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在福建找座與佳山基地同樣高的花崗岩小山, 就知道幾枚東風導彈可以貫穿


newshunshan wrote:
送你劉亞洲的話, ...(恕刪)


这文章还是李登辉当总统的时代,至少16年前了,是不是有点过时了
胡青羊 wrote:
这文章还是李登辉当...(恕刪)


請問16年後, 举头是卫星,低头是雷达,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朝福建运兵?

這個問題16年前有, 16年後現在也沒有解決, 那我問你連台灣都有自己的衛星要怎樣向福建運兵? 你知道劉亞洲是誰嗎? 他說的問題大陸過了16年還是沒有辦法解決, 畢竟要幾萬的兵再加上好幾倍的補給人員, 要弄清楚這些是兵不是旅客, 台灣以前當陸軍都要滾油桶, 營區內燒洗澡水, 營區外面演習時要這些柴油發動馬達與發電機, 這些戰備物資移動時一定會被發現, 又不是朝發夕至, 要睡哪裡? 吃什麼? 不解決又不用打戰. 搭帳棚前運到基地時, 還沒有搭台灣就已經看光
newshunshan wrote:
送你劉亞洲的話, 回答你的問題了嗎?

今天,台军已非当年蒋军,台湾亦非金门。更何况天险横亘。台海作战将比金门作战艰难万倍。不是台湾固守台湾,而是整个西方固守台湾。自我方备战以来,一股在金门之战见过的、似曾相识的气味渐渐袭来。前年,有关部门论证台湾可不可打,雄心万丈,壮语盈耳。有的讲:「打!朝发夕至!」有的讲:「台湾军队不堪一击,我军稳操胜券。」有一张报纸更以唬人的大标题这样写道:「我军的导弹可准确无误地打到李登辉的办公桌上。」去年,这个部门论证如何打,我去参加,更见一团鼓噪。心浮得都飘到半空中去了。我出一题目:「现在举头是卫星,低头是雷达,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朝福建运兵?」一人回答:「那还不容易!你看见这几个七天的长假期了吗?全国那么多老百姓在列车上移动。我们可选一个长假期,将军队士兵换上老百姓的服装,坐火车入闽。神不知,鬼不晓!」我报以苦笑。主办单位让我最后发言,我只讲了一句:「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我不知道劉亞洲這段話是什麼時候說的,但提到李登輝,又有兩岸關係劍拔弩張的背景,應該在1990年代中期,95、96年吧?

1994年是大陸與台灣實力對比達到極小值的一年,大陸剛因為前幾年的經濟過熱而硬著陸,我記得全年通漲達到20%左右,一年期存款利率高達7.x%。那年台灣按匯率計算的GDP達到大陸的45%,人均GDP是大陸的25.5倍。而大陸海軍只有16艘老舊的051型驅逐艦,其中只有一艘試裝了“海響尾蛇”防空導彈,其他的對空火力只有高射炮和機槍,就算現在看平平無奇的051B也要1995年才開始建造;空軍和海航只有殲-8II。而台灣海軍1987年購得劍龍級2艇,1989年購得佩裏級,1991年購得諾克斯級和拉法葉級;空軍1989年買到幻象2000,1992年買到F-16,1996年的時候戰鬥力已形成。

以上就是那段話的時代背景。

並非為了抬杠或者證明什麼,我也不認為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大陸會軍事進攻台灣。但時至今日,還拿這段20年前的劇本出來念,是否有些搞笑呢?
newshunshan wrote:
請問16年後, 举头是卫星,低头是雷达,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朝福建运兵?


