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為何抗戰後期 國軍面對日軍也是處在劣勢的情況呢?

shoupan wrote:
中國抗戰一直處於劣勢,但是勉強可以依靠地利而守...(恕刪)

很中肯
蔣介石苦境沒幾個人真正了解
很少人會提到美軍顧問魏德邁
魏將軍是少數了解蔣介石的美國人
他描述蔣在二戰期間
除了要面對日本人
還有共產黨和各地軍閥勢力
有時候命令下去都沒用
能夠撐那麼多年
拖住200萬日軍
已經很不容易
魏德邁和老蔣關係 比史迪威好上百倍
但也苦於一方想要趕快打贏日本回家 另一方卻比較關心擁兵自重
他數次策劃進攻 但沒得到老蔣支持
只能將戰略主動權白白讓給日軍 定位為防守戰役

美軍戰史 對詭異的中國戰場 分析如下

The China theater posed unique problems for the U.S. military. Unlike Western Europe, where key partners employed comparable resources, operations in China involved only a handful of U.S. ground and logistical units in support of huge Chinese armies. Moreover, civil strife in China, which long predated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and was, at best, only obscured by the struggle with Imperial Japan, made any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support unrealistic. Within both the Nationalist Chinese and Red Chinese armies, internal politics and military reform were inextricably linked, and any hope of creating an effective and conventional Chinese military while temporarily shelving China's internal political problems was unrealistic.

The U.S. Army's main role in China was to keep China in the war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advice and materiel assistance. As long as China stayed in the wa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mperial Japanese Army soldiers could be tied down on the Asian mainland. Success was thus measured differently than in most theaters. How well both General Stilwell and General Wedemeyer persuaded the theater commander-in-chief, Generalissimo Chiang, to support U.S. strategic goals, and how effectively U.S. training and materiel support could build selected Chinese Army divisions into modern tactical units, capable of standing up to Japanese adversaries, were secondary objectives. What mattered most was simply keeping China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major U.S. failure in China was logistical: America was not able to meet its lend-lease commitments. The closing of the Burma Road in 1942 made it impossible to deliver sufficient equipment, weapons, and munitions to build the dream of a well-equipped and trained thirty-division Chinese force. By the time the Burma Road reopened and supplies flowed freely across the border into China, operations in other theaters had shaped the course of the war against Japan. A paucity of available airlift capacity meant that deliveries of supplies to China over the Hump proved barely adequate to replace Chinese war losses, but not to sustain a major unit moderniz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Generalissimo Chiang used this U.S. failure to undermine General Stilwell's credibility in Chungking and to reject his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guidance when it conflicted with the Generalissimo's desires.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Nationalist Chinese Army threatened all American objectives in the China theater. Since that army served primarily as a political tool of Chiang Kai-shek and as a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ist regime, any action that modified its structure or risked its destruction was assiduously avoided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 army had to be maintained, not reformed. Military commanders were selected for their political loyalty to Chiang rather than for their military ability, and risking excessive casualties through offensive operations was unacceptable. Chiang also had to keep his Communist rivals at bay, habitually using his best troops for that purpose. Combined operations by rival Chinese armies against the Japanese were impossible. Thus, differing Sino-American aims, magnified by internal political conflic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personality conflicts between General Stilwell and Generalissimo Chiang, all inhibited chances for success in the war effort.

Both Stilwell and Wedemeyer found themselves involved in competing priorities between the air and ground wars. Although he recognized the value of the support of the Fourteenth Air Force to the Chinese Army, Stilwell was increasingly frustrated by Chennault's success in selling his ambitious air campaign. Chennault had secured President Roosevelt's support by promising a quick, cheap 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 that avoided relying on the problem-ridden Chinese Army. The thought of using Chinese air bases for U.S. planes to attack Japanese bases in China, Japanese shipping in the Pacific, and Japan itself had tremendous appeal to the president. The same concept appealed to Chiang because it required few of his precious resources. In contrast, the plans of Stilwell and Wedemeyer demanded 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ater operations and a major overhaul of the Chinese Army. Ironically, for political rather than military reasons, Chennault's request for diversion of Hump supply tonnage and coolie laborers to build air bases was perhaps the more practicable course of action.

