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看到台船的人說明潛艦的操作系統與設計

eclair_lave wrote:

一般市場上設計成熟的中小型一千~1千八百噸級(比如214型),國際報價是5E左右,只要別太腦殘出個奇怪的規格,乖乖按既有構型跟成熟組件跑,要還能拖成天價也只能說太有才了...(恕刪)


1800噸的214型/5億鎂是在德國生產價吧
並沒有技術+轉移+工具+工人的成本

怎不拿蒼龍日本生產價比,以4000噸/5億鎂的價格來說算超便宜
2016-03-10蒼龍級「仁龍」號潛艇造價545億日元(5.2億美金)

澳洲的短鰭梭魚型潛艇
分為潛艇載台(法國)+戰鬥系統採(美國),光整合美規戰鬥系統就要40億美元
計畫潛艦預算約200億澳幣將購買八艘潛艦,總預算規模約600億澳幣(456億美金)

澳洲有技術轉移+美國支援下,一艘潛艦就要19億美金,沒技術轉移下.....
.....................................................................
以上都是題外話

台灣是不可能有德國潛艇或是德國潛艇用引擎(原因中國)
水下柴油引擎跟水上柴油引擎是差很多的
跟老法買.....,台灣正在告老法軍售

潛艇載台的話,除非拆了一艘劍龍級(海軍的寶會讓你拆)去生出來
不然設計圖也沒下落,跟美國買60年代的白魚級來改也是一解

在說聲納+武器+戰鬥系統整合,看看澳洲怎麼花的
1400億看起來是遠遠不夠的

這錢不如去買柏克級,還可以買3艘新船



iantsai74 wrote:
如果IDF算四代戰...(恕刪)


潛艦:美、俄、中、日、德、法、西、英、瑞典、荷蘭,共10國
MBT:美、俄、德、法、英、日、以、中、印、韓(k2算自己弄的)、加上東歐小國.....,超過10國
lordkon wrote:
1800噸的214...(恕刪)



怎可能去跟澳洲短鰭梭魚型比?

是不是忘了那還是比澳洲現有的柯林斯級更大型化的4千噸級以上潛艇?
(TKMS參與投標得是拿同樣噸位的216型)

214或209型這幾艘市場上常見的中小型潛艇即使授權生產也沒多貴,前幾年印尼跟韓國簽的合同裡3艘209的價格才10E多
(而且這還是有一艘會在印尼組裝的價格)

iantsai74 wrote:
如果IDF算四代戰...(恕刪)


Lavi沒量產
至於 Tejas....原本我覺得它長得簡直就像三代戰機,所以沒算進去,不過剛去看了下它的網站,以內在來說還是夠得上四代初~中期水準的,應該和IDF差不多吧

lordkon wrote:
潛艦:美、俄、中、日、德、法、西、英、瑞典、荷蘭,共10國
MBT:美、俄、德、法、英、日、以、中、印、韓(k2算自己弄的)、加上東歐小國.....,超過10國

西班牙的潛艦是法國授權製造的,所以我沒算他

印度的Arjun還沒量產呢,也沒算他

原本我以為K-2只是K-1的改進,那還是像IDF一樣只能算半個,不過仔細一查,K-2應該可以算是韓國自力研發的(當然沒K-1的基礎也做不出來),所以韓國應該可以單獨算一個。

東歐能夠自己製造現代化MBT的只有波蘭(PT-91)和烏克蘭(T-84),前者是T-72M1改,後者是T-80改,都是前蘇聯的基本設計。所以我沒算他們,不然M-48H也可以說是台灣自己發展的了。

所以:
潛艦:美、俄、中、日、德、法、英、瑞典、荷蘭,還是9國
MBT:美、俄、德、法、英、日、以、中、韓,不是8.5是9國

嗯,會自力研發MBT的國家和會自力研發潛艦的國家數目是一樣的
eclair_lave wrote:
印尼跟韓國簽的合同裡3艘209的價格才10E多...(恕刪)


1.韓國不可能幫台灣造潛艇(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國),韓國商船是賣一艘賠一艘在賣了,目的在持續擁有造艦能力
2.另外209/214經過德國同意才能賣潛艇(又扯到中國)
3.現在除了美國之外,還有那一國敢賣潛艇+技術給台灣,別想的那麼簡單
4.潛艇自己開發就是要花大錢,所以潛艇1400億是不夠的,在多三倍以上比較有可能,政府最會的不就是追加預算
5.真的要花4000億以上,不如花在空軍比較實在,因為台灣沒有那麼有錢可以這樣玩

lordkon wrote:
1.韓國不可能幫台...(恕刪)


南韓賠本賣的現在已經躺在那了(韓進海運)

其他幾家是碰到航運市場頹靡的問題(當然也有營運管理的問題)

但基本上中小型潛艇的生產授權從南韓看可知並沒想像中的高昂

如果要搞自研自製自然另當別論,授權生產.原型授權再開發之類的算比較穩扎穩打,風險較低

檯面上政官產喊震天響得口號聽聽就好(不放些煙霧彈要怎保護打算進場不想曝光的廠商群?),最後多半還是會回到授權生產跟小改後授權生產的老路上
我來插花的 荷蘭已經失傳了 所以不要把荷蘭算在可"自立"造潛艦的國家 少算一國才對

另外造IDF以前 漢翔已經造過AT-3了 所以IDF的研發是沒有基礎跟潛艦的狀況不一樣

台船造潛艦的技術跳躍 相當於當年漢翔(航發)從介壽號直接跳到IDF 省略組裝F5E/F跟AT-3研發

潛艦跟水面艦的技術檔次跟經驗都不一樣 所以會造神盾艦也不見得會造潛艦 無解 各樓請繼續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我來插花的 荷蘭已...(恕刪)


AT-3也不算啊...

那架原來台灣到手前就已經是幾乎全套藍圖都有了,只差部分修改點的程度
AT-3是老美的設計圖+引擎
IDF也是差不多道理

老美沒提供材料也生不出來
.....................................
反正不管自產或與外合做都要花錢養台船

discoveryc今天可以看一下
12:00
勃克級驅逐艦:
鋼鐵之軀

從生產到出海都拍的很清楚

造軍艦是一件多須要技術人員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