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帥將軍來分析台灣造潛艇可能嗎?



軍火商突現身座談會現場爆料....專家:潛艦國造偏離航道 台灣需小型無人潛艦
32
蕭介雲
2022年9月30日 週五 上午9:02

潛艦國造為政府重大政策,但過程風波不斷,發展方向更是爭論不休。(圖片來源/擷自蔡英文臉書)

潛艦專家近日評論,台灣潛艦國造從一起步就亂了套,雖然大多數紅區裝備都已獲得,但仍有最重要的3項裝備難以取得;如果「政治趕工」,反而可能形成一場災難。專家依據公開訊息評估,潛艦國造技術水準約停留在1990年代,實難以與中共現有軍力抗衡;在大型潛艦不利台灣海峽作戰情形下,實應改為發展具先進技術的小型有人或無人潛艦。潛艦專家王志鵬日前於一場講座中,提出潛艦國造無法取得反制裝置、絕氣系統(AIP)、消音系統等裝備將成為死局;未料有軍火商現身爆料魚雷發射管已經完成安裝等內幕資訊。一位外籍潛艦專家評論稱,台灣發展方向錯誤,同時軍火商公開連立委都不知道的機敏訊息,實在相當諷刺。

台北論壇基金會於27日舉辦「台灣安全講座」,邀請備役海軍上校王志鵬以「解析潛艦國造目前的問題」為題發表演說。王志鵬分析稱,潛艦國造如果加上作業維持費,全案需求將破1兆元以上,同時缺乏上述三項核心裝備,這對潛艦部隊來說就是一個「死局」。王志鵬研判,美方支持製造大型潛艦,就是要台灣未來在東京、關島、台灣間的「TGT三角海域」,協助看好美國後院;惟我方實應自製500噸到1000噸的小型、近海型潛艦,才能有利於在台灣海峽封鎖和夾擊共軍登陸部隊。



軍火商郭璽則現身論壇透露,潛艦國造已經完成6個船段,現在只差結合管線;在上個月亦已完成魚雷管安裝,在明年9月一定可以下水。

海軍下架批評聲明,張競:要有可靠商源

他同時稱,有許多裝備,甚連壓力殼的製造設備都是他弄進來的,只要首艘原型艦確定,未來可以「3艘加2艘」的方式建造,後續艦就算有10艘,也能很快完成。海軍當日亦加入戰局發出聲明,只是聲明中未見檢討軍火商洩密一事,反而嚴詞指責專家是肆意批評,任何武器發展,都是先求有、再求好、再求精。不過,相隔不到一天,海軍已經撤下該份聲明。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指出,潛艦國造案發展至今,只要外界有人提出質疑,就會被特定軍火掮客或媒體指控是惡質抹黑,或是強調必須保密,以免被中共從中攪局。


只是全球有許多國家受到強權阻撓封殺軍備發展,此為家常便飯,張競稱,北韓與伊朗都能成功突破,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沒有到處放話爆料的牽線掮客。「整個商源可靠性就是輸出許可,而不是靠聲稱組件已經到手。」張競強調,所有軍事儎台與系統,都要有可靠商源,才能確保未來數十年,後勤支援體系運作無礙,否則日後必然無以為繼。一位有設計與造艦經驗的外籍潛艦專家質疑,為何曾參與潛艦國造案的軍火商,能如此公開詳細說明進度與深度內容?軍方是否應該查辦?

90年代潛艦難與共軍抗衡,政治趕工恐形成災難

再從技術水準來看,多家媒體曾於7月報導國安官員談話內容,稱潛艦國造原型艦性能,可領先劍龍級約8到10年,意即約達1990年代的水準。「如果台灣是要建造90年代的潛艦,絕對不可能與中國軍力相抗衡。」潛艦專家強調,這意味著我方的戰略目標與基本設計並不明確。這位專家相當認同王志鵬所提出的觀點。他稱,考慮台灣的海洋環境,與中國軍事突擊對台海的威脅,軍方如果建造CP值高的小型無人潛艦,用來防禦西海岸,會比建打造一艘90年代的潛艦更加適合。

「因為大型潛艇在台灣西部海域的行動空間極為有限。」他進一步建議,台灣需要的是建造新技術,可裝載2到4枚魚雷的小型潛艦。這位人士評估,原型艦就算會在明年9月下水,後續還有許多驗證與作戰性能檢測,以及逐步修正來提高性能;如果要追求快速建造後續艦,只會形成諸多須重新改進的缺失和預算浪費。