Despite these problems, the China Defensive Campaign succeeded. China remained in the war, diverting 600,000 to 800,000 Japanese troops, who might otherwise have been deployed to the Pacific. Because of U.S. support to China, the Japanese Army might conduct limited offensive operations there, but had no hope of ultimate victory on the Asian continent. Chiang relied on his U.S. allies to open the Burma Road, and on U.S. air power to check Japanese offensives by interdicting supply lines in order to conserve his own army and the territor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that his government continued to control. By May 1945,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ere finally ready to assume the offensive in China.

http://www.history.army.mil/brochures/72-38/72-38.HTM

遠征軍的目的之一也是要打開補給運輸路線,以獲得美援裝備,以裝備自己的軍隊,準備打內戰!



可以談一談最後一場會戰 - 湘西會戰,
好像沒人說到這呢!

KJI01 wrote:
可以談一談最後一場...(恕刪)

看了一下
湘西會戰

1945年中國應該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劣勢了,日本也越來越不行了,

沒有大規模的反攻戰爭,應該是準備保留實力,為【後戰爭時期】作準備?

湘西會戰影片


湘西會戰圖片
看到又有人在鼓吹日本帝國的法號,忍不住就想跳出來吐槽,
自己拿不出像樣的實證,別人拿出來的都是改圖,
不用問阿公阿嬤,先嚴就是冊列賠償的日本兵,我打小就認識四十幾位親身參加二戰日本軍伕。

有很多人戲稱不願役叫做"時薪八塊半",
你猜怎麼著?先嚴被日本帝國強徵去南洋當了兩年兵,薪餉欠了五十五年才發,
兩千年發下來不到台幣三萬,一堆老人憤而拒領,
老是瞎吹日本兵多強多精良,幾個人親眼見著了?
軍伕當事人親口控訴日本帝國賴軍餉,放任一堆軍人死於瘧瘴、營養不良。

現在已經是資訊爆炸時代了,不要老是聽有心人士亂說,
自己孤狗一下"軍伕賠償",看看多少台籍日本老兵血淚控訴。

Funnyshow wrote:
這句話是對的,抗戰...(恕刪)


抗戰前那些高喊抗日的除了老窩被端掉的東北系以外其實都是喊爽的,跟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什麼"愛歹晚"差不多意思,要錢、保命、保地盤才是真的。

這方面有很多經濟、政治與軍事上的原因,以本樓的軍事方面論中原大戰後雖然老蔣基本平了國內各大山頭的勢力,但一些地方小軍閥黨、地方實力派或是之前軍系的殘餘勢力依舊強大,而老共一來確實正在分享北伐的果實,二來老蔣的江浙金主們也不希望共產勢力做大,於是老蔣就以剿匪之名行地盤擴張消滅軍閥之實大搖大擺的派中央軍與黨勢力、人員進入地方軍閥的勢力範圍去剿共,然後還押著軍閥部隊往前頂一來消耗地方軍閥的部隊二來消滅共軍三來接收軍閥的地盤一石三鳥不亦樂乎。

基本的操作方式是先派中央軍進入要"剿"的地域,然後隨著軍隊而來的還有政工、黨工體系並且開設黨部招募黨員,隨著軍事上的需求將地方部隊納入指揮體系,一些比較小的部隊(什麼保安團、自治旅、保險隊、江防軍一類的)不是直接給納編入中央系的部隊就是繳械編遣,而較大的軍系則是派入黨代表、黃埔系軍官或是插入中央系的部隊,其中川軍是規模最大遭整併的軍系,數十萬川軍之後基本都乖乖的聽老蔣的調遣。

所以當老共被打的到處竄老蔣就跟著到處剿然後軍閥們就跟著到處倒楣,等繞了一圈跑到了西北整個長江流域以南非國民黨系的軍閥與共軍就差不多清光了。我們可以看看抗戰發生後全中國依然保有山大王勢力並且清一色的的軍頭只剩下老共沒跑過去的雲南(龍雲)與新疆(盛世才)還有一個本來快要輪到他的閻老西。

而這套劇本有效到連日本人都怕,後來日本人開始染指華北的時候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就跟老蔣政府談過幾個條件,其中有幾條就是衝著上述劇本來的:

何梅協定節錄

憲兵第三團之撤去<<<<<黨軍

日本方面所謂藍衣社、復興社等有害於中日兩國邦交之秘密機關之取締,並不容許其存在<<<<政工、黨工

河北省內一切黨部之撤退,勵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廢<<<<黨部

第二師、第二十五師撤退河北省外,第二十五師學生訓練班之解散<<<<中央軍


所以這軍閥與老共不想被清掉當然就需要找個理由讓老蔣調轉槍口。找誰呢?剛好這個日本人很入戲的在蔣光頭哭么完"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後不到兩個月就發動了918事變,那當然就是最好的材料了。本來爹不疼娘不愛的韃虜之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頃刻間被迅速的炒作成國仇家恨,接著不到4個月這小日本又來了一個128事變....................所以想保地盤當然要喊抗日,能立牌仿還能接著當婊子。

