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唸過歷史都知道,以前台灣曾被日本統治過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而在二次大戰期間,台灣更是日本軍隊在南洋的前進基地,而小弟突然想起小弟的爺爺、外公外婆(皆受日本教育)曾經跟小弟講述過那麼一段回憶~~而相信這也 是老一輩台灣人共有的那麼一段時代的回憶~~
大戰末期,日本節節敗退,美軍不斷進攻逼近日本本土,在1944年就已攻臨台灣本島,小時候外公、外婆在雲林常爬上樹看美國飛機轟炸糖廠、機場等重要設施,更能常常看到日本戰鬥機與美軍纏鬥的實際畫面。
夭壽!~"比看電影還刺激" 外公講述到,尤其是500KG炸彈落下時的震撼力,遠遠就能感受到,而外公更有一次實際被 掃射的經驗! ~~" 哇 好驚人 驚嘎強抹烙賽~~大家簡直哀父叫母(台語) " 他說到 : " 是一架格魯曼!
(註1) "那六挺機槍搭搭搭搭搭搭~一輪掃射後,大家都嘛雞飛狗跳,哀父叫母!! " 我外公那時候趴在地上根本不敢動,他說那時找 掩護都來不及了 大家躲阿~ 結果美國人的戰果是 : 打壞了一間牛棚,射死一頭牛,嚇壞一群老實台灣人..... 根據研判,外公說,可能戰鬥機駕駛把稻草人看成日軍,因為稻草人黃黃綠綠的又綁根鋤頭在上面,遠遠看可能很像扛槍的 日本兵,所以飛機就打槍了,結果卻是把一群在稻田上工的台灣人嚇的哭天搶地的 .........
外公第二次看見阿豆仔(外國人),第一次是英國人被日軍押到台灣的戰俘營,這次是個美國人,他說到 : 是P-38(註2)雙身 戰鬥機的駕駛,被擊落跳傘被日本人俘虜押到斗六的馬路上逛大街遊街示眾.....
外婆也看過美國人,她說 : 這些美國人(轟炸機,一次跳傘就好幾個)身上受傷流血在遊街示眾,走路一跛一跛的好可憐..... 她十來歲時因為在斗六的醫院當過看護,常看到死人,也看過行軍時被飛機掃射中彈死掉的年輕日本兵,屍體往停屍間送,她 說才死沒多久摸其中一個身體還是溫的,身上兩個小孔(彈孔)清晰可見。比較特別的是,可能小時候命比較不好,她說每每一到 下雨天停屍間魔神仔(阿飄)就會現型,她說:那些鬼跟後來看到的電視出現的一樣,舌頭吐的長長的,她嚇的要死,根本不敢動, 她無奈就跟那些現型的鬼說 : 阿我可憐歹命才會來顧醫院,啊妳們就不要給我驚。真的,說完沒多久,阿飄就自己消失了 。
( 我小時候是我外婆把我帶大的,94年11月她突然過世,過世前天才去找外婆,突然接到外公的電話我只能錯愕,我一直覺的我外婆直到過世都沒有真正享清福過,我很感念我外婆 ) ( 外公直到現在仍在賣燒烤,每天下班都能去找阿公~^^ )
光復後,外公北上台北城找工作,他說那時候啊整個台北從總督府(總統府)到松山軍機場(舊日軍軍用機場)都是日本飛機的報廢殘骸馬路邊四處可見,因為當時的金屬料值錢,生活窮困的民眾,把那些飛機拆啊拔的去賣錢小賺,他說如果日本政府還在時,這種行為可會被大人(日本警察)抓來打個半死的,不過日本投降了,大家也都嘛不管了。
再來則是我爺爺,他是台北社子在地人,也常常看到美國飛機,有一次看到說到 : 記得有一次轟炸是B-24的
(註3),有一架我親眼看到被防空炮直接命中在總督府上空炸開,火光四散,很清楚跟放煙火一樣~~ 還有一次則是轟炸社子對面的三重,因為三重那一帶, 有很多是生產日軍軍需物品的工廠 ( 大概從正義南路到集賢路這一範圍 ),爺爺有段時間也到工廠作手榴彈外殼。
那炸彈一投炸開,爺爺立刻分辨出那個是500磅炸彈,那炸彈在對岸三重炸開,炸彈炸開的爆風一兩秒後傳到社子這頭,風壓威力很強 ! 轟炸後,他乘渡河用的交通舢舨過岸去看,他說被炸死的人找不到屍體的,那肉渣全黏在紅磚牆上了。 他也看過日軍落下傘兵在淡水河畔野地上,跳傘演習,不過是在太平洋戰爭剛爆發時,到後來戰爭末期就全都是美國飛機了。
我則對於他們老人家對美國飛機的辨識程度感到有點訝異!,可能是當時每次一轟炸報紙都會載明美國人的飛機來襲型號等,加上常看到飛機在天空飛,看久了都會分辨了, 他們唯一沒看過的就是B29,只看過掉下來的,因為B29飛太高了,看不到,防空炮也打不到~每每一聽外公與爺爺講述的激動,就覺得很精采,畢竟那可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體驗,一架飛機從你頭上低空掠過外加投彈跟機槍掃射,這種恐怖經驗不是現在承平時期人們可以感受的。
註1:F6F/ F4F- 美國海軍航空隊使用的 格魯曼艦載戰鬥機 。
註2: P38- 美國陸軍航空隊使用的 雙機身引擎戰鬥機。
P38戰鬥機最著名的戰績,即是在1943年在拉包爾前線上空擊落到前線巡視軍隊的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所搭乘一年式陸攻'運輸機。
註3:B-24-美國陸軍航空隊使用的四引擎重轟炸機。
按編: 在1944~45年期間美軍決定不登陸台灣(否則現在我們可能說美語~~),決定改以航空力量攻擊癱瘓在台日軍全島重要設施,於是時期台灣全島遭受到全面性的攻擊,詳細可參閱"麥田出版 : 台灣航空決戰 一書 作者:鍾堅/著。
疾風VS野馬
一旦被俘擄, 下場都是遊街後處死.
不過聽說當時美國在轟炸的時候, 也有故意打死平民的.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hohenstaufen wrote:
註2: P38- 美國陸軍航空隊使用的 雙機身引擎戰鬥機。
其實不是雙機身..是發動機筴艙作的更大包含尾翼..讓人有錯覺以為是雙機身!


