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震海艦該如何收尾?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30022&fbclid=IwAR3Y4r03Kfd3fyKBlsYU5ugiYrF1AaUpvWf26bXESOAjjEg76Q9q1P9eFOI
慕容懷瑩 2021年11月18日 07:00:00
立法院預算中心在2021年8月份公布「近年我國推動國防自主及國防科技工業採行措施執行情形之探討」專案報告,揭露海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震海計畫自107年起編列之新台幣245億4916萬2000元預算不斷繳回,挨批占用有限國防資源額度,應檢討改進。原本2022年度震海計畫預算應編列新台幣106億4069萬元預算,不過根據平面媒體報導已送審的新版預算案卻大幅縮水至僅僅新台幣571萬5千元,相當令人錯愕!當初在2016年宣稱將在2019年決標、簽約並開工建造,將花費三年時間建造震海首艦(2019到2021年),並於2021年交付海軍使用,在即將邁入2022年的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號稱福爾摩沙版「小神盾」的迅聯專案,目前狀態也是讓人霧裡看花,海軍耗資新台幣67億2543萬餘元委由中科院以5年時間完成研發,可是海軍評估仍有需改善及精進項目故要求中科院持續完成。不過中科院認為國防部已在2020年10月完成迅聯專案的初期作戰測評,已在進行辦理結案作業,雙方各執一詞並已由監察院介入調查。
「迅聯專案」屬台灣海軍新一代的戰鬥系統,被納入前瞻計畫的一環,揹負了過多的MIT(made in Taiwan)期許,台灣當初在預劃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中,就明訂新一代作戰軍艦要具備先進戰鬥與戰場管理系統、相位陣列雷達與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三大要素,是以被鄉民暱稱為「台版小神盾」,現今演變至遭介入調查,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想要自主開發系統建立國造能量方向正確亦無可厚非,問題出在忽略吸取成熟技術的重要性,所以耗費大量公帑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然後導致進度不斷的延後。在在顯示出適時引進同級產品其實有其價值存在,而不是被「國X國造」的口號綁架。不計時間與金錢成本堅持武器百分之百本土化製造是缺乏系統科學的邏輯,沉迷於武器的本土化製造而排斥「洋X國造」導入成熟的外部技術在本質上已是缺乏科學的頭腦;在2021年海軍會壯士斷腕放棄迅聯專案真的不令人意外,對於迅聯專案於全面測評後幾乎確定被三振出局,其實國人不必太過憂心,因為真正的世界裡總是夢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跌倒後記取教訓再站起來往前走便是,至於下一步該如何走呢?
回顧海軍這十年的篳路藍縷與資源投資,當然不可能浪費或是砍掉重練,在既有基礎上另起爐灶或許是最佳解,與台灣在同時期推動「國艦國造」的尚有土耳其、南韓跟新加坡。土耳其的國艦國造稱為MILGEM計畫包含「依序建造」4艘2400噸級的Ada反潛輕型護衛艦、4艘3000噸級的Istanbul多用途護衛艦以及目前正在研製最終版的7000噸級TF-2000防空驅逐艦,目前四艘Ada級反潛輕型護衛艦已全數服役,四艘Istanbul級多用途護衛艦已建造兩艘,並取得外銷巴基斯坦與烏克蘭的實績;新加坡的國艦國造稱為Littoral Mission Vessel(LMV)計畫,雖然是國艦國造但是卻大方承認技術來源是北歐的SAAB集團,希冀從瑞典引進高度自動化的設計降低人員編制,藉以應對少子化浪潮與兵源短缺的現況,初代產品Independence class護衛艦約1300噸的滿員編制僅僅23人。
相較之下,台灣海軍的塔江艦約700噸但是滿員編制卻是41人,自動化程度的高低差距可見一般,依鍵匠取得的電子型錄可得知,新加坡基於LMV相同的戰鬥系統衍伸出另一款3000噸級的主權級巡防艦,目前已在國際市場上行銷,由簡而繁並按部就班取得所需的技術與成果。
同為東亞鄰國的南韓進展歷程最值得借鏡,大多數人都以為韓國的FFX未來護衛艦計畫始自2300噸的仁川級,不過依據其戰鬥系統的發展脈絡,其實該套戰鬥系統初代應用應該是類似台灣沱江的600噸級尹英荷級巡邏艦,並逐漸擴展版本應用在2000噸的仁川級、3000噸的大邱級以及預計2025年後下水排水量約8000噸的KDDX驅逐艦上。
台灣在700噸級的塔江艦上亦累積不少成果,下一步應可思量是否藉由再次啟動光華五號計畫在1500到2500噸級護衛艦上逐步擴展相關能量,一則分擔艦齡逐漸老化的一級艦任務,二則銜接並填補七百噸到四千噸主力艦間真空地帶,最終目的當然是讓自製的戰系更成熟,從而落實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造艦計畫,也期待未來重新出發的「國艦國造」能推動的更加順暢。
※作者任職於國立大學
Setasan wrote:
慕容懷瑩
現在不讀書的記者都取這種頁遊的骰子ID嗎?
