚇SS-N-22導彈重6980公斤,長10.5米,加上發射箱重量,整體重量達到9000公斤,是個超重量級的反艦導彈,最大 飛行速度達3馬赫,巡航速度達2.5馬赫;不僅能攜帶1000公斤的常規戰鬥部,還能攜帶35萬噸TNT當量的核戰鬥部。

P-700導彈花崗岩導彈是一種使用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的超音速導彈,它的彈體呈圓柱形狀,但是彈身的中段卻微小地向外鼓起。導彈的前進氣道呈圓形狀,彈體後部有2個小的尾翼和2個十字形尾翼,導彈可以攻擊500公里以外的目標。P-700導彈花崗岩導彈是偵察與攻擊系統的組成部分,這種系統還同情報以及通過獲取目標數據的不同武器和裝置(例如,艦載探測裝置、偵察機、直升機、陸基與天基探測裝置)結合在一起。獲得的信息可幫助P-700導彈花崗岩導彈鎖定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規劃任務,並將有關目標的方向和距離等數據提供給導彈的慣性導航系統。

冷戰時期,P-700導彈花崗岩導彈是採用齊射方式發射,助推器拋掉後,沖壓式噴氣發動機就接著工作,它能使導彈的飛行速度達到2.5馬赫。領先飛行的導彈要先向上攀升以便截獲目標的有關數據,通過通信鏈路傳輸數據,然後再對選定的目標進行齊射。攻擊時,計算機上的邏輯部分能準確地確定護衛艦、航母戰鬥群或兩棲登陸艦的編隊形式。 P-700導彈花 崗岩導彈可從水下30米深度發射。由於使用具有3個處理器的新一代電腦,P-700的編隊攻擊能力比P一500更強。其編隊數量最多可達24枚,每6枚1 組,各自有1枚「長彈」。除指揮自己的「僚彈」外,各組的「長彈」彼此也會互相協調,以有效達到戰術目標。而「長彈」的探測也更有技巧:會快速掃瞄目標區 後就關閉雷達以降低雷達波被截收的機率,再從「快照」的雷達圖中辨認同標並指揮其他導彈。配合新服役的奧斯卡級潛艇與圖-22轟炸機,蘇聯海軍的終極飽和 攻擊戰術是:利用3-5艘的導彈潛艇,每艘發射一波24枚導彈,組成72—120枚的龐大「編隊」攻擊一個骯母戰鬥群。其中大約30—50%瞄準骯母本 身,其餘瞄準其他戰艦,也就是說航母本身會受到36~60枚重型導彈的「熱烈歡迎」。

外國專家認為,P-700導彈花崗岩導彈的尋的頭很可能是一種結合了主動和被動雷達尋的技術的信息系統。目前,為了選擇導彈末段飛行時的瞄準點,俄羅斯的工業部門正在開發釐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技術,而釐米波雷達已經在SS—N—19型導彈的尋的系統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外界還認為,P-700導彈花崗岩導彈在飛行途中還能接收衛星發射出來的信號以便校正導彈的航向.P-700導彈花崗岩導彈的發射重量為7頓和500~750公斤常規裝藥量

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


布拉莫斯 (印地語:ब्रह्मोस, 俄語:Брамос)是印度和俄羅斯合作的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項目。有陸基、海基、潛艦、空中多種發射方式。最大射程為400公里印度國防研究開發局(DRDO)和俄聯邦的NPO切洛梅設計局合作成立了布拉莫斯航宇個人有限公司 研發的。[10]名字來源於印度的布拉巴普特拉河和莫斯科河。它的原型是「紅寶石」P-800導彈導彈導彈。它由於有核彈頭能力因此成了印度核三位一體的空基核心能力,目前還在開發高超音速的布拉莫斯II和方便蘇-30攜帶的縮小版(能帶三枚)。
俄羅斯印度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

布拉莫斯超音速巡弋飛彈最大射程為400公里飛行速度最大達4馬赫、分為空射艦射和潛射型。 [11]
鷹擊12

鷹擊12反艦飛彈(YJ-12),出口型號名稱CM-400A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年代研製服役的大型超音速反艦飛彈,針對大型船艦。由601,611和海軍研究院,太空三院聯合研製,該型導彈的總設計師是黃銳松,副總設計師是蔡淑華。鷹擊12是八五計劃重點項目之一,目標是研製一種通用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代替現役的鷹擊83反艦導彈。但是從最新的照片來看,這段導彈改成了使用四進氣口衝壓發動機,似乎是2006年到2007年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AS-17飛彈的升級版。

