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413003531-262110?chdtv
2020年10月,美國政府宣布出售台灣一批「岸置型魚叉反艦飛彈」,包括發射車與相關彈種約23.7億美金(約新台幣678.46億元),但根據4/8的新聞顯示,國防部編列相關的採購預算約500餘億元,但國軍卻只能買到近1/3的數量,換言之若要將總數買齊,整筆軍購案至少超過一千億新台幣。
關於這筆軍購,客觀來說已凸顯出四個問題。
首先,美軍的魚叉反艦飛彈,無論在射程、速度、尺寸等各方面的性能均和中科院所研發/生產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類似。兩款飛彈皆為「次音速」反艦飛彈(飛行速度約0.8-0.9馬赫),魚叉飛彈的射程約在130公里,我國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射程約在150公里,由此可見兩款飛彈的性能不相上下。
其次,魚叉飛彈因出產時間已超過40餘年(首批於1979年生產),相關的改良計畫種類繁多,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原先預期國軍所採購的魚叉反艦飛彈,應為最新改良款的彈種,其射程超過250公里。但根據美方資料顯示,台灣採購的這批魚叉飛彈(型號為RGM-84L-4 Block II),射程僅有130公里。
相比之下,美國近期販售給芬蘭的魚叉反艦飛彈,具體型號為「RGM-84Q-4 Block II+ ER」增程型,射程超過250公里。號稱最挺台的美國政府,應該販售比中華民國所研製的武器、應比芬蘭精良,或是讓國軍獲得與美國盟邦同等級的裝備,但現實似乎並非如此!
再者,嚴格說來,武器自製從兩蔣時代正式開始,當中山科學研究院成功開發出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時(1988年),美方不但刻意解禁對我國販售的魚叉反艦飛彈(海軍版),甚至遊說我空軍採購空射型的魚叉反艦飛彈,在此機緣下,中華民國海空軍皆有採購美製的魚叉反艦飛彈,這不但使得我國在自製武器中產量受限,也連帶壓縮我中科院研發人員的心血。
最後,魚叉與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是否為優質武器?客觀來說兩者性能不分軒輊,唯一的差別在於,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是我國相當重要的國防自主裝備,當國軍努力建軍備戰,相信國人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音;但最氣憤的在於,當國軍具備與美軍同等級的裝備時,不但刻意遊說軍方採購,所販售給國軍的裝備,其性能與美國盟邦仍有一大段差距,而所有的委屈自然得由全國民眾買單。
以中華民國國力而言,武器自製是一條相當艱辛的道路,稍有一些不錯的成果,美方即透過政治遊說的模式說服國軍採購,誠然向美軍軍購以為常態,但最讓人遺憾的是,台灣的主政者似乎頻頻買美國的帳,刻意透過對美軍購,來過度渲染美國極度支持台灣的假象。在此必須嚴肅的說,台美的政治想像固然很美好,但現實政治畢竟是殘忍,面對眼花撩亂的軍購新聞,國人應秉持著從嚴的態度監督政府才是道理!
(作者為國家安全青年智庫研究員)
簡稱陸攻魚叉飛彈
芬蘭政府
魚叉飛彈 100枚 (RGM-84Q-4 Block II+).反艦用.降低威力(500磅變300磅炸藥)用來增加射程
陸攻魚叉飛彈12枚 (RGM-84L-4 )
...................................................................................................
魚叉Block II(RGN-84L)
以終端主動雷達尋標器鎖定海上船艦之外
新增了海岸目標壓制模式
以及配套的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GPS/INS)和抗干擾接收天線
能接收加密軍規GPS碼
能攻擊停泊在港內的船艦(因為受到地形雜波掩護,很難以主動雷達尋標器鎖定)與直接攻擊陸地固定目標。
波音的RGM-84L-4 Block II
能夠執行反艦和對陸地目標攻擊任務(小巡弋飛彈?),使用GPS輔助及慣性導航,可精準擊中特定目標。
..........................................
魚叉飛彈Block II型在試射中
直接命中模擬S-300防空系統雷達車標靶,顯示其精確度足以攻擊車輛目標。
魚叉飛彈的Block II+型在控制系統整合了「武器資料鍊網路」(WDLN)能夠直接「上網」
連接博勝專案所使用的Link-16戰術資訊傳輸鏈路
成為了「連網武器」(NEW)。
包括成功級、F-16、P-3C巡邏機等
都可將目標的GPS座標傳送給魚叉飛彈進行即時修正
使敵方目標即便在魚叉飛彈發射後進行機動或轉移陣地
魚叉飛彈也能在飛行中修改航線進行打擊。
總是看到魚叉就認為一樣東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