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國共內戰國軍兵敗如山倒的原因?

fe1icitas wrote:
1. 東北的總指揮是...(恕刪)




怪別人怪別人。。還是怪別人
就從沒看見自己原因
真是服了
妳只看到被共諜滲透成了篩子
卻不看看是爲什麽?
412清黨
清得何止是共産黨?
妳國民黨本身就是共産國際扶持得
具有包容共産性質得政黨
當然就籠絡了一大批具有傾向共産主義得黨員
而且在那個時代共産主義
本來就是一種帶有理想主義性質得思潮
在青年學生中本就有影響力
且青年學生和諸如此類青年
又是政黨未來和現有得基層
沒有理想誰投身國民革命
而基層正是樹根
紮根于土壤中給予大樹提供養分
平時宣傳自己得政策
宣講自己得理想
號召有志青年參軍
向上著輸送地方青年才俊
戰時基層滲透敵後
發動罷工瓦解他人抵抗意識
爲革命國民軍前進掃平障礙
結果412
把這些帶有共産主義理想主義情節得人
統統清洗了
而這些人正是基層中最有活力得部分
從此基層一蹶不振
到46年更是宣布基層自籌活動經費
國民黨基層從此名存實亡
而地方政府沒了基層的支持
掌控地方得能力也大打折扣
征兵只能靠拉壯丁
爲了維持地方統治只能和地方舊有既得利益實力合作
結果爲共産黨發動土改等一系列改革創造了條件
在大陸與共産黨得對抗中徹底失去了政治抵抗力
從此走上唯軍事上戰勝共産黨一途

而經濟上
一紙金圓券
使得整個社會中産都破産了
短短壹年內貶值超過二萬倍
隨金圓券得一瀉千裏
國民黨失去了他最後得支持者

妳告訴我這樣得政府
如何才能不被滲透成篩子
如何才能不敗?

妳口中那些客觀原因
不正是當初自己一手造成得麽

更可悲得並不是敗了
而是直到現在敗在哪裏還不知道
還在怪別人
怪他怪她怪它
都是共諜
卻看不清自己幹了什麽
可悲

fe1icitas wrote:
1. 東北的總指揮是...(恕刪)


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同時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軍事參謀團會議,由於抗戰後國共關係迅速惡化,國共兩黨爭奪東北戰事受阻,蔣中正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 5月15日夜,孫立人趕到新一軍軍部,連夜制定攻擊計畫。5月16日,新50師從正面攻擊,新30師和新38師從側翼攻擊,孫立人親到各師前沿,新一軍官兵見軍長回來了,士氣大振,奮勇猛撲林彪部防線。5月17日,新50師150團首先突破,攻克四平東南制高點五頂山,林彪指揮部隊連續反擊,始終無法奪回。5月18日,新38師114團突破四平東北防線,新30師88團突破城南防線,林彪棄守四平。鄭洞國久攻不下的四平﹐孫立人只用3天就攻克了,瓦解了杜聿明五個月來與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林彪對峙的僵局,林彪執行毛澤東「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命令退到公主嶺,杜聿明在接到投降的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作戰科長王繼芳的情報報告共軍戰力已失,命令所屬5個軍進行超越追擊,孫立人一路前進,親率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林彪又北撤,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6月5日,攻佔陶賴昭車站。此時哈爾濱中共黨軍及各類機關是一片混亂﹐正在往佳木斯方向潰散。此時林彪部隊流傳「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但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孫立人沒有聽從作為司令長官的杜聿明的命令,致使184師因孤立無援而投共,至此1946年四、五月間,東北第一次「四平街會戰」,國軍大勝。但此時,正值馬歇爾來華調停,馬歇爾不斷向蔣中正施壓,為迫使國共停戰不惜以美國援華五億貸款為要挾,敦促東北國軍停止追擊到松花江南岸為止,此舉讓林彪潰敗之軍,得以喘息。但蔣中正為了顯示國軍在松花江以北的存在,指令杜聿明派一個團渡過松花江,佔領交通要點陶賴昭堡,此地易守難攻,杜聿明命令孫立人率新五十師渡江,隔日,攻取了陶賴昭堡,此時距哈爾濱僅六十公里,位在哈爾濱的中共黨政軍組織均已做好撤退準備,在孫立人即將攻進哈爾濱之時,6月6日,蔣中正下第二次停戰令;國共停戰。張正隆的《雪白血紅》一書中寫道:「從當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說國民黨沒向江北推進是失算。否則,共產黨的日子將更難過。 」

重點來了 : 鄭洞國久攻不下的四平﹐孫立人只用3天就攻克了,瓦解了杜聿明五個月來與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林彪對峙的僵局


flymousetw wrote:
1946年3月下旬,...(恕刪)

當年的杜魯門總統真的對中共有錯誤的幻想...

kacchan wrote:
更可悲得並不是敗了
而是直到現在敗在哪裏還不知道
還在怪別人
怪他怪她怪它
都是共諜
卻看不清自己幹了什麽
可悲..(恕刪)


讀國民黨歷史的人
常會犯這毛病
flymousetw wrote:
1946年3月下旬,...(恕刪)


只看自己想看的重點嗎?


