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政府推動「潛艦國造」工作,根據國防部明年度預算書顯示,軍方明年將編列180萬元,派員到歐洲、美國等地,進行裝備驗證現況督導暨交貨測試驗收、合約商履約督導工作,藉此保障潛艦國造執行成效。
現為海軍艦隊指揮部指揮官的李宗孝去年擔任海軍參謀長時透露,來自歐洲、美國的十五個國際大廠,都有意願參與「潛艦國造」。雖礙於機密,這些廠商資訊未進一步獲公布與證實,但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年3月底舉行秘密會議,邀請少數軍方、台船公司官員報告潛艦國造進度,朝野立委已全面檢視輸出許可文件,作為取得細部裝備、備料,進行原型艦建造的重要依據。
為確保原型艦造艦工作順遂,國防部明年度預算書「派員出國計畫」總表內容顯示,海軍司令部明年共投入180萬元,派6人到美國進行為期8天的「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合約商履約督導」,另也派6人到歐洲進行為期11天的「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裝備產製現況實勘」,出訪重點皆為「國外採購主要裝備需檢派專責人員進行裝備驗證、現況督導暨交貨測試驗收工作」。
根據國防部明年度預算書顯示,海軍明年將執行潛艦國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最後一年預算,共8億1910萬3千元,盼藉此建立潛艦細部設計前段工作、載台、戰系裝備試研製。並延續今年啟動的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工作,明年編列97億5461萬1千元,預劃在2025年以前完成原型艦建造。綜上,明年潛艦國造相關預算將高達105億餘元。
上報 朱明
2019年9月19日 下午6:00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儎台與戰鬥系統所需要的109項主、次系統裝備,以及建造潛艦壓力殼所需的12項主機械生產設備,據指出,9月初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與潛艦中心執行長周志明,以及海軍海發中心主任邵維揚分赴歐美地區,完成潛艦所有裝備簽約並取得各國的輸出許可的正本文件後,潛艦所需各項裝備定案。至於台船潛艦專用廠房也預定明年(2020年)3月廠房主建物蓋好後,特殊用的大吊車首先安裝,隨即開始安裝建造潛艦壓力殼所需要的12項主要機械生產設備,年底將可啟動建造IDS原型艦。
據了解,海軍與台船陸續與歐美各設備廠商簽約並付出頭期款後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2017年規劃建造IDS原型艦預算時,因採購國外設備是以美元計價,當時是以1美元對台幣匯率28元來計算,編列493億1700多萬元預算,但今年1美元對台幣匯率接近31元,其中的匯差將近10%,若美元持續走強,明後兩年又是IDS原型艦付款的高峰期,預估有超過25億元的匯差,目前海軍與台船已將此情況向國防部反映,提早預作因應。
IDS原型艦預算 立院今年3月通過逾493億元
IDS原型艦建造區分艦體儎台和戰鬥系統兩大部分,在立法院今年3月通過原型艦493億1700多萬元預算的第一年75億1000多萬元預算後,台船與中科院就開始與歐美廠商洽商採購的相關細節後再定合約,並付簽約金與首期款項,我方就可以取得系統設備詳細數據,除在細部設計製作建造藍圖時,就提供的重量,與電流量、耗氧量等參數進行精確計算外。據指出,部分設備在歐洲已製造完成,海軍與台船都已派員駐廠,10月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測試,通過測試後就以海運方式運回高雄。
