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視距外空戰 ,F-35戰機 VS. Su-35BM戰機

Daniel Blue wrote:
射程的意義不僅僅於是否能保證擊落
而是在這段距離內
可能會有被擊落的風險
400公里射程的意義在於
預警機必須往後多撤400公里
這表示守方多了400公里的空域預警空間
也表示F22少了400公里半徑的作戰半徑與滯空時間
你覺得這重不重要
...(恕刪)



警告性的驅離射擊,通常會令戴具飛近目標後以艦炮、火炮、機炮為主
,飛彈是次要選擇,選擇防空、制空飛彈來做驅離?

1.承平時期,保證不是好選擇,你的輻射集中波束要穿越300KM去鎖
定她,原則上敵方的干擾手段成功的機率比你的鎖定成功機率高得多。

2.如果以搭配ALR 85(V)為基準的被動雷達預警系統的載具在有開啟
備戰狀況下,全球想得到的防空飛彈系統能在50KM以內擊落戰術機種
幾無可能機會,除非此機背負重要打擊任務非成功不可,防空飛彈昇空
後,此機仍抱必死決心向目標飛行。
而擁有更高科技的被動預警系統又遠在200KM以外的雷偵/預警機,既無
打擊任務所累又更佔有利的干擾模式。靠飛越超過200M的防空/空空
飛彈來驅離她,現階段並不是一個有效驅離的方法,

3.攻方的空中戴具可能在200KM~300KM左右已有護衛戰機前來盯哨,
或許有發射機會,但是要在手腳慌忙的狗戰中去分心補幾次導引是不
可能的。

4.電偵/預警機種,原則上是一個龐大電子團隊的一個指揮戴具,
單種武器VS電子團隊,考量的範圍就顯得複雜多!

Daniel Blue wrote:
小弟發言請看清小弟說...(恕刪)


不是我只看單機數據 是F-22與B-2過去編隊根本就不一定有預警機的存在
只有你在想必須要預警機參與F-22編隊 B-2當年炸進巴格達可是開打的第一夜
你要預警機大辣辣的開進巴格達?

其次你一直重覆側視雷達是針對飛彈 我一直和你說側視雷達不是針對飛彈
這樣好像鸚鵡在講話一樣 ALR-94不是雷達 它是RWR 這東西是要怎麼叫雷達?
哪一份外國文獻寫AN/ALR-94叫做Radar的? 你真的看的懂這之間的分別嗎?

其三 這棟樓一開始就有ShineJet貼到了SLCM的RCS是在0.5m^2,你認為AAM
RCS是多少? 一個是1000km級的大貨 一個是100km級的小飛彈 AAM可以被測?

其四我一直要求你貼出S-400的偵測距離,有400km外0.001m^2的數據 可是沒看到
你說一般戰機 一般戰機是多少RCS? 0.5m^2也是一般戰機 10m^2也是一般戰機
你這種作文的態度要是在寫論文會被直接當掉吧 這棟樓ShineJet一開始就有貼了
F-22 RCS根本不是一般戰機檔次 你真以為S-400還能用一般戰機距離偵測到F-22?

這不叫單機問題 這就是一個0與1的問題 S-400不可能在400km外就測到F-22
你的作文全部以測的到為出發點 後面寫了一堆推論 可是所有的數據都是測不到
而且從S-400的數據推導 S-400在偵測到F-22已經是50km以內 雷達早被炸掉了

其四 你一直說L波段 請問你的火控雷達是什麼波段?你的L波段可以當火控嗎?
你的L波段測的到F-22又怎樣呢? 一個沒上機,都無法導引飛彈的雷達能做什麼?
L波段的問題是為什麼沒辦法當作火控雷達 它最大的問題是太容易受到各種干擾
如果L波段真的上機了 那做干擾是比做L波段雷達還要簡單的東西

至於你貼的IRST 那東西在看到F-22之前就被幹掉 你以為只有俄羅斯有IRST?
全世界IRST做最好的國家 除了歐洲那邊就是美國做最好 你拿老美強項來P老美?
40年前的戰機 就已經有IRST系統,包括後來老美的陸海空 所有軍種所含一堆載具
車輛/軍艦/直昇機 全部都有載具做紅外線特徵消除 你憑什麼認為F-22會沒有做

老美的F-18也有IRST 它在面對F-22有鹹魚翻身了嗎?還不是被打成塑膠蟲標本?
歐洲的戰機 Typhoon也有IRST 而且也很強 軍演的時候對上F-22有翻身了嗎?

這又回到老問題了 你們把對一般戰機的數據又要拿來套在F-22上面
Daniel Blue wrote:在本樓的發言不知為何又被刪除了好幾篇


F22不是無堅不催 她是很變態.....
但 不至於到無敵的境界....

只是 你不能否認這個優勢

然後就開始拉S400 東風21進來
告訴大家400km八啦八啦....
預警機進不來 加油機進不來....
所以守方有優勢.......
F35沒搞頭......

