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看到台船的人說明潛艦的操作系統與設計

skycc wrote:
最後?台灣有沒有能...(恕刪)


真正有能力掌握軍用(甚至民用)發動機核心技術的本來就沒幾個國家

甚至某些可以生產的國家還是還拿原型授權再慢慢改的,一個資源.人口不夠跟重工業都發展沒多少年
(至少跟許多工業大國比起來只是嬰兒年紀)

為何一定要去執著超過自身能耐的要求?

潛艦案也是一樣

一般國際上的國產化,事實上重要組件依然還是各專業大廠提供,生產國自身僅是被授權生產者

某些工業較厚實的國家才會(能)在此基礎之下再緩緩發展後續的新型號,通常國家重點在會放在整合能力與專案控管

就像西方軍艦上的燃氣渦輪,幾乎都是採用LM2500系列一樣,垂發不是拿老美原裝貨就是拿授權再開發自有型

大部分中小型主建造國不會去強求重點組件都自己生產,現代軍備如此昂貴,根本沒幾個國家有能力一手包辦

回F-CK-1那件事上,去南韓的那幾人是專職啥的你知道?

如果說多是專案控管相關呢?

如果說他們去是為了順便擴展新案,看能否拉一些生產需求跟開發經驗回漢翔呢?


而發動機的開發與生產能量如果國內沒有維持,沒有進展,今天就不會還有雄二E出現了

它用的那顆鯤鵬本來就是銜接從TFE1042-70而來的學習基礎,再尋求外界指導並摸索發展來的新發動機

有野心或檯面上怎喊都一回事,實際上懂不懂得秤秤自身斤兩,私底下惦惦吃三碗飯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skycc wrote:
最後?台灣有沒有能.台灣有沒有能力 自製一個戰機引擎..(恕刪)


我問過漢翔的資深工程師
答案是沒有,因為台灣技術不夠
關鍵技術還在美國手上,以現在政府的財政不可能花個幾千萬美金去研發
之前中科院說要自行研發發動機,漢翔就覺得不可思議
a0955489 wrote:
我問過漢翔的資深工程師
答案是沒有,因為台灣技術不夠
關鍵技術還在美國手上,以現在政府的財政不可能花個幾千萬美金去研發
之前中科院說要自行研發發動機,漢翔就覺得不可思議



唉~原因真是你說的

關鍵技術 沒有~~~~~~ 還是在人手上

技術不夠...........搞不好連 重工業 的機具~~~~~~~都沒有

若連工具都沒有 怎麼練技術



且 現在政府的財政不可能花個幾千萬美金去研發..............

這有趣囉

沒以幾千萬美金去研發..................(已現有基礎再去改良目前引擎)

但是 確有 1400億 打算花個來打造自製潛艦



eclair_lave wrote:
真正有能力掌握軍用(...(恕刪)


去韓國 誰 當然我不知道他專業

這根本我不懂


但是連我這種 航太業 外行人 看這個 IDF 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業界的人怎麼看

國外的人 怎麼看台灣航太業呢?

能做出什麼東西來 國家有什麼樣的決心 以前做過什麼

更重要 "現在正在做什麼??"

一看就知道囉


以前有個 IDF 不知花了多少錢

目前 1400億 就想搞 自製潛艦............是不是覺得太少了....且太有自信

別忘了 澳洲 也搞 自製潛艦 人家是開發國家............技術不低喔

skycc wrote:
去韓國 誰 當然我...(恕刪)


拜託別拿澳洲的柯林斯級講啊...

那噸位已經是柴潛裡相當大型的了,澳洲初期階段野心太大又設計拖延,導致因為總總問題後續一再更換各主.次系統才會變成天價

一般市場上設計成熟的中小型一千~1千八百噸級(比如214型),國際報價是5E左右,只要別太腦殘出個奇怪的規格,乖乖按既有構型跟成熟組件跑,要還能拖成天價也只能說太有才了...

...

...

IDF研發團隊很爛嗎?

怎麼一直拿IDF研發團隊來說嘴啊?

政府才發多少經費給IDF研發團隊而已,這點錢就要他們包山包海生出軍用發動機的材料跟技術喔?


你怎麼不問中鋼這隻肥羊投資了多少在研發材料跟焊接等技術?

勞斯萊斯光是研究RB211這顆飛機引擎所花去的巨額資金就使得勞斯萊斯有限公司在1971年破產過一次了

開發1顆引擎就破產了




skycc wrote:
沒以幾千萬美金去研發..................(已現有基礎再去改良目前引擎)

但是 確有 1400億 打算花個來打造自製潛艦..(恕刪)


光是突破一個熱鍛技術就不知道要搞10幾年
發動機可以買現成的,要跟國外技術合作難度也比潛艦低
潛艦是等了10幾年都買不到
未來大概也沒人敢賣
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去做
a0955489 wrote:
光是突破一個熱鍛技術就不知道要搞10幾年
發動機可以買現成的,要跟國外技術合作難度也比潛艦低
潛艦是等了10幾年都買不到
未來大概也沒人敢賣
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去做



說到重點 熱鍛技術 ..............

這個是 工業基礎 ..............連 治金技術 都沒有到位

還不用到 軍事武器上 就是一般做出來的 商用機具 可能都沒人家 耐用



像 潛艦 外殼 焊接技術...........

這點也是一個重點...........

技術不到位.................相同的外殼材質 搞不好最大潛航深度 就是沒人深





kevinolo wrote:
IDF研發團隊很爛嗎?
怎麼一直拿IDF研發團隊來說嘴啊?
政府才發多少經費給IDF研發團隊而已,這點錢就要他們包山包海生出軍用發動機的材料跟技術喔?
你怎麼不問中鋼這隻肥羊投資了多少在研發材料跟焊接等技術?
勞斯萊斯光是研究RB211這顆飛機引擎所花去的巨額資金就使得勞斯萊斯有限公司在1971年破產過一次了
開發1顆引擎就破產了



20年過去了

20年來學到的技術


用 20年後的 科技 和 加工技術

打造一個 跟 20年前完全一樣的引擎...................... 還比不上 20年前的話

那 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這樣對比 不就說明一切?????

whitesox wrote:
潛艦:美、俄、中、日、德、法、英、瑞典、荷蘭,共9國
MBT:美、俄、德、法、英、日、以、中、韓(算半個),共8.5國
4代戰機:美、俄、中、英德義(算一個)、法、瑞典、台灣(算半個),共6.5國

嗯,會做先進MBT的比會做潛艦的還少0.5國呢

我有漏掉誰嗎?...(恕刪)

如果IDF算四代戰機的話,印度的LCA呢?以色列的Lavi呢?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