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國防部證實:弓三飛彈量產進度超前 今年度23枚提早完成

國防部證實:弓三飛彈量產進度超前 今年度23枚提早完成
天弓三型飛彈量產任務超前,國防部在送交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中證實,連今年度預定要生產的23枚弓三飛彈,都已經提早生產完成。

2021/03/31
〔自由時報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

國防部確定向美增購一批愛國者三型增程型MSE飛彈,預劃在2025丶2026年分批完成交運及部署作業,在國造飛彈方面,國防部證實,天弓三型飛彈的量產進度也超前,連今年度預定生產的23枚弓三飛彈,也都提早生產完成,將可大幅提升我空防戰力。

天弓三型飛彈為中遠程陸基型防空飛彈系統,作戰範圍可達200公里以上,系統除飛彈及彈箱外,射控系統有相列雷達、戰術中心、電源車、通信中繼及發射架。弓三飛彈射程涵蓋我國ADIZ防空識別區範圍。

此外,中科院現正進行增程型弓三飛彈的研發測評作業,並且多次在九鵬基地進行實彈射擊攔截演練。
相關人士說,增程型弓三飛彈以挑戰更高層防禦為目標,希望將最大攔截高度由現行的40公里拉高到70公里,有效攔截高度也由現行24到26公里,朝向達到35至40公里高度為目標,未來將因此具有美軍新式「薩德飛彈系統」的「部分」作戰功能。

根據國防部最新送交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指出,國軍陸基防空飛彈系統(天弓三型飛彈系統),建案期程是2015年至2024年,總預算匡列748億3466萬6千元,委由中科院產製飛彈武器系統,2014年12月19日完成委製協議書簽署,已解繳4套飛彈武器系統及1套教勤裝備,2020年12月15日已完成年度所有產製項量的解繳驗收作業。

國防部還表示,天弓三型飛彈的產製進度超前,2021(民國110年度)年度預劃解繳的23枚飛彈,也已經提前完成。

國軍陸基防空飛彈系統(天弓三型飛彈系統),總預算匡列748億3466萬6千元,至2020年底為止,預算支用已達447億5250萬3千元,預算支用率達到100%。
國防部說,為管制中科院產製武器系統進度,空軍定期於每月召開PIPT產品整合團隊工作會議丶每季召開專案管理會議,以有效推展專案進度及檢討預算支用,落實專案管理作為。

國防部證實:弓三飛彈量產進度超前 今年度23枚提早完成
蔡英文總統先前到中科院視導,實際了解天弓三型飛彈的量產作業。(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2021-04-01 9:02 發佈
奇怪了 不是雄風的製造進度慢才去買魚叉的嗎???

天弓造這樣快 多餘的產能來造雄風不是很好嗎? 國彈國造創造就業

不講了 說多了 婉君們又來罵我軍盲了 哈哈
nt24759 wrote:
天弓三型飛彈量產任務(恕刪)
一年20-30枚防空飛彈的生產量足以應付台海之戰?再10倍只是剛好而已(一個月幾枚?能夠有多少庫存量),幾天就能用完10年的製造量,對於其他飛彈的產量也是這樣的要求,至少一天的使用量要能相當於一年的製造量(平常要準備足夠的零件與足夠效率的生產線)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奇怪了 不是雄風的製(恕刪)


美國當年的製造飛彈能力,BGM-109 block III,就是戰斧,當年的製造組裝時數高達600小時,給你參考。

這是北約的一份名叫未來精準飛彈技術?的報告數據,我有點忘記英文的精確名字叫甚麼了。反正上網找得到。

如果科科有老美當年的能力,那麼一條雄風二型的產線,所製造的飛彈大約一年產能只有4顆。從結果來看,科科現在看起來產能就不是很好。

當然,後來老美在block IV就優化了一些製造程序,把一些航太機構筍接的夾具,電子接頭,優化設計,節省了大量時間。

好像最後剩下33% ,記憶力不好。等有空我再修改正確數據。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stever2018 wrote:
一年20-30枚防空(恕刪)


欸,現在才四月份,一季生產23顆?一年百顆?求國防預算大力砸下來!

大錢砸下去就可以提升產能了。 導引頭的部分製程要自動化製造與測試應該不會太難,倒是藥柱那些,希望科科能發展自動化檢測等能力。

其實如果雄風二型無法快速大量量產,科科或許可以尋求標三模式,考慮固態火箭來幹反艦飛彈的工作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nt24759 wrote:
天弓三型飛彈量產任務(恕刪)

一年產能23枚

PAC-3 光攔截測試就至少16枚

真心懷疑到底試射的驗證
能有多少模擬情境?
民主外送:接受假民主、特色管理、利益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美國當年的製造飛彈能(恕刪)
類似汽車製造廠的流水線作業才是有效率有規模的,蔡英文參觀飛彈的組裝過程都是人力手工組裝,整個環境沒有機器手臂.....或許找一些自動化生產線的管理人員,對整個生產線重新規劃,並可用同樣的設備進行配備變動生產不同的飛彈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奇怪了 不是雄風的製造進度慢才去買魚叉的嗎???

天弓造這樣快 多餘的產能來造雄風不是很好嗎? 國彈國造創造就業

不講了 說多了 婉君們又來罵我軍盲了 哈哈


台北大,純猜測,會不會就是要買魚叉了,雄風產能才轉到天弓去,
stever2018 wrote:
蔡英文參觀飛彈的組裝過程都是人力手工組裝,整個環境沒有機器手臂.....或許找一些自動化生產線的管理人員,對整個生產線重新規劃


飛彈軍備生產都是手工業,沒什麼自動生產這種東西,國外大廠也是一樣,只是他們的生產線比較多。




這篇報導應該只是在平衡PAC-3 MSE外購的新聞,表示蔡政府外購、自製皆有納入考量。

「國軍陸基防空系統案 」從2015-2024年間斥資748億3,466萬6千元新台幣,採購12套天弓三型飛彈系統,用來取代老舊的鷹式,並且還包裹了「天弓二型防空飛彈性能提升」案。

這篇報導卻指出,目前已「解繳4套飛彈武器系統及1套教勤裝備」,也就是花了7年的時間只交了4套,接下來3年的時間卻要交出8套給空軍?嗯~~~這是比較怪的地方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