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跟前蘇聯的AT3火泥箱長得一模一樣...當時嚇壞一堆人了!!
那還是個反共抗俄的年代呢(遠目)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棒球迷 wrote:
那時蘇聯已沒錢到 基...(恕刪)
中間的政治層面因素綜說紛紜,敝人對政治是門外漢所以暫且略過,不過採購蘇制武器有下列幾個明顯的缺點:
1. 如同hn1271n所說的後勤因素,建立一套後勤系統的費用並且每年的維持費都很驚人,台灣對蘇制武器毫無經驗,對於建立一個連螺絲帽都不能通用的蘇俄系統,台灣軍方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很有可能會發現負擔不起,事實上後來的飛龍案就是如此,敝人一位在空軍後勤單位的朋友不久前形容過"如果說引進C-130H是921大地震,那飛龍案差不多等同於福島震災的兩倍....",法國系統至少已經力求與北約相容,俄國系統如果引進會有何災情就可略知一二.
2. 戰術因素,其實引進武器除了後勤之外,另一個重點是引進戰術系統,講白話就是"該如何使用這種武器",而戰術往往是環環相扣,一個武器的戰術必然需要配合其他的武器才能發揮最大威力,打個比方的話就像是世紀帝國或魔獸裡面兵種運作的協調,蘇式與美式的戰術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體系,引進某種蘇制武器之後要如何與其它美制武器搭配就得靠台灣自己來了,這是個沉重的負擔,絕對不是找幾個人空想就可以解決,台灣軍方想到這裡大概也是大搖其頭,開始質疑引進蘇制兵器是否真的划算.
3. 引進之後的升級與改良,俄國佬也不是白癡,最核心的關鍵技術不會輕易釋出,他們更寧願只賣成品(武器),而蘇系武器"夠用就好"的哲學也讓蘇系武器如果不持續升級或延壽,往往幾年之後就比較適合進垃圾堆而不適合值勤,而蘇俄式升級或延壽的價格通常是武器本身的數倍,這點可以從印度這個天字第一號冤大頭對蘇的軍購案看出,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說,當時國軍內部阻擋採購蘇聯武器的人也許該記大功.
4. 無法否認的是中國龐大的市場遠比台灣有誘惑力,蘇俄當時狗急跳牆願意銷售給台灣,但是如果對岸以龐大的採購力壓迫蘇方不再提供零組件給台灣或是提供賣給台灣武器的詳細參數,狗急跳牆蘇方恐怕也會答應,那買來的武器基本上買到就可以直接報廢,其實不單是當時的蘇俄,現在的美歐國將也會因為相同的理由而拒絕台灣的採購.
以上面四點觀之,採購蘇系武器應該弊大於利,並非好的選擇.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