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1974 wrote:
三維的多雷達掃描後用『最貴』的硬殺,是指天弓嗎?天弓打的到這麼小的目標嗎?用天弓殺匿蹤戰機及巡弋飛彈划算,但微型匿蹤機就.....。..(恕刪)
IRST要做的好非常難,你能做出來sensor就價值一家上市公司了。這種軍品大多被限制,技術不會外流。中科有這種東西做成海防版本,但我不知道效能。
飛彈與近迫武器價格都差不多固定的,但是要在足夠距離外抓得到小型飛彈或匿蹤戰機的方法就難了。現代轟炸彈體JDAM、UAV、 HARM都是小型的彈體,所以正面被攻擊的雷達很難反制、只有靠近了才能反應。
你如果看RCS的分析資料就知道巡弋飛彈正面的雷達反射波都是比較小的,大概只有0.1平方公尺,一般大型雷達對它的偵測距離會急劇縮小到50公里左右。
雷達怕的是這種。但是如果你針對巡弋飛彈的側面,它的反射波就大了,所以現代的匿蹤巡弋飛彈都是針對上方與側面做雷達波散射。比如老美的AGM-129。

對這種巡弋飛彈、無人機或者匿蹤機,就要呈陣列狀的佈置雷達,利用側面角度去抓另外一邊的RCS,至於被攻擊的那一個雷達則是誘餌、關機裝死、軟殺、等等。
下面這張圖是中科的某位博士的J-20正面角度RCS分析,只有一個平面角度而已。你可以看到正前方的雷達反射波比較低,側邊就大很多很多了。所以側邊是它的弱點。
每種戰機在各角度都不同,所以分析一架戰機或沱江這種戰艦就是去建3D模擬雷達迴波圖。巡弋飛彈也是類似這樣,但是比較單純不像這張圖那麼多菱角導致訊號反射上下起伏。
完整的RCS分析報告是3D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