=======================================================
這架C-119明顯可以看出和P-38閃電式的設計非常類似!

======================================================
看這架舊日本陸軍航空隊的川崎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屠龍”就可以看出和閃電式的區別了!



============================================================
1944年二戰末期舊日本陸軍航空隊 中島四式戰 美軍暱稱 Frank!








===========================================================
相比日本陸軍中島一式戰鬥機 隼 好太多了,正式編號Ki-43,暱稱隼,盟軍暱稱「Oscar」!
隼的發展計劃起源於1938年,當時由於陸軍所使用的九七式戰鬥機已經逐漸落伍,因此陸軍希望能夠有一種全新的機種來取代九七式。因此陸軍航空部直接指定中島飛行機研發一種戰鬥機以擔任九七式戰鬥機的後繼機。新機必須有和九七式同級的飛行能力、時速要在500公里以上,其他的能力則沒有特別要求。中島在完成簽約後,便由小山悌(Hideo Itokawa)主持設計工作,它的設計主要改良自九七式,並換裝大馬力的Ha-25發動機,研發的工作進行的很快,1939年1月就推出了第一架原型機。原型機推出時,由於操縱性過於鈍重,陸軍大失所望,認為這種空戰能力不強的飛機是無法擔任第一線的任務的。因此中島進行多次的改良,只好減輕戰機的結構重量,大幅刪去一切和空戰不相關的裝置、減小戰機的尺寸,最後竟然連固定式起落架都拿出來用了,可是新機就是沒辦法有好的表現。不過隼似乎命不該絕,設計小組隨後開發出特殊的"蝶型戰鬥襟翼",能夠大幅的增加戰機的控制面,因此隼的飛操性能大幅改善,配合上伸縮式起落架和優秀的發動機,隼的飛行能力十分優秀,就算被敵方的戰鬥機咬住尾巴,也能憑優秀的飛行性能滾轉到敵機後方進行攻擊,並隨後在多次模擬空戰中擊敗對手,陸軍對其信心滿滿,並正式命名為一式戰,制式編號為Ki-43
隼跟海軍的零戰皆為同時期機種,因此在設計思想上很接近。為了加強飛行性能,隼和零戰相同有擁有輕量化的機身,不過隼在這點做的可比零戰徹底的多了,因為它不是艦載機所以不需要加裝一些著艦裝置,因此機身更輕。不過它極度甚至可以說是過度輕量化的機身,卻導致隼的機身結構異常脆弱,在裝置伸縮式起落架和戰鬥襟翼後,機翼結構已經無法再承受裝設機槍的重量,因此隼只得將武器全裝置在機首,這使得隼先天上火力就顯得不足,遭遇裝甲較厚的美製戰機,由於7.7mm機槍的火力太弱,飛行員常要冒險連續攻擊好幾次才能擊落一架。