例如前述的老共跑到西北後老蔣派東北軍去圍剿,而這一剿誰會第一個倒大楣?當然就是楊土皇帝虎城先生(老共只能算是接著倒楣),於是乎很自然的跟著已經講好互不侵犯原則的老共兩個一起演"抗日"這套劇本,然後這個張小六還很入戲的公親變事主李代桃僵的替老共倒這個大楣,從此變成沒有漫畫、肉片與電玩的阿宅。

再看看以大刀隊出名的原馮系西北軍第29軍,由於是中原大戰後整個被打爛的西北軍餘部所建立,又很長時間沒有地盤(西北軍待在閻老西的地盤)所以裝備極爛(大刀隊..........),但靠著打抗日這面大旗不但沒被拉去剿共還從最早的兩個師萬餘人的殘部一直擴編到入主平津後的4個師4萬多人的規模(當然也是靠著他們長城戰役打下的功績),而且之後持續的跟南京要錢、編制(打算擴編到10萬人的規模)、武器,老蔣當年將從歐洲買來原要裝備德式師的裝備轉了很大一部份去給29軍,並且錢跟編制都有給。

但問題是擴編抗日是唬爛的(應該說虎爛的成分居多)鞏固地盤與增加實力才是真的,舉個例後來發生蘆溝橋事變的那個宛平縣翻翻地圖就知道那是在北平的西南方,會在哪裡起衝突是因為整個北平當時都已經被日軍與親日勢力包圍只剩下西南一個出口,但怎會被圍起來?因為錢被吞了....................

中央當年發錢給裝備的時候除了讓29軍擴編以資對抗日軍以外還有配套的防線修築計畫,主要是北平東北方向面對山海關日軍的防線。這個項目是由29軍提出計畫然後由中央撥款修建,而中央第一次就撥了50萬下來(當年一個基層公務人員的月薪大約8-10元,工廠工人大約15-30元),結果這筆錢宋哲元交與手下的4個師長(馮治安10萬、劉汝明20萬、趙登禹10萬、張治中10萬)然後啥事也沒發生.................。所以從這個小地方就能知道這些軍頭們對於無法增加手頭兵力的防禦工事一點興趣也沒有,更可以看得出來守土有責的29軍壓根就沒有一套完整的防禦計畫。

而盧溝橋衝突後中央早有相對應的計畫平津外圍有好個軍可以隨時奔赴持援(主要是被中央收編的原西北軍),另外中央直系的部隊也能隨後進入平津支援,但這些好意都被宋哲元婉拒了,敵人都打到門口了腦袋想的還是如何維護地盤。而真的等到世態嚴重到不可收拾的時候才跟中央開口但已經是來不及了。

其實最好笑的是當時那些遊行抗日的學生,口號喊得震天價響、情緒各個慷慨激昂,一個個憂國憂民、愛國愛家的優秀中國青年樣,然後真的打起來的時候上前線只有小貓兩三隻...

1933年10月出版的上海週報社有一位曾經上過128事變戰場的學生發表過一篇文章:

滬戰開始,所謂各校共有萬數以上的義勇軍,除了復旦數十名和中公十餘名的大無畏的抗日健兒正式參加外,平日通電也、領槍也、上操也的所謂多數的少爺小姐兵,哪里去了?上前線麼?已到了內地的鎮鄉。殺敵人麼?殆鬥著方城的手戰(打麻將)

這慫恿學生遊行的幕後主使者就不用多介紹了,喊得醉酒醉大聲而真的打起來以後人都不知道死到哪裡去了,反正抗戰前打著抗日大旗招搖撞騙的故事不勝枚舉。
shoupan wrote:
沒有大規模的反攻戰爭,應該是準備保留實力,為【後戰爭時期】作準備?...(恕刪)


當然有可能,
不過, 其實也不用那麼想,
攻與守付出的資源是不一樣的,
當時國軍可以打垮進攻的日軍,
不代表, 國軍有實力能組織大規模的反攻戰爭,
除非各路諸侯能聽令行事,
該牽制的, 就要全力牽制,
該救援的, 就要無私救援.
單憑一方面是打不下的.
就算大家沒有心要保留實力,
彼此也沒有信賴關係.

waffe wrote:
抗戰前那些高喊抗日的...(恕刪)

很豐富的資料,謝謝。
第一線的部隊怎麼描述抗戰呢?