最初鷹擊-12在網際網路上曝光後,簡氏防務週刊援引未經官方證實的數據稱,鷹擊-12重約2-2.5噸,長約7米,巡航速度2倍音速,末段衝刺速度達到4倍音速,其最大射程可達500公里。500公里的射程,已經接近了美國航母上F-18戰鬥機的防空巡邏半徑。有分析根據網際網路上曝光了轟6轟炸機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照片認為外界所謂"最大速度4倍音速、最大射程400公里甚至500公里"有過度渲染之嫌。鷹擊-12尺寸和重量雖遠超俄制AS-17飛彈,但不及SS-N-22飛彈。所以在現役超音速反艦導彈裡算相對較小的。猜測最大飛行速度應在3倍音速左右,射程為200公里~300公里左右。

鷹擊-12可以憑藉數據鏈,通過衛星、巡邏機、無人偵察機、潛艇等信息節點,獲得目標的實時位置與航向、航速。 外型是俄國紅寶石系列反艦導彈的國產化,內部構造外界尚不得而知。分空射、艦射和潛射三種。鷹擊12運用了先進的雷射技術解決抗干擾問題,即使在電磁脈衝的干擾下鷹擊12的雷射抗干擾系統仍然可以射中100公里外不超過1.5米的誤差。

2013年湖北衛視報導空射版本即將裝備轟六-K轟炸機。[12],2013年12月殲轟-7B曝光,據信其可掛載超大型外掛物關鍵技術既是可繫帶鷹擊-12。

截至2013年鷹擊-12尚未有出口記錄。雖然部分媒體稱CM-400AKG為鷹擊12導彈外銷型,但要注意到鷹擊12導彈為4進氣道沖壓發動機巡 航反艦導彈,而CM-400AKG則為固體火箭發動機空對地導彈,從這點上來說兩者截然不同。事實上CM-400AKG是SY-400制導火箭的空射升級 版,改進了彈翼與制導系統。[14][15] 造成兩者被搞混的原因可能為巴基斯坦與中國大陸媒體曾經報導過已裝備巴基斯坦空軍的CM-400AKG速度高達4馬赫,是「印度航母殺手」,而鷹擊12也被媒體習慣性稱為「美國航母殺手」。
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東風21D為中國研製的一種反艦彈道導彈能在1000公里以外以10倍音速攻擊海面大型目標,但此導彈的存在與否並沒有得到中國官方的證實。
戰略轟炸機、戰術轟炸機

一般來說航程較遠能夠跨洲際飛行的轟炸機為戰略轟炸機如冷戰時的Tu-95、Tu-160、B-52、B1B、B-2等轟炸機 Tu-95為熊式戰略轟炸機, 能夠以航程超過9000公里投下20噸炸彈,而在近代21世紀後航電系統經過升級改裝仍然是一個相當好的平台(如美國的B-52目前經過改裝也是做為一個 低成本的平台使用),也能攜帶大量精確制導炸彈,亞音速與超音速巡弋飛彈,因內部有相當大的改裝空間以此種型號的飛機為機身還發展出圖142反潛巡邏機的 型號。

TU-95攜帶彈種類和數量
雷達控制機砲:單座或雙座AM-23 23公釐機尾機砲
炸/飛彈:可攜掛重量最大到15,000公斤(33,000磅),可攜掛的種類包括:
60枚FAB-250炸彈或者是30枚FAB-500炸彈。
Kh-15「回馬槍」A型超超音速(終端彈道自4,0000m高度速率可達約5馬赫)短程(300km)液態燃料飛彈(由Tu-95MS攜行發射)。
Kh-20「袋鼠」巡弋飛彈(由Tu-95K/KD型攜行發射),1980年代後期被「廚房」所取代。
Kh-22「廚房」大型液態聯氨燃料遠距反艦飛彈(由Tu-95-K-22攜行發射),射程可達400km,巡弋速率達2馬赫,終端彈道(自27,000m高度)可達4馬赫;尤其Kh-22N專門以350千噸當量核子彈頭針對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以及航空母艦戰鬥群為目標。
以及Kh-55亞音速(571~917kph)長程(2,500~3,000km)巡弋飛彈(由Tu-95MS攜行發射),核子彈頭威力為200千噸當量。