會說這種話的人,真的是電影看太多,沒有實際參與過衛星照片判讀的工作~~~~

17年前,剛好是我在CSRSR工作的時間。那年正是921地震發生的時候,為了要檢視921地震對於台灣山區造成的大規模破壞情況,上級國科會要求我們立刻提供最新的台灣山林地型變化的比對照片,但是我們卻生不出來~~~~

因為我們當時所用的遙測衛星是法國SPOT5,是屬於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間諜衛星都是這類)。講白了就是一個高解析望遠鏡與數位相機對地面拍攝,拍攝的結果同步傳輸回地面接收站,但是衛星運行軌道是由北極向南極方向跑,利用陽光當成光源來拍攝地面情況。

所以要用衛星拍攝地面情況,先決條件就是要有陽光,而且拍攝目標不能剛好藏在陽光與雲朵造成的陰影底下,最重要的是天空要放晴,不能有雲霧。這點先天障礙就算是美國最先進的間諜衛星也不能克服。現在用GOOGLE地圖上顯示的山川地理照片,差不多就是我工作時拍攝照片的解析度(這都是GOOGLE花大錢買來之後免費給大家用的)。而且這照片可以說都是電腦處理後合成繪製出來的,並不是真正數位相機拍攝的那種單一照片。因為衛星實際運作上像是一個攝影機,飛行時持續拍攝正下方的情況同時傳送出去。由於飛行速度非常快,台灣地區從北到南拍攝也不用一分鐘,這麼短的時間要穿越這樣長的距離,然後拍下來的資料要立刻進行微波傳輸,交給地面接收站紀錄在電腦上。然後才用電腦開始重新組合資料,產生出衛星照片出來。這個運算處理時間是很漫長的~~~ 因為接收的衛星資料是法國的SPOT系列,所以我們的處理電腦也是整套從法國進來的,所以原始照片的解析度與處理速度都會受限於此。就算是我們明年要發射的福衛五號,最高影像解析度也不過是2公尺。也就是地表上面積2X2的物體才會成為照片上的一個點,要拿福衛5當間諜衛星來用真是讓人笑話了。

ps.現在Google地圖上的衛星照片並不是只有單一衛星拍攝的,而是不同時間不同衛星拍攝的。目前美國商用衛星的最高解析度是25cm,但是這種照片非常貴,拍攝處理時間也很久。影像解析度越高資料量越大,但是衛星飛行速度都一樣的時候表示拍到的大量數據資料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傳送完成,處理上更要依賴超級電腦不停運算才能獲得影像。

衛星偵照另外一個致命缺點是,衛星運行軌道是固定的,每天都是同一個時間由北到南掃過去。雖然拍攝照片時可以左右調整鏡頭方向,以解決山川造成的拍照死角,但是實際上受限於軌道高度造成的距離,對於都會地區的高樓建築是看不到高樓旁街道上的情況的,除非衛星軌道剛剛好在目標正上方。但是要調整衛星軌道會浪費衛星上的火箭燃料,燃料用完衛星就等於報銷了,所以平常沒事不會去調軌道,除非確定可以拍到的照片價值連城才划算。

所以921地震之後我們花了約五天時間,才從層層雲霧中擷取這五天拍攝的不同資料,合成運算出南投99峰變成點點禿頭與九份二山整個大規模崩塌並造成淹塞湖的照片。而且一般人與媒體根本看不懂衛星照片,所以要用電腦去重新運算,產生出有視角的立體照片才能讓大家看懂。現在大家晚上看氣象時可以看到的台灣全景衛星照片,也是CSRSR去集合不同時間拍攝的大量資料所合成運算出來的。絕對不是一次就能拍下來的。

所以說要躲間諜衛星拍照其實很容易,看好時間運作就好,衛星是很準時的。不要把衛星偵察想的太完美,不然美國就不會去發展大型無人機偵照~~~

至於現在要運兵,大陸的高鐵就是一個可以快速集結的答案~~~ 現在號稱調動十萬大軍不用半天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Rail_map_of_China.svg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7/5/8/101775845.html?coluid=4&kindid=18&docid=101775845
單純運兵本來就不是件困難的事,搭民車、火車、客機、走路都可以
但,兵要拿什麼作戰、搭什麼過海?這才是偵查重點
10萬兵的輸送,相信當面現在也沒有純步兵師或旅的部隊,起碼應該都改制為機械化旅,作戰裝備就是個問題,還有集結及後勤基地的所在地及容積都是問題。單運輸兵員是可以很快,加上作戰裝備運輸,對現地交通會造成影響,如要不被發現,當然是可以用演習為由逐漸進駐集結地,但時間上需花多久才能達成?
以上還是在自身陸地方面

再加上渡海的機、艦數量還必須集結到可運10萬兵員及所需裝備及渡海機、艦自身的後勤整備,集結所花的時間就是個問題,這時就很難隱蔽,準備時間越久就越難達成奇襲。
再加上天候、海象問題,想多久時間達成集結、裝載、渡海?季節時間要算好
以上都還不算台灣方面的準備

如再加上台灣的準備,對岸來的朋友知道中國海軍因為如此早在近20年前就已經將主集結地拉到杭州灣及珠江口了嗎?
距離越遠被天候及海象影響越大
中國空軍基地沒事為何要做鑿山做洞窟化及地下化、抗炸機堡,閒錢太多嗎?

