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再砍4萬人!17.5萬國軍力抗230萬共軍「我須以一擋百」



臺灣就是得等到被越南打沉一艘軍艦,然後美國不管臺灣,中國要接管臺灣

臺灣才會意識到國防對國家尊嚴的重要性

如果捨不得花錢,中國老早展開雙手歡迎臺灣回歸祖國了
搞募兵制按照馬政府的說法是預算不足,而預算不足的原因是財政收入的下降,財政收入的下降是經濟不景氣,經濟不景氣的根本原因則是台灣的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卡在瓶頸那裡。

回顧國府遷台60多年的經濟發展,台灣經歷了多次產業轉型與產業升級。自49年開始到53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然後在整個50年代進行農產品出口和發展初級的紡織業等低級工業。到了60年代發展加工出口業,完成資本積累,到了70年代面臨石油危機和台美斷交再次進行產業轉型,發展重工業和石化,到了80年代再度產業升級,發展機電,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但是從那以後,台灣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就陷入了停滯,失去了目標和方向,同時原有產業也被後起的韓國和中國大陸壓縮和擠壓。

台灣民主化後類似西方國家,也形成了以產業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同時也產生了這些利益集團在國會立法院的代言人,台灣的政黨政治在選票的壓力下對於這些利益集團遷就讓步以及保護,導致某些落後產業失去了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動力,反正有國家政府保護着。在此情況下,台灣的產業發展之路和其他國家越走越遠。

在去年底今年初的時候台灣幾個台的政論和經濟節目都提到了襪子,具體哪個地方我記不得了。在節目裡無論是主持還是專家都在那裡高談台灣的襪子質量好做工精良,但是他們忽視了襪子畢竟是最低級紡織製造業中的一員,其產品附加值再高也比不過3C產業和高新科技重工業。更何況這些小企業經營模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無論是成本和價格都不存在優勢,質量再好,穿起來再舒服,也是被市場淘汰的命運。而台灣的政府和政黨為了選票的需求一味地對這些本該淘汰的產業進行保護,而不幫助他們產業轉型或者升級,形成了一塊塊的腫瘤型產業。相似的例子還有台灣的部分農業。

所以,台灣要保證充足的軍費預算和國防投入,首先還是救經濟,而重中之重就是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不過就台灣目前畸形的政黨生態,很難做到。

我一直在想,如果台灣按照蔣經國的那條路走下去的話會是個什麼樣子。

比如說台翔航太,當年要不是陳水扁等人在立法院阻撓,真的和麥道公司合併的話會是個什麼樣子,要知道最近傳出的國軍要購買的F-15就是麥道做的,即使是購買的民用機部門也好得多,要知道中國大陸也不過這兩年才開始大型幹線民用機的研發。再比如說台船,當年它還叫中船的時候發展也一度很順利,而那時候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造船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然而台船在高端高附加值船舶製造上並沒有對自己的產業進行升級,而舊船型生產又被中韓造船工業擠壓超越,2001年台船巨額虧損的時候正是中韓造船工業尤其是中國大陸造船業起飛的時候。此外更不用提漢翔了。
hunterwaye wrote:
搞募兵制按照馬政府的...(恕刪)


其實除了台灣政府沒有輔導產業轉型升級外

廠商自己也不想承擔轉型的風險~~

世界上很多高檔貨其實都是台灣做的~~

但是最後都是掛上別國的品牌然後高價賣出~~~

做代工很好賺~~但是長期來看利潤會逐漸下降..然後只能靠壓榨員工薪水過活

壓低國家收入和競爭力~~然後國防這種需要大錢的武器就買不下去~~

就算買了還是只能丟在家裡~~...

不管是政府還是廠商很多都缺乏整合能力只要能搞好問題就解決很多了~~

然後很多外國企業要近來台灣最後都是因為政客短視近利趕跑人家~~~

結果原本是台灣的都跑去大陸了~~整個就是
藍綠對立是各大國長期把手伸進台灣內部的結果!
也算是台灣名產了!
這一點中美日都有責任!