但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孫立人沒有聽從作為司令長官的杜聿明的命令,致使184師因孤立無援而投共,至此1946年四、五月間,東北第一次「四平街會戰」,國軍大勝。但此時,正值馬歇爾來華調停,馬歇爾不斷向蔣中正施壓,為迫使國共停戰不惜以美國援華五億貸款為要挾,敦促東北國軍停止追擊到松花江南岸為止,此舉讓林彪潰敗之軍,得以喘息。但蔣中正為了顯示國軍在松花江以北的存在,指令杜聿明派一個團渡過松花江,佔領交通要點陶賴昭堡,此地易守難攻,杜聿明命令孫立人率新五十師渡江,隔日,攻取了陶賴昭堡,此時距哈爾濱僅六十公里,位在哈爾濱的中共黨政軍組織均已做好撤退準備,在孫立人即將攻進哈爾濱之時,6月6日,蔣中正下第二次停戰令;國共停戰。
=^^= wrote:
1.上文應該沒有說,戰功全都是孫立人的
據書上所記,是黃埔系的將軍將很多孫立人的戰功給搶去了
杜孫不和我想應該無關這裡討論。若依書上記載,跟孫將軍和的人真沒幾位
2.不知道是否可以提供一下第2點說法的出處來源? 謝謝

4.我想這句話的"出處"與"真實性"不能一概而談。"真實性"不光是靠杜魯門總統,或任一人說的,即可成氣候
即便他沒講這句話,我想現今大多數台灣人也都不否認這句話
連蔣友柏都接受了蔣是"殺人魔王"了說


1. 哪本書?

2. 馬歇爾八上廬山,每上去一次,國軍就丟一塊地方,這在各個史學家之間已經有很多討論

4. 用殺人魔王去偷渡一家都是賊,用蔣友柏去偷渡杜魯門,真以為別人看不出來?


fe1icitas wrote:
只看自己想看的重點嗎...(恕刪)


孫立人丟掉是的一個師,杜聿明丟掉了是整個東北!

當時孫立人是主張追擊的.杜聿明是要聽從老蔣的意見!

話說回來.老史叫毛不要渡江,老毛有聽嗎!

好了,到了後面 徐蚌會戰 杜聿明是副指揮.劉恃是司令官!

他的建議全部被那隻豬給打槍,杜聿明最後的下場還是投共!

不好意思,我全部都看完了!!!

不聽話但是對上解放軍能夠打勝仗的孫立人最後被老蔣給軟禁!

聽話的黃埔嫡系最後投共了!這不是最大的笑話!

fe1icitas wrote:
1. 哪本書?2. ...(恕刪)


1."碧海鈎沉回憶思錄" P.255~P.270
這點本來是回應你對fly網友的回覆
因為前文並沒有說"戰功全是孫將軍的",而這部分也跟馬歇爾調停無關、也跟與杜聿明不和無關;還望您對自己的回覆解釋一下

2.即使如此,但中共亦無遵守停戰協議;而這也不能否認蔣在整個作戰時的昏庸

3.不懂你說的偷渡是什麼意思。
蔣家的風評在台灣早已明朗許多;只是提醒你將蔣家一家都是賊的說法中,不能將出處與認知混為一談

不知道你的立場是?

請轉錄文章時,備註轉載來源

燕辽草民 wrote:
加之在東北的杜聿明和孫立人鬧不和,孫失勢赴檯,導緻新一軍投共。以至於國民黨丟失東北工业基地。

現在才看到...
您這段歷史要不嚴重斷章取義,要不就是版本內容差距過大
最簡單的答案:絕妙的文字,各自翻譯,寫的很好看,講的也很好聽,但作的就.........有所出入.....

一個倍數於敵對國人民總人口的國家.....被玩上幾十年......

要不美國人被踩一腳.......還懶得理

國與共....本是同根.....但利益讓其分家


其實,私底下都差不多

一個被趕出中原.....漂在外島,卻也剛好被老美扶上一把.....

一個把人趕走後,才發現自己站的地方....都是空殼,然後靠山又是個講空話的高手......用想的很過癮,實際上啥也沒有.....頓時國家差點回到石器時代

中國人這樣的糾纏..........還不知道要多久.....
中國數千年歷史中,人民大規模加入反政府軍,最終推翻政府的原因只有一個:官迫民反,民不聊生,人民實在過不下去了,唯有推翻政府。
這是根本原因,其他都是瞎扒。
當時國民政府統治大陸,中共就是反政府軍。
這就是說,問題出在國民政府本身,若國民政府本身不俗,就算中共多牛,多會宣傳,也不可能拉攏成數百萬大軍,也不會有如此多人民與國軍投共。
國民政府的問題在哪兒呢?
太多了,單講兩點最重要的:
1.1911-1949年間,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飢餓,累計2億人死於飢餓。(當代美駐華大使司徒雷徒所言)。此說法亦符合當時的人均壽命(不超過35歲),出生死亡率等數據。
2.金圓券,國民政府強制人民交出黃金,換入金圓券,國民政府由此收繳了六百多萬噸黃金。但金圓券在不足一年內,貶值20000倍,人民的資產盡數化為廢紙。後期宋子民拋出了一半黃金,試圖挽救金圓券,亦完全無效。(剩下一半運到台灣了)
試想像,若你本來擁有1000萬新台幣,因為政府的緣故,令實際價值在一年內變得只等如當初的500元新台幣,你該有多恨呀!
人民會想:這個政府太無恥,太可惡了,用一堆廢紙,強制換走了我家的黃金啊!不,這不是政府,這是強盜吧!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