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孫立人為何不繼續北進??

咦~我有說杜是庸才嗎~~XD

其實我剛讀到這段戰史時,我也覺得杜聿明是庸才
只是經過當兵和外出工作的經驗
能掛上星星的絕對不是什麼庸才
(但是胡宗南我覺得是個例外...)

但是你當下所做的考量夠不夠長遠周延
下決定的時機對不對
這就是名將的區別

孫立人雖然決定撤到印度,沿路也收容了民眾和英軍
但是要入境時就被駐印英軍給擋下
還好當時在仁安羌被新38師解救的英軍師長人在附近養傷
聽聞到消息趕來調解
不然新38師會不會後腳跟著杜聿明回國還不知道咧~
j815062 wrote:
咦~我有說杜是庸才嗎...(恕刪)

你太不了解蔣介石的用人哲學了,對蔣介石而言,二流的人才可以當將領,三流的人才也可以勉強重用當將領(只要對蔣介石絕對效忠,夠狗腿),至於一流的人才,就算當上將領也絕不重用,因為蔣介石自己也迷信槍桿子出政權那一 套,他很害怕一流的人才當上將領後若加以重用讓其掌握兵權後,遲早會取代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hn1271n wrote:
你太不了解蔣介石的用...(恕刪)

你說胡宗南嗎?
因為老蔣說他"唯忠"而已
(但是他手下共諜最多...)

我怎會不知道他的用人
只是這樣連戰連敗的將領還可以一路當到澎防部司令、戰略顧問
想必老蔣應該也是用的很血尿吧

中華民國是沒人了嗎?
應該是白崇禧,不是孫立人,孫立人戰事一直沒進展才換陳誠。
國共戰爭初期關鍵一役東北四平街會戰,當時林彪大敗,白崇禧收復長春,追擊到松花江,蔣中正卻在此時下達停戰令。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翟志成認為,此舉是林彪日後在東北發展出百萬雄兵,並揮師南入山海關,由平、津一直打到海南島,導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亡的原因。白先勇回憶中,這段歷史父親一而再、再而三講了多遍,認為是國共內戰裡最大遺憾。
翟志成指出,在國共內戰中,白崇禧一直是鐵桿鷹派,為了四平街之役未能一鼓作氣,白崇禧曾與蔣嚴重爭執,晚年在台憶此事,定有「不幸而言中,不聽則國亡」的謂嘆。輔大教授林桶法則分析,抗戰勝利後蔣、白關係逐漸產生分歧,因李宗仁的執意競選,造成蔣對桂系不滿,又在蔣下野後,李宗仁要求白崇禧調任國防部長,蔣卻堅持由閻錫山兼任,對於人事案的分歧,亦造成桂系認為蔣干政,終至蔣、白兩人的反共立場雖一致,但在布局上的意見不一及諸多心結,造成兩人漸行漸遠。
我之前查一些資料,其實蔣介石要付很大責任,簡單講就是不爽這勝仗是白崇禧打的,抗戰勝利後其實中國算三分天下共產黨、國民黨、跟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表面上都是國民黨員但同床異夢,我建議如果想了解近代史要三方都看,中國、香港、台灣,不要只看一方,這樣才能較真實
當年國軍缺乏現代化後勤思維 我看後勤補給也是問題~~

ljia wrote:
當年國軍缺乏現代化後...(恕刪)

那請教
70多年前有哪個國家的軍隊已具有現代化後勤觀念?

別想扯美國
美國是經過多年來的惹事生非才累積出經驗

jimmy55785 wrote:
當時如果國父是把政權交給孫立人...(恕刪)


如果國父把政權交給劉徹或鐵木真的話,
今天中華民國已經是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強國了。
可惜時光無法倒流,令人扼腕。
蔣介石用人三大原則
1,浙江人
2,門生,黃埔或陸軍大學
3,與蔣介石有舊交的

孫立人,安徽人,留學美國,出身外戚系的財政部稅警總團,曾在緬甸抗命,又得到史迪威的扶持。

外戚和英美背景如此濃厚,若非顧忌孫的戰功和美國的觀感,早該剪除此人。


關於戰地再抗命之說:你以為是古代啊,騎馬傳令,國府有電臺飛機的,軍中還有軍統呢。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