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空戰在喀什米爾爆發,巴基斯坦空軍對印度展開了精密籌劃的空中打擊。根據巴方通報與社交平台大量佐證資料,印度空軍在短時間內損失6架軍機,其中最引發震動的,是「陣風」戰鬥機被中國霹靂-15導彈擊毀。
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空戰勝負。陣風戰機是印度近年來最引以為傲的高端裝備,擁有主動相控陣雷達、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還搭載了號稱能抵禦F-22鎖定的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在西方航空界的設想中,它是第四代半戰鬥機中的「終極形態」,專為複雜電磁環境設計,理論上極難被鎖定擊落。
但這一次,它不僅被擊中,而且是在幾乎沒有規避動作的情況下被霹靂-15導彈擊中。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對於這場「沉默的遠端獵殺」,我們必須從戰場布局、電磁對抗機制與導彈技術的協同變化中,重新理解現代空戰的真相。
歐洲最先進的空戰自衛系統失效了
按理說,陣風戰機不該這麼輕易被擊落。它所搭載的Spectra電子戰系統,被法國達索公司譽為「歐洲最先進的空戰自衛系統」。這個系統集成了雷達告警接收器(RWR)、主動干擾機(DRFM)和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能在敵方雷達鎖定之初就發出預警,隨後自動釋放干擾波束或誘餌彈躲避導彈追蹤。在北約歷次演習中,Spectra曾成功干擾美軍雷達,甚至F-22隱身戰機也無法鎖定,可謂名聲在外。
那麼,它為何未能抵禦霹靂-15?
問題的關鍵,或許不在Spectra系統本身的技術短板,而在於巴基斯坦空軍所採取的戰法與態勢,超出了Spectra的反應邊界。Spectra系統是設計用於應對「常規空戰流程」的防禦系統:雷達探測→威脅識別→干擾規避。但是面對霹靂-15,Spectra系統可能不是「沒有干擾成功」,而是「連干擾啟動都來不及」。
因為霹靂-15並非孤軍突襲,而是置於一整套「預警+數據鏈+導引一體化」的作戰網絡中。霹靂-15通常在中段飛行階段由預警機或地面雷達透過數據鏈精確引導,直到末段才啟動主動雷達導引。霹靂-15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啟動時間很短,一旦啟動即進入末段鎖定,而這時距離目標可能已不足20公里,留給Spectra的反應時間以秒計,干擾窗口極小。
此外,如果霹靂-15使用了頻率捷變、低可探測性的導引波段(如Ka波段),再輔以地面和空中雙向數據鏈修正航跡,那麼Spectra這類以「戰鬥機自保」為核心的系統,便無法構成真正意義上的防護。再加上導彈本身具備抗干擾演算法優化,即便Spectra成功識別、釋放誘餌,也未必能改變導彈航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