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中科院證實研發下一代戰機 第一階段進度超前

peterpan200206 wrote:
華擎機械工業都有研製,後者是納智捷汽車的引擎供應商,工廠開到去福建。


難怪納智傑搞到要退出大陸市場
Charlie2020 wrote:
問題就在此,管博士的(恕刪)


他沒有胡說八道,拿幻象的M-53P2相比1024就知道。M-53P2的重量是1024的2.5倍重,而軍推與最大推力都差不多是大了2.3倍大。兩者的發動機推重比也相差不大(1024大個幾趴),但你要推更大的東西上去就只有做更大管的噴燈,就像一樣自然進氣的車輛你想要更大的馬力除非你技術力有比別人強不然就是增大CC數。

而從M-53P2一系列技術數據除了渦輪前溫度高了大約一百度左右以外其他都比1024低的情況看,想要更大的推力確實只有擴膛。

畢竟M-53P2是BMW003的直系子孫..................
waffe
這裡很好玩 發動機大鍋炒 唉 很多事情似是而非

發動機放大推力自然就大 這是物理但有那樣簡單就好 雖然不是沒有先例(J-57變成J-75)

先講一個簡單的 發動機葉片的離心力直徑越大就會越大 所以大的發動機轉得慢 小的轉得快

倘若葉片沒有更牢固固定在盤子(Disk) 發動機一推大車 葉片很容易變成殺人小李飛刀飛出去

發動機跟著放大而推力放大兩倍 並不是那樣容易造出來的 許多零組件的基本設計都要修改

另外渦輪進氣溫度這可是重中之重 特別是渦輪進氣的那個定子 可是很貴的東東

但我記得在這裡講過 超合金要耐熱與高應力有幾個不同的因素 不是只有超合金材料本身

這裡有人拿M53-P2來比較1042 其實兩者的設計差異很大也非同一個世代的發動機

要拿來類比實在很不洽當 M53-P2是單軸的發動機 1042可是雙軸的發動機 壓縮比差很多

M53-P2的技術水平約是J-79加了一個旁通管還有FADEC 如此而已 很老舊的構型

1042好歹也有1980年代末期的中小型噴射發動機的領頭羊(可惜推力的設定就是這樣小)

法國人的發射發動機的技術含金量不如美國甚至英國都在前面 無解拉
macross_sato

台中大, 管博士應該指得是研發在航一所, 至於誰做後代子孫才知道

2021-04-19 1:46
yoshiyoyo wrote:
先提一下prius (恕刪)


你只要簡單答一下:
是否只要是台灣貨、參數又不如人的話,那台灣就不算是有能力造那種東西呢?

如果是的話,我們都不用再討論下去喇,典型阿六小粉紅要說教的姿態,不是想和大家討論、不要問只要信。

如否的話,我亦不明白你三番四次強調台製引擎不如日本貨造種多數人都知的事來幹嗎。

我深信以現今台灣的科技、工業與學術水平,不可能連幾乎80年前已出現的噴射式引擎都造不出來,但沒有人會以為台灣一開始就有當代歐美日俄的水準,台灣不是中國,別將中國人的邏輯硬套到台灣人身上,亦不用你不斷提點。


烏克蘭政府力阻 馬達西奇(JSC Motor Sich)公司 被中共收購,雙方劇烈交惡。
台灣應當趁此機會引進馬達西奇技術,烏克蘭也恰好有筆收入可擋俄烏戰爭緊急軍需。
這絕對比台灣自己悶著頭搞15年的成果好太多也便宜太多。
waffe wrote:
他沒有胡說八道,拿幻(恕刪)



尺寸跑掉了,這些東西受力不可能會一樣的,熱流體也不會一樣。葉片裡面還有冷卻水管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10公分的葉片和7公分的葉片受到的單位面積壓力就算一樣,但是總壓力怎麼可能會一樣。

進氣口的那些主葉片也是啊,葉片末端的速度因為轉速關係會更快,一樣是10000rpm的時候,大進氣口的葉片,在末端速度會比小進氣口的葉片快很多。

同樣是10000rpm,因為直徑變化了,所以圓周變大了,同樣rpm但是卻讓葉片末端速度跟著變了,所以那些都會影響流體的啊。原本的流體設計全部跑掉了。

如果說我們去拆F110然後直接抄襲,可以節省時間這樣是沒錯。但是放大渦輪機?原本的資料不太可能還可以用。應該還是要再跑一次的。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Charlie2020 wrote:
問題就在此,管博士的知識領域在哪裡?


說實在的,我一向都是支持國防建設的,我自己又對飛機是情有獨鍾,如果我們能自製這個第二代戰機,這將是我們的新驕傲。

可是台灣軍方的短視與政府的無能,逼使我們的國防在無法再拖的情況下才開始考慮自製戰機,因為過去所有的政府都沒把國家的長遠建軍當一回事,What the fxck are those government? 政治領導人與政府智囊都是不斷地換人,政府的專業官僚也不夠專業,全部都太過短視,急功近利。

所有的各軍種司令與過去的總司令都一樣,只想到買現成的,心中最好的,可是整個國家所處的政治環境已經很多次不斷的提醒我們,不可能可以買到最好的,很多情況下只有自製一條路,哪一法三公報是緊箍咒,為什麼兩黨的高層與軍方這些人無法認清這件事,還不斷肖想能買到F-35,現成潛艦這些東西,現在台灣戰機用了25年,兩年前才開始考慮自製,TMD! 現代噴射飛機的引擎有這麼簡單? 當年的TFE-1042-70能成功,整個研發造出一個算起來低工作溫度的引擎,所以還可以一再的提升工作溫度,增加推力,還大改渦輪段設計都還沒有誤了量產日期,真是老天保佑中華民國。

現在要造的引擎可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因為五代戰機要求的推重比與大小,F110可能需要三台。

最扯的是我聽政府說飛機的設計也已經開始了,這是更扯的事,沒有確定的引擎,就開始花錢設計飛機,根本是亂搞! 中科院航發所難道沒有給這些人上上課? 能這麼搞嗎?