另外為了減輕機身重量,隼式的油箱採用了與機翼結構融為一體的整合式油箱,但由於不是採用自封式油箱,卻暴露出隼式防護能力極差的問題,隼的防護力甚至比海軍的九七式艦攻還要來的弱,一但慘遭對方的五零機砲(這是中國軍隊的稱法,也就是12.7mm機槍)擊中,變成掛在空中的火球已經算是很客氣的,嚴重的甚至因為機翼結構受損而無法承受重量,而上演慘烈的"空中分裂式"(可不是表演機的空中分裂式,而是機身在空中解體)。不過由於隼的機身輕、翼面負荷小,能做到和其相當空中動作的飛機還不多,運動性方面跟現代的Su-27系列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有許多的陸軍王牌飛行員,他們的座機都是隼
隼在1941年夏天開始送交部隊使用,第一批的操作單位大多都是位於中南半島戰場的飛行隊。和海軍同期的零式戰鬥機相比,隼式雖然較為嬌小且結構簡單易生產,但隼沒有零戰的20mm機砲,打起空戰來格外吃力,零戰一輪掃射就能打下的目標,隼就可能要打個兩三輪,加上防彈能力差,若不是飛行員的技術優秀,很快就會斃命,因此在隼服役後時常可以聽見前線飛行員不滿火力薄弱和防禦力不足的聲音。因此中島隨即推出二型機,二型擁有自封式油箱和防護裝甲,讓戰機更能抵抗敵機的攻擊。主翼的翼展也稍稍縮短,使得二型的風阻下降,加上更大馬力的Ha-112發動機,飛行速度也比較快。二型為了補強火力,改採用12.7mm機槍以強化武裝,並新增了翼下掛架以供外掛副油箱或炸彈使用,二型也是第一種有翼下掛架的隼,其中二型乙更為隼的所有機型中產量最大的
1944年末,隨著Ho-5型20mm機砲的導入,中島終於在三型乙上裝上了20mm機砲,加上一些加強的防彈設計和自封式油箱,三型乙終於一改之前火力不足和結構脆弱的毛病,不過這時隼已經宣告落伍,加上後繼機疾風已經開始服役,三型乙的產量並不很大,這款優秀戰機的誕生著時太晚了些,否則就能在中南半島和新幾內亞等戰場中展現它優秀的作戰能力
隼的總產量為5919架,為日本陸軍戰機最高產量者,在二戰中僅次於海軍的零戰而成為日本生產量第二高的軍機。由於後繼機疾風在研發上遭到了許多的問題,隼其實一直拖命服役到大戰結束,而在戰後,大量的隼落到各國的手中,一些在泰國和印尼的隼還被使用到50年代才退出第一線,儘管如此,真正保留下來的隼,其實也只有3架而已,其他的大多都是戰後再修復展示的
型號 一型甲 二型 三型乙
翼展 11.54m 11.437m 14.894m
長 8.82m 8.92m 8.92m
高 3.273m 3.273m 3.273m
全備重 2642kg 2655kg 2850kg
發動機 1具中島"Ha-25"氣冷星型複列14缸(975hp) 1具中島"Ha-115"氣冷星型複列14缸(1105hp) 1具中島"Ha-112"氣冷星型複列14缸(1250hp)
續航力 1200km 1700km 1700km
實用昇限 11733m 11215m 11215m
最高時速 496km 515km 585km
武裝 機首7.7mm機槍2挺 機首12.7mm機槍2挺
兩翼下可掛250kg炸彈或45加崙油箱的掛架各1個
機首Ho-5 20mm機砲2門
兩翼下可掛250kg炸彈或45加崙油箱的掛架各1個
乘員 1名 1名 1名

