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銀樣蠟槍頭的中國中華神盾


旋風 wrote:
少吹了去掉外資中國...(恕刪)




2008年12月22日,台灣高明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振華重工採購8台雙40英尺

集裝箱起重機項目簽約儀式本次簽約的8台橋吊總金額達1億美元,

起重機均為吊具下可吊兩隻40英尺集裝箱起重機,

可將集裝箱裝卸生產率提高50%






旋風 wrote:
少吹了去掉外資中國...(恕刪)








2017年10月吉林長春由中國製造的首批美國波士頓橙線地鐵車順利下線,

這是國內首批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美標地鐵車,時速達到每小時102公里。

2014年10月,原中國北車以5.6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億元)中標美國波士頓紅線和橙線地鐵,共284輛地鐵車輛。

這是中國軌道交通整車裝備進入美國的第一單。

2016年3月10日,中國中車聯合體獲得美國芝加哥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9.5億元)、

共846輛地鐵車輛合同,該訂單也是當時中國中車地鐵招標史上最大訂單。

2017年1月美國麻塞諸塞州捷運署決定,將就美國波士頓地鐵專案向中國中車增購134輛新地鐵列車,

總價接近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6億元)。

旋風 wrote:
已經就告訴你了那年...(恕刪)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照片中間是田中角榮 與毛澤東握手的是時任外相大平正芳

並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聲明中說:

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

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外相大平正芳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表示:中日和約(指和台灣國民黨所簽的中日和約)已失去了它的意義,業已終了。

消息傳到台灣,台灣人哭暈在大平正芳家的廁所
giga giga wrote:
但若同時由沱江及飛彈突擊艇在40~60公里處打出雄二雄三共8~10顆


在海空軍對壘時,哪有什麼艦能跑到敵艦面前40-60公里還沒被打沉的?國軍想用反艦導彈打共軍,共軍的反艦導彈也想打國軍呀。

chrischenslayer wrote:
哥笑了你們台灣人不...(恕刪)

所以這家重工一年賺幾兆美金?

davedu01 wrote:
在海空軍對壘時,哪...(恕刪)

共軍的導彈質量不行
開戰後會被打到滿地找牙
giga giga wrote:
五毛特色就是 "把特化的放大,完全無視普遍性" 與"避重就輕" 。

100項裏有99項大輸,只有1項差堪比擬或略有所長,就大吹特吹,拿來當樣版。至於其他那99個負分,完全當沒看見。

我們在說的是軍武,難道軍武只准談軍艦,把飛機,飛彈,雷達,-----,等等全抹殺,只能談軍艦? 而且還是歷來上百種軍艦裏,就只能單提你特別挑出來的一款! 其他款軍艦全變空氣了嗎?

美俄中千千百百軍事武器,為何其他的短命都不講,必需以你特別挑出來一種軍艦作為俄製武器壽命的準繩?


開版說的就是戰艦。

我說的自然也是戰艦。

你自己不清楚情況就在那裡妄自放話“壽命一倍以上”

被我用事實打臉之後就說自己說的是所有軍武而非只是戰艦。

你自己要轉進擴大範圍隨你願意。

反正你連中美俄二戰結束30年之後的同一期間所造主力驅逐艦使用壽命和除役后的命運一點都不了解的軍盲本質已經暴露無遺。

這樣我就已經滿足了

旋風 wrote:
共軍的導彈質量不行...(恕刪)


跟你上一條冷笑話一樣,這個又是來源於什麼內部消息?淘寶軍武板塊?
davedu01 wrote:
在海空軍對壘時,哪...(恕刪)


關鍵是: 你要看得到,還要能鎖定啊!

告訴我: 你憑什麼能看到40~50公里外 "估計RCS只有沱江1/6以下", "幾乎靜止不動或緩慢移動", "熱跡很小 (因為近乎停俥)", "不發射電梯波 (因為根本沒搜索雷達)",且又貼在汪洋大海海面強烈反射雜訊裏的一艘低矮45噸匿蹤小艇?