Tu-160白天鵝(北約代號為海盜旗)戰略轟炸機與之同年代的美國飛機為B1-B 能夠以近2.3馬赫低空超音速突防,並且是可變後掠翼的設計,因此有比較好的飛型包線在亞音速和超音速時的性能,同時飛機還做了部分隱身處理,但並非像 B-2這樣全隱身。此種飛機不論航程還是載彈量(45噸)或是超音速性能皆超過或接近美國B-B1轟炸機。 能夠攜帶12枚Kh-15飛彈超音速巡弋飛彈射程為300公里或6枚射程為3000公里的Kh-55導彈亞音速巡弋飛彈。 Tu-22M逆火轟炸機為一種航程2400公里的中程轟炸機 能攜帶6枚 Kh-15飛彈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 蘇愷Su-34為一種俄羅斯新研發的雙座型戰術戰鬥轟炸機

現役戰略轟炸機性能一覽表

型號 俄Tu-160白天鵝 俄Tu-95熊式轟炸機 美B-1 槍騎兵轟炸機 美B-2 精神戰略轟炸機 美B-52同溫層保壘轟炸機
最大起飛重量, 公噸 275 172,0 216,3 171 229
載彈量與戰鬥部重量, 公噸 45 20 34
(+22,7 加上外部掛架) 27 22,7
最高速度, 公里/每小時 2 230 882 2300 1,010 957
作戰半徑, 公里 6 000 6 500 5 543 5 300 7210
負載狀態下單趟飛行航程, 公里 10 500 12 100 12 000 不適用 不適用
最大航程(公里) 13 950 15000 13 500 11 100 16 090
最大升限, 公尺 21 765 18 000 23 600 18 290 16 765
發動機推力, 千克力 100 000 48 000 76 200 31 300 61 680
縮小雷達反射RCS處理 部分隱身處理 無 部份隱身處理 全隱身處理 無
服役數量 16 68 64 19 62



海面目標的搜索、發現與跟蹤

超視距雷達、光學與雷達偵查衛星、電子偵察機、預警機及潛艇多種手段的配合運用。

地球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總面積大約為3億5525萬平方公里,在如此大面積的大洋上收尋一艘航母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好比大海撈針,而「發現航母」和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的持續的跟蹤航母」是兩回事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美國和日本的經驗來說往往好不容易發現航母卻只能短暫的發現而不能做到24小時不間斷全天候的即時跟蹤,古人說登高能望遠。而根據數學公式地球的地平線和你距離(公里)=地面的高度(公尺)*13的平方跟成正比 ,一架偵察機在12000公尺的高空飛行透過公式計算,它的視界地平線會 在395公里遠處消施,以此類推一架在5000公尺高空飛行的預警直升機地平線會在(5000*13)^(1/2)=254公里外消失,所以對偵察航空母 艦來說偵察機必須進入航母艦載機的攻擊範圍之內才有可能發現航空母艦,而航母戰鬥群如FA-18EF戰鬥機作戰半徑為800公里以上,在這種情形下偵察機 和預警機生 存的機率微乎其微。因此發展出了光學偵查衛星,雷達偵衛星等多種偵查衛星當衛星在300~1000公里以上的地球軌道能觀察的海洋表面積比起偵察機要廣大 許多,收尋到航母的效率也就高出許多。例如在1000公里軌道高度運行的偵查衛星理論上最大能偵查範圍的極限半徑為3650公里[27], 但受制於衛星的光電系統和電子設備要達到這個最大的偵查距離同時提高解析度需要研發許多先進的光電設備,因此前蘇聯發展主動式的雷達偵查衛星領先於美國因 其初始使用門檻較低而且但是探測範圍更大且對移動目標指示能力,比起光學偵查衛星更有效率。而光學偵查衛星的波長更短解析度比起主動雷達衛星更好對目標識 別能力看得也更清楚,圖像幅寬太低、對移動目標指示能力和速度比不上雷達偵查衛星,美國的光學偵查衛星目前領先於世界如鎖眼系列20年前就已經達到了 0.1公尺的解析度,而大家常用的Google地圖是 購買美國的GeoEye系列商業衛星,解析度達到了0.4公尺,照片被網路上大量使用;目前美軍鎖眼系列偵察衛星的解析度已小於0.1公尺能夠分辨在報紙 上的字,對於解析度的繼續追求以沒有意義,但所有偵查衛星的研發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圖像的解析度越高對目標的圖像幅寬就越低,同時對移動目標的指示能力也 越低,訊號處理要依賴相當複雜的演算法拖慢了計算機處理的速度,根據科學人雜誌的報導簡單來說使用「高解析度的偵查衛星雖然能夠看清楚報紙上的字,但好比透過一隻吸管在看世界。」[28]如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掃瞄的圖像幅寬只有數百公里,而許多國家常常無法構件完整的衛星群種類。
地平線會在跟號(13h)*公里遠處消失