「目前相關系統規格、驗收標準成謎,不過,各國剛開始建造潛艦案例,通常都會有所延宕和不斷修正缺失。」另一位軍事科技專家解釋稱,如果宣稱能依既定時程完成,反而有可會因為「政治趕工」而形成災難。潛艦國高度保密卻風波不斷。多家媒體曾於今年1月中旬報導,軍火商與韓國技協鬧翻,遭到錄下十多卷錄音帶,布局要吃下第2艘到第8艘,後續潛艦顧問標等內容。

南韓《朝鮮日報》接著於6月7日報導,有多位大宇造船廠前員工,透過「SI INNOTEC」公司引介來台協助,卻洩露潛艦管制技術給台灣,經德國強烈要求下,南韓政府召回和逮捕這批技術人員。


潛艦人士批「李氏數學」誤導國造潛艦預算 李喜明:無攻擊之意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右)在新書《台灣的勝算》發表會上接受記者提問。記者程嘉文/攝影

聯合報 / 記者高凌雲、程嘉文
2022-09-11 18:00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最近在新書發表會當中,批評潛艦國造原型艦預算高達近500億元,他主張的微型飛彈突擊艇,可以放在200多個港口和發射飛彈,兩者價錢是一比一百。潛艦相關人士說,李喜明身為退將,用李氏數學錯誤算法,誤導視聽,李喜明明知潛艦國造原型艦500億元投資,未來將分攤到其他量產後的潛艦上面,絕不是一艘500億元,更何況建造潛艦的合理價格,還是會高於飛彈快艇,兩者本來就是不同技術層面,不同作戰用途的東西,李喜明想爭取高層關注的目光,不該用誤導的手段。
普龍貢

新書的內容既不專業也相互矛盾,根本智力測驗,低估人智商。

2022-10-01 13:15
球迷高俅 wrote:
軍火商突現身座談會現場爆料....專家:潛艦國造偏離航道 台灣需小型無人潛艦
32
蕭介雲
2022年9月30日 週五 上午9:02

潛艦國造為政府重大政策,但過程風波不斷,發展方向更是爭論不休。(圖片來源/擷自蔡英文臉書)

潛艦專家近日評論,台灣潛艦國造從一起步就亂了套,雖然大多數紅區裝備都已獲得,但仍有最重要的3項裝備難以取得;如果「政治趕工」,反而可能形成一場災難。專家依據公開訊息評估,潛艦國造技術水準約停留在1990年代,實難以與中共現有軍力抗衡;在大型潛艦不利台灣海峽作戰情形下,實應改為發展具先進技術的小型有人或無人潛艦。潛艦專家王志鵬日前於一場講座中,提出潛艦國造無法取得反制裝置、絕氣系統(AIP)、消音系統等裝備將成為死局;未料有軍火商現身爆料魚雷發射管已經完成安裝等內幕資訊。一位外籍潛艦專家評論稱,台灣發展方向錯誤,同時軍火商公開連立委都不知道的機敏訊息,實在相當諷刺。
反制裝置不知道他是指啥反制裝置,但都已經用了更先進的鋰電池了⋯還在想AIP幹嘛?
既然無AIP⋯又幹嘛要消音裝置?他這個需要消音裝置的邏輯也是奇怪?

Sieru

潛艇外殼貼消音瓦,可以降低艦內聲音外傳及減少敵人主動聲納回波,是個有更好,但沒有也不是說就沒戰力...

2022-10-09 19:55
peterpan200206

原始的消音瓦在二戰晚期出開始出現,本身就是空心的合成橡膠,就算到現代都仍基本是橡膠,如將來真的感到有迫切性,台灣亦可自製湊合着用,況且台灣本土的橡膠工業水平都不弱,應是台灣有能力自行解決的問題。

2022-10-31 14:26
球迷高俅 轉世好十代
球迷高俅這篇卻長久留下來

歡迎球迷高俅 明年看台灣潛艇下水


【虎觀點】北韓射不停!展現「不論何時、不論何地」的彈道飛彈發射能力

楊俊斌
2022-10-09 14:55

本文作者楊俊斌為資深兩岸媒體人,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北韓凌晨又試射了兩枚彈道飛彈,這次更先進用的是潛射彈道飛彈(SLBM)。日本方面研判發射地點可能位於海上的可能,正持續進行分析,也透過管道向北韓提出嚴重抗議。北韓已經有能力將三千多噸位的柴油潛艦改造成發射彈道飛彈的載台,實力不可小看。北韓擁有強大的潛艇部隊