別忘了....
從頭到尾 攻守方的位置還是沒改變.....
要突破第一島鏈 甚至取回失去的島嶼...
不是躲在自己的防空圈內就能達成的...
走出去會損失多少
這才是守方頭痛的地方.....

攻守一換邊....
SU35的情況會好到哪去?
一組航母的防空範圍?
各島鏈的長程雷達?
防空陣地?
佔空機的機載?
預警機?

再換個戰場想
如果入侵伊拉克 是俄方或中方
靠要靠一票氣動性佳
但沒有任何隱身能力的俄系戰機
戰損會有多"好看"?

如果俄系戰機的氣動學獨步全球
何必再發展匿蹤戰機?

我們並不是說美方多威
而是 現實就是如此.....

中俄要和美國一樣 七大洋找不到對手
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走.......

就算不出海 不比核武
打一場近海局部戰爭
中方還是自找苦吃....
可以把彈道飛彈到處撒 到處丟
但 還是改變不了走不出門的囧境.....
地图宝贝 wrote:所有的神话的价值就在于被打破,F117作


F117的死....
只有特定局部位置的RCS夠低....
只能利用預先規劃的航線進出...
面對移動的防空陣地
且航線太過規律的情況下
遭到毒手......

對於第一代的匿蹤機來說....
他確實是落伍的.....
只有正面RCS夠低
不佳的氣動佈局
加上無武裝....
退役只是剛好.....

但 你拿117要來說嘴....
最好附帶一些實積....
比如出動多少架次 摧毀多少目標
然後 損失多少......
會比較有話點.....

然後再告訴大家 哪台俄系戰機
在117面對的戰場環境下
能有更好的表現及更低的戰損...
這樣才能說服我......

不然 掉了一架 然後被講成不夠班.....
被117摧毀的陣地及目標 會很難過的..
不然你可以用SU35當例子...

SU35如何開戰時突破伊拉克的防空及雷達
有效進出國境 摧毀目標
而且 戰損會比F117更低.........

PS:你要達成的目標是
1300架次的任務
1600目標摧毀
0戰損......
希望你能找出相同水準的俄系戰機出來....

acelucifer wrote:
我們比較想知道 不為...(恕刪)


過程就飛彈擊落.比較可能的方式就是中方掌握了F117雷達參數

參數是說雷達掃瞄到F117所呈現的特徵


至於來源除了偷應該沒有第二條路.

狼0226 wrote:
過程就飛彈擊落.比較...(恕刪)


空對空還是地對空?

哪種戰機 或是 哪種防空載具?

有相關的數據嗎?
飛行員是佣兵 去查一下雷達訊號接收器r77跟aim-120之間設計的差別

acelucifer wrote:
空對空還是地對空?哪...(恕刪)


蘭德公司在2008年8月公開《空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簡報,由約翰‧史提靈(John Stillion)與史考特‧普度(Scott Perdue)聯名製作。簡報指出,由於陸上基地的脆弱性、反匿蹤雷達的成熟、中國的數量優勢等因素,即使升級到第五代的美國空軍也無法保護臺灣。

文/Flak 圖/Kevin、USAF

蘭德公司雖然是民間的非營利機構,但其成員均是軍方或國防產業的優秀人士,對美國軍方—特別是空軍,在冷戰期間提出過許多重要分析。因此,蘭德公司再度對美國空軍的機場問題與戰機科技開砲,自然特別引起了注意。

脆弱的陸上基地

簡報的第一部份指出,美國的戰術飛機是根據中歐的戰略環境設計的,其標準的作戰半徑是四百至五百浬,相當於從西德到波蘭的距離。但是在臺灣海峽的五百浬半徑內,美國只在沖繩有一座嘉手納機場,而中國在五百浬內卻有二十七座空軍基地。

更令人憂心的是,嘉手納機場的大部分飛機採露天停放,只有十五架戰機是放在機堡中。中國只要發射三十四枚彈道飛彈,各攜帶八百枚的一磅重小型次彈械,就能灑滿跑道兩旁的停機坪,摧毀或癱瘓停放的飛機;停放在機堡中的戰機則可用十六枚精確的巡弋飛彈進行殲滅。

這不是陸上基地的生存性首度遭批評,美國前海軍部長約翰‧李曼(John Lehman)便指出:「美國在越戰中,有超過五百架飛機被摧毀在機場,並有四百架以上受損」相反地,美國航空母艦在大戰後就未曾被敵火波及。

這並非美國機場首度遭遇飛彈威脅。在冷戰時期,北約駐歐機場幾乎都在蘇聯中程彈道飛彈的打擊範圍內,促使北約各國發展垂直/短場起降的戰機。美國的主要反制手段是發展F-111,其可變翼足以從英國機場起飛,攻擊中歐地區目標;而美國海軍的航艦的戰轟機則從歐陸南北沿海牽制打擊。

