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二代 IDF ???

fque wrote:
那瑞典最蠢了剛好用三(恕刪)

台灣下世代自研戰機的power point草圖,其實已流傳了5年以上,粗略可看到是三角翼加無尾翼的設計。




無尾翼設計的噴射式戰機亦不是甚新事物,早在二戰晚期的納粹德國已經有Hix(Ho).229,其獨特外型與使用滲碳膠合板、使其具有隱形效果(雖然是無心插柳、還要是英國發現的),而且是有可飛的實物。







方才亦提過隱形戰機的論文在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已經出現,美軍的F-117都是根據此論文設計出來的。我倒是鐵不相信台灣連二戰和冷戰的工業、學術和技術水平都不如,不過台灣能走多遠是另一回事我倒不反對。

很多技術是台灣現成就有的,成本上很多部份都可軍民兩用,就算戰機本身無法出口、仍可在民用範疇分攤、收回成本。例如噴射式引擎本來就和燃氣渦輪引擎幾乎一樣,GE LM500本來就是GE TF34,亦可以吃多種燃料,台灣本身有一半電力是煤電,淘汰煤電廠、轉用較環保的天然氣發電就已經可創造不少內需,亦可作為軍艦、遠洋船甚至是重戰車的動力,亦有一定的出口潛力。



AESA雷達的原理和5G 的Massive MIMO天線亦非常類似,同樣有主動的射頻模組、第三代半導體波束賦形技術、同時追蹤鎖定多個目標,台灣不小公私營機構、包括工研院、國研院、聯發科、中美晶、漢宏、環球晶、穩懋、宏捷科等等,都具備一定的技術開發和生產能力,尤其是第三代半導體技術,中科院不唱獨腳戲、肯像韓國開發開DGT6-300H S1般放給國內業者技術合作,已經可省下不小人力物力、錢和時間。



高級的複合物料台灣一直都有造,台灣亦有企業賣風力發電機車葉用的台製碳纖維絲紡成預浸布之後,賣給大陸廠家加工的甚至直接成品賣給大陸,這已證明台灣的碳纖維技術一點都不弱。
jameshan0326

台灣的碳纖維工業有很多奇幻故事,有個課長去大陸看展,過海關後馬上被請去聊天,內容是要不要幫祖國做產品。另外還有做球拍的,整櫃碳纖直接在港口消失,找都找不到.........

2022-03-30 10:40
marinese

樓上的 你民進黨賣藥地下電臺聽太多了 現在都執政很久 習慣要改~

2022-03-30 13:00
peterpan200206 wrote:
台灣下世代自研戰機的power...(恕刪)


老兄 ~ 你這台IDF ASV圖是MDC軍事論壇中 會員幻想武器討論區的創作品

你盜用就算了 還把人家創作的幻想武器拿來呼隆大家 ..........

中央廚房知道你被我抓包 KPI會不列入計算的~
peterpan200206 wrote:
台灣下世代自研戰機的power...(恕刪)


沖天炮原理跟獵鷹火箭也一樣 ~
塔綠斑哥哥 台灣南波萬火箭 何時發射上火星?
marinese wrote:
老兄 ~ 你這台IDF(恕刪)


朋友,這兩張配圖已經流傳了很多年,台灣有些較小的媒體提過不少大陸的媒體都有提及的,下面多維算是較正規的。






至於你說我盜圖?我沒有因此獲得實際利益,我亦無聲稱過、或者引導人家相信是我是自己的東西,我亦相信無人會覺得這圖是我的,純粹用作討論用,亦非只見有我會這樣做,那又有何問題?人家無問題反而我就有問題?恐是有人想玩針對吧?
marinese

哪你是那邊引來的? 上報講的也是故弄玄虛 這張圖就是MDC論壇上的圖 ~ 是別人引出去畫虎爛 你們就跟風一起唬爛~[笑到噴淚] 中央廚房沒有事實查核部門嗎?

2022-03-30 0:55
marinese wrote:
沖天炮原理跟獵鷹火箭(恕刪)

基本原理類似、細節需要時間、人物財力優化,我已經早就提過,亦都講了很多年,你做不一定有好結果,但不做就一定永遠都無、人家亦不一定肯賣給你,有IDF前,人家美國連F-16都不肯賣給台灣。

台灣的電腦和CNC工具機產業都比中國遲很多才步,結果現在反而是台灣較領先。
peterpan200206

其實之前我忘了補一句:反對的話,你還是回鄉撿牛糞好了,況且台灣以前都是鄉下土著的地方,在大航海時代早期的歐洲經過都懶得佔領,台北、高雄的樓一定是假的,台積電是政府瞎編的謊言,以前是荒島、以後都是荒島。

2022-03-30 1:27
marinese

您說得好 我好感動 !! 我驕傲!! 有夢相隨 !! 台南鹽水一定是以後台灣的火箭太空城!

2022-03-30 10:39
peterpan200206 wrote:
這兩張配圖已經(恕刪)

前幾樓那個 IDF 未來發展圖....... 不是網友幻想圖.

