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為何抗戰後期 國軍面對日軍也是處在劣勢的情況呢?


andy0617 wrote:
看到又有人在鼓吹日...(恕刪)


說的真好,戰爭時期什麼軍紀的都是狗屁,看看現在美國大兵在各佔領搞的飛機,
就可以知道軍紀對於戰時的軍人約束之薄弱。
只會有人說國軍來接收台灣時,像乞丐兵之如何不堪。
所以日本人接收台灣時都是軍紀嚴明不燒不殺不強姦?

又有什麼台灣日本兵多強多勇多善戰?
現在叫年輕人去當兵保家衛國領18%都沒人去了,
你相信會有多少人自願去當日本狗去玉碎?

r6543210 wrote:
後期戰爭沒什麼優事...(恕刪)







奇怪了日本人服部卓四郎在其大東亞戰爭全史記載到

由於我地面部隊的迅猛前進,以及第6飛行戰隊池田中隊超過行動半徑的限度轟炸敵人列車、切斷鐵路等,
成功地繳獲了存放在桂林、柳州以西地區的大量彈藥、被服、航空燃料、鐵路器材、機器等軍需品,
為後來第11軍的自戰自存活動帶來了很大好處,甚至出現奇異的現象——日軍制式武器的彈藥顯著不足,
前線部隊幾乎均以繳獲的機槍等做為主要裝備。

如果軍備不如日本,但是日本軍隊可以拿繳獲的機槍當主要裝備
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狗宏 wrote:
解放軍第一批入朝的...(恕刪)


這就是凱申軍火物流公司的厲害之處了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在東北的精銳部隊包括美械化裝備程度最高的「五大王牌」中的新一軍、新六軍在內4個兵團11個軍約47.2萬人被殲,東北野戰軍在戰役中總共繳獲各種榴彈炮175門、野炮69門、山炮181門、戰防炮162門、高射炮66門、高射機關炮20門、速射炮2門、平射炮51門、步兵炮57門、機關炮34門、迫擊炮1111門,其中包括美制155毫米榴彈炮36門,日制150毫米榴彈炮36門,美制105毫米榴彈炮34門。在75毫米山炮就已經可以算是大口徑火炮的年代裡,這些100毫米以上口徑的重炮簡直就是巨無霸一般的存在了,而155毫米榴彈炮則是中國當時性能最先進的火炮,國民黨軍總共就只有炮兵第12團裝備36門,這下全部成了東北野戰軍的戰利品。東北野戰軍的炮兵部隊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壯大。


關內各解放軍中,只有華東野戰軍可謂是獨樹一幟。關鍵的原因就是在1947年1月魯南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軍第一快速縱隊。所謂快速縱隊就是國民黨軍在內戰爆發後不久,相繼建立了4個快速縱隊,通常是以1個整編步兵旅(也就是步兵師)再加上1個戰車營、1個榴彈炮營、1個汽車營組成的機械化快速反應部隊,和人們所想像的不同,這4個快速縱隊中只有第三快速縱隊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全美械裝備,其他3個快速縱隊或多或少配備了國造槍械、日制火炮或日制卡車。
而第一快速縱隊不同於其他幾個快速縱隊,特別加強了炮兵部隊,共有4個榴彈炮營,裝備48門美制105毫米榴彈炮。要知道在當時美制105毫米榴彈炮可是頂尖的王牌火炮了,就是最精銳的五大主力,每個軍也不過只有1個105毫米榴彈炮營。全軍最強的炮兵單位也就1個裝備155毫米榴彈炮的第12炮兵團和裝備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第4、第5團,而第一快速縱隊的4個榴彈炮營就是來自於炮兵第4、5團。隨著第一快速縱隊遭到全殲,解放軍繳獲了包括48門105毫米榴彈炮在內的各種火炮217門、坦克24輛、汽車470輛。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7Eo3z.html
chrischenslayer wrote:
這就是凱申軍火物流公司的厲害之處了


羅刹公司提供產品給分公司→黃鵝公司,使黃鵝公司在1947年己經力壓凱申公司了。

https://read01.com/7Eo3z.html
從漢人來了島上以後一切都變了,黑暗籠罩了我們的前途,從我小的時候,族中的長老就有一個疑問,我們該怎麼做?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
好奇怪!在第三頁有討論到當年國府的軍隊來台灣的不堪? 但後續補充的人不多, 實在有點可惜!

以我從小讀到大的書都告訴我當年國府第70軍自基隆登陸都是儀容不整,軍紀渙散,相較於日本兵的軍容壯盛,基本上不是同一個檔次,簡而言就是“叫化子兵". 但實情是如此嗎?

以下的文章是摘錄出來的, 分享給大家, 給大家不同的思考方向.
------------------------------------------------------------------------------------------------------
這段影片,有當年第一支接收台灣的七十軍基隆上岸錄影,相當珍貴。是大陸中央電視台赴美蒐集而來。

軍人們連「風紀扣」都扣上了,穿上膠鞋(而非草鞋),看得出來雖然條件困難,士兵們還是儘可能努力要給人好印象。

那麼,後來人們口耳相傳的「叫化子兵」,又是怎麼回事?