台灣鄉民的抗病毒能力是世界第一!
吵吵鬧鬧、樓歪得亂七八糟,還是能勉強論事。

國會長期被藍綠對決所互相箝制,導致功能喪失與怠惰!
但這主要還是地緣影響佔最大因素!
畢竟身旁隨時有戰爭發生的風險壓力,會讓人有暫時不想談論國防的迴避心態!
因為只要把問題推給各自的中美保護傘就能暫時止住內心的不安與惶恐!

這種心態與影響在國防部的政策上,表現的最為明顯!
國防部不論如何用力的喊衝喊打、喊要收復個島、加強防衛力量,
總會有人以兩個最簡單的理由〜「美國不會同意的啦」、「打不過大陸啦」
來作為堅決反對國防部政策的原因!
問題是這兩個原因也是最不理智與最缺乏説服力的理由!

論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守護,國軍整體而言〜當之無愧!

s90711 wrote:
其實除了台灣政府沒有...(恕刪)


企業畢竟是逐利的,像宏達電這種有自主品牌或者像聯發科這種有核心競爭力的畢竟是少數。這時候政府的引導就非常非常地重要了。貼牌代工出口這種低附加值模式是走不長也走不遠的,並且受到基礎因素制約,比如勞動力成本,比如土地成本等等,當一個地方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按照原有的模式走下去他必須產業轉移出去。相似的例子比如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騰龍換鳥也是同一個概念。如果純粹靠市場這只手是很難做到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要靠政府。
hunterwaye wrote:

企業畢竟是逐利的,像宏達電這種有自主品牌或者像聯發科這種有核心競爭力的畢竟是少數。這時候政府的引導就非常非常地重要了。貼牌代工出口這種低附加值模式是走不長也走不遠的,並且受到基礎因素制約,比如勞動力成本,比如土地成本等等,當一個地方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按照原有的模式走下去他必須產業轉移出去。相似的例子比如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騰龍換鳥也是同一個概念。如果純粹靠市場這只手是很難做到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要靠政府。...(恕刪)


當考慮國家安全層面時,
放任式管理,
往往是導致國家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匯率自由化、資本自由進出
糧食供應全球化、房價市場化、WTO等
那樣不是在傷害各別國家的穩定?

歐美宣傳的自由化理念,
可能只是經過包裝的宣傳手法而已!
換句話説,那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理想!
你全信了,就是開始倒楣的時候!

貿易保護與關稅障礙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大陸外匯在多,
也不能買下波音公司的董事席位!






killy_chu wrote:
當考慮國家安全層面時...(恕刪)


自由化本身不是問題,或者說不是本質問題。本質問題在於面對自由化,政府、企業、個人應該做些什麼。你想搞封閉經濟也可以,看看北韓就可以了,那是全球最封閉的經濟體,你覺得好嗎?

舉例來說英國和德國,早年都經歷產業升級和產業轉型的壓力。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石油危機導致這些國家都經歷過因此帶來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盪。德國政府的辦法就是產業升級,而英國政府尤其是撒切爾(柴契爾)政府大力推行產業轉型成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在金融海嘯以前來看,這兩種思路都對,但是金融海嘯以後你回頭看,你會發現英國走的那條路也是死路,經濟完全靠金融服務業支撐,製造業太過脆弱導致一旦金融業發生問題就無路可走了。

我之所以把經國先生提出來是因為我認同他的發展工業重工業的思路,實體經濟製造業是基石,服務業是建立在這個基石基礎上的。李登輝也好,陳水扁也好都沒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走了個開頭就不走了,導致現在轉型升級非常艱難,社會陣痛太大,社會成本一大必然危及選票,走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killy_chu wrote:
當考慮國家安全層面時...(恕刪)


