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俄羅斯海軍已訂購12艘”領袖級“驅逐領艦,裝備S-500防空導彈


abc003 wrote:
頁岩油氣不是一兩天的...(恕刪)


為什麼打的東西都會不見
稱讚一下,

這年頭能引經據典討論的人還真難找,

經濟學我確實只能算入門級的.

abc003 wrote:
1.本國貨幣貶值會讓國外進口商品(以美元計價)價格上漲 對進口商不利

引起通貨膨脹 本國消費者購買力會降低 對GDP有負面效果.


同意!

這部分顯然對0.3%的GDP沒啥貢獻.

abc003 wrote:
2.貨幣貶值會讓本國出口商以美元計價的商品變得更便宜 出口和銷售量因此增加

有利於資本家 因此出口會增加會賺取更多外匯 有可能會增加部份出口產業的所得 對GDP有正面效果.


基本上也同意,

但是如果主要出口商品(石油/天然氣)價格大跌兩成以上,

銷售量又因為需求放緩而減少呢?

這樣對GDP還有正面幫助嗎?

經濟放緩EIA下調全球石油需求預估- 新聞- 財經知識庫- MoneyDJ理財網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76779a79-5e74-4d4d-8b4e-69c323ea7d62

中國經濟放緩遏制天然氣需求 降低LNG買興
http://finance.sina.com/bg/economy/sinacn/20140916/00291126913.html


abc003 wrote:
所以美當美元貶值 可能日圓韓元台幣其他貿易相關的國家貨幣也要競貶 例日日韓許多產品是相互競爭

如果日圓貶值那麼韓元也要貶值.


台日韓主要出口商品都相當類似,

所以一個跌另外兩者也跟著跌,

那今天同樣賣石油為主的中東國家都在跌價,

石油/天然氣佔出口一半以上的俄羅斯能不跟進?
sp0609 wrote:
稱讚一下,這年頭能引...(恕刪)


剛剛打的出不來01網站怪怪的

我在第100樓以說明

另外俄羅斯財政收入大約有50%是出口能源的利潤 當然對俄羅斯不利

油價下跌和烏克蘭危機的經濟制裁導致外資信心影響才讓盧布下跌

但普京說的沒錯 這經濟制裁的根本原因是 美國強加在俄羅斯身上的 一開始就無中生有的獨立廣場革命

讓俄烏兩個兄弟民族自相殘殺

美國政府官員公開的對話中透露:美國干預策劃顏色革命和安排了烏克蘭2月的內亂和政變。根據公開的談話錄音,美國高層甚至事先詳細討論了讓誰上台、誰擔任什麼職務


日本電視台此前也證實過美國曾經多次在烏克蘭及數十個國家發動顏色革命,相關當事人證實及具體實施過程
abc003 wrote:
但普京說的沒錯 這經濟制裁的根本原因是 美國強加在俄羅斯身上的 一開始就無中生有的獨立廣場革命
...(恕刪)


沒辦法!

當初就是有白癡會相信那些保證,

帶頭的堪稱俄羅斯版的石敬瑭.

戈爾巴喬夫: 西方曾"保証"北約不東擴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1/n33226.htm
需求變化其實不大.差別在供給卻有可能因為美國開採頁岩油的技術創新而致油氣產量大增.目前市場對美國的石油供給是一片悲觀( 國會正考慮發給石油公司出口原油的許可.對市場與其他眾多產油國當然不是好消息但.對消費國卻是好消息無疑 ).事實上.全世界有頁岩氣礦藏的國家都在著手開發了.包含中國.

各產油國生產成本不一.市占率也不一.油價一有波動.對產油國的貿易收入卻有天壤之別.尤其是依賴石油收入支撐財政的產油國.油價140元.俄羅斯跟沙烏地都能吃魚翅龍蝦.跌到80元時.沙烏地魚翅龍蝦照吃.俄羅斯只能去商店排隊買馬鈴薯了.

加上市場對供給增加的憂慮.長期合約一定會減少.買家會以近期或現貨市場為主.受影響大的產油國不得不增加產量維持收入.卻更加大油價下跌的預期心理.