“如果要把記得的每一個弟兄怎樣殉國寫出來,每個人都可以寫一個壯烈的故事!”以下就聽聽這位國軍老兵揭秘當時最真實的抗戰場景吧......

“在戰鬥的間隙,老兵們都會有一種失落感,大家很少會談戰後做什麼之類的話題,那是電視上的人才說的;因為老兵根本不敢想以後。老兵受傷了,殘廢了,毀容了都太平常了。大家基本上就是在說女人,因為有半數以上的士兵其實根本沒碰過女人,這時候那些下流的笑話就能讓人暫時忘記以後和身邊的傷痛。”

“只有面對槍口時,你敢擋在老百姓前面你才是個真正的軍人,一個長官曾經和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後來我們才知道在撤離合肥的時候他的部隊為了不連累難民,全部走在顯眼處,有半數人被鬼子的飛機打死了。從那以後,我們不管再難都不往老百姓的地方躲,這在很多部隊是不成文的規定,我們鄙視那些總裝成老百姓的怕死鬼。”

“日本人拼刺刀很厲害,但其實在拼刺刀中我們很多人是死在機關槍下邊的;他們總在側後方悄悄地佈置一兩挺輕機槍,然後沖上來拼刺刀,我們那些最英勇的士兵沖出戰壕就倒在機槍下了。”

“我們很多弟兄死在眼前不遠的地方,但是日本人的機槍橫在那裡,大家就是沒辦法給他們收屍,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弟兄們的屍體腐爛、長蛆,想起來都要掉眼淚。”

“那些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很多人下來後連飯都吃不下,也有的就開始發病,然後在幾天裡就死掉了,我們說那是被嚇死的。後來我們知道,他們是被震傷了內臟,我 們知道了在敵人炮擊的時候,應該用手抱著腦袋蹲伏而不是整個人貼著地趴下……知道這些的,都是已經打過很多年仗活下來的老兵,而那些當初和我一起上戰場的 兄弟都已經不在了。”

“我們很多士兵,連敵人的面都沒有見到就死在敵人的炮火中;很多人死的時候身上連傷痕都沒有,但是在我們抬走他們的屍體時,有些屍體會忽然七孔流血,黑色的血,很嚇人。後來我們知道,這是被震死的。”

“我帶過這樣的新兵,他們在和鬼子拼刺刀的時候,竟然沒敢把刺刀往人家身上捅;我們的士兵太善良,他們都是被逼起來抵抗的農民,所以怎樣讓他們殺第一個人往往是連長排長一級軍官很頭疼的事情。”

“我這樣教育那些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我跟他們說想活下來就盯著身邊的老兵在幹什麼,怎麼幹的;因為有不會打仗的將軍,但絕沒有不會打仗的老兵。”

“鬼子兵的小組戰術運用非常好,他們總是很敢滲透,在交戰時經常一個班就敢見縫插針打到我們背後包抄,這一招很毒,那些作戰意志不堅決的或者經驗不夠的部隊經常被他們這樣糊裡糊塗地打垮,他們就這樣經常用一個中隊就擊潰我們一個團。”

“誰說就日本人的挺身隊不要命,我們國軍哪次衝鋒沒有掛滿手榴彈的敢死隊撲上去炸開敵人的缺口!我們很多戰士一沖到敵人群裡,就會拉響手榴彈拖著幾個敵人去死,我們都知道拼刺刀拼不過,這樣打最佔便宜。”

“鬼子的鐵王八很厲害,我們只能拿五六個手榴彈捆在一起去炸,先用重機槍裝上鋼芯彈打斷它的鐵輪帶,但那鐵王八還是在那開槍,一定要炸掉。有時候為了炸掉一個鐵王八,要死上百人。”

“很多時候,特別是相持了一段時間後,日本人就會大意起來,他們發現我們沒有重武器,所以在邁出工事的時候動作都很慢,我們有一次集中了全團的機關槍,測好了射擊參數,隔著五百米就把他們的一次進攻化解在他們開始的時候。”