而由於地球是個球體受到地球曲率影響、使用一般的地面雷達站偵查因電磁波具有直線傳播的特性因此無法偵測到地平線以下的物體,固定翼預警機雖可以在1萬2000公尺以上飛行,而偵測到400公里外的戰鬥機和550公里外的高空大型飛機,但是對於偵查大型海面目標的偵測距離太短而一旦進入航母戰鬥群的作戰半徑偵察機和會成為被攻擊摧毀的目標。
偵查衛星
傳奇系列核動力雷達衛星

上世紀70年代末,蘇聯建成了「傳奇」 系列核動力雷達偵查衛星作為海上太空偵察和目標指示衛星系統,能夠連續並即時和持續的跟蹤大型海面目標,能夠引導導彈攻擊世界大洋內的任意艦艇。由於當時 高解析度光學技術尚未運用,因此被迫以非常低的軌道(400千米)發射衛星,不得不使用BES-10「山毛櫸」核反應爐提供動力。動力方案的複雜性和使用 的高成本和放射性材料的高風險也決定了整個項目的命運,致使1993年「傳奇」系統甚至無法覆蓋一半的海上戰略方向,1998年最後一顆衛星停止運轉。但 是俄羅斯不僅在2008年恢復了類似項目,而且使用更加高效的新物理原理。到2014年底,俄羅斯能夠在3小時之內以圓機率偏差CEP 縮小至3米以內的精確度攻擊位於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一艘美國航母。[29]加 拿大政府表示,1978年1月,其中一顆前蘇聯核動力偵察衛星Kosmos 954墜落加拿大北部地區,核動力發電機的放射性物質擴散面積達到數千平方公里。傳奇系列衛星原計畫在使用壽命到期後會啟動助推火箭將軌道高度上升到「墓 地」軌道,數千年後才會落回大氣層到時放射性元素已經過半衰期。 [30]
利亞納多用途太空系統

為一種21世紀俄羅斯建造完成的太空目標指示系統,軌道高度為1000公里該的最新型雷達偵察衛星。系統是俄羅斯"紅寶石"海洋機械中央設計局和"列寧主義者"工廠科技中心研製的"利亞納"多用途太空系統從2009年起開始裝備俄羅斯海軍。 [31]
超視距雷達

由於地球是個球體而無線電波和可見光都屬於一種電磁波具有光線直線傳播的物理特性,在物體或障礙物後方的東西是無法被看見的,但是電磁波也有繞射和反射的特性可以此為原理看見障礙物和後方的物體因此發展出的超視距雷達,舉例來說你無法用可見光看見門後面的物體,但是波長越長的電磁波繞射能力越強,你卻可以讓手機的訊號繞射和反射而接收來自門縫和其他地方傳來的無線電波,而手機基地台和你的手機之間是有障礙物的。[32] 利用電磁波的兩種物理現象而發展出的雷達,電離層的反射與海洋表面的繞射,又稱為超視距雷達,也稱作「超越地平線雷達」(英文Over The Horizon radar 簡稱OTH Radar)。

天波雷達
美國的超視距雷達站

是超視距雷達的一種目前成功研製過的國家有美國、蘇聯、法國、澳大利亞、中國等國、由於此種雷達電波是透過天上電離層的反射,而能將電磁波傳播至地平線後。 電離層位於地球大氣層50~500公里的一層,因太陽輻射的紫外線、X射線而使大氣分子的自由電子電離發生離子化現象形成電漿體而電離層又可細分為D、E、Es、F等層、不同層的電漿體對不同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的吸收率和反射率有所不同。而電離層的D層主要對反射HF高頻3MHz到30MHz以 上的波段的無線電頻譜反射率較高,因此利用其反射的原裡在地平線後傳播無線電,而被用來作為遠距離廣播電台或超視距雷達波的頻段。此種雷達能夠探測廣達 3000~6000公里遠的範圍外在1960年代的冷戰時代美國和蘇聯相繼發展出了超視距雷達,而被用做一種長程預警雷達以監控和預警敵方彈道導彈的發 射。