當然政治因素也是油價變動的因素之一.但時間不會長.你文中提到的多政治因素.在消失後.油價還是回到市場機制.05-06年時候.因為通膨.小布什曾經宣布釋出戰略庫藏石油.印象中是2次或三次.有興趣的人谷歌看看.
結果是.油價短暫回跌修正.不久還是一路攻高.直到08年金融海嘯....據我一位跟台灣中油做生意的朋友說.當年( 2007 )中油因為阿扁凍漲油價而虧損2000億台幣.隔年( 2008 )前半年也虧了1000多億.令人大出意外的是( 2009 )年初時.因油價大跌而把前兩年的虧損打平甚至出現盈餘.

暫時先想到這些.引述資料有誤的話.請看倌勘誤.

下港郎 wrote:
需求變化其實不大.差...(恕刪)


頁岩油成本其實不低.

OPEC:中東不會減產 美頁岩油將退出市場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144711
OPEC認為頁岩油需要油價維持在每桶90至100美元左右,才能符合經濟效益。


不過關鍵在於美國是個石油進口國而非出口國,

所以油價下跌的影響不大.

美國上週原油進口減少 產量續創新高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7B44ae44d7-cc1c-4e58-b871-492e111c4172%7D
美國原油產量增長也令其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持續下滑,從2005年的60%降至2013年的32%,而預估至2015年,淨進口量將只佔總消費量的21%比重,此將創下1968年以來的新低。
二戰後的蘇聯經濟改革

這裡大制上說明了蘇聯3個不同的經濟時期的不同政策

一般人對蘇聯經濟的印象都以為只有史達林而以 但是實際上二戰後蘇聯是分成3~4次不同階段的發展模式

分別是

1.史達林模式的高度指令性的計劃經濟

2.赫魯雪夫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下放權力給企業 讓一部份農業私有化提高糧食產量

3.伯尼日涅夫的地區性產業分工

4.戈巴喬夫的新經濟政策時期

------------------------
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



在赫魯曉夫執政期間,蘇聯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並且主要集中在農業方面。從1953年開始,蘇聯政府採取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減輕農民負擔、鼓勵農副業生產和大規模開墾荒地等一系列措施,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53年~1958年間,農業產量平均增長率達6.8%,農民年收入從平均每戶1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1950~1960年,在農業人口減少了1100萬的情況下,農業產量仍明顯增加。在工業方面,儘管赫魯曉



夫推行的改革並不成功,但蘇聯工業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勢頭。1951~1965年,蘇聯工業的年平均增長率達



10.7%,鋼鐵、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產量都逐年增加。軍事科技水平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1953年,蘇聯在美國之後不到一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57年,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同年,蘇聯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1961年,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也成功上天。



但在斯大林時代成長起來的赫魯曉夫,最終未能徹底擺脫思想上的束縛。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應急性、隨意性、矛盾性和侷限性,出現了不少的失誤。在國內,對斯大林的批判有過激過火之處,方法步驟也有失周詳,造成了國內政治、思想的長期混亂。赫魯曉夫執政後期,領導人權力過度集中、個人崇拜嚴重、浮誇風盛行的問題再度滋生。在對外關係上,由於缺乏靈活應對外交突發事件的能力,導致美蘇關係因古巴導彈危機一度瀕臨戰爭邊緣,蘇聯的國際威望也因此遭受損害;大國沙文主義傾向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團結,也削弱了蘇聯的領導地位。1964年10月,赫魯曉夫被迫辭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永遠退出了政治舞台。1971年9月11日,78歲的赫魯曉夫與世長辭。到他墓前悼念的人們都能看到一塊半黑半白的大理石墓碑,似乎暗示了逝者充滿矛盾和爭議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的經濟改革



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實現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更換,勃列日涅夫接替下台的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開始了為期18年的執政生涯。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佈黨中央的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職務不再由一人同時兼任,全國各級黨組織要遵守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的原則。經過選舉,柯西金當選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波德戈爾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這一階段的蘇聯領導體制被形象地稱為「三駕馬車制」。它在70年代中期以前確實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新的領導集團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赫魯曉夫時代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調整,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集中統一領導,突出了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肯定斯大林功績的同時引導社會對他做出比較公正的評價。通過政治上開展的「糾偏」行動,部分地緩和了社會的不滿情緒,使新的領導集團得以在較為穩定的環境中推行必要的改革。從1965年開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主持實施了「新經濟體制」改革。這項改革適度發揮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價格、利潤、資金、信貸等手段加強對企業的經濟刺激,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係。此後,又相繼採取改進工業組織結構和管理等措施使改革進一步完善。由於改革實行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的管理原則,適應了客觀需要,又是經過局部試驗再逐步推廣到全國,因此改革初期成效顯著。



