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海軍沱江級量產型首艘艦「塔江艦」下水

eclair_lave wrote:
700t裝不下這麼多......如果要上mk-41時,除了空間跟重量問題外,還必須滿足mk-41要求得壓縮空氣.消防.冷卻水流量.儲蓄容量跟溫度調節要求,以及電量需求,這些都要算進船上的發電機.輔機的需求規格內......(恕刪)


dailoan wrote:
......加裝 300公里 長白雷達 方向前進...發射天弓三型......(恕刪)


震海計畫是一級艦的排水量 4530 噸飛彈巡防艦設計,
都塞不下長程相位陣列雷達與天弓三型飛彈

塔江級艦是 680 噸的三級艦,再放大加長船身設計也是塞不下

Daniel Wen wrote:
個人是覺得700噸的小型艦艇,專精搞好幾項主要任務就好...(恕刪)


台灣海軍塔江級艦只要執行 制海、巡邏 、反艦任務就夠了
只要塔江級艦設計能夠滿足戰備需求,個人建議增加建造到 16-18 艘
結合戰術資料鍊,進行分散式的飽和反艦攻擊


美國海軍 LCS 獨立號發生過推進器嚴重腐蝕的毛病,
美國海軍加裝有助於防止這種侵蝕現象的負離子保護系統來解決問題

台灣海軍塔江級艦也是全鋁合金的雙體船,也可能要安裝負離子保護系統
台灣海軍也必須要持續落實鋁合金船體與艦上裝備的檢查保養,以防範各種腐蝕的毛病
OSR7613 wrote:
台灣海軍塔江級艦也是全鋁合金的雙體船,也可能要安裝負離子保護系統
台灣海軍也必須要持續落實鋁合金船體與艦上裝備的檢查保養,以防範各種腐蝕的毛病


鋁合金船體問題無法避免,通常是用鋅來減緩氧化速度,但是只是有限的效果,講白一點就是服役時間會大幅所短,設計20年就是20-25年,不可能延長到30-40年!
OSR7613 wrote:
美國海軍 LCS 獨立號發生過推進器嚴重腐蝕的毛病,
美國海軍加裝有助於防止這種侵蝕現象的負離子保護系統來解決問題


推進器螺旋槳因為快速旋轉,流動液體之中的壓力差,讓「氣泡」在短時間内出現與消滅的現象,這個氣泡也被稱爲蝕洞(Cavity)。在翼面發生的氣泡會打亂周圍的水流,讓它所能得到的升力減少。

氣泡消滅時會產生足以腐蝕翼面的力量。這個現象稱為「壞蝕」。這種空穴現象,會發生在螺旋槳的各個葉片前端。(如下圖),這時只能換螺旋槳,或者修改設計,別無他法。



因為海水是導體,鋁的活性比鐵大,鋁製船如果附近有停鋼製船,兩者接近,海水又有電流時 (例如維修電焊),這時鋁製船身會被電解,這種情況要隨時注意避免。

一般鋼製船身加掛鋅板用陽極保護的方式避免鏽蝕,因為鋁的活性比鋅大,這種方法對於鋁製船沒什麼用,只能用通電式陰極保護 (負離子保護系統) 可減少這類的問題發生,但是成本會增加。

「空穴現象」跟「船身電解」兩者是不同效應產生下的結果,對策的方式不同,小船要追求高速比較難,只能採取必要之惡的鋁製船身。


如果要讓沱江艦能發射海劍二,需要哪些改裝?

1.移植塔江級的PESA雷達塔,因為沒有空間,必然要犧牲方陣快砲的位置。方陣快砲重6噸以上,希望跟雷達塔+雷達相近,用電量如果也差不多,這個改裝的可能性就很高。然後取消CS/SPG-6N二維搜索雷達,只保留照明雷達,用來導引76快砲。如果預算足夠,更換STIR 120也是可以。

2.在後方甲板增設上層結構,安裝較輕的30鏈砲或XTR-102遙控砲塔,彌補方陣快砲取消後的後方火力。

兩邊重量抵銷後,如果電力能支應PESA的雷達運作,並且維持船身重量平衡,那改裝16枚海劍二取代4枚雄三,應該是提升沱江艦防空能力的選項之一。

減低重量:
雄三x4枚(6噸以上)+拖曳聲納+兩座三連裝魚雷管(2噸以上)+6枚魚雷(1.4噸)+方陣快砲(6噸以上)+CS/SPG-6N二維搜索雷達

增加重量:
海劍二x16枚(約等於2.5枚雄三重量,3.7噸以上)+PESA雷達+雷達塔+30鏈砲/XTR-102+後甲板新增結構

PS:如果沱江艦要修改,那跟未來5艘塔江級一起訂購PESA雷達跟雷達塔,應該是比較好的省錢方式。或是等下一批5艘也可以,如果預算太吃緊的話。
天衣神水

沱江有浮力不足的問題,應該無此大改[不知]