但此種雷達的探測距離雖然遠缺點是探測精度卻非常低只有數公里~10公里,遠遠比不上毫米波雷達和火控雷達,只能用來確定航母戰鬥群的大致方向而使 戰鬥績大至飛往該目標方向海域收尋而不能精確定位。而對於近距離800公里以內的目標無法探測是天波雷達的雷達盲區。通常這種雷達因為波長相當長而天線尺 寸相當巨大和消耗能源能源消耗堪比一個中小型城市,往往有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長的天線陣列而且只有如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少數國家裝備。



前蘇聯的Дуга超視距雷達站



蘇聯在1960年代就已經裝備天波雷達,而在冷戰蘇聯解體後有部分雷達站因其在其它加盟共和國境外而被迫關閉,21世紀的俄羅斯更新和研發了新型的超視距雷達站位於其領土內。 跟據透視俄羅斯報導,前蘇聯的達里亞爾(Daryal)型雷達站位於亞塞拜然於1985年投入使用。能探測6000公里內的範圍,範圍涵蓋整個中東。 [34]

簡氏防務週刊曾經報導,中國在2001年研製出的天波雷達探測距離達到800~3000公里,覆蓋角度為60度。有軍事評論家認為新型超視距雷達的服役為其反介入作戰提供巨大幫助。 因為天波雷達的價值很高軍事目標為了軍事安全的理由通常將雷達系統的發射單元與接收單元的 地點分開,位置可能相隔數百公里而且據體位置通常為國家機密。但因雷達的巨大體積不容易隱藏,一旦開戰其巨大的天線陣列很容易成為敵國優先打擊的目標,但 有評論認為其能夠提供寶貴的預警時間也很有價值,可是通常裝被此種雷達的國家都是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因此其領土境內遭受敵國打擊的可能性很小,反而是在常 規戰爭和局部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天波雷達的作用覆蓋圖

地波雷達

是一種利用電磁波的繞射原理在沿海洋表面傳播而研製的雷達,是一種探測範圍在數百公里內的超視距雷達。
蘇聯航母與反航母的發展
改造前的基輔級戈爾什科夫號航空母艦

改造戈爾什科夫號並出售給印度的超日王號

俄羅斯海軍現役唯一艘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

史達林時期

1940年代前

蘇聯在二戰前的第二個五年計畫時期完成了工業化,因此有了工業基礎與發展海軍的念頭當時蘇聯海軍的元帥庫茲涅佐夫向史達林提出希望造大海軍與航空母艦,當時史達林雖然支持發展大海軍,但是當時對於海軍的認識普遍停留在一戰前希望建造戰列艦等巨艦大砲,而當時許多國家如英國和德國還是以巨艦大砲來衡量海軍實力,因此不支持發展航母。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本土遭受納粹德國的進攻而無法有多餘的力量發展海軍。有限的資源全面支持陸軍和空軍的發展。在二戰快結束時的八月風暴行動庫茲涅佐夫等海軍元帥希望建造航母以掩護登陸日本北海道,但蘇聯陸軍元帥朱可夫認為蘇聯和日本的距離很近,岸基航空兵也可以奪取制空權掩護兩棲作戰。

二次世界大戰後

二戰結束後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上的經驗讓許多國家和軍方取得共識認為戰列艦等海上大砲巨艦航行速度在快也無法躲避航母艦載機的空襲,認為航母才是未來海上戰爭的核心,史達林終於同意庫茲涅佐夫發展航母的計畫,但是在不久後過世。
赫魯雪夫時期

古巴導彈危機前

1959年美國建造世界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級服役,其所配備的北極星導彈射程達2200公里,該型潛艇能在水下長時間和高航速巡航可從地中海和北冰洋其所配備的核導彈直接威脅蘇聯內陸腹地,當時蘇聯無法在該型潛艇進入其海岸現前發現並摧毀,因為需要構建強大的反潛體系,然而當時赫魯雪夫認 為發展核武與導彈比發展海軍和航母即其它常規武器更有前途,「航母在核武與導彈面前不過是一具海上活棺材」,海軍應該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空軍發展戰略轟 炸機、而陸軍發展陸基洲際導彈,並取消史達林的航母計劃然並撤職庫茲涅佐夫,而後新任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元帥巧妙的把發展「航空母艦」改為發展「反潛巡洋 艦」以卡-25反潛直升機在遠海反潛用以對付美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於是批准建造了莫斯科級航母1969年才服役。