在時間這麼趕的情況下,只有引進現成的引擎才可能來的及,研發一顆高壓縮比與高推重比的引擎應該是不太可能了,這事如果十年前開始應該還來的及,現在真的太晚了。

另一個邏輯就是現在開始幹,晚總比沒開始好,這顆引擎沒搞上13-15年應該是不會有東西的。等飛機能搞好進入量產,應該都是20年後的事了。服役又要延後兩年,全部換裝完又是好幾年,我們手上這批戰機真有的撐了。
可是搞一顆這種引擎,如果沒有一些經驗與know how的傳授,這是不可能可以可服的,我們開發TFE-1042時學到整個引擎的測試程序,但是設計是操在Honeywell工程師手上,
ITEC與漢翔能掌握的製造能力雖然不錯,但是設計上很多眉角與經驗需要普惠或是GE的,Honeywell在高壓縮比與高推重比的引擎上面是比不上普惠與GE的
TW Energy wrote:
尺寸跑掉了,這些東西(恕刪)


你可能誤會什麼了吧,比例放大不是簡單的春假放大變寒假、寒假放大變暑假的問題。它只一種問題解決辦法,比較穩妥與相對另起爐灶來的簡單一點(注意是簡單一點,不能解釋為無腦的等比例放大)。

最常見的東西就是實驗室結果轉化成量產,我以前做過銀粉的製作,小批量沒問題搞到大批量一樣沒問題,我的小命差點就沒問題。當時也考慮不要用實驗室法的等比例放大而是另外找一種可以大量生產的辦法,結果就是開了很多次的會但所有人都不敢,因為未知與投資就像一個笑嘻嘻等著你的黑洞,所以LP捏著繼續搞。

而多核CPU也是一個比例放大,它為啥不直接從新設計一個大核心而是要用幾個原來的核心?最簡單的說這樣效能的提升才有人買的起,但兩核效能兩倍、四核效能四倍?

想太多。

而且懂電腦的都知道要讓他們比較有序的分工一樣搞死人的,就像幾年前土共群眾嘲笑連發科的SOC是一核有難多核圍觀一樣。但就算非常困難但大部分的效能提升方案也都選擇比例放大的多核,為啥?這樣搞比較不會死人。但絕對不是一定比較容易,更不可能是原來的規模無腦加倍。

前面提的發動機也是,很多大CC數的發動機是由小CC數的發動機直接放大擴膛搞出來的,但這是最經濟的搞法而不是最佳的搞法。由2000CC放大成3000CC的發動機整體效能是小於專門研發的3000CC發動機,但成本低風險小。

而且比例放大不是穩贏的,喇低賽的例子也非常的多。二戰德國佬就幹過很多這類的鳥事,就像兩顆引擎串成一個來用,或是大家都知道FW-190用的BMW801發動機,但還有一個BMW803應該就沒啥名氣,它就是比例放大直接拿兩組801的汽缸(14變28)組成的一個大塊頭。而同時期最成功的就算老美的雙胡蜂發動機,它就是單列汽缸的胡蜂發動機放大長雙排汽缸。

M53也是放大自雅塔,而雅塔也是逐漸放大的BMW003。然後到M-53就極限了,所以法國老出門找外援搞出了M-88。
waffe
macross_sato wrote:
什麼是中型引擎?
.......
不用去想太多這種文字問題.
.......


對不起有差喔! 這不是文字問題,是尺寸相容以及後續發展問題!

IDF是放入兩台F125,那請問IDF能改放入兩台F404嗎?
反過來說,
F18是裝兩台F404,那請問F18能改放入兩台F125嗎? (不談推力是否足夠)
都不行! 因為尺寸整個不同!
F125明顯是小型,而F404是大型的。

去看看美國戰機設計,
今年裝F404來用,明年嫌F404不夠力,就換F414,
戰機換引擎還蠻常見的!
F18ABCD用F404,F18EF用F414,
法國陣風初期用F404,後來才換自家的,
瑞典JAS39初期F404,後來改良機型換F414,
F16各型號用奇異F110各種系列的,
請問上述無論是輕型或重型戰機可以換成用小型引擎的嗎?

國際間只要不是太老舊的戰機,都是採用大型引擎,沒人在跟你玩小型的,
尤其是重型戰機,更加無一另外! 用小型根本推不動!
開發大型引擎,可以使用在教練機(T-7),輕型戰機(F16),重型戰機(F15,F18)都沒問題!
但開發小型引擎,只能用在教練機或最多輕型戰機(現代沒什輕型戰機用雙引擎的,就IDF),
沒搞頭!
rukawa1 wrote:
對不起有差喔! 這(恕刪)




品質流流過的面積越大,pressure ratio 損失越多.

所以放大的會比原來大小的PR損失多, 但是輸入體積變大,

所以deltM 變大, MV當然也變大.

如果一直在意哪一個效率好不好, 可能要兩家拆開來做分析才知道.

或是像遙指部說的, 當年IDF有F404 單發構型作為GD外賣用.

但是長官不同意且立法院有人盯經費,

最後成為台韓友好的象徵.

要飛到你所謂的大單發不是台灣該做的事.

這是空軍跟科科該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問題.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