中國外匯多不是用來買人家什麼董事會席位的,中國大陸的工業化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中國大陸發展工業有先天優勢,所以才會發展那麼快

第一,基礎優勢。當年中蘇結盟時期中國在蘇聯幫助下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同時中國大陸雖然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還有被台灣很多人詬病的漢字簡體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大陸在中共建政後的前30年實現了消除文盲和初步義務教育,有數量龐大的接受過教育的勞動力。此外還有基礎設施的投入,比如鐵路,民國在大陸38年算上清政府時期建造的加一起不過1.2萬多公里,民國黃金十年只建了3793公里,中國大陸建政後到改革開放前這30年裡就建了3萬多公里,改革開放後又建了5萬多公里,外加1萬多公里的高速鐵路。所以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是有先天基礎在那裡。

第二,市場優勢。中國大陸本身就是個規模巨大的市場,任何民生產業在中國大陸都能發展成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因為背靠一個龐大的市場,所以中國大陸能夠發揮規模優勢。比如說高鐵,中國大陸自己發展高鐵單因為有個龐大的高鐵市場做支撐,中國大陸高鐵起步是2002年,至今高鐵里程已經達到1萬3000公里,預計2020年達到1萬8,是全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一半。再比如說航空,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自己的大型幹線民用客機,因為中國自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空中巴士預計中國未來20年的幹線大型客機需求達到3000架。

第三,性能價格比優勢。在台灣很多朋友眼裡,中國大陸做什麼東西都是山寨,如果只把中國大陸看成山寨那只會被中國大陸超越的更快。中國大陸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思路,引進別國的技術,學會別國的技術,在學會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然後再有所創新。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華為和中興,這兩家在西方發達國家市場都能佔據相當規模的市場份額,說明他們的產品不僅僅只是便宜,而且性能也好。

中國大陸走的路線是盡可能的什麼東西都國產,即使短期內無法做到國產的,也要把產業、學術、研究一條線給鋪好,為將來國產化鋪路。一旦實現國產化,背靠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和成本優勢在全世界競爭,西方企業根本支撐不住。如果僅僅是按照你所謂的中國外匯多買波音董事會那你真是不了解中國。

台灣除了本土存在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問題以外,那些完成升級轉型的企業在經營策略上也犯過錯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宏達電。在智慧型手機剛興起的時候,宏達電一味地追求美國市場份額,和蘋果在美國市場打的是鬥破血流,然後就在宏達電目光集中在美國市場的時候,中國大陸的市場興起,不僅韓國三星和美國蘋果進入,中國大陸本土的華為中興和聯想也發展起來,宏達電在智慧產權官司輸了以後想回過頭來角逐中國市場才發現中國市場的競爭也日趨飽和,中美市場上雙輸。
這10年如果台海爆發戰爭 打的都是自動戰 機械戰 人力需求也不需要多大量 共軍投入台海兵力頂多40萬(個人預估值)國軍17.5萬人把將軍 參謀 後勤雜物東扣西扣一下 有10萬應付算不錯了 真的打到戰爭後期
我們這些後備軍人也免不了去當步兵了!

崔哥 wrote:
這10年如果台海爆發...(恕刪)


不會發生戰爭。當年阿扁鬧的那麼凶都沒有發生過戰爭,民進黨現在那幾位難道將來上台會比阿扁鬧的更凶嗎?

站在中國大陸的立場,如果能和平解決問題,那就絕對不會動武,何況中國大陸的主要問題是內部問題而非台灣。中國大陸如果要迫切需求統一台灣那也要等到中國大陸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完成產業轉型升級,人均收入跨入發達國家門檻,人民幣實現國際化,軍事力量達到或者超過美國,這大概需要30年50年甚至更久,所以沒必要總聯想什麼共軍武力犯台。

總之,只要台灣不法理台獨不修憲,那麼海峽兩岸該幹嘛還是幹嘛。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