外星黑科技嗎?

注意: 不必 "跑到" 那裏,而是 "獵物自己會凑到虎口來"。
要比貼圖 貼文是嗎! 052C為什模被當垃圾

關於052C艦載相控陣雷達背後的故事

出國20年了,有個國內的故事總是忘不掉。或者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床上, 或者是某天看到網上新聞受到觸動, 故事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裡。裡面的人物,場景會一一跳出。但是,最近我發現,有時候我明明想到了有關故事裡的某個人,卻想不出他的名字了。讓我會感到很難受。我覺得是我應該把這些故事寫出來的時候了。不然,我哪天真老年癡呆了,把這故事爛在了肚裡,總覺得於心不安,因為故事裡的真人真事是普通人想不到的,其中的很多人物和事應該讓人知道,並讓世人評判。

我要寫的這個故事是關於052C導彈驅逐艦的艦載相控陣雷達(現在被叫做“中華神盾”,該雷達也已裝在了中國唯一的航母“遼寧”艦上)的論證,研發和項目爭取的經歷。裡面提到的人物名字都是真人真名,事也是真事,只是關於雷達的那些敏感的最終指標,盡量避免提及, 除非目前網上已經可看到了的。

一.項目啟動

我在國內的工作單位是電子部14所。

14所接觸052艦載相控陣雷達的論證始於1989年11月。當時是孫憲章(原1461相控陣雷達的主持設計師)去三亞參加了一個海軍裝備部(簡稱“海裝”)主持的052B艦載雷達討論會,回來就開始了艦載相控陣雷達的初步論證,協助老孫論證的是蔡本耀。由於我和孫憲章老師在同一辦公室工作,他也讓我有空時幫他作些指標計算。經過初步計算,並比照美國導彈驅逐艦上的雷達,將雷達波段定在了S-波段。我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參加“893”,“894”雷達的設計。

“893”,“894”是兩台大型的多功能多目標相控陣雷達。 1989年中東戰爭時期,伊朗,伊拉克要中國幫他們造兩台大型相控陣雷達, 國家把任務下達到了14所,雷達型號定名為“893”,“894”。由於這是兩台非常複雜的先進相控陣雷達,而且要求兩年半到三年就要完成, 全所裡進行了總動員並抽調了最強的人馬參加設計工作。由總工程師張光義(原7010大型相控陣雷達主持設計師)擔任技術總監,王軍負責“893”-雷達(L波段)具體設計, 李治銘負責“894”-雷達(P波段)具體設計。我和張亞朋兩名從由理論部來的碩士協助具體的設計計算和總體協調工作,張亞朋主要協助王軍,我主要協助李治銘。然而,在我們完成了總體設計和分系統設計(均通過了嚴格的評審),就要進行投產加工時, 中東局勢有了變化,伊方不要這兩台雷達了。

於是,我就轉到了“多功能空間目標監視相控陣雷達關鍵技術”--“863”高技術課題的研究。記得1991年初夏, 我們到北京總參三部就“863”課題進行討論時,海軍裝備部長賀鵬飛帶人與我們見了面,一起看了一些當時的現代戰爭錄像和有關我國海軍和台灣海軍的裝備錄像。看完錄像,他對我們說:看看我們的艦載雷達,作用距離才幾十公里,而台灣,日本的艦載雷達,作用距離都有200-300公里。我們怎麼與他們打?現代戰爭是視距以外的戰爭,我們還沒看到他們就被他們消滅了。我們怎麼能夠解放台灣?非常希望你們這些設計師們能給我們研製出先進的艦載相控陣雷達,提高海軍的戰鬥力。對於賀部長話題,大家表示同意。而就雷達距離,張總(張光義)根據已經研製出的雷達性能比對,指出如果按照目前052B允許的陣面面積(4米寬x 4米高),採用S波段,搜索距離應該可以達到300公里。這點對海裝的影響是很給力的。