對南韓說得錯的離譜
南韓是從薄弱的蔚山級開始
KDX-1 KDX-2 KDX-3
一步一步往大艦邁進
然後回頭打造仁川/大邱級
戰鬥系統也是從KDX-1開始的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的SSCS MK.7系統
但瑕不掩瑜
我也認為台灣應該從仁川大邱級這種2-3千噸的青巡防艦開始
建6艘後再往45千噸的軍艦邁進
搭配像美國租購柏克級1A
底下是MDC對KDX-1/3的結論
國艦國造 國基國造是好事是對的
但如果不按部就班 一步就想登天....
那十年後還是...一事無成
從1980年代韓國造艦業開始發展,隨著KDX的出現終於茁壯,有如韓國汽車的長足進步,一掃以往「低劣、陽春」的次級品印象。以目前 韓國造艦業的成就,大有趕上亞洲造艦強國日本的架勢。事實上,在1980年代末期, 台灣整體國防工業的成就是在韓國之上且令韓國豔羨的;更有甚者,當時台灣人民還普遍瞧不起光華二號所選擇的韓國製蔚山級巡防艦。不過路遙知馬力,台灣國防工業即便在1980年代 一度輝煌,但這種由國家主導、「case by case」的專案式國防事業,背後支持的政策僅止於階段性層級,不僅未能充分與國內產業整合,亦無法建立穩定而長久之產業供需關係, 國家產業基礎薄弱不足以支撐,因此始終無法真正形成足以長久存在且自給自足的產業領域;只要政府政策一轉向,相關單位缺乏專案可做,這種模式的國防事業就無以為繼。果然1990年代以降台灣武器外購管道逐漸暢通, 加上國家投入之國防經費日益短缺導致無法負擔自主研發 ,因此政府對於國防產業的重視程度每況愈下,幾個成果耀眼的計畫在完成各自的「階段性任務」後紛紛煙消雲散 ,人才與階段性成果流失一空。反觀曾經羨慕過台灣的韓國國防工業有著紮實的韓國機電、造船等重工業的土壤,以及政府政策與民間大型集團的強力支持,外有與歐美先進國防廠商充分的技術交流與策略聯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兼備,因此在這十年間突飛猛進,其規模 和成就已經遠遠不是台灣能望其項背。
KDX-3成軍後,韓國海軍將脫胎換骨,從以往近海艦隊的形象脫胎而成大洋海軍陣容,令日本、中國等亞洲主要對手不敢小覷。韓國與台灣的自主國防產業均萌芽自1980年代,經過二十年的此消彼長後, 韓國造艦業已堂堂邁入時下水面艦艇領域最高檔次的大型神盾艦,反觀一事無成的台灣在2000年代還得回頭引進1980年代水準的美製二手紀德級驅逐艦,整體環境與實力的高下 立判。
197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就開始仿效日本,以國家的力量銳意扶植大型工業集團,例如韓國造船業的發跡,就是在政府大力補助之下展開削價競爭,以接近歐洲老牌傳統造船產業成本的售價殺退對手;雖然韓國近乎「蠻幹」的激進作法容易衍生產業風險集中、供需產能失衡、銀行放款不當導致企業財務體質脆弱(由於政策使然,這些韓國重點集團能輕易向國內金融機構舉債, 而過度擴張導致以債養債,進而埋下債務風暴的炸彈)、效能低下以及官商貪污腐化利益輸送等副作用,終於造成一度讓韓國一蹶不振的金融風暴;然而,韓國頗具規模的重工業、已經奪得全球龍頭的造船業乃至於 日益興盛的國防工業,就是在官方不計代價大力拉拔挹注、能容忍長期投入虧損而不見立即成效的發展(早年韓國造船業採取削價競爭時,等於是賣一艘賠一艘,全靠政府補貼才能存活,但也因為長年的削價策略,終於打下造船市場的大片江山),最後才得以茁壯。反觀台灣的產業發展與國內資金環境一向急功近利 ,採取民間中小企業各憑本事自生自滅的美式產業政策,盡量減少政府的干預(因此沒有日韓式的國家級大財閥),雖然使產業風險分散並增加各企業的存活力,然而若論及需長期持續投資而無法立即回收的高門檻產業(如重工、機械、造船、航太),台灣政府沒有強力的支持與整合作為,大部分民間企業亦無承擔此一風險的能力,加上先天產業區位不利,自然無法生根茁壯,而國防工業也是其中之一;而台灣特殊的國際政治困境,也使得台灣國防事業無法得到歐美先進國家的技術奧援。2000年代以來台灣政壇意識型態鬥爭掛帥, 官僚體制僵化、綁手綁腳且內鬥優先,要求短時間內(或某主事者任期內)見到大量回收,畏懼承擔風險與扛責任,加上屢見不鮮的政治炒作,國防發展等專業議題便屢屢成為犧牲品。台灣的國防產業在此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成長背景環境下,從1980年代 以軍方/政府主導的「階段性任務」模式,繳交出IDF戰鬥機、成功級巡防艦等大型武器計畫之後,接下來便完全無以為繼,只殘存研發飛彈、輕裝甲車輛、 低階小型快艇的能耐,甚至多數無法順利進入軍中服役,整個國防產業的跟韓國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