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對未來12年的海軍艦隊[實際]想法




台灣沱江軍艦成軍不到半年就出現性能衰退的情形

首先就是浮力不足,台灣海軍先減少反艦導彈的裝備數量,

並調整導彈發射箱的位置進行反覆試驗後,並沒有明顯改善狀況

事實上沱江軍艦即使在沒有裝備 導彈 油 水空載的前提下

仍呈現浮力不足的狀態

而航速低於設計目標值38節許多,滿載的情況下最高航速只能達到24節

在實戰中很難逃脫解放軍空中武力的打擊

沱江艦是台灣第一次研製雙船體軍艦,在短短半年就出現性能衰退

那台灣有限的造船能力去搞什麼未來12年的海軍艦隊

台灣人還是卡早睡卡有眠



這艘台馬之星是台灣中信造船建造,2015年交付使用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發生了十幾次故障

這艘船日本本田設計公司參與設計,船模試驗是荷蘭人做的

動力系統是向德國MAN公司買的台灣人就負責組裝

一艘民船就搞成這樣慘不忍睹,那哥真擔心台灣的國艦國造會是什麼下場

2015-08-14 臺馬之星上午南竿福澳碼頭「卡門」約半小時,在東引中柱港又再「卡門」,再延遲半小時,於下午2時30分離港開回基隆。

2015-08-26 臺馬之星左機組空氣減壓閥故障,晚間8點半宣佈停航,三立、中天等電視台,以及蘋果日報等多家媒體前來基隆採訪。次日凌晨空氣減壓閥修復後開航。

2015-09-08 臺馬之星於上午9點半駛離福澳港時又「卡門」,延至上午11點左右開航。「卡門」於9月10日才修復。臺馬之星維修期間由合富輪代開。

2015-09-17 臺馬之星於上午7點離開東引中柱港時再「卡門」,延遲約20分鐘開航。

2015-10-23 臺馬之星於晚間9時多發現主機燃油進油管漏油,宣佈停航,乘客142人辦理退票。

2015-10-27 臺馬之星從東引開往南竿,於上午7點50分在北竿海域失去動力,1小時後重新啟動主機。

2015-10-28 臺馬之星主機故障,搶修無效於凌晨兩點決定停航,並辦理退票,船上乘客308人。

2015-11-11 臺馬之星全自動化電腦系統故障待修(後又發現油路阻塞),次日開始臺馬交通由臺馬輪代開,臺馬之星改為擔任南竿與東引交通船。

2015-12-11 從基隆開回南竿,原本擔任南竿與東引交通船的臺馬之星,因左主機機油漏油,宣布南竿-東引停試。13日以代替品封住,仍然漏油,14日換新濾淨器軛柄與機油濾淨器墊片後修復,15日開始出海試航。

2015-12-17 臺馬之星試航第3天,大軸右尾軸冷卻水管漏水,次日經中信造船廠技師以鐵管「栓塞」,暫時止漏。19日從南竿開回基隆港。

2015-12-19 臺馬之星右尾軸冷卻水管漏水,中信造船廠技師緊急抵馬維修。

2015-12-31 臺馬之星油壓管線阻塞,艏門又卡住。

2016-01-07 臺馬之星返回基隆進行艏門油壓系統、蒸氣減壓閥維修。

2016-03-02 臺馬之星海水幫浦故障,無法供應主機冷卻水,宣布停航。

2016-06-05 臺馬之星右主機故障,導致南竿開航後單機航行,晚間10時10分緊急宣布停航,由臺馬輪開往基隆,替代臺馬之星航行。

2016-06-16 臺馬之星由於左主機故障無法供應燃油,船上376名乘客有2人退票,374人改搭臺馬輪,於凌晨1點48分離開基隆港。

2016-06-19 臺馬之星左主機修復開航,上午從東引開往南竿期間又發生故障,決定空船開回基隆,由臺馬輪於晚間從南竿代開,並宣布6月19日航班停航。
airbear wrote:
光是開出的規格和建造時程安排, 就知道很外行
所以這個計畫艦體建造才一直流標
(規格不明確, 預算編過低, 船廠風險高)...(恕刪)