海軍裝備部最初提的雷達距離指標也就是200公里, 那是按照航天部的C波段方案,結合海紅旗-9 (簡稱海紅-9 或HH-9)導彈的製導要求,同時考慮將來052B艦的對於雷達的重量,高度及陣面面積限制,及國內的材料與工藝水平和條件等提出的。 14所加入論證後,參考了美國的AN/SPY-1雷達,提出了一個S-波段相控陣主陣面(按200Km的距離要求, 主陣面只需3456個有源單元)加上一個小小的C-波段的HH-9信標應答陣面的初步方案。該方案得到海裝部的認可。然而,提出C-波段相控陣方案的航天部二院23所出於行業競爭和肥水不外流的目的(因為HH-9導彈是航天部造的),和14所展開了波段競爭。

產生競爭, 並最終有利於國家, 這本身應該是件好事。為此,海裝在北京香山組織了兩次論證會。這兩次論證會,第一次是由孫憲章去參加的, 回來後,他跟我們說了23所方案。明顯的,航天部二院23所對多功能多目標相控陣雷達是沒有經驗的, 他們的計算和設計都存在有致命的錯誤。他們是搞跟踪雷達出生的,就多功能多目標相控陣的資源分配不清楚。 C波段雷達在多功能多目標情況下,根本連200Km的搜索距離都無法保證(更不要說跟踪了)。第二次是由所領導和孫憲章一起去參加的。經兩次論證,海裝部裡負責052B艦的項目組傾向於14所的方案。並且表示對14所有信心, 因為14所是國內唯一的曾經成功研製出多功能多目標相控陣雷達的單位。擁有一個龐大的,各專業健全的,並具備實際經驗的系統團隊。

按理,該相控陣雷達就應趕快落實到14所進行研發,並早日裝備海軍 (海軍希望項目一旦定下來,3-5年後就能裝艦)。

但是,事情並不是我們這些年輕的書呆子所能想像的。為了爭奪這個項目,航天部二院23所利用HH-9是他們部研發的有利條件,從HH-9的導引距離,應答信號,以及導彈反射截面積下手, 對S波段雷達的設計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人為的難題。我是後來才知道的,23所之所以拼命搶奪該項目,是因為如果哪個研究所能爭取到這個項目,除了可得到項目本身的研製經費外, 還可獲得很大一筆的基建改造費。

面對這些挑戰與壓力,海軍裝備部要14所組織人員進行全面的雷達總體設計調整和詳細論證,並在最短的時間裡突破關鍵技術。為此,1991年10月,王軍和我就被所領導(包養浩副所長,華海根副總工程師)通知要求先放下手上其他的課題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艦載相控陣雷達的總體方案修改和論證,利用計算機對雷達的各種可能的工作模式和各項指標要求進行計算和仿真模擬,找出最合理的能量分配(時間分配和功率分配)方案,全面滿足海軍和HH -9的要求。

這裡說明一下,孫憲章老師因年齡和身體原因,不再介入艦載雷達設計工作。而改由相對年輕,又有衝勁的王軍來主持工作。

王軍是我的同校前輩,1964年的西軍電畢業生,和包養浩(原14所副所長)一起研製過超視距雷達, 擔任過“385”相控陣雷達總體負責人,及“893”雷達的電訊主持師。並與我一起承擔“863” 國家高技術雷達總體課題的研究。人非常好,雖然是女同志,但有事業心,有乾勁,做事潑辣幹練,我們年輕人私下說她像一挺機關槍。

為了展開全面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所裡於1992年3月初正式成立了S-波段艦載相控陣試驗雷達(產品代號,115)的設計班子(採用老同志指導,年輕人承擔主要工作的新老接替模式),任命了五師二員和各分系統負責人。所謂五師二員就是系統設計師(兼電訊主持師), 結構主持師,工藝主持師,可靠性主持師,標準化主持師, 檔案員和情報員。

系統設計師(兼電訊主持師)是王軍為正,我為副。具體的系統設計計算由我承擔。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