新經濟體制改革前後持續了10餘年,「明顯地推動了原地打轉的國民經濟」,被認為是蘇聯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改革之一。在改革過程中,蘇聯順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個五年計劃(1966~1975年)。其間,蘇聯社會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5.3%,全國工業總產值從2294億盧布上升到5112億盧布,農業生產總值也從883億盧布上升到1128億盧布。經濟的發展使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據美國國務院計算,蘇聯195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佈蘇聯已經建成了「發達的社會主義」。70年代中期是蘇聯歷史上經濟增長水平和綜合國力最強的時期,也是人民生活最好的時期。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1985年3月11日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並著手進行改革。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3月—1988年6月。這是戈爾巴喬夫提出加速發展戰略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階段。1985年6月,戈爾巴喬夫在烏克蘭視察時的講話中說:「決定國民經濟發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場,也不是自發力量,而首先應當是計劃。」這表明,當時戈爾巴喬夫仍然堅持計劃經濟體制,而對市場經濟持否定態度。1986年2月蘇共二十七大確定了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強調加速發展要在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全面集約化的基礎上進行。這次大會提出,「各級國民經濟部門改用經濟領導方法」,要在企業中實行「完全的經濟核算、自負盈虧、自籌資金」。同年10月,戈爾巴喬夫第一次提出蘇聯處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階段。



從1987年1月1日起,蘇聯開始了以「新經營方法」為中心的新一輪經濟改革。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1月蘇共中央全會上的講話中說,改革就是「廣泛運用經濟管理方法,拋棄發號施令和行政命令的方法」,「確保經濟的各個環節向完全經濟核算制原則和組織勞動與生產的各種新形式過渡」。可見,這時蘇聯的改革重點強調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先的行政命令方法。在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上,這時也有新的變化。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6月蘇共中央全會上說,「要根據市場規律有計劃地掌握和管理市場」,實際上承認了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如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全會討論通過了《根本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和《國營企業(聯合公司)法》草案。接著蘇聯最高蘇維埃正式批准了這一法律文件,從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國營企業法》規定,企業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是獨立法人,擁有經營自主權。在企業內部實行「三自一全」,即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我管理和完全的經濟核算。企業以利潤和收益為衡量經營效益的總指標,職工工資和企業福利改善與最終勞動成果掛鉤。在1988年,蘇聯實行「三自一全」的企業已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0%。在此期間,蘇聯最高蘇維埃還先後通過了《合作社法》和《個體勞動活動法》等法規。蘇聯的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勞動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發展,各種形式的租賃制和承包制在企業內部開始得到實施,並允許在蘇聯境內建立與西方合資的企業。蘇聯的科研體制也發生了變化。1987年9月,蘇聯通過了《關於科研單位改行完全經濟核算制和自籌資金的決定》,著手改革科研體制,試圖把科研單位的成果和經濟效益與科研人員的勞動報酬聯繫起來,以形成新的激勵機制。在農村,一些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也開始實行租賃制,建立家庭農場。此外,還對價格、財政、信貸、稅收等體制進行改革。減少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經濟改革逐步展開並取得某些效果。



第二階段是1988年6月以後。從1988年6月蘇共第十九次代表會議起,蘇聯的改革方向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經濟改革成效甚微的情況下就驟然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在這次代表會議上,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口號,主張「公開性、民主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多元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蘇聯對歷史上的一些冤假錯案作了平反。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反共反社會主義的組織和團體,他們藉口「公開性」和「多元化」,掀起了全盤否定蘇聯歷史,全盤否定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浪潮。民族主義勢力猖獗,民族矛盾激化。蘇共內部也產生了嚴重分歧,各派別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激烈爭論使蘇聯局勢面臨失控的危險,經濟形勢日益惡化。



