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for sale wrote:
說援助也可說互相合...(恕刪)
基本上 日本的失敗 確實源自美國
中國的貢獻真的談不上主要..
理由很簡單 中國的力量 只能拖住日本..
無法主動進攻日本 日本是可以自由選擇中國戰場的戰略的...
只是日本陸軍想不通 硬要讓百萬陸軍消耗拖死在中國戰場..
而這戰場對日本的經濟利益來說卻是少得可憐..
日本的失敗 當然是美國的軍力消耗 以及補給線切斷..
最後兩顆原子彈的促成...
美日兩國國力相差太大 整體工業生產力 十倍以上 美國在1944年全年戰機產量是40000架..
日本不過3000架 這只是一部份罷了 大家也知道美國幾乎1~2個月就可以下水一艘輕航母..
3~4個月內一艘重型艦隊航母 到終戰前 美國航艦產量是日本近五倍..
在一場整體戰中 美國只要給一定時間動員 勝利絕無懸念
珍珠港事件一年後到1942年底 日本已經完全喪失打敗美國的機會及能力 只能撐著等死..
但是 就算給日本一路順手打 以日本有限的戰力及補給能力 要在一年內橫掃全太平洋至澳洲..
依然不可能.. 日本幾乎沒有干擾美國動員的力量 也無力長征美國本土..
要擊敗美國是不可能的事...
而二戰的中國..
兵器彈藥補給 幾乎完全依賴美國 美國不支援 難道靠大刀長槍去跟日本交戰?
中國的貢獻 最主要是拖住日本陸軍 讓美國反攻路線上比較順手..
但是 這意義也很有限 因為 當美國海空軍開始佔優 又能切斷日本生命線及戰場補給線時..
再多陸軍陪著駐守 也只是等死而已 就像跳島戰術跳過去 你這幾萬部隊就毫無用處等著枯竭...
日軍只要無法在海空戰中擊敗美國 在這些島上進駐越多部隊 損失就越慘重而已..
其實 美國初期的構想 是從中國大陸對日進行反攻 問題是..
從中南半島/印度對中國的補給線 補給能力一直很有限 沒辦法滿足美軍大規模反攻的補給量...
就小弟我個人看法 中國戰場對日本失敗的軍事利益算是很有限的...
但是 對整個大局來看 讓日本無法控制整個中國 不能獨霸整個東亞大陸至中南半島..
戰略及宣傳上的價值 才是美國等同盟國重視的一面...
這百餘年來 要擊敗日本 只要擊敗它的海空軍 切斷其極度依賴進口的補給線..
就可以了 這不只是二戰時管用 今天也是如此... 反過來講 日本建軍目的..
就是要建立一支可以突破封鎖 打通海上補給線的海空軍力量 日本現在正朝這方向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