古巴導彈危機後

雖然在古巴島彈危機時美國對古巴經濟制裁使用航母戰鬥群封鎖蘇聯盟友古巴,而蘇聯當時沒有對等的反制手段,如果美國以常規武力和航母佔領古巴,然而核武的使用門勘很高,蘇聯如果使用核武很可能導致戰爭升級成世界核大戰。於是蘇聯高層主動退讓將核導彈撤出了古巴。從此蘇聯高層更加重視藍水海軍與航母的發展因此批准建造了基輔級航空母艦的建造。而在1973年美國與蘇聯地中海的海上對峙中莫斯科航母發揮了作用。然而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隻有反潛能力和使用反艦導彈的能力無法爭取制空權,然而失去制空權後也很容易失去制海權。
勃烈日涅夫時代


1970年勃烈日涅夫時代奉行積極進攻戰略,蘇聯與美國發生軍備競賽,實力快速上升到世界第二超越其他西方國家並快速追趕美國,1980年初期蘇聯的軍費高達3000億美元高出美國50%,然而蘇聯的經濟實力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約只有美國的2/3~1/2,但是海軍和其他軍種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當時蘇聯海軍服役並裝備了4艘4萬噸排水量的基輔級航空母艦或稱為「重型載機反潛巡洋艦」單艦作戰能力很高,當時美國航母大多以不同艦種相互分工合作配合、反潛、反艦與防空並以航母編隊作戰,而蘇聯海軍當時重視單艦作戰能力基輔級航母能夠同時使用超音速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短航程的雅克系列固定機翼艦載機執行艦隊防空任務和反潛直升機。但到了勃烈日涅夫時代後期在戈爾什科夫的建議下,所建造的航母排水量越來越大,而逐漸認識到無法在一條艦艇上集成所有功能,航母艦載機的數量和比例逐漸增多,不在過度強調單艦作戰能力,並批准建造了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和烏里洋諾夫斯克級航母核動力航母。 庫茲涅佐夫級排水量為6萬7000頓最多攜帶40架艦載機,首艦在蘇聯解體前建造完成,但此時航母上還是攜帶有反艦導彈,但機庫容量比起基輔級增加很多,並把艦載機從基輔級原先的垂直起降的雅克戰機改為蘇愷Su-33重型艦載機以常規起降,但航母使用滑跳起飛甲板而沒有彈射器無法在最大重量的油彈全滿33噸的狀態下起飛,而通常只能以26噸負載重量下起飛,因沒有彈射器而限制艦載機的作戰能力,燃油和彈藥只能兩者選擇其一無法完全發揮蘇愷33的性能。庫茲涅佐夫級第二艘姊妹艦為瓦良格號建造完成70%,而此時烏克洋諾夫斯克級為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達到接近9萬噸能夠攜帶70架以上艦載機,也準備好蒸氣彈射器能讓重型艦載機以滿載油彈狀態下起飛,並起飛固定翼的艦載預警機,作戰能力與美國企業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相當直逼尼米茲級航母,隨後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將瓦良格號上設備拆解後賣給了中國,而烏里洋諾夫斯克號因為在船台上建造完成度只有33%而壓水反應爐的核反應爐正在車間組裝,解體後缺乏經費的烏克蘭在沒有其他加盟共和國數百個配套企業和工廠的支持下無法獨立完成建造,並將其拆解成為廢鋼鐵出售。
蘇聯解體後與葉爾辛時期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統葉爾辛將勃烈尼日涅夫時代的遠洋進攻的藍水海軍戰 略改為近海防禦的綠水海軍戰略,蘇聯國防工業體系幾乎被瓦解,隨後逐漸在普京時期恢復了經濟。然而俄羅斯海軍無法維持向前蘇聯海軍一樣的規模,有限的國防 經費預算限制延後了未來航母的發展,在有限的資源下只能優先發展戰略核潛艇和新型陸基導彈,以確保突破美國逐漸建構完善的反彈道導彈體系,並發展了新一代的亞森級多用途核潛艇同時兼具攻擊型核潛艇和巡弋飛彈核潛艇的功能,能夠執行常規作戰和反航母任務,也能使用核巡弋飛彈。但大型水面艦艇的造船廠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而核潛艇的建造在俄羅斯的北德文斯克船廠,因此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沒有建造全新的大型水面艦艇。
俄現代航母與反航母武器

