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時代俄羅斯就有能力製造多型核動力