國府接收的奧斯卡

========================================================
日本陸軍中島二式戰鬥機 ~鍾馗(Ki-44)
二式戰鍾馗和以往以運動性著名的日本戰鬥機完全不同,鍾馗擁有陸軍戰機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和爬昇能力。陸軍會研製鍾馗這種函以往日本戰機格格不入的機種,首先是對美軍旗下的那些重轟炸機感到不安,加上德軍以速度和爬升力著稱的Bf-109再歐洲戰場上大放異彩,因此陸軍下令研發新式戰機,不過由於新機和以往的要求不同,這卻傷透了國內的製造廠的腦筋,當時三菱正忙於零戰和雷電的研發和生產,而川崎則忙於進行翼冷戰鬥機的研發,因此新機由中島負責。中島在經過慘烈的研發後,在1940年8月完成原型機的試飛,並在隨後的一場模擬空戰中擊敗川崎的Ki-60及由德國潛艇運來的Bf-109E,陸軍高層非常滿意,因此下令生產,不過由於一式戰"隼"的生產順序較為優先,因此鍾馗一直到1942年才正式獲得採用並交付量產
鍾馗的機身為了達到高速,除了換用出力較大的中島Ha-41發動機,主翼面積較傳統的日本戰機小且偏向前方,而座艙更是稍稍的後移,這卻導致駕駛員的前方視野不良,造成戰機起降時險象環生,一些不適應的新手往往就這樣滑出了跑道,嚴重的甚至直接墜毀在機場跑道上,造成不少飛安事故。雖然加裝了蝶型戰鬥襟翼,鍾馗卻沒有像一式戰隼有那種神乎其技的飛行能力,因此一型甲僅有7.7mm機槍和12.7mm機槍各兩挺,在攔截敵機時其實功效並不大,因此在隨後的量產機型一型乙上做了改良。一型乙換用了馬力更強大,原來為轟炸機使用的Ha-109發動機,武裝也強化為一式12.7mm機槍4挺,而少量生產的一型丙則在機腹加裝上了主輪末端艙蓋,使起落架附近形成了完整的曲線,不因主輪而產生阻力。而稍後出現的二型甲、二型乙等戰機,則在機翼下方增加了掛用炸彈的掛架,換用淚滴式座艙罩,採用可收式尾輪並做了細部修改,由於在各方面都有改進,加上鍾馗的爬升速度和俯衝速度的確能和盟軍戰機一較高下,因此逐漸在各戰區出現了一些愛用者,同時二型也是鍾馗中生產量最大的一種機型
而最後出現的二型丙和三型,則是一種重武裝攔截機。二型丙換用了新型的光學瞄準器,機翼武裝則換用了採特殊無殼裝藥彈的Ho-301 40mm低初速機砲,射速為400發/分,這種重機砲專門被用來對付美軍的轟炸機,此外機翼掛架也換用了可以搭載炸彈或副油箱的新型掛架。而三型則改裝了新式的Ho-5 20mm機砲,以載彈量稍彌補了較不足的破壞力,因此可能被用來攔截敵方戰鬥機使用。1945年2月19日,少部分的鍾馗二型丙起飛迎戰120架美軍B-29的大編隊,經過一番纏鬥後,10架的B-29被擊落,其中兩架似乎是被鍾馗的飛行員以撞機的方式擊落,為本土防空戰中鍾馗戰機最好的一次,之後鍾馗仍然擔任截擊B-29的任務,並成為本土防空戰的要角。二式戰鍾馗的的總產量為1233架,不過現在並沒有一架完整的飛機存在
一型甲 二型丙
機種 戰鬥機 重武裝戰鬥轟炸機
翼展 9.448m 9.448m
長 8.75m 8.75m
高 3.248m 3.248m
重 1800kg 2106kg
發動機 1具中島"Ha-41"星型複列14缸空冷發動機(1260hp) 1具中島"Ha-109"星型複列14缸空冷發動機(1520hp)
續航力 900km 900km
實用昇限 不明 11200m
最高速率 579km/h 605km/h
武裝 機鼻八九式7.7mm機槍2挺
兩翼一式12.7mm機槍各1挺
機鼻一式12.7mm機槍2挺
兩翼Ho-301 40mm低初速機砲各1門
翼下100kg炸彈或副油箱用掛架各1個
乘員 1名 1名