蘇聯解體的經過



1990年3月在蘇聯第三次非常人代會上,決定修改憲法,取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和總統制。戈爾巴喬夫當選為首任總統。隨後,立陶宛宣佈獨立,1990年,先後有11個加盟共和國發表主權宣言;1991年4月,格魯吉亞宣佈獨立。1991年3月17日,蘇聯舉行全民公決,大多數公民主張保留聯盟。8月公佈的新聯盟條約規定各加盟共和國擁有本國領土內的全部主權,改國名為「主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8月19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8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八一九」事件,不到3天,就歸於失敗。此後,蘇聯形勢急轉直下。2月3日,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下令「中止」俄羅斯共產黨的活動;次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並要求蘇共中央自行解散;25日,蘇共中央解散。在這種形勢下,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1991年9月,戈爾巴喬夫被迫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三國領導人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了一個關於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定,要求蘇聯停止存在,宣稱蘇聯的法律和其他一切準則在三國內不再適用。21日,俄羅斯等11個蘇聯前加盟共和國作為獨立國家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首都阿拉木圖舉行獨立國家聯合體首腦會議。25日晚,克里姆林宮降下蘇聯國旗,俄羅斯聯邦的三色旗升起。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宣佈蘇聯停止存在。蘇聯正式解體。



第一目 「赫魯曉夫改革」。課本簡要介紹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及結果、評價。



1.赫魯曉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後,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此時,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由於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導致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蘇聯農業單位面積產量低於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欄數與1913年相等,而蘇聯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這種狀況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糧食和原料的需求。為了扭轉這種局面,赫魯曉夫以農業為突破口,開始了經濟領域的改革。建議教師結合具體數據材料說明斯大林模式給蘇聯農業發展帶來的嚴重問題,加深學生對赫魯曉夫改革背景的理解。



2.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



(1)農業改革。農業改革是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廢除穀物的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允許農民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大規模墾荒,擴種玉米。



(2)工業改革。將部分企業管理權下放,1954年8月,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開始擴大企業領導的權利,國家對企業的指令性指標減少52%;運用物質利益原則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如:改革工資制度用計件獎勵工資制度代替累進計件工資制,增加了計時工資的比重。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分析。



3.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



對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應該客觀全面。其積極作用在於:對蘇聯當時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環節進行改革和調整,衝擊了斯大林模式,促進生產的發展,1954-1958年農業產值平均增長9.2%。到60年代初,耕地、穀物的播種和收穫均已實現全面機械化。其侷限性在於:理論上沒有打破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束縛,對於蘇聯所處的社會主義階段缺乏科學的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魯曉夫本人喜歡浮誇冒進,缺乏深思熟慮,在改革開始後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跟進,最終導致改革失敗。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計討論題: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理由。讓學生分組討論,答案是開放的,回答合理即可。



第二目 「勃列日涅夫改革」。教材主要介紹了改革的內容,改革的結果及其原因。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對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做了一些調整。在企業管理方面,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體領導;擴大國營企業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在工業方面,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



(2)改革的結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結果,可以從兩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蘇聯的軍事實力明顯增強,達到與美國相抗衡的水平。二是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增加蘇聯的經濟負擔,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日益嚴重,蘇聯的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後於西方國家,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70年代後期,蘇聯經濟增長開始下降,國家面臨新的困境。



建議教師講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和結果後,引導學生比較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異同,然後思考並討論問題: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終失敗的共同原因是什麼?與之相比,我國經濟改革成功的經驗是什麼?



第三目 「戈爾巴喬夫改革」。教材從背景、內容、影響三個方面闡述。



(1)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自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積累的弊端與矛盾日益嚴重,民用工業品技術落後,質量低劣。1985年,蘇聯人均GNP為3.396美元,不僅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而且落後於亞洲、拉美一些國家。面對困境,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開始改革。



(2)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問題及影響



戈爾巴喬夫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府還減少了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通過一系列法規,調整所有制的結構,使原來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生了一些變化,個體勞動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發展,企業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



但是由於對於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經濟改革措施倉促上馬,缺少宏觀決策和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達到預期的效果,蘇聯經濟持續下滑,戈爾巴喬夫把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問題歸結於政治阻力太大,為了掃除障礙,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這部分內容難度較大,在教學中,建議教師選用比較直觀的數據材料,讓學生加深對改革失誤的認識。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失敗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教材最後的「學思之窗」引用鄧小平的一段話,提出問題,作為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總結。在教學中,建議教師引導讓學生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然後聯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認真思考討論鄧小平這段話的含義。對教材中設計的問題,允許並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1.原始資料