這不是哪方厲害或是害怕,而是兩岸都會算計,台海戰爭的核心在登陸艦隊、運輸機群,延伸出作戰艦對登陸艦隊及戰機對運輸機群的防攻,再延伸出台灣沿岸因各項工程而改變地形或中國對集結地及周邊支援基地的增設及改善,其實最後目標都是一邊要對其保護最後上岸,一邊要對其削弱不讓上岸,到現在都是如此

兩岸軍方都不知道對方在幹嘛及作戰能力嗎?其實雙方都很清楚的

小弟才疏學淺,沒能說太多太深入,請多包涵


登陸部隊(紅軍)角度:

傳統的海軍兩棲登陸作戰,在參謀計畫時期,除了衛星照片及相關的情資(潮汐時間、氣候、地形環境、幅員面積、防衛兵力、阻絕障礙、交通要衝、重要設施...等)外,還需派出先遣偵查小組(ARP或是UDT)進行實地勘測與偵察,以確定登陸海灘的地面可承受輪型或履帶車輛的重量,以免顧路(卡在沙灘上動彈不得),另外確定情資是否有誤,並記錄及監視守軍衛哨更勤與動態,還有先期滲透與接應的特種部隊(如Navy Seals、陸戰隊偵察營等)。

等所有的情報蒐集與先期準備作業完成後,便進行一連串的討論與會議,再決定出確實登陸地點(也許不只不只一處,還有預備地點,大多是選擇在海岸線平坦,且腹地遼闊的地區,如著名的諾曼第海灘。目前我們想定之可能登陸海灘大多在北部:利XX海灘、南部:加XX海攤等實施實兵演練。但歷史上也有在困難地形登陸成功的例子,如韓戰時期美軍的仁川登陸戰)。決定好登陸地點,接下來便是計畫發航時間、艦艇調度、物資與人員裝載、部隊部署、空中及其他支援兵力、集結時間與集結地點(也就是泊地啦),之後還有如:登陸航道清掃、泛水時間、登陸舟波排定、灘岸障礙物清除、灘頭堡建立、殘餘守軍掃蕩....等,在此就不多加贅述。

美軍的登陸集地點大多為海面水平線視距外(OTH)或距離登陸海灘向外延伸25海浬(大約為46.3公里,1海浬約為1.852公里)處左右,但如果使用氣墊船(LCAC)則可再向外延伸至最大100海浬(約185.2公里)處,這已經超過我們所有使用裝備中重型火砲的最大射程!況且老美陸戰隊隊員已經不乘坐小艇登陸(僅供物資補給用),早已經是空中機動化(CH-53D/E、CH-46E)!

至於敵繼續實施登陸,在換乘、泛浮階段,是陸軍砲兵與雷霆火箭的攻擊範圍,陸航攻擊直昇機則負責高潮線外八千公尺(地獄火飛彈最大射程)至灘頭之攻擊,此時,則有賴火力協調,開設空中走廊,以確保陸航直昇機之安全,在此階段,均屬作戰區火力協調管制。

自古以來,發起戰爭的一方,一定尊奉兩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它可以從這場戰爭中獲得某些目的。第二個前提是,發動戰爭之後的後果是它可以承擔(受)的。

就純軍事觀點而言,中共在近幾年間,還不具備大規模正規登陸的能力(這包含各式護衛艦艇、勤務與登陸艦艇,以一次搭載一個軍級單位實施登陸作戰),當然,若併用非正規登陸及空降突襲,他絕對有能力進犯台灣,而且也是其目前的作戰指導,這點蓋無置疑。