2021-04-29 12:54
Bobchen7 wrote:
如果要讓沱江艦能發射(恕刪)


★NS100 三維多功能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單面長方形旋轉天線,S波段,最大搜索距離280公里,重1.3噸
新加坡獨立級近海巡邏艦
英國Type-31e巡防艦

★NS200 AESA雷達
NS100的放大改良版,S波段,採用GaN單元,最大搜索距離400公里,重1.55噸
天衣神水 wrote:
鋁製船...只能用通電式陰極保護 (負離子保護系統) 倒是可減少這類的問題發生,
直接但是成本會增加。...小船要追求高速比較難,
只能採取必要之惡的鋁製船身。(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鋁合金船體問題無法避免...服役時間會大幅所短,
設計20年就是20-25年,不可能延長到30-40年!(恕刪)

Bobchen7 wrote:
如果要讓沱江艦能發射海劍二,需要哪些改裝?......(恕刪)

造 1 艘塔江級艦至少 1.5-2 年
從 2021年 7 月開始算,後續至少 10 艘塔江級艦至少 12-15 年後造完
沱江艦 2015 年 3 月 31 日開始服役,
從 2021年開始算的12-15 年後,沱江艦鋁製船身應該有老化鏽蝕
所以不用改,個人建議日後直接再造新的塔江級艦船身替代
預算夠,就安裝新的發電機、MTU 20V 4000M93L柴油機與
Marine Jet Power CSU 850水噴射推進器
沱江艦上的發電機、柴油機與水噴射推進器翻修後當備品
預算不夠,發電機、柴油機與水噴射推進器翻修後安裝上新的船身,
只買新的發電機與柴油機補足數量
沱江艦上的 76mm 艦砲、雷達、雄三、雄二飛彈發射箱、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與迅聯作戰系統拆卸翻修後,安裝到新的塔江級艦船身
中科院補足安裝海蜂眼雷達、海劍二飛彈發射箱與其他裝備

從歷史經驗來看,澎湖失守,台灣本島難保
個人建議增加建造三級艦的塔江級艦到 16-18 艘,
做為台灣海軍防守台海中線以西,特別是澎湖的主力
光六飛彈快艇太小,本身雷達偵查能力不足
塔江級艦本身具備獨立的雷達偵查、反艦、低空點防空等等的作戰能力,
配合戰術資料鍊,2-3 艘以上的塔江級艦可以
聯合有效進行制海、反艦、要點低空防空等等的任務
OSR7613 wrote:
造 1 艘塔江級艦至(恕刪)


造船速度是要看你的產能,一個船廠乾塢一次只能做一艘的話,那就是要到下水之後,才能建造下一艘。

但龍德六廠蓋好,有四個乾塢,可以4條產線接連開始,加上龍德5廠一艘,這也是為何2023可以接連有5艘的原因。
當年中船承造錦江級艦和光六,就是每批同時開工造2艘,
只要預算允許,船廠有熟練的工人和空船塢,當然可以同時開工。
Bobchen7 wrote:
...龍德六廠蓋好,有四個乾塢,可以4條產線接連開始,
加上龍德5廠一艘...(恕刪)
謝謝補充說明
ASMP wrote:
當年中船承造錦江級艦和光六,就是每批同時開工造2艘,
只要預算允許...(恕刪)
謝謝補充說明

個人建議是龍德陸續以每批 2-3 年造 2 艘塔江級艦
預算目前只有第二艘與第三艘塔江級艦已編列
龍德應該可以從 2021年下半年内開工建造塔江級艦 #2 & #3

龍德趕工太快也沒用,
中科院造雄三、雄二、海劍二飛彈也需要時間
同時中科院還有其他如陸射劍二飛彈、弓三飛彈要造
整個塔江級艦建造計劃延伸到 10-15 年以上,
才有助於落實國防工業基礎
3-7 年内趕工建完就計劃結案容易造成技術斷層
20-25 年後還可能會遇到幾乎整個塔江級艦鋁合金船體腐蝕老化問題
台灣海軍可能又要一口氣在短期間内替換整個塔江級艦

OSR7613 wrote:
...個人建議增加建造三級艦的塔江級艦到 16-18 艘...(恕刪)

台灣海軍作戰艦目前沒有二級艦
一級艦的派里級\成功級艦與三級艦的錦江級艦是工作馬被操到翻
三級艦塔江級艦增加到 16-18 艘,可以分散三級艦的任務負擔,
也有助於改善台灣海軍作戰艦編制頭重腳輕的現象
OSR7613 wrote:
台灣海軍作戰艦目前沒有二級艦
一級艦的派里級\成功級艦與三級艦的錦江級艦是工作馬被操到翻
三級艦塔江級艦增加到 16-18 艘,可以分散三級艦的任務負擔,

海軍的不熟悉.....

請教, 紀德級 是那一級艦 ?!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