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123 wrote:我想是更難,操控性就...(恕刪) 這樣說吧,因為沒有人員活動空間,所以船身高度不用考慮操作人員的身高問題。因為沒有身高空間問題,所以可用類似水下配重質量方式平衡船體重心,讓飛彈發射器可以更安穩的裝置在船體上。也因為沒有操作面板空間,也沒有人員閃避空間問題,所以不用擔心飛彈發射時的安全空間問題。也不用考慮人員在甲板上移動的安全防護設備,甲板也不見得要是水平式設計。所以,省下來的空間除了可以思考如何增進航行穩定度問題以外,還可以增設防碰撞或是減緩碰撞衝擊的緩衝設備。船體構型搞不好就可以仿造海龜外型設計囉...(水箭龜也不錯)當然,這些只是腦力激盪的胡思亂想罷了...至於...把飛彈射程延伸40公里的效益是否有意義,國防部應該要想清楚,如果飛彈射完了,載台是否還有存在意義...
JasonQ wrote:這樣說吧,因為沒有...(恕刪) 特殊構型要做很多前驅試驗,如果還要加上無人操控,我想是是沒那麼多人力物力去開發的。JasonQ wrote:把飛彈射程延伸40公里的效益是否有意義,國防部應該要想清楚,如果飛彈射完了,載台是否還有存在意義... 對方搜索的範圍與距離平方成正比,200公里意義就很大了,被限制在40公里,難以有奇襲效果,無人機應該是鋪天蓋地的巡視台灣海峽。這種不論是有人還是無人的,應該是用過就拋棄,難有回來重新載彈的機會。
JasonQ wrote:至於...把飛彈射程延伸40公里的效益是否有意義,國防部應該要想清楚,如果飛彈射完了,載台是否還有存在意義...(恕刪) 對!現在看來,海軍只是想在國軍 重層防衛上利用已經略顯逾齡的 雄二飛彈盡一份力量,負責環島守住 30海浬
Leetian wrote:現在看來,海軍只是想在國軍 重層防衛上利用已經略顯逾齡的 雄二飛彈盡一份力量,負責環島守住 30海浬...(恕刪) 這說法很奇怪.若對岸艦艇要進行登陸戰,則不論其最初航行路線為何,最後還是得朝向台灣而來.既然如此,在2百公里外擊中敵艦,與1百或50公里擊中,只要在登陸部隊換乘前予以攻擊,其實效果完全一樣.同理,利用海上載具把雄二射程延長30-40公里,根本沒多大意義吧?
三腳阿喵 wrote:同理,利用海上載具把雄二射程延長30-40公里,根本沒多大意義吧?.(恕刪) 我猜,喜明只是想讓海軍在 「重層嚇阻」的主軸上,於 「40海浬管區」內,出一樣東西,來負責一部份「濱海決勝」力量。就這樣,「重層」也參與了,「固守」也展責了,「濱海」也出貨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