赫魯曉夫於1956年2月25日在蘇共二十大上作的一個「內部報告」



斯大林逝世以後,黨中央委員會開始執行如下方針:堅定而不懈地指明,誇大某個人的作用,把他變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質的超人,是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相違背的,是不能容許的。



由於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充分認識到個人崇拜所造成的實際後果以及因破壞黨的集體領導原則而帶來的巨大危害,同時由於個人獨攬大權這一事實,黨中央認為絕對有必要向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報告有關這個問題的材料……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質在列寧活著的時候還只是處於萌芽狀態,但在以後年代裡已經發展到嚴重地濫用職權的地步,因而給我們黨造成莫大的損失……



……斯大林根本不允許實現集體領導和集體工作,他不僅對反對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於他的任性和專橫,連被他看成與他的思想相違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斯大林不是通過說服、解釋和耐心地同別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強加於人,要別人無條件接受他的意見……



斯大林首創「人民敵人」這個概念。這一名詞可以使犯了思想錯誤或只捲入爭論的人毋須證明自己所犯錯誤的性質,它可以自動給這些人加上這個罪名,可以破壞革命法制的一切準則,對他們實施最殘酷的迫害,以對付在某一點上不同意斯大林的人,對付那些只是被懷疑有敵意的人,對付那些受到誣陷的人……



我們現在能夠廣泛地提出克服敵視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個人崇拜和消除它造成的嚴重後果等問題,證明我們黨有著偉大的道德力量和政治力量。



──王斯德主編:《世界當代史參考資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關於增加畜產品生產的決議(根據尼·謝·赫魯曉夫同志的報告於1955年1月31日通過)



蘇共中央全會決定:



(一)認為發展穀物業,保證到1960年全國穀物總產量每年至少是100億普特,這是最重要的國民經濟任務……



(四)同意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關於在1956年將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播種面積擴大到2800~3000萬公頃的決議……保證及時完成開墾生荒地和熟荒地的任務,因為開墾這些荒地是增加我國穀物總產量的巨大來源。



(五)鑑於擴大玉米的播種面積具有重大意義(這是增加穀物總產量的最重要的潛力),全會認為到1960年必須把玉米的播種面積至少增加到2800公頃。



玉米是最高產的穀物,應該在我國所有的地區廣泛推廣。在現代化機械水平的條件下,玉米與其他作物相比,已經不是一種需要花費大量勞動的作物。現在玉米已有可能用方形穴播法播種,從縱橫兩個方向進行機耕和用聯合收割機收穫。



玉米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同時可以解決兩個任務:既可以補充穀物來源,又可以用它的秸稈做良好的青儲飼料……



(《真理報》1955年2月2日)



  蘇共中央關於改進蘇聯國民經濟領導問題的決議(1956年12月)



鑑於黨的首要任務是根據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指示繼續大力改進國民經濟的領導工作,中央全會決定:



一、必須採取措施來根本改進蘇聯國家經濟委員會制定當前的國民經濟計劃的工作,並且由它負責有效地解決在完成國家計劃中隨時發生的問題,責成它保證完成計劃任務所必需的物資……



二、全會認為,擴大加盟共和國的權限對改進國民經濟領導工作說來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樣做可以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堅決貫徹列寧主義的民族政策,可以全面地考慮每個共和國的民族特點和地方資源,並且有助於進一步加強各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和鞏固蘇聯各民族的友誼。



為了消除在經濟領導方面的過分集中,全會認為必須:



採取措施大大地擴大應當歸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處理的、與完成全聯盟和加盟共和國計劃有關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問題的範圍,其中包括基本建設、物資技術供應、勞動生產率、成本、產品銷售和撥款等問題;



保證進一步擴大各部、部屬總局、勞動者代表蘇維埃和經濟企業的權力;



消除多餘的重疊的環節,即精簡管理機關……



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教學參考》,現代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戈爾巴喬夫:《改革與新思維》