日本NHK報導,北韓在9月底到現在的短時間內試射7次,執意進行挑釁且片面升高情勢,「北韓連串行動已對我國、區域及國際社會和平與穩定造成威脅,絕對無法容許」。不過一般的國際軍事專家分析,這個時候密集發射速度,主要是在緩解西方世界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中,針對普丁的壓力。

日本防衛省説明,凌晨1時47分左右及1時53分左右,北韓從東岸附近朝東共試射2枚彈道飛彈,最高高度都在約100公里、飛行距離約350公里,推估掉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外側的日本海。除了陸上彈送飛彈之外,可以從海上發現可裝載核子彈頭的長程飛彈,威脅性更大,敵對國家將花費更大的金額進行防禦。

日本防衛省表示,從2枚彈道飛彈發射地點等研判,有可能是潛射彈道飛彈SLBM。是北韓繼今年5月7日後再度試射SLBM,也是防衛省統計第7度試射SLBM。北韓今年5月7日首度試射的SLBM,發射地點為朝鮮半島東岸附近,推估最高高度約50公里、飛行距離約600公里

北韓今年已試射25次包括彈道飛彈在內的飛彈,以罕見的高頻率反覆試射。北韓透過深夜試射展現擁有「不論何時、不論何地的發射能力」,從9月下旬到10月上旬間,總計就試射7次。


自由共和國》江炘杓/關於「潛艦國造」評論之我見
2022/10/09 05:30

「潛艦國造」模型(資料照)

江炘杓/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潛艦國造」計畫自二○一五年招標選商,並自二○一六年十二月開始建造以來,質疑聲浪始終不歇,這裡面既有落選者的不平,有對建軍方向不同的主張,當然也有以技術問題質疑製造潛艦的可行性。主要論點包括風險高、軍備競賽、跨國合作與公開敵水下活動等等。這是開放社會一定會存在的現象,不論動機為何,這些臧否意見都可以提供國軍參考。而台船為使潛艦順利建造,參照潛艦隱蔽特點—關閉引擎不發出任何聲音—不回應外界質疑,以免不必要的言語交鋒導致洩密的作法,已面臨必須調整的時刻。

高風險並不意味一定會失敗
有些質疑認為我國從來沒有建造潛艦的經驗,也有認為造價太過昂貴,加以技術不成熟,因此「潛艦國造」存在極高的風險。如果台灣本來就沒有潛艦,那麼台灣需不需要潛艦當然有探索的空間。問題是台灣早就擁有戰技術精良的潛艦部隊,而現有四艘潛艦中的兩艘已年逾古稀,另兩艘已經卅五歲,再無新兵力取代,我們的潛艦官兵只能繼續冒著風險在「鐵棺材」保護台灣的安全

姑且不論國防安全,從人道的立場,決策階層難道不應該為潛艦官兵籌獲新載台?更何況潛艦對於攻擊共軍包括兩棲攻擊艦和船塢登陸艦等兩棲作戰艦的打擊力並不遜於攻船飛彈,從水下和空中協同攻擊敵登陸編隊的效果遠優於依靠單一武器。在遍尋國際商源無著之下,自力建造潛艦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為了確保造艦順利,當然必須聘請國際專家協助,因此而增加的鉅額成本自然無法避免。至於技術的成熟度是一種相對性的概念,更多的是從實際施作中去累積技術經驗;若要等到百分百的技術成熟再去造潛艦,就算等到既有的海龍和海虎艦都變成廢鐵也不可能,只是真到那個時候,種能已經歸零之後的台灣水下部隊,再想要建立就更加困難了。台灣從來沒有造過潛艦,當然存在風險,但只要風險在可控範圍之內就必須做,何況高風險並不意味一定失敗。台灣從來沒造過飛彈,當年投入巨資,最後不僅成功,而且性能越來越犀利,「國造潛艦」沒道理不會越來越好。

「國艦國造」不會形成軍備競賽

「潛艦國造」建造八艘潛艦是根據模式模擬,評估台灣基本防衛需求的結果,它是一種科學性的分析結論,不容忽視「為何是八艘而不是六艘或十艘」的關鍵性問題,並非是為了彌補與解放軍海軍擁有的潛艦差距,亦不可能去和中共進行軍備競賽,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建造水面艦主要是為了替代現役已經或逐漸老舊的巡防艦,於現有艦艇逾齡之前完成新兵力取代是建軍的重要環節,與軍備競賽毫不相干。況且台灣面臨嚴峻的水下和空中威脅,建造新一代水面艦如何會不重視強化反潛和防空作戰能力?

