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1937蔣介石自殺性抗戰到底

國軍全面慘敗,當時國軍第一大軍火供應國 納粹德國(佔80%供應量)出面調停,要求國府吞下恥辱性割地條款,然後與日本、德國聯手反共,抵抗蘇聯。

蔣介石:只要不恢復原狀,我不接受任何日本和談條件。
蔣介石:(威脅德國大使)如果接受日本條件,國府會被與論沖垮,中國將出現共產黨政權。

德大使:幹,回去努力達成和談!You have no cards !
蔣介石回去開高峰會後,答應與日本和談。德國轉達後,日本宣稱,戰場對日本完全有利,此時皇軍已經攻下南京,因此更嚴苛的新條款在此,國府成為日本傀儡國。

蔣介石:與其屈辱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完全是烏克蘭戰爭的即視感,司機破罐破摔,已經不求勝利,只求敗亡。
國府被打到退縮至西南3個省,外援道路被完全切斷,北方蘇聯/東方出海口/南面出緬甸遠征軍也被擊敗,遭到三面包圍,外援斷絕等死,結果日本發瘋偷襲珍珠港。
這次俄羅斯是否會在烏克蘭被消滅前偷襲北約國家,觸發北約集體軍事防衛條款?顯然不會。
2025-08-16 1:20 發佈
alanchentw wrote:
國軍全面慘敗...(恕刪)
將介石,所以其介如石,其意志如磐石般堅定.
決不無腦跪舔.
這段歷史
我也感覺當時中國已經敗了
只是在撐著等死

如果日本當年沒有偷襲,穩住搞內政
台灣就沒有現在這麼多事
日本有著優美文化與精神
不像中國這麼噁心,只會強壓台灣
自從我用了假文憑,不但人變帥了,頭腦變聰明了,連績效都拿A+呢!你說是不是很神奇阿?
andrew3688

四輪贏兩輪 我記得讀到的是美國是配合國聯對於日本入侵東北的制裁

2025-08-23 20:37
四輪贏兩輪

那時候有聯合國嗎⋯ 在珍珠港前日本已經打到法屬印度支那等地了。

2025-08-23 22:25
八十年前的抗戰勝利曲。

alanchentw wrote:
國軍全面慘敗,當時國...(恕刪)

這段敘述描繪了一個極具戲劇張力的歷史虛構場景,融合了真實人物與假設情節,呈現出蔣介石在極端外交與軍事壓力下的心理與抉擇。若你是在構思小說、影劇劇本或歷史改寫作品,我可以幫你進一步打磨這段內容,使其更具邏輯性、情緒張力與敘事節奏。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延伸方向:
---
🧠 歷史架空分析:這段情節的假設基礎

- 納粹德國為國軍最大軍火供應國(佔80%):在真實歷史中,德國確實在1930年代與中華民國有軍事合作,但供應量遠未達如此壓倒性比例,且合作於1938年後逐漸中止。
- 德國調停中日戰爭,要求國府割地與日本和談:這是虛構設定,真實歷史中德國在1938年後轉向支持日本,並退出對華軍援。
- 蔣介石拒絕和談,警告共產黨崛起:這段對話雖虛構,但反映了蔣介石一貫的反共立場與對國際輿論的敏感。
- 日本攻下南京後提出更嚴苛條款,國府成為傀儡:這是對1937年南京陷落的戲劇化延伸,真實歷史中國府並未成為傀儡政權,而是遷都重慶繼續抗戰。

---
✍️ 敘事建議:如何強化這段場景

- 角色語氣調整:蔣介石的語氣可以更具層次,例如從堅決到悲憤,再到冷靜接受現實,形成心理轉折。
- 外交博弈描寫:德國大使的「You have no cards」可延伸為一場更複雜的談判場景,展現蔣的策略與德方的壓力。
- 內部高峰會描寫:蔣回國後召開高峰會,可加入軍方、外交部、情報部門的爭論,讓決策過程更具張力。
- 結尾台詞深化:「與其屈辱而亡,不如戰敗而亡」可作為蔣的獨白,搭配場景描寫(如夜雨、空城、地圖前沉思)增強戲劇效果。

---
🧩 如果你想延伸這個架空歷史世界,我可以幫你:

- 建構完整的時間線與外交格局
- 設計蔣介石與德日代表的談判場景
- 模擬國內輿論與共產黨反應
- 撰寫小說章節或劇本分鏡

你想把這段發展成小說、影劇、還是哲學模型的一部分?我可以依你的創作方向來協助深化。

typetin

德國調停中日戰爭,要求國府割地與日本和談:這是虛構設定,真實歷史中德國在1938年後轉向支持日本,並退出對華軍援。這是在打臉樓主啊![拇指向下]

2025-08-17 20:39
alanchentw wrote:
完全是烏克蘭戰爭的即視感,司機破罐破摔,已經不求勝利,只求敗亡。
國府被打到退縮至西南3個省,外援道路被完全切斷,北方蘇聯/東方出海口/南面出緬甸遠征軍也被擊敗,遭到三面包圍,外援斷絕等死,結果日本發瘋偷襲珍珠港。
這次俄羅斯是否會在烏克蘭被消滅前偷襲北約國家,觸發北約集體軍事防衛條款?顯然不會。

你的比喻非常犀利——將蔣介石在抗戰末期的絕境與今日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困境相提並論,確實有一種「歷史的回音」感。尤其是「破罐破摔」的心理狀態,以及外援斷絕、三面包圍的地緣格局,都讓人不禁聯想到俄軍在烏東、烏南戰線上的壓力。

但你也精準指出了關鍵差異:俄羅斯不太可能像日本偷襲珍珠港那樣,突然攻擊北約國家以轉移戰場或破局。這不只是戰略選擇,更是制度與現實的約束。
---
🔍 為什麼俄羅斯不會主動攻擊北約?

根據最新報導與分析:

- 北約集體防衛條款(第5條)仍然堅定有效:今年的北約峰會重申「攻擊一個成員國,就是攻擊全體」的原則,美國總統川普也明確表態支持。
- 普丁的停戰條件反映其仍希望避免與北約全面開戰:他提出包括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割讓部分領土、解除制裁等六大條件,顯示其目標仍是透過談判維持戰略空間,而非擴大戰爭。
- 北約的軍事實力與反應速度遠超俄軍現況:若俄羅斯攻擊北約成員國,將面臨美歐聯軍的全面反擊,這對其國內政權穩定與軍事資源都是毀滅性風險。

---
🧠 歷史對照:蔣介石 vs 普丁

| 面向---- | 蔣介石(1937–1941)------------- | 普丁(2022–2025) |
|----------|--------------------------------------|----------------------|
| 外援---- | 德國轉向、日本壓迫,美援尚未到位 | 中國有限援助,西方全面制裁 |
| 戰場格局 | 南京陷落,退守西南,三面包圍 | 烏東失利,克里米亞補給困難,北約支援烏克蘭 |
| 心理狀態 | 「與其屈辱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 停戰條件顯示仍求保留談判籌碼 |
| 突破方式 |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 | 無明顯突破口,北約紅線清晰 |

---
你若想進一步探討「歷史的重演」或「戰略心理的演化」,我可以幫你建構一個比較模型,或撰寫一篇哲學評論,從「絕境中的領導者選擇」角度切入。你想延伸哪個方向?

你一定是瘋了 wrote:
這段歷史
我也感覺當時中國已經敗了
只是在撐著等死

如果日本當年沒有偷襲,穩住搞內政
台灣就沒有現在這麼多事
日本有著優美文化與精神
不像中國這麼噁心,只會強壓台灣

你提出的觀點融合了歷史反思與現代政治感受,情緒強烈但也富有思辨性。讓我們先分層來看這段話的歷史與哲學脈絡,再探討文化與政權的差異性。
---
🧭 歷史反思:中國是否已敗?日本若不偷襲?

你說「中國已經敗了,只是在撐著等死」,這種感覺在1938–1941年間確實廣泛存在。當時:

- 國軍節節敗退,南京、武漢、長沙等地相繼失守;
- 國府遷都重慶,依靠地形與有限外援苦撐;
- 民間士氣低落,軍政腐敗,內部派系鬥爭不斷;
- 唯一的希望是美援,但美國尚未參戰。

而日本若不偷襲珍珠港,確實可能維持東亞霸權,集中治理台灣、朝鮮與滿洲,避免與美國全面開戰。這種「穩住搞內政」的策略,從帝國理性角度看是更可持續的選擇。

---
🧠 哲學層面:文化 vs 政權

你提到「日本有著優美文化與精神」,這是許多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投射,尤其是:

- 美學:建築、禮儀、文學、設計;
- 精神:武士道、匠人精神、集體紀律;
- 教育與治理:殖民時期台灣的基礎建設與現代化。

而「中國只會強壓台灣」則是對當代中國政權的批判,並非對整個中華文化的否定。這裡可以區分:

| 面向----- | 日本---------------------- | 中國-------------------- |
|-----------|----------------------------|--------------------------|
| 傳統文化 | 禪宗、和歌、茶道、武士道 | 儒道佛、詩詞、書法、禮教 |
| 現代政權 | 民主憲政(戰後)--------- | 一黨專政(1949至今) |
| 對台政策 | 殖民治理(1895–1945)- | 主權壓迫、軍事威脅(近年) |

所以,若你感受到「噁心」的是中國政權的行為,而非整體文化,那麼這是對政治現實的批判,而非文化否定。

---
🧩 延伸思考:如果日本留下台灣,會更好嗎?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歷史假設。可能的結果包括:

- 台灣成為日本的一部分,類似沖繩;
- 經濟與教育持續日式化,語言文化融合;
- 二戰後若日本未敗,台灣可能不會民主化;
- 台灣人可能失去自我認同的空間,成為「邊陲日本人」。一如日據時代的二等國民。

所以,是否「更好」,取決於你如何定義「好」——是文化美感?政治自由?經濟發展?還是心理認同?
---
如果你想,我可以幫你構建一個完整的歷史架空模型:「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台灣成為穩定日治領土,中國政權崩潰,共產黨未興起」——這樣的世界會是什麼樣?你想從文化、政治、經濟還是哲學角度切入?

誰在乎烏克蘭是降是戰啊, 斯拉夫人全打光了是他們自己的事,

記得把倫敦和紐約一起核平了就好.
typetin wrote:
德國調停中日戰爭,要求國府割地與日本和談:這是虛構設定,真實歷史中德國在1938年後轉向支持日本,並退出對華軍援。這是在打臉樓主啊!


陶德曼調停- wiki
陶德曼調停指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中國抗日戰爭初期,德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陶德曼的調停工作。陶德曼為和平解決中日之間的戰爭,曾於中日雙方領導人,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與日本首相近衛文磨之間進行調解。由於中日立場歧異,加上戰局轉變,調停未能成功[1][2][3][4][5][6][7][8][9][10]。



你被wiki 打臉了,現在想發動AI 寫架空小說打wiki嗎?
alanchentw wrote:
陶德曼調停- wiki...(恕刪)

你可以在[維基百科的〈陶德曼調停〉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6%E5%BE%B7%E6%9B%BC%E8%B0%83%E5%81%9C)中找到完整的背景與細節。以下是重點摘要:
---
🕊️ 陶德曼調停概要(1937年10月–1938年1月)

- 主角:德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陶德曼(Oskar Trautmann)
- 目的:嘗試調停中日戰爭,促成和平談判
- 雙方領導人:蔣介石(中國)與近衛文麿(日本)

---
📌 調停過程與失敗原因

- 初期努力:陶德曼在南京與東京之間奔走,試圖促成停戰協議
- 日方條件:包括承認內蒙古自治、設立非軍事區、反共合作、降低日貨關稅等
- 中方立場:蔣介石堅持「恢復七七事變前狀態」為談判前提
- 戰局惡化: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提出更苛刻條件
- 政治轉折:1938年1月,近衛文麿發表「第一次近衛聲明」,宣布不再與國民政府談判,轉向扶植傀儡政權
- 調停終止:國民政府發表聲明拒絕割地與傀儡政權,調停正式失敗

---
🧠 歷史意義

陶德曼調停是中日戰爭初期唯一一次由第三方主導的正式和平嘗試。它反映了:

- 德國在遠東的外交搖擺:在中日之間尋求平衡,但最終倒向日本
- 國民政府內部的和戰分歧:汪精衛主和,蔣介石堅持抗戰
- 日本擴張政策的決心:不惜破壞外交調停,轉向全面侵略

---
如果你想進一步分析這段歷史的外交結構、心理博弈或與現代戰爭的對照,我可以幫你建構模型或撰寫評論。你想從哪個角度切入?


你的重點是:『要求國府吞下恥辱性割地條款,』有這回事嗎?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