在建造艦體儎台部分裝備,包括柴油主機、高功能蓄電池等6大主要系統裝備都是直接向歐美廠商採購,國內採購的則有高張力鋼板、冷氣系統等25類裝備。至於建造潛艦壓力殼所需要的12項主要機械生產設備(包括自動焊接設備),也已簽約完成開始製造;據指出,明年(2020年)3月潛艦專用廠房主建物蓋好後,首先安裝吊掛用的特殊大吊車,緊接著就是建造潛艦壓力殼所需要的12項主要機械生產設備進廠安裝,並在現場開始進行各項測試與校正,年底啟動建造原型艦後,相關艦體儎台所需要的設備,如柴油主機在國外原廠測試通過,並由海軍與台船駐廠人員簽核認可後,依建造原型艦期程運回高雄進行安裝。
美元持續走強 IDS原型艦預算漲25億匯差
雖然IDS原型艦無論細部設計與採購相關重要設備都相當順利,建造IDS的國外顧問標與專案監造管理標,未來都將分別找有經驗國外廠商與美國軍售兩個途徑順利進行中,不過,卻發現2017年規劃編列建造原型艦的預算,與現在匯差接近10%,若美元持續走強,對原型艦建造還是有影響。
據指出,海軍與台船是在2017年規劃編列建造原型艦所需預算,因採購系統設備都是以美元計價,當時1美元對台幣匯率27到28元之間,因此採28元來計算,以493億1700多萬元預算報國防部,2018年國防部核定後,送交立法院審查時,美元開始走強,一路升到1美元對台幣匯率30元,當時海軍曾在預算內額外編列風險控管的35億元預算來支應不可預期發生的費用,但並未被立法院接受,主要是行政院第一預備金可因應,無需另編預算佔用國防預算額度。
由於原型艦建造費用第一年(2019年)使用的75億1000多萬元預算,大部分是與歐美各廠訂合約所付的頭期款,但第二年(2020年)的97億5152萬餘元,以及第三年(2021年)114億6931餘萬元,正是付款的高峰期,若這三年的287億餘元預算都是以1美元對台幣匯率30元來計價,因超過原型艦過半預算,匯差近10%,若美元持續走強,預估有會超過25億元的匯差落差,原型艦預算是否能夠完全支應,目前海軍與台船已向上反映,提早預作因應。
08年12月1日中時電子報新聞—潛艦國造該停了,美國學者喬治梅森大學教授亨澤克,在外交家雜誌撰文指出,台灣該到停止潛艦國造計畫的時候,浪費鉅資在過時計畫上的賭注太大。潛艦國造被蔡政府視為一大政績,也引發韓國瑜與蔡英文雙方陣營的駁火。這是非常專業的問題,一般選民根本無從判斷,但是美國學者的逆耳忠言,台灣應該冷靜檢討,不要情緒化及選票算計,這才是愛台灣。
至於潛艦可能尚未開戰就被擊沉,事實上,潛艦絕對是兩岸衝突中生存機率最高的裝備,未來潛艦量產後,海軍會佈署幾艘潛艦在台灣周邊航線執行巡弋勤務,幾艘潛艦在港口內整補,而解放軍若突然對我軍港用對地導彈攻擊,港口內的潛艦開出海就下潛了,影都沒有是要怎樣生存率低啦,更別說台灣的雷達偵蒐距離早可以深入中國本土,解放軍在集結軍力,國軍會不知道?兩岸一緊張,潛艦隨時可出海潛航備戰,生存率相對水面艦高很多啊,不知生存率低從何說起,更重要的是,有一定數量的潛艦,就可在解放軍港口外佈署前述之智能水雷,其對解放軍的殺傷力及震撼力絕對比佈署在我港口外要強的多。
有人說,解放軍派來的是核潛艦,我們自製的是柴油潛艦,性能無法與之匹敵,然我海軍潛艦主要戰區是近海防禦,非大洋作戰,對艦體較大,噪音較大的核潛艦而言,柴油潛艦勝算反而會高的多;也有人說,台灣海峽深度過淺,防衛台海不需要潛艦,台海平均深度確實僅50公尺左右,但最大深度也有高達1000尺的地區,更重要的是,我們最主要的港口,高雄港外海深度就深達500公尺,非常適合潛艦執行任務,更別說海軍曾多次在台海偵搜到解放軍柴油潛艦,因此說防衛台海不需要潛艦者,恐輕忽事實及海軍相關發布新聞。更有人說,連北韓都會自製潛艦,為何我台灣一定要美軍火商等國外廠商支援,殊不知這是1950年代,前蘇聯提供與中國及北韓有關633型潛艦技術及生產線,從一開始造廠,設計,建造,含生產設備等一系列程序,前蘇聯皆派顧問指導且提供設備,其潛艦技術是這樣起來的,絕非中國或北韓從無到有自己摸出來的,我們台灣現在就是在做這一件事情,從無到有,建立潛艦的基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