諸多論者認為應借鑑俄烏戰爭教訓,加強不對稱作戰。說得沒錯,台灣要以小博大,不對稱作戰非常重要,實際上台灣已經在全方位加強。但這並不表示可以忽視維護台灣平、戰時安全的「基本戰力」建設,特別是攸關維護海上交通線安全兵力的更新換代。海軍艦隊要能夠在重要海域,集中重要兵力遂行反封鎖作戰,就必須維持相當能量的「基本戰力」,如何能夠說「國艦國造」就是以卵擊石?國軍戰力規劃在加強基本戰力,結合創新不對稱戰力,降低敵人對我侵犯之成功公算,以嚇阻敵人進犯;若敵非理性進犯時,將付出慘痛代價。


建置水下監視系統應通盤考量

部分評論者認為,台灣應該在周邊水域布設水下聽音系統(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SOSUS),與友盟合作,除執行反潛任務之外,並與友盟情報交換。在台灣周邊海域布設水下聽音系統,但聽音器被洋流沖積的泥沙覆蓋,或被拖網漁船拖壞,是困難的問題,布設海域環境並不友善。台灣難道完全不需要維持一定能量的「基本戰力」就能夠「執行反潛任務」?也有建議台灣建置低頻主動監視拖曳式陣列偵測器系統(Surveillance Towed Array Sensor System Low Frequency Active, SUTASS LFE),SUTASS LFE必須依靠拖船拖帶,常見於美軍維多利亞級(Victorious-class)雙體測量船,該型船可用於承平時期監偵水下目標,戰時幾無存活力,遑論發揮偵潛作用。另評論者質疑國軍不宜將偵獲水下目標當作機密,而應將其與共機一樣「公布敵軍水下活動」。

實際上,發現潛艦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聲納接觸後要判明目標所屬國尤其不易;除非潛艦在領海內可迫其上浮,在公海發現也只能監控直到「目標消失」。在許多評論者的意見中,建置水下聽音系統無疑是較可行的方案,惟應通盤考量,援用更新的技術和裝備,以克服水文海象的限制,如能取得友盟技術合作尤佳,透過商討經費分攤比例,整體規劃布設海域,協議情報共享機制,確保第一島鏈水下目標無所遁形。但因水下聽音器無差別監聽,任何一方潛艦都可能被我偵知,友盟是否會有顧忌,恐怕是合作的最大變數。

許多評論者在對軍事事務臧否的過程,通常也會提出自認為可行的意見。這是好事,只是畢竟大多是從媒體的零碎報導加上自己理解的抒發,評論內容往往有相當程度的失真。尤其是「潛艦國造」,台船和負責的官員為了避免洩密而保持緘默,反而讓社會對於潛艦建造的進度諱莫如深,加深對自造潛艦能力的懷疑,從而對國防產業和國軍的質疑不斷。若能定期適度公開進度,或對相關窒礙與解決辦法主動以新聞稿說明,應能降低社會疑慮,得到更多國人支持。


南韓海軍9艘KSS II艦爆有「重大瑕疵」 成為潛艇部隊一大打擊

原文網址: 南韓海軍9艘KSS II艦爆有「重大瑕疵」 成為潛艇部隊一大打擊 | ETtoday軍武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1019/2361758.htm#ixzz7iTX5O1h0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南韓海軍9艘KSS II艦爆有「重大瑕疵」 成為潛艇部隊一大打擊

▲▼南韓海軍第8艘「孫元一級潛艦」(KSS II)李範奭號(ROKS Lee Beom Seok)2016年11月8日首次下水。(圖/取自南韓海軍官網)

▲南韓海軍「孫元一級潛艦」(KSS II)傳出9艘都有重大瑕疵。(圖/取自南韓海軍官網)