但在F-111退役後,美國空軍就缺乏中長程的打擊火力,所以在冷戰結束後,空軍給戰略轟炸機增加了傳統轟炸能力。因此,在共和黨主政時期,由保守派智庫《新美國世紀計畫》提出的「重建美利堅國防」白皮書便建議,美國空軍應在澳洲或東南亞建立轟炸機基地以控制區域局勢。

但「重建美利堅國防」認為,美國海軍的海上打擊能力更適合西太平洋局勢,他們建議海軍應減少航艦戰鬥群在歐洲與中東地區的巡弋,將三分之二的軍力集中到太平洋;還應該加強戰艦與潛艇的攻陸打擊火力,減少對航艦的依賴。從二○○六年開始在太平洋進行的「勇敢盾牌」演習,就展現了美國航艦戰鬥群與關島起飛的B-2轟炸進行島嶼機聯合防禦的能力。

因此,約翰的「基地脆弱論」其實沒有太多新意,或許在空軍圈子中能激起一些反省,但在五角大廈或白宮眼中,空軍的戰術戰機在臺海衝突中,本來就不如海軍來得重要。不過,美國仍自二○○六年開始在嘉手納基地部署了愛國者三型反彈道/巡弋飛彈系統,提供基本的保護手段。

話說回來,保護嘉手納基地的最佳武器可能是:美國國旗。臺灣政府從國共內戰時期就積極把美國捲入戰火,讓美國像對付德、日兩國一般對抗中共,如果中共真的在臺海衝突先制打擊美國駐外基地—如同日本帝國海軍在珍珠港奇襲了太平洋艦隊,可能是臺灣守軍最求之不得的發展。

可破解的匿蹤科技

匿蹤科技是美國在冷戰後期最重要的軍事發明,主宰了冷戰後的空中優勢。但約翰‧史提靈認為匿蹤主宰的時代已經結束,新一代VHF頻段雷達(或稱為米波雷達)能偵測匿蹤飛機,並達到攔截所需的精確度。

匿蹤科技的原理是精確地戰機表面的雷達反射角度,讓雷達波集中反射到幾個特定角度,而不讓能量反射回雷達天線而洩漏行蹤。然而,反射面相對於雷達波長的「孔徑」越大,聚焦能力越強;反之,孔徑比例過小的反射面將會散射雷達波,使其反射方向不再受到控制。因此,匿蹤飛機製造難題之一,便是如何用吸波材料吸收零組件邊緣與轉角的散射波。

另一方面,增加雷達的波長也可縮減反射面的有效孔徑,由於F-22/35的總長僅十五至十九公尺,許多輪廓曲線的轉折落在二公尺的範圍內,對於波長一至二公尺的VHF雷達波會發生散射效應,提高其雷達截面積。這不是空穴來風,在一九九一年的沙漠風暴行動,美國之所以派遣AH-64攻擊直升機深入伊拉克「開第一槍」,據說就是認為VHF頻段的俄製P-12雷達可能偵測到F-117匿蹤戰機,才要攻擊直升機先下手為強。

VHF雷達並不是什麼新科技,事實上長波發射器比較容易製造,歷史比「公分級」微波雷達要來得早。但它為了維持孔徑比例,天線尺寸也大,常採用佔地廣大、無法機動的固定天線;或者是波束太寬、測量精度差,無法引導武器攔截。因此,各國都往公分波雷達發展,以提高精確度與機動性。

為了對抗匿蹤科技,俄羅斯Nizhniy Novgorod無線電研究院用現代電子技術改良VHF雷達,製造出新一代機動米波雷達:

※55zh6天空(Nebo)UE型三維雷達:由高三十五.八公尺的測高天線與寬二十四.五七公尺的測距天線以倒T形組合,在二百公里外可用電子掃瞄方式達到六十公尺(距離)×○.一七度(水平)×四百公尺(垂直)的測量精度。但因天線組龐大,需二十三小時才能架設完成。

※1L13天空SV型二維雷達:僅有寬十八.九公尺的測距天線,可達四百公尺(距離)×○.六七度(水平)的測量精度,與55zh6的差別是其訊號處理已完全數位化,架設時間只需四十分鐘。

1L119天空SVU型三維雷達:與SV型同樣只有一面水平天線,但其偶極單元由四排增為六排,可用電子方式掃瞄高度。測量精度達到四百公尺(距離)×○.五度(水平)×一.五度(垂直),架設時間僅二十五分鐘。

雖然米波雷達的精確度與公分波雷達有相當差距,但足以引導攔截機接近到目視距離。如果願意浪費較多的防空飛彈,有機會「亂槍打鳥」擊中目標。一架F-117在一九九九年於南斯拉夫被擊落,據說是多枚SA-6飛彈配合米波雷達所擊落。中國目前已有類似的Y-27米波雷達問世。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