“在陣地上鏖戰的時候,只有不斷響起的七九步槍聲會給人帶來安慰,知道自己並不是孤獨地在戰鬥,但我們經常會把子彈打光而不得不用繳獲的日軍的武器,這時陣地上就只有三八大蓋的聲音,這讓人總覺得弟兄們都打光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戰鬥,只有戰鬥意志最堅強的老兵,經驗最豐富的老兵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下 來。”

“每一個經歷多場大戰都死不掉的老兵都有絕活,在死人堆裡練出來的絕活;我有個兄弟憑感覺就能知道幾十米內有沒有活人,而我的絕活是在近身肉搏中永遠不會倒下,在上百次的貼身肉搏中站起來的人都是我。”

“一路上全是屍體,都是那些運不下去死在半路上的傷患;因為天上都是敵人的飛機,我們的傷兵晚上運不完,到了白天遇到敵人的飛機襲擊時運輸兵就只好扔下傷患躲避了,就這樣一個月下來從羅店前線到後方的路上都是屍體,運也運不完。”

“有很多在戰場上很勇敢的士兵在退下來後也會當了逃兵,特別是在醫院呆過的人,他們怕受傷、怕死,但是很奇怪就是把他們重新推到戰壕裡他們又恢復過來了,也許治癒怕死的良藥就是把人扔到死人堆裡吧。”

“當一個國家連妓女都知道要愛國,要抵抗;當一個國家的每一個民眾都知道要拿起槍的話,這個國家就一定不會滅亡;我們就是被這樣的一種民族情操鼓舞著,在最艱難的時候都沒有想過放下手中的槍。”

“我們頭頂全是鬼子的飛機,他們在上邊扔炸彈、用機槍掃,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和它們對射過,但損失更大;只能一邊躲著他們一邊和地面上的鬼子打,傷亡很慘重的。我打了八年仗,一直引以為憾的就是沒有打落過一架鬼子飛機.我們國軍衝鋒的時候,都是排長、連長打頭,有時團長也會衝鋒,很勇敢的,就是電視上總是播 我們很怕死;我就是因為一次戰鬥排長、連長都打光了被臨時任命為排長的,後來因為打了勝仗,我的排長就一直當下去直到抗戰勝利。”

“現在的軍隊互相叫同志,聽著真彆扭,以前我們都是叫弟兄。現在電影電視故意把國軍‘弟兄’兩個字叫得那麼兒戲,因為那些王八導演沒有上過戰場;只有上過戰場的人才明白‘弟兄’兩個字的真正含義,我們是真把身邊的每一個共同浴血的同袍看成自己的親兄弟的。”

“大大小小的每一場會戰,都會讓民間遭很多禍害;有的人就總是在民間宣傳我們消極抗戰,不和鬼子拼命才讓鬼子步步進逼毀了大家的家園;還說我們總是禍害百姓比鬼子還狠,讓我們一到中央消息封閉的鄉村就遭到仇視;這些都傷盡了弟兄們的心。”

“有一次打仗,連續打了一天一夜,人太累了我就在戰壕上睡著了;後來敵人的飛機來轟炸,我愣是沒醒過來也沒往後邊躲;轟炸停了後邊的弟兄上來硬是把我當死人抬走才把我弄醒了。親自來到火線上視察的一位團長就指著我對那些士兵說,這就是老兵不死的原因,就算天上下炸彈都能睡得著,打仗要保持戰鬥力就要會抓住一切 機會休息。”

“在搏鬥的時候,弟兄們都會自覺的維護自己的長官,在混戰時如果自己倒下了,看到自己的弟兄替自己擋子彈、擋刺刀,那是一種比死更難受的感覺;一個從戰爭中走過來的老兵,到底身上欠著多少弟兄的情啊!

“沒輪到頂上去的老兵都會疏疏落落地躲在最安全的地方,等著命令,就派一個觀察哨在看情況,哪兒像電影裡那些傻瓜紮堆擠著看其他部隊打仗還又哭又鬧的,也不想想要是碰上一發炮彈不全被端了!?沒有命令下來我們就跟戰鬥和我們無關一樣,這才是真正能打的老兵,戰場上有的是找死的機會,大家都不會急。”

“集體衝鋒中拼刺刀根本就沒有花哨,就是沖上去對準敵人一捅!如果被敵人格開就全速從他身邊沖過,用刺刀尖劃過去或者用槍托砸過去,劃不劃中或者砸不砸中都不要管了,沖過去就是;如果敵人先出手,就等他的刺刀到了身前格開它然後還一刺刀,或者根本不管他刺過來的刺刀直接反刺過去;我們就是用這樣命換命的打法彌 補刺殺技術的不足的。”