記者張寧倢/編譯

南韓國會議員提出一份報告稱,韓國海軍(ROKN)所擁有的9艘「孫元一級潛艦」(KSS II)全數都發現重大瑕疵,對於嚴重仰賴這些潛艦的南韓潛艇部隊而言是一大打擊。事實上,去年就有一艘KSS II艦故障,傳出韓國海軍未事先進行必要維修就進行部署,並繼續操作這些船艦。



根據「Navy News」報導,南韓今年早前曾傳出有3艘KSS II潛艦系統出現問題,去年1月第三艘KSS II艦「安重根號」(SS-075)還因為逆變器模塊突然故障擱淺在海上,不得不被拖回岸邊檢修。如今,南韓國民力量黨國會議員申元植提出報告稱,韓國海軍這一系列共9艘由德國214級潛艦改良的KSS II艦全都有類似瑕疵,問題遠比預想的更加嚴重。

申元植表示,其中7艘KSS II艦的逆變器模塊的電纜出現缺陷,另外2艘則是逆變器模塊本身就有「功能性缺陷」。這些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逆變器模塊,是潛艇推進系統中的關鍵零件,每艘都各自安裝了12件模塊。

▲▼南韓海軍第8艘「孫元一級潛艦」(KSS II)李範奭號(ROKS Lee Beom Seok)2016年11月8日首次下水。(圖/取自南韓海軍官網)

▲南韓海軍第8艘KSS II艦「李範奭號」(ROKS Lee Beom Seok)2016年11月8日首次下水。(圖/取自南韓海軍官網)

更糟糕的是,有關電纜瑕疵的確切原因仍未可知,而南韓部署這7艘潛艦之前,並未進行必要維修。申元植說,「韓國海軍在沒弄清楚原因的情況下繼續操作這些船隻,就好像推進系統毫無問題一樣。」他補充,由於電纜有3層保護層,很可能是外部塗層解聚合作用所導致的,而非電纜本身結構問題,不過可能還有生鏽、冷卻系統洩漏等其他的問題。

負責國防工業採購計畫的南韓防衛事業廳已向西門子公司支付71億韓元(逾新台幣1.5億元)的維修費,包含運送具瑕疵的模塊至德國的時間在內,估計每維修一艘KSS II艦就得耗時6個月,這對於目前南韓潛艇部隊而言,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的戰備狀態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南韓當局將此事歸咎於前任政府,但有部分觀察人士認為,尹錫悅政府應該擔起責任,別再轉移焦點。
雖然民主制度就是這樣,現任政府要繼承前任......
說實話關尹屁事,那時他可能還是小小的地方主任檢察官吧


三菱重工建造的新型潛艇「迅鯨」號下水

2022/10/13PRINTEMAIL
  三菱重工10月12日為在神戶造船所(神戶市)建造的新型潛艇舉行了下水儀式。潛艇被命名為「迅鯨」號,建造費約為699億日元,尺寸和排水量均為最大規模。在結束裝備的安裝等之後,預定2024年3月交付防衛省。

 在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下水的潛艇「迅鯨」號(神戶市,10月12日)

日本防衛相浜田靖一等約120名相關人士出席下水儀式。潛艇放在船塢內的平臺上,隨著下令割斷搭在潛艇上的最後的網,平臺緩緩下降,艇身降至海面上。新型潛艇長84米,排水量約為3000噸。搭載提高了探測能力的聲吶等,鋰電池充電後能長時間潛航。

從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建造的潛艇來看,迅鯨號成為戰後第30艘。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由該造船所以及相鄰的川崎重工業神戶工廠(神戶市)交替建造。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建造案進入穩定期 可望2023年9月舉行下水典禮

朱明 2022年07月12日 08:00:00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建造案,預定2023年第一季全部裝備均可抵台進行整合測試。(合成畫面/張哲偉攝、國防部提供)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建造案,預定2023年第一季全部裝備均可抵台進行整合測試。(合成畫面/張哲偉攝、國防部提供)潛艦國造IDS原型艦建造案歷經多次風波後,全案從陣痛期終於進入了穩定期,據指出,原型艦的六個船段壓力殼與帆罩已陸續完成,其中技術難度高的艦首半球形殼已於今年5月20日完成,6月27日完成焊接魚雷管前的準備工作;目前儎台的各項裝備大部分抵台,美商洛馬公司戰鬥系統整合的技術人員已陸續抵台,預定2023年第一季全部裝備均可抵台進行整合測試;可望依合約進度在2023年9月底完成封殼塗裝,並於潛艦專用廠房內舉行下水典禮。