一點都不讓人信服的為文,既沒有出處也沒有引文與過去新聞時程並不吻合! 礙! 又是廢文一篇!
Chris大神居然把一艘中信製作的民船問題來引申未來軍艦的可能問題! 如果這樣可以用,那中國的問題可就更大了!
過去這些船廠造的有問題的民船通通要算在現在這些軍艦上!

哈哈哈! 又要肚子痛了!

chrischenslayer wrote:
台灣沱江軍艦成軍不到半年就出現性能衰退的情形
首先就是浮力不足,台灣海軍先減少反艦導彈的裝備數量,
...(恕刪)


Chris! 原先台灣海軍對這條船批評得更惡毒,可是在全面分析整個問題後,實際上交船時的標準載重海測超過海軍預期,但是海軍很貪心事後加裝了太多的裝備造成超載的問題,這與你所說的完全不符,海軍高層與船舶設計重新檢討,發現只要加長船身,所有問題全部解決外還可以多增加一些住員空間以解決人手不足的值班問題,在這麼少的經費下可以投射16枚反艦飛彈的載台實在是太划算了! 因此連海天劍與AESA雷達都要加裝上去! 全是那些反對的人始料未及! 這些零零總總加起來不過100餘噸,因此決定增加到800頓!
您不在台灣,可惜你都無法去看國防軍事展,聽不到海軍對這艘船的新定位與整體戰略!

它是應用最新訊聯作戰系統,所有飛彈都是遠端設定目標,按造同時彈著依序由不同艦隻與不同位置發射所有飛彈,執行A射B導的最佳範例,在這個設定下導引雷達根本是陸基雷達! 艦上的雷達只做導航或防空!


Charlie_H wrote:
一點都不讓人信服的...(恕刪)


4500噸, 機電, 供電的配重需求什麼全部沒有給,
說具難聽的,那些要裝上去的設備重量體積等數據都沒有

光是要船廠造載台, 一堆裝備都會影響重心, 尤其是那高大的雷達還有後端系統

沒有相關數據, 別說船型設計了, 光是結構台灣有哪家船廠設計過軍艦??

基本上零經驗, 沒經驗可以找有經驗的外國顧問公司或是設計公司

當初海軍的光六原型艦, 台船造的時候改多少地方?

不用說, 4500噸的船裝備和船體結構複雜度遠超過光六

台灣連軍艦的設計安全規範都沒有, 難道用商規的船級社規範造?

用美國的軍規要求, 台灣有幾個熟悉的?

船體設計全是新手(軍艦跟民船是兩回事), 造船的造軍艦經驗也不足,

上面的武器也一堆是全新設備~~

光是這些我就可以想像會是一個災難.........

當年IDF成功是有通用的人在後面指導

台灣這次造軍艦, 從船殼到武器設備全都自己造還是新系統

即便是歐洲造新一代戰艦, 也沒有這麼高的風險在造艦, 起碼一半的裝備是用現役成熟裝備

不用說海軍給的時間還很只有人家一半(其他國家從計畫啟動到首艘服役起碼十幾年)

設計與建造經驗更是差老遠............

海軍最常窩在軍港的就是康定級, 出勤率低, 航速又慢, 造成海軍過度依賴成功級出勤(對船體壽命影響很大)

海軍很需要"可靠"的新一代主力艦, 當年武進三系統成熟花了十年...., 除了戰系, 武器雷達都是成熟裝備



什麼都想買二手船的缺點, 就是無法培養自身的造艦能量

造艦能力不是5~10年就能建立起來的

不從簡單和成熟裝備開始玩, 下場就是成本高漲, 服役時程一延再延

每種新主戰軍艦從設計到建造完成/成軍, 要涉及專業人力很多

一次同時搞這麼多種類型軍艦, 台灣有哪個能力跟人力??