=============================================================
二戰日本唯一液冷引擎的戰鬥機~飛燕(Ki-61)
飛燕,日文讀音Hien,日本代號Ki-61,美方代號"TONY"
由川崎(Kawasaki)公司所設計生產.
是二戰日本唯一量產的液冷引擎戰鬥機,
因為服役正好遇到皇紀2603年,所以又稱為"三式戰鬥機",也剛好是陸軍第三種制式戰鬥機,由於技術上的問題,日本軍用機中幾乎沒有液冷發動機的機種,雖然川崎從很早就開始(Ki-5)進行液冷引擎戰鬥機的設計,不過都沒有量產.
1937年,德國戴姆勒‧朋馳廠同意授權日本生產DB601型引擎,陸軍的交由川崎研發,海軍則由愛知負責,兩公司分別開發了"Ha-40"和"熱田"兩種引擎.DB601的特色是倒置V型排列的汽缸,有益於前方視野與在地面的維修,
具有機械式增壓器,下面是現存於美國的Ha-40引擎:

川崎在1940年製造出了搭載"Ha-40"引擎(1175HP)的Ki-60與61兩種戰鬥機,Ki-60設計上參考日本引進的德國Bf-109E,著重的是高速與重武裝,當時歸類於重型戰鬥機,Ki-61則是依據日本重視機動力與航程的想法來設計,稱為輕型戰鬥機.雖然Ki-60字面上是"重型",但是尺碼與翼展較小.兩者在與擄獲的P-40E和Bf-109E進行模擬空戰與一系列性能測試之後,1942年初日本陸軍決定量產Ki-61為制式戰鬥機.因為採用液冷引擎,比起其他日本戰鬥機,飛燕有著相當修長流線的機身.使得飛行速度也比其他機種快,雖然設計上有參考Bf-109,但是飛燕的起落架屬於向內回收式,輪距較大,使飛燕的離著陸性能比Bf-109來的好.一如其他日本機,三式戰輕盈靈巧,翼負荷低,但座艙有裝甲防護,比起多數歐美機種,飛燕的靈活度較好.
1943年4月飛燕在新幾內亞戰場上開始實戰,由於對日本人來說液冷引擎太複雜,後勤補給又不順,使得妥善率不高.
戰爭進入後期,日本本土開始受到轟炸,這時候,高空性能較好,武裝較強的飛燕就派上了用場.因為在本土後勤方便,這時候妥善率也高了起來,成為對付B-29的利器之一.
飛燕一型各型的基本差異:
一型甲(Ki-61-I甲):機身13mm(12.7mm,ホ103)機槍×2,主翼7.7mm機槍×2~初期型.
ホ103基本上是仿造美國的M-2機槍,不過破壞力與妥善率較差.
一型乙(Ki-61-I乙):主翼7.7mm機槍更換為13mm機槍,取消機身油箱,加強機翼油箱防彈能力.
另外因為發現不收尾輪不會增加多少阻力,所以尾輪改成固定式.
一型丙(Ki-61-I丙):主翼機槍更換為跟德國購入的毛瑟廠MG151 20mm機砲.
一型丁(Ki-61-I丁):將武裝全部更換為日本國產的ホ5機砲(20mm,ホ103放大型),
因體積較大,將座艙前機身延長,另外恢復了機身內的油箱,
因重量增大,性能略為下降. 後期型機翼的武裝換用ホ105 30mm機砲.
所有飛燕一型的產量約2900架.
note:
日本曾透過潛艇從德國得到800門的毛瑟廠MG151 20mm機砲與砲彈,
跟以往採用壓縮空氣裝填的日本貨相比,雖然性能較好,
但是毛瑟機砲採用電力裝填,由於使用習慣的問題,常常發生卡彈的問題.
在新幾內亞戰場使用的經驗證明, 對付B-25與B-26的雙發轟炸機,只要被毛瑟機砲命中一次,大概就掛點,
至於B-17與B-24,也只要多來幾次即可擊落~
一型丁諸元:
翼展 12m,長 8.94m,高 3.7m,重 2630kg.
引擎 1具川崎"Ha-40"倒V型12缸液冷發動機(1175hp)
續航力 1800km, 實用昇限 10000m,最高時速 560km/h
基本上飛燕的續航力比起同期各國的戰鬥機算是長的.1944年時,日本將取得授權的DB603引擎(下圖)國產化~稱為"Ha-140"(1450HP)