俄羅斯在2004年改造了基輔級航母的戈爾什科海軍上將號出售給印度,並拆除所有導彈發射架加大機庫的容量並增加滑跳甲板以起降常規起降的米格29K戰鬥機,印度將此航母改名為超日王號航空母艦航空母艦。 2009年俄羅斯向法國購買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並構建新型的莉亞娜太空多目標指示系統偵查衛星,並完善覆蓋全球的28顆格洛納斯系統導航衛星 俄羅斯現役唯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將接受升級改造和裝備米格29K艦載機。以及研發了空射型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能掛載在蘇愷Su-30戰機,裝備Su-35並研發PAK-FA(T-50)隱形戰機,預計2016年裝備,而新型的隱形轟炸機PAK-DA在2014年完成設計定案。並建造新型長程超視距雷達,裝備S-400凱旋防空導彈並研發下一代S-500防空導彈,該型導彈能在大氣層外實現中段反彈道導彈,除了亞森級外,還研發並裝備了阿穆爾級核潛艇該型潛艇為常規動力絕氣推進AIP動力推進能在水下長時間巡航並且在近海實施反航母作戰。
俄羅斯反航母能力現狀


Tu-160戰略轟炸機與Su-27


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紫色兩座 CADS-N-1 近迫防衛系統
紅色兩座 SA-N-4 防空飛彈
綠色20枚 SS-N-19 巡弋反艦飛彈
藍色12具 SA-N-20 防空飛彈發射艙
黃色兩套 SA-N-9 防空飛彈
雙座兼具空戰性能與地對海能力的戰鬥轟炸機Su-34所能配的彈種

SU-34戰鬥戰術轟炸機

SU-34掛彈種類



在不使用戰術核武的前提下,如果在靠近本土海岸線1000千~1500公里有大量的戰術戰鬥機/轟炸機如蘇愷SU-34、SU-27、SU-30、 SU-35等能夠執行反航母作戰和爭奪制空權,以及超過600架第三代第四代主力戰機,而通常一條航母不可能攜帶超過100架飛機,因此在其海岸線周圍數 千公里內的反航母作戰是有效的,在遠離本土2500公里外也有Tu-22M中程逆火轟炸機,可配合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和核動力基洛夫級巡洋艦、以及光榮級的防空導彈在近海取得制空權,而現代級驅逐艦配有大量反艦導彈主要在近海執行反艦任務,俄羅斯海軍航空兵透 過空中加油可將防禦圈外推1000~2000公里達到海岸線3000公里以上以實施近海防禦,而在遠離其海岸線的遠洋反航母則主要依靠核潛艇。因為其中型 航母很難對美國航母構成威脅,而在缺乏岸基航空兵和戰術戰鬥機掩護的情況下其它導彈巡洋艦,驅逐艦和大型水面艦艇與偵查機在缺乏制空權掩護下出遠海是相當 危險的事情。而Tu-95戰略轟炸機雖然可以發射大量的超音速巡弋飛彈但是在缺乏制空權的演護下,預警機能在500~600公里外發現之,在遠離本土作戰 也是相當危險的事情,而在安全距離內可以攜帶射程3000公里以上亞音速長程的巡弋飛彈從內陸發射,而戰略圖Tu-160轟炸機有可變後掠翼的設計能以低空超音速突防且無論載彈量(超過45噸)和巡航速度及最高速度(2.2馬嚇)都超過美國B-1B槍騎兵轟炸機,但裝備數量較少。
中國反航母能力現狀