最早是 AIDC 內部設計 結案 文件, 再來是 1997楊葆芝 著作 台海雄鷹 第 141頁, 引用插圖, 後來軍方複製再加入 部訓機 /高教機 圖 , 成為簡報......

由 AIDC源頭 到 目前最新的公開資料, 圖示 最後一型都顯示是 雙發 單垂直尾 類三角翼.

個人猜測 ( 猜錯勿噴 ) :

結合 IDF 當前的 台灣懶趴旺 ---- 低於 F-16 與 幻象2000 一分鐘的地面準備時間, 提早離地.
加上 高教/部訓 的複材技術與新系統.
高於 幻象2000 F-16A/B 的 總推力 與 爬升率....... 滿天金條, 能抓的到的部份.
增加 機翼燃油量 作戰半徑 ---- 三角翼機翼內空間大.
降低 RCS ---- 外型拉皮 材料選擇 局部塗料....
AESA + 熱成像 搜索.
半埋式空對空飛彈, 但保留外掛派龍 對地 對海 的掛載能力.
對空 對地 對海 武裝載台..... ( 售台的幻象2000 只能對空 單一任務. )
miku840048

時代不同了,現在很多資料都能用電腦去跑

2022-03-30 6:46
miku840048

我相信次世代戰機是真的生的出來......

2022-03-30 6:46
peterpan200206 wrote:
台灣下世代自研戰機的power...(恕刪)


HO229只是美麗的錯誤而已,不代表它真的可以飛的起來,而且它在當年絕對無法匿蹤。

要知道無垂直尾翼的穩定控制,需要對兩台發動機與襟翼這些細微控制。別說二戰,B2上面都弄了一堆感測器和飛控。

再者,飛翼匿蹤機這種設計是針對現代雷達的S X band而不是米波雷達這種,但是當年並沒有飛彈需求,哪來的S X band,也根本做不出來Ghz。

當年的雷達絕對是米波以上,受天氣雲層的干擾嚴重,也無法精準確定方位,飛行員收到預警還要尋找,這種雷達剛好抓得到飛翼機。

最後,五代不是只有匿蹤科技。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HO229只是美麗的(恕刪)

HO229明明就有試飛成功
還不可能飛起來
你活在平行宇宙吧
TW Energy

你不知道墜機了嗎?沒有垂尾你要當時的飛行員幹嘛?計算氣壓調節發動機是不是?你腦殘不要回覆我的文章。

2022-03-30 20:36
peterpan200206 wrote:
方才亦提過隱形戰機的論文在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已經出現,美軍的F-117都是根據此論文設計出來的。我倒是鐵不相信台灣連二戰和冷戰的工業、學術和技術水平都不如,不過台灣能走多遠是另一回事我倒不反對。

很多技術是台灣現成就有的,成本上很多部份都可軍民兩用,就算戰機本身無法出口、仍可在民用範疇分攤、收回成本。例如噴射式引擎本來就和燃氣渦輪引擎幾乎一樣,GE LM500本來就是GE TF34,亦可以吃多種燃料,台灣本身有一半電力是煤電,淘汰煤電廠、轉用較環保的天然氣發電就已經可創造不少內需,亦可作為軍艦、遠洋船甚至是重戰車的動力,亦有一定的出口潛力。


台灣的引擎尚未能產生大功率輸出的狀況下,選擇三角翼是合理的選擇,這條路法國走的還算順利,可資借鏡!

燃氣渦輪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可惜這個政府與當局根本沒有那個腦袋,多次與智囊團商議國家科技發展,它們只想到短期的選舉造勢可以做的項目,根本沒有為國家下一代(10年)發展規劃。

真是懷念李國鼎與蔣經國那種政治人的眼光,這些政客都是蛆!
IDF 2.0 已經成為月經文, 目前不管織女星或三角翼多在IDF發展過程中都有著墨.
(甚至當年就有考慮向量引擎XX201構型)

在中科院無以為繼的研發能量下, 不要說突破, 能在既有構型上精進已經是立於不敗阿咪陀佛.

在發動機上, 早在結案時應該就有F125XX 上架測試, 只是測試到量產還要蒙眼走很多冤枉路,

苦無經費無以維繫. 不然依照當年老外口中超巡的可能性來看, 當年已經很有把握做到預定開發目標.

但是I Don't Fly 某大立委查帳搞掉一切可能性.

目前的開發只能說都是當年超前測試下的後續付委實作,

老實說沒什麼亮點好討論.

當幾十年後做出來時, 匿蹤需求也反璞歸真變成不需要.

不熟悉IDF開發史的朋友可以仔細閱讀

楊葆芝 著作 台海雄鷹
IDF之父:黃孝宗的人生與時代
雲漢的故事---IDF戰機引擎研發過程剖析

至於構型演進改變, 請參閱

巴哈, 三角翼構型可能性

大陸人做 :
IDF前傳1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