在分析國內局勢時,我們首先碰到的是發展停滯不前。最近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國民收入增長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到80年代初,已下降到使我們幾乎臨近經濟停頓的程度。一個以前大力追趕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國家,開始明顯地失去一個又一個陣地。而且,在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和開發現代化技術設備和工藝等方面,同這些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追求「總產值」的做法,尤其在重工業中,已成為「最高任務」,簡直就是唯一目的了。基本建設方面也是如此,由於施工期限漫長,大量國家財富被積壓。建造了一些造價高但又不能保證達到最高科學技術指標的項目。凡是花費勞動、材料、金錢越多的,就被認為是優秀工作人員或優秀企業。按說生產者「討好」消費者才是正常的,而在我國,消費者卻要由生產者擺佈,恩賜給他什麼他就用什麼。這又是追求「總產值」的結果。



我們許多經營管理人員的典型思想是:不是關心增加國家財富,而是關心在某個產品中消耗更多的材料、勞動和工時,並且賣得貴點。結果是「總產值」有了,而商品卻不足。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用於單位產品的原料、能源、其他能源,過去就多出很多,現在仍然多出很多……



蘇聯在鋼、原料和燃料動力資源生產方面規模巨大,早已無可匹敵,同時卻由於浪費、無效地利用而又缺少這些東西。蘇聯在糧食生產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卻要每年購進幾百萬噸穀物作飼料。按每千人平均計算的醫生、醫院床位最多,但同時在醫療服務中又存在嚴重缺點,服務質量下降。我們的火箭以驚人的準確性找到哈雷彗星並飛上金星,而在取得這一科學和工程思想的重大勝利的同時,卻在為了國民經濟的需要而採用科學成就明顯落後,我們的許多家用電器落後於現代水平……



王斯德主編《世界當代史參考資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註釋



蘇共「二十大」



在1956年2月舉行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作的中央工作報告提出了關於國內外形勢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些新觀點。國際方面,赫魯曉夫強調了兩種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及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這是對斯大林「資本主義總危機」理論的修正;國內方面,赫魯曉夫強調恢復和加強法制,為「列寧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變保安機關權力不受制約的非正常狀態;黨的建設方面,赫魯曉夫要求批判「個人崇拜」,恢復「集體領導原則」。蘇共「二十大」表明,赫魯曉夫試圖通過批判斯大林,為推行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開闢道路。從總體上看,此舉順應當時人心思變的大趨勢,所以獲得了黨內外的廣泛支持,但同時也激化了赫魯曉夫與中央領導層中保守勢力的矛盾,同時也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大國崛起 - 尋道圖強(俄羅斯)
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其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



不錯看大國崛起 - 風雲新途(蘇聯)
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蘇聯為全人類提供了前無古人的經驗和思考。今天,俄羅斯人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努力,這個民族的未來值得期待。
abc003 wrote:
國際油價根本是被政治力干預故意壓低的 這很可能是美國和沙特聯手的陰謀


請不要把蘇聯等專制國家的思考模式拿到美國來使用

美國開採油田的都是私人公司

如果真是政治力干預成低價,直接就是影響到公司與投資人的獲利

這種消息能包得住嗎? 能這麼玩不被告翻掉?

今天聽美國電台也在說這種陰謀論,電台主持人問財經學者,對方直接就說不太可能

美國政府沒有可能這樣干預多家私人石油公司的運作

今天換做台灣馬政府能用政治力干預台積電的代工產品價格嗎?

歐巴馬這次選舉可是以失敗收場,民主黨敢這麼玩,不怕被共和黨抓包?

當然網路上,反正甚麼壞事都是美國害的
tracer1000 wrote:
請不要把蘇聯等專制國...(恕刪)


政治力干預市場經濟的例子太多了

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就是一例 即使傷害經濟美國造樣做

1985年的聯合沙特阿拉伯 壓低油價又是一例

當年明明國際油價暴跌美國還釋放戰備儲油 然後擴大墨西哥灣油田開採 沙特當年也違反OPEC的規定偷偷擴產

你所謂的美國電台 是指VOA吧 那是美國政府自己經營的傳聲筒 要他們自己承認自己做賊喊抓賊是不可能的

美國的雙重標準太多了

科索沃戰爭 美國說 人權高於主權

克里米亞獨立 美國說 主權高於人權

所謂人權和主權哪時候重要 都是美國在決定的 全世界都得跟著美國指揮棒轉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