有人找到了當年記者的文字紀錄,給了我們解答:

「在基隆登陸者為七十軍陳孔達部,由福建保安團改編,估計台灣十月天冷,官兵俱著新棉軍裝,準備禦寒,不料抵台天氣炎熱,於是部隊步行前進時,群將軍裝脫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腳穿草鞋,步伐零亂。」

原來,部隊遇到了預想不到的大熱天,冬衣穿不了,膠鞋又穿不慣,登陸之後,行軍至市區,就開始衣裝不整。再根據當年七十軍老兵的說法:

「航行中,官兵大多頭暈、嘔吐、也有胸悶、心悸,未進飲食,由於艦艇超載,官兵在大艙內,只能以背靠背,支撐坐著,連腿都無法伸展。艦靠基隆碼頭,約二小時登陸,此時官兵尚在頭昏昏沉沉,站立、行動艱難之際,加之以顫動、搖擺之棧橋登陸,更增加行動之困難。」

這讓部隊在行進時,「隊不成行,精神萎靡不振,亦有因體力不支,倒至路旁者」。

各自矛盾的「接收」描述,其實都是史實的一部分。

看到對岸收集到這些影像,心中不禁慚愧。這麼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段,我們就這樣任由大家繪聲繪影地傳說,把實況越傳越不像話,而真實記錄卻好端端地躺在「美國國家檔案館」裡。任何一個有著求知慾的人,只須看一次,一次就能真相大白,偏偏半世紀來無人挖掘。

或許,我們有的,不是求知慾,而是其他的什麼?
------------------------------------------------------------------------------------------------------

大家可以從第24 ~ 27分鐘看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RVcZedsog&index=2&list=PLwXMmy5fUrVw6v4DrbH6m5j7XP6tWdjIJ

cctsuei wrote:
好奇怪!在第三頁有...(恕刪)


感謝版兄分享史料影片。

只怕狂熱憤青根本不相信這些史料影片,與活歷史書的說法,
堅決迷信無厘頭的網路流言。
剛好看到這個

1:16:00




生逢亂世,人命如紙

我們的長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走過來的...............

要批評前人如何如何,請先考慮當時的環境.............
開運貓 wrote:
“大大小小的每一場會戰,都會讓民間遭很多禍害;有的人就總是在民間宣傳我們消極抗戰,不和鬼子拼命才讓鬼子步步進逼毀了大家的家園;還說我們總是禍害百姓比鬼子還狠,讓我們一到中央消息封閉的鄉村就遭到仇視;這些都傷盡了弟兄們的心。


http://books.sina.com/bg/funny/focus/20121106/184941561.html

參戰部隊本身也消耗了大批糧食。民國時期,中國還沒有能力構築機動化的軍事后勤體系。軍隊沿用的是幾千年來中國軍事后勤的古老方式,即包括軍糧、馬草甚至是兵源補充在內的軍事后勤,大部分由軍隊駐扎省份供給,即所謂的“就地取材”,以節約運輸損耗。河南境內在抗戰時期,長年有數十萬國民黨軍隊駐防,這構成了壓在河南人民身上的沉重負擔。

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2年河南遭災,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裡,河南出兵出糧的數量都位列全國第一。這樣的沉重負擔,即使是風調雨順,河南農民在交糧納賦之后,也只能靠野菜雜糧勉強度日。

軍隊向民間的過度索取,使民間的抗災能力已經接近於零,許多農民早已陷入破産的邊緣。一旦天災來臨,饑荒的爆發也就在所難免了。

輿論在國際壓力下才開始救災

1942年10月,臨近冬季,災民死亡率急遽上升,河南省賑濟會推選楊一峰等代表赴重慶,籲請國民黨中央免除災區征實配額,蔣介石拒不接見。豫籍國民參政員郭仲隗在重慶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上,痛哭着陳述河南災情,仍然得不到積極回應。

事實上,不是蔣介石對災情裝聾作啞,而是他對河南戰爭形勢太過悲觀。蔣介石基本上把河南當成一塊隨時需要放棄的領土。因此,“不讓糧食資敵”的心理使蔣介石一方面盡量在河南搜刮,另一方面打算在最后時刻來臨時甩手把千瘡百孔的河南拋給日本人。《大公報》重慶版刊發了發自災區的報導后,立刻遭到了國民政府停刊三天的嚴厲處罸,同時對災情相關的信息嚴密封鎖,加大新聞審查力度。新聞管制引起駐重慶的外國記者一片嘩然,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白修德決定親赴災區採訪真相,他在河南災區深受震動,大街上、田野中倒斃者隨處可見,無主的野狗肆意啃咬死屍。在當地傳教士的陪同下,白修德從災民的口中聽到了人吃人的恐怖故事,對當地災民來說,人吃人已不鮮見,問題只在於是吃死人還是吃活人。

...

河南大饑荒,蔣介石對國民的不負責任,使國民政府在河南很多地方盡失民心,不少河南百姓視國民黨部隊為比日寇還要邪惡的敵人。

====

貼出這一篇, 倒不是想怪誰,
不過, 我覺得多方參照,
對了解時代的一些前因後果,
比較有助益.
糧食重要阿

日本打進南京怎麼節省糧食的呢?
河南大饑荒,蔣介石對國民的不負責任,使國民政府在河南很多地方盡失民心,不少河南百姓視國民黨部隊為比日寇還要邪惡的敵人。


講話批評蔣毛如何如何都很簡單,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批評的人要不要試試看去頂頂日本軍、各地軍閥,看看可以頂的如何?

農民大部分當然看強徵糧食的人為敵人,如果換換角色,看看會如何?每個人都想過好、吃好,誰去打侵略的敵人?

不打?確定會更好嗎?太困難了?一筆爛帳!

台灣已經輪流執政幾回了,人民還沒學會嗎?
在台下叫罵、抱怨、批評都頭頭是道,

上了台,一樣處理的破綻百出,

蔣處理的不好,換毛更好?一樣殺的雞犬不留;

毛不好?換任何一個恐怕都差不了多少?

情勢如此惡劣,怎麼辦?





  • 3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