所以我為海軍國艦國造
最大質疑就是
1. 同時太多新裝備
2. 造艦的經驗和能力不足(含設計)
3. 同時開始搞太多項造艦計畫(預算, 設計/艦造人力排擠)

海軍未來兵力規劃? 時程的安排~

我絕對支持國艦國造, 但是要循序漸進

目前比較急的應該是現役艦期中壽期改良

還有汰除濟陽級

短期內2020年代, 台灣有10艘成功/派里級FFG, 6艘康定級, 4艘基隆級

這樣大約有20艘主力戰艦, 假設引進6~8套SQR-19和SQQ-89, 裝成功級頂替濟陽級的勤務

成功級和基隆級我是認為要小幅升級, 改裝一艘做新裝備的技術驗證.





airbear wrote:
4500噸, 機電,...(恕刪)

你講的對,光是設計規範這東西,去哪裏搞到,這就是大問題!
看到二戰德軍機車側掛, 聯想中, 起肖一下..........
( 台灣由無到有很困難, 用現有的 改裝 併裝 應該還行 )

找一台 成功級艦 來試驗, 兩側加掛自行研製的側艙 ( 類似三體船 ), 艙內有火力及動力系統, 組合後成為火力艦.

火力 : 側艙 垂發或斜射 飛彈, 總計 8x4x2= 64枚或更多, 原側弦 加裝的40炮 外移至側艙.
動力 : 滿足自身阻力及提供 主艦身 額外推力.
其他 : 形成主艦體對 反艦飛彈及魚雷 的外圍防護盾; 提高航行及射擊穩定性.

成功艦 (派里級)


大略示意圖


類似的英國三體實驗船



Charlie_H wrote:
Chris大神居然...(恕刪)





台灣海巡苗栗艦由中信集團得標承造,於2015年8月交船

服役一年多以後以後出現軸系異常,導致軸套異常損耗而必須更換

正常軸套使用年限是5年更換一次

因為軸套問題苗栗艦在去年二月底前都停靠在高雄港待修




你們自由時報也說:

海巡署新造的苗栗艦、桃園艦、台東艦及屏東艦等四艘一千噸級巡防艦,僅服役一年多,

卻陸續出現油管、水管滲漏,苗栗艦及桃園艦甚至發生螺旋槳「大軸下陷」等影響航安情況,

海巡署除要求廠商儘速將軸套損壞的巡防艦完成維修

海巡署表示,苗栗艦等四艘新造巡防艦,是委託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設計及監造,

高鼎遊艇股份有限公司得標承造,苗栗艦、桃園艦分別於一○四年八月及十一月交船,台東艦、

屏東艦於一○五年三月及五月交船,保固期五年。


中信建造的不管是民用的台馬之星或是海巡用的巡防艦

在短短時間就陸續出現問題

難道你就不會去質疑台灣的造艦能力嗎?





Charlie_H wrote:
Chris! 原先...(恕刪)





沱江級後續改進型長度要從60.4米提高到65米,重量由600噸增加到700噸

依照美軍的經驗,船長增加超過3.6米 就必須要重做船模試驗

美軍的研究增加10%的重量,船殼承受主應力可能增達15%

可能降低0.6節的速度,如需維持速度不變則需增加12%的馬力

而相對重心的提高,可能造成穩度不足

台灣更改了原先沱江的設計,一切重回原點這已經等於重新設計一艘船



台灣MDC網站透漏海軍希望能在民國106年至114年(2017至2024年)進行首批三艘沱江後續量產艦的建造工作,

預算編列114億3444萬7000元。

哥也是跪了首批這三艘700噸汪洋中的小船,台灣竟然要花7年時間才能完成

而南韓人第一艘宙斯盾早在2008已經服役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