據了解,IDS原型艦在潛艦專用廠房內舉行下水典禮,並不是將原型艦放入海中,而是代表六個船段壓力殼封殼塗裝並加上帆罩,先在廠房內進行下水前全系統的整合測試,一切達標後,才會下水進行HAT(模港測試),完成HAT後才會進行SAT(出海海測),要完成這些測試至少要1到1年6個月;換言之,IDS原型艦要交艦給海軍進行各項作戰測評最快也要到2024年9月以後。

IDS原型艦在潛艦專用廠房內舉行下水典禮,各項作戰測評最快也要到2024年9月以後。(合成畫面/台船提供、陳品佑攝)據指出,IDS原型艦為2千多噸的潛艦,六個船段壓力殼(內殼)與帆罩己於今年5月20日完成,其中第四段(GB4)是中央正圓筒殼的單殼,其他五個船段都是雙殼設計,目前完成壓力殼後,開始進行內殼與外殼之間的管線與電纜的鋪設與預置各裝備的焊點工作,同時間儎台所需的各項基本裝備也依各段設計逐一安裝。但真正要求高精密作業的是6個魚雷管開孔作業,6月27日完成焊接魚雷管的準備工作,也就是開槽精加工,困難的地方是這六個洞,六根魚雷管必須對焊,焊接過程不能變形與失去精準度,擔心無法達標,第六個船段做二個預備,萬一不行馬上重新作。

在裝備部分,儎台部分所需的如潛艦艙蓋、魚雷管等設備都己抵台,所有裝備合約共有300多項,大部分都已簽訂採購合約,還有20多項未簽訂採購合約,這些都屬於潛艦上的生活設備,都可以在國內採購。由於潛艦裝備都屬客制化,目前裝備己從設計到簽約製造階段,進入出廠測試(國內有派員駐廠)後開始交貨,抵台後再進行安裝前的測試,預定2023年第一季包括戰鬥系統在內的設備都將交運抵台。IDS原型艦建造都是使用中鋼研製的HSLA-80鋼板(約550 MPa屈服強度),並通過CR船協CRHS 56B焊接抗炸驗證,2019年9月曾以此鋼材試製一個白色圓球型船段,內部安裝各項測試儀器,進行水下三次的(淺海)爆震測試,結果經外籍顧問的認證,無論鋼板與焊接部分都達到規格要求,而且其屈服強度超過HSLA-80鋼板,才確定中鋼生產的鋼材符合IDS,因此原型艦目前的自製比例為40%。

中鋼生產鋼材符合IDS規格,占原型艦自製四成。(國防部提供)
至於國會立委一直質疑IDS原型艦的施工圖遲遲無法完成,據了解,IDS原型艦的施工圖高達萬張7百多份,隨著裝備的到位經過修改才會定案,也就是滾動式的修正,大部分已完成,後續裝備到位也會經過修定,這都在計劃期程內。

為縮短海軍256戰隊接裝與訓練期程,256戰隊以「支援艦」派員到台船,從看藍圖開始學起,施工也都看,這些人包括艦長與副艦長等軍士官都有,等於是潛艦國造的種子部隊;對系統了解操作安全進行簽證,完成整合後,開始組合訓練。雖然國外廠商都會進行設備訓練,但時間點還沒到,支援艦人員進駐台船比過去派員到國外駐廠的時間約提早了半年多。據指出,2020年5月20日美方宣布出售MK48魚雷(Mod 6 AT)18枚以及備料、支援與測試設備、運輸器、培訓與技術後勤支援,這起軍售案的魚雷就是配置在IDS原型艦。目前所有IDS的裝備都可依合約期程到位,戰系整合也就今年9月就要開始前置作業,依合約計劃2023年6月15開始進行各船段的組合,9月全艦組裝完畢後,在潛艦專用廠房內進行外部塗裝,完成後才會舉行下水典禮。

美方同意提供售MK48魚雷(Mod 6 AT)18枚等給我國,屆時,魚雷將配置在IDS原型艦。圖為MK 48 Mod 6 AT。(翻攝自洛克希德馬丁網站}
  • 10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