中國已經構建反介入作戰體系或稱拒止戰略, 大體上的戰術方法與俄羅斯類似透過岸基航空兵以大量第三代和四代主力戰鬥機殲(中國有超過800架第三代及第四代主力戰機)奪取制空權和反艦掩護殲轟 7B、轟6K等轟炸機以背靠本土和戰鬥機掩護的方式發射大量超音速巡弋飛彈如鷹擊12與鷹擊83在近海實施防預,也可以在第一島鏈內使用核潛艇或常規潛艇 對抗航母,以及新服役的052C、052D型防空驅逐艦,但主要差別在於中國目前沒有航程在萬公里以上遠程的戰略轟炸機和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例如Tu- 160,防禦航母的範圍主要在海岸線1000~3000公里,而轟6K在不空中加油的情況下作戰半徑不超過3500公里,核潛艇方面中國目前沒有巡弋飛彈 潛艇只有攻擊型潛艇,而且噪音水平和美俄有一段差距。巡弋飛彈核潛艇配有大量垂直髮射單元能 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巡弋飛彈,較能對航母實施飽和攻擊,攻擊型核潛艇雖然也能發射巡弋飛彈卻只能透過魚雷管發射、除巡弋飛彈外還有魚雷而魚雷的射程較近, 這就導致必須機動到距離航母較近距離,而噪音水平是限制潛艇安全狀態下的最高靜音航速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潛艇航行速度越高噪音就越大而為了降低噪音通常 不能以設計時的最高航速實施作戰,而航母通常巡航狀態下超過30節,而常規潛艇雖然在低航速下靜音性要優於核潛艇但只適合在近海活動難以遠洋作戰,但中國軍費預算較高為世界第二超過1500億美元較有能力大量裝備和研發新型武器。如中國在2013~2014一年內同時建造4艘052D型驅逐艦, 此型驅逐艦功能類似美國阿利伯克級神盾驅逐艦配有相控陣列雷達和64單元垂直髮射彈元,但主要差別在於052型驅逐艦為64筒垂髮單元、而伯克級有96單 元,兩者的垂直髮設單元都為通用模快能夠選擇安裝紅旗9防空導彈、和對陸和對海反艦的鷹擊系列,反潛火箭等、另外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能以10倍音速灌 頂攻擊,這是一種隨著時間和新科技的出現理論上有可能存在但是有可能實現技術困難研發瓶頸的武器,目前中國官方沒有證實或否定有此種導彈存在,也沒有公開 過的資料顯示做過武器試驗。

我終於寫完了 好累...............
樓上的實在太厲害了....給您拍拍手...

雄風三彈體小、速度慢...

和您所列的其他超音速導彈相較會遜色很多嗎??
拿中國新構建的傳統航母跟米國綜橫大洋50多年的核動力航母戰鬥群, 這不是LP比雞腿嗎? (光是造艦技術,中國敢稱自己跟美國在同水平?! 拿美國戰艦打不沉來說中國戰艦? 張冠李戴也太誇張了~)
更別提彈射器技術及核航母能提供的後勤能力就讓米國的鑑載機出擊率/打擊能量完爆傳統航母)
另外中國的鑑載預警機服役了嗎? 雷達搜索的能力如何呢? 跟J-15的空中管制介面整合程度呢?
J-15以滑跳甲板能達到的載彈量跟出擊率,中共公開了嗎?

一支連基本功中打擊力/護衛都還漏洞百出的傳統航母戰鬥群, 在面對具備有自製先進反艦飛彈+雷達/一定程度的長程制海能力的對手,航母還是先考量自保吧
中國這艘航母完全是試水之作

戰力幾乎等於沒有 欺負下越南可以 和美國當然沒得比

但是以後會有第二第三艘航母 應該會有一戰之力

abc003 wrote:
以下文章Wiki條目...(恕刪)


拍拍手~~~厲害
個人也很認同飽和式攻擊
你航母戰鬥群很厲害,這是確實
但照最近中東戰爭來說
1次30枚導彈
你航母在怎麼強,也無法一一的防禦
以最少的成本,達成最大的利益

cbhsj wrote:
但是以後會有第二第三艘航母 應該會有一戰之力
...(恕刪)


要形成戰鬥群才算是有真正意義的航母戰鬥群啊
這還需要不少時日,還要有下水餃般的造艦速度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m5clk wrote:
拍拍手~~~厲害個人...但照最近中東戰爭來說
1次30枚導彈你航母在怎麼強,也無法一一的防禦..(恕刪)


不好意思,想請教最近有那場中東戰役是用導彈打航母的,很感興趣
用這味最對味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UxNDUzNA==&mid=200660030&idx=1&sn=3a7864e5d3db3cb5751c9e2e62145aa9&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太強了
十足意淫啊
哈哈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