換用新引擎的稱為飛燕二型,
除引擎之外,主翼面積也增大以提升纏鬥能力,並壓低座艙罩以減少風阻,
但是大型主翼和低矮艙罩引起視野不良的問題,到二型甲時又換回原本一型的設計.
飛燕二型之後的各型差異:
二型(Ki-61-II):換用Ha-140引擎,增加主翼面積,座艙罩壓低.(只有原型機)
二型改(Ki-61-II改):換回一型丁的主翼與較高的座艙罩,尾翼再設計,提高俯衝性能.(只有原型機)
二型甲(Ki-61-II甲):二型最初的生產型,武裝跟一型丙相同.
二型乙(Ki-61-II乙):二型甲換用20mm機砲×4,改採水滴式座艙罩.
飛燕二型甲或乙又稱為飛燕二型改初期生產與後期生產型.
三型(Ki-61-III):二型乙主翼再增加兩門20mm機砲,機身則為兩挺13mm機槍,換裝1750馬力引擎.(只有原型機)
所有飛燕二型的產量為300多架,因數量少,參戰紀錄不像一型輝煌.
二型乙諸元:
翼展 12m,長 9.16m,高 3.7m,重 2855kg.
引擎 1具川崎"Ha-140"倒V型12缸液冷發動機(1450hp)
續航力 1600km, 實用昇限 11000m,最高時速 610km/h
直得一提的是,飛燕在二戰時期,也曾經駐紮在台灣.國府與中共也有接收不少飛燕
性能諸元表

昭和年廿年一月.千葉縣 柏機場.飛行第18戰隊.第6震天制空隊.小宅光男 中尉座機

飛燕飛行的英姿

84是唯一有機會在高速面和51比個高下的日本軍機
也是我在飛模世界裡最愛的座機 : )
自製 KI84 MV
有關KI84的飛行心得 XD
樓上的朋友~
你的KI84模型讓小弟看了直流口水......
當時的日軍在美軍轟炸機來襲的時候,就把所有的盟軍戰俘送到操場集合做體操,美軍為了避免把這些約翰牛
變成BBQ,不敢投彈及掃射,只好放棄轟炸斗六糖廠,比起其他糖廠跟工廠設施被轟炸的慘狀,斗六市區因
為這些盟軍戰俘,少捱了許多美軍轟炸機的炸彈,市區破壞的情形相對其他城鎮來說,也沒有那麼嚴重
當時的戰俘,可以寫明信片告知家人自己的現況,包括被關押的地點,身體健康狀況,日本的俘虜郵便
會把他們的明信片,送到他們的老家

圖片來源:台灣戰俘營郵件討論區 http://chch.idv.tw/phpwind/read-htm-tid-2948-keyword-.html
當時戰俘營附近的斗六民眾,對這些英軍戰俘,是抱著憐憫的態度的,可憐戰俘們做苦工又吃不飽
所以會偷塞香煙或番薯花生給他們,這些英國人則是用表演小魔術給小孩看,當做是回報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