“旗幟,是軍人的生命,我們在戰鬥中只要看到自己的旗幟就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我們在戰鬥中捍衛著國旗,哪怕它已經千瘡百孔,我們依然相信有一天它會插遍中華大地。”

“甯見老兵哭、莫見老兵笑,百戰的老兵在面對一些死仗硬仗前經常會在長官面前哭鬧討價還價不願上,在一些處境很危險的時候也會哭喪著臉;但這沒什麼,該怎麼打還怎麼打……但如果在一場惡戰中看到所有的老兵都笑容滿面的樣子,就壞了,這是大家都看不到生還機會時才表現出來的無所謂。”

“有時候,弟兄們在臨死的時候會托活著的人照顧他的家人,活著的人都答應下來了;但是誰又能做到呢?也許答應他的人在下一刻就殉國了……我只兌現過一次承諾,就是把一位弟兄的孩子拉扯大了,但我前前後後答應過一千一百三十二個弟兄。”

“日本人最喜歡把被俘的國軍拉到老百姓面前或者被俘士兵所在的部隊陣地前砍頭,有時他們會在大家面前生生把被俘的戰士一刀刀肢解;他們以為這樣的暴行可以震懾老百姓,可以嚇壞其他的部隊,但他們錯了,我們看完後只是明白了一件事情:寧可粉身碎骨,決不當俘虜!”

“誰都別小看那些膽小的老百姓,他們說不定會在某一刻爆發變成悍不畏死的勇士,很多說是死在遊擊隊打擊下的鬼子其實就是被老百姓自發起來反抗打死的;我就見過一個帶著槍的鬼子被一群拿扁擔鋤頭的百姓追得跳河。”

“日本人很沒人性,他們一旦遭到我們的打擊又拿我們沒辦法的時候,就會找無辜的老百姓洩憤;他們甚至攻擊過一支國際紅十字會的醫務隊,殘殺了醫生把女護士全部強姦了……而我們這些被他們拯救過的軍人卻只能在望遠鏡裡看著那些禽獸施暴。”

“老兵都迷信,因為見的死人太多,都冷冰冰地被遺棄在一邊,太賤;害怕自己也會成了那樣一堆被遺棄的無人關心的冷冷的肉,所以大家寧願相信有來生,被自己和別人遺棄的只是一具臭皮囊。”

“現在的電視總說我們膽小,槍聲一響就拋棄自己的弟兄逃命……可很多時候是不得不走啊!你以為活著離開的人就好過嗎?留守的弟兄的面孔會一次又一次在你腦中出現,跟著你一輩子。”

“記得在淞滬、在徐州、在武漢戰場上撤下來的時候,沿途都有人向我們買槍;幾十上百塊大洋的槍兩三塊大洋就賣了,他們給我們老百姓的衣服,叫我們回家。但是等鬼子追上來的時候,根本不管你穿什麼衣服都開槍,很多士兵就這樣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就死在鬼子槍下。”

“在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打了幾年仗的老兵毒招陰招多了去了,那些看著不起眼的陰招都不知讓多少鬼子糊裡糊塗地死掉殘掉;可惜那都是個別部隊摸索出來的經驗,沒有全軍推廣,要不鬼子至少得多死上幾倍。”

“在後來的十二年牢獄生涯中,有個指導員整天問我一句話,問我有沒有後悔參加蔣軍;我說沒有,我參加的是國軍……就這樣加了三年的刑。我真傻,就像當兵時一樣傻,明知道軍餉被克扣著明知道沖上去就是九死一生還是沖上去了……可大家都當聰明人了,誰去抗日啊!?”

“每次參加葬禮,弟兄們總是悲喜交集的,失去的弟兄會再次被想起來;但是自己的弟兄能夠被軍政部安排葬禮,那是……先不說榮幸,至少他們的撫恤金不會被黑掉,弟兄們的家人可以吃上幾年飽飯。”

“勝利的喜悅屬於很多人,那些在後方打著火把遊行的人、那些寫文章的人、那些肩上多了顆星星的人;但勝利的喜悅永遠不屬於老兵,他只會在一連幾天裡恍恍惚惚看見那些在大勝中失去的弟兄。”

“打掃戰場的時候,就算是最冷血的老兵,在收拾那些抱著炸藥包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弟兄時都會落淚;根本上分不清那是誰啊,只剩下兩條腿。”

來源
  • 3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