美國的確是世界上最有登陸戰經驗與裝備的國家,他已經發展到具備超地平線登陸的能力,也就是以直升機及氣墊船LCAC實施遠距登陸,中共雖然極力發展LCAC,但短期內仍難達成美國水準,

更何況,美國以胡蜂級或是塔拉瓦級實施兩棲作戰時,其單艦之兵力投射(46架直升機加三艘氣墊船)大抵不超過一個營,用來應付低強度之區域衝突登陸可以(如索馬利亞啦),登陸台灣這樣的戰場,恐怕不適合,因此一定是併用傳統泊地、換乘、舟波、搶灘登陸之正規登陸戰法。因此泊地攻擊還是較可能發生

光想將二十萬人用空降或空運的方式進行登陸作戰(請注意,這些人不是老百姓哦,是軍人),就太有想像力了。容我提醒您,第一次波灣戰爭時,美國花了半年的時間(1990.08.07-1991.01.17),海、空聯合運輸,才讓五十萬大軍移防集結沙烏地阿拉伯。此外,當機場正以高密度起降飛機時,還有飛機實施空投?小弟要告訴您,那不是混亂,而是災難。

其實小弟頗欣賞空降突襲機場的構想,只是目標應該選擇松山而非桃園,桃園機場到台北還有四十公里,松山則直接在台北腹地,其政治、軍事與民心士氣之衝擊絕不容小覷。

再配合突襲奪佔開放基隆港、以利後續兵力增援,並以有利一部正規登陸桃園觀音沿海,才可收裡應外合之效。此時尚需一隻佯攻兵力,採非正規登陸方式登陸中部地區,壓迫並切斷其他兩個戰區無暇北上增援,如此一來,勝算就大大提高了。
newshunshan wrote:
大家好台灣基本上就...(恕刪)

你若看過佳山基地的大門,就會知道這傢伙用一般的導彈很難突破,小弟的拜把當初就是在佳山基地服役,我們去會客過(不能進去,會客是人出來),那個鋼門初估最少4~5噸重,當初拍照回來,媽的,從沒看過蝴蝶跟麻雀一樣大,蚯蚓像條小蛇,也算是開了眼界了,佳山是把整個花崗岩的山體掏空了,裡面除了自己跑道外還有條引道可以直通花蓮機場起飛
newshunshan wrote:
登陸部隊(紅軍)角...(恕刪)

傘降攻台一直很不作為主流方案的原因就是因為台灣城鎮太密集
地上有太多會戳死傘降人員的東西

以安全為前提去擠松機一次能傘降的人數太少,會被機場守備隊壓制
但要是一次投射太多
人一多就會看到傘兵到處撞東西,撞人,撞18標,撞民權東的紅綠燈桿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重點是空防系統,當台灣上面愛三/弓三等新世代ATBM滿島四處跑時,你運20還敢來幾乎就是活靶而已~

要做到能壓制台灣一堆四處機動跑的新型長程防空飛彈,中共必須要有美帝那種電戰機搭配野鼬小組的SEAD能力(美國還有獨步全球的空中網路作戰系統+多年實戰磨練出的SEAD作戰經驗來保證SEAD的擊殺率, 反觀中共......)

1999年美國在掌握絕對空優的情況下,F-16/F-117/龍捲風等先進戰轟機齊出, 大舉轟炸南聯這個連區域防空飛彈都沒有的軍隊

在NATO聯軍狂轟濫炸兩周後, 也只能做到阻隔南聯軍行動/造成輕微損失, 南聯軍主力在NATO轟炸後依舊無損

中共現在的空中精準對地打擊能力感跟當年的北約叫陣看齊嗎??

特別台灣的區域防空能力/一堆深藏花崗岩山的工事/機庫 防禦力又是高上南聯軍好幾個檔次的.

單要講台灣的防空壓制, 中共恐怕還不夠格~

ASRAAM wrote:
傘降攻台一直很不作為...(恕刪)
a0955999 wrote:
你若看過佳山基地的...(恕刪)


那是重達八噸鐵門, 每個隧道相隔幾百公尺就一個這個美蘇核戰指揮所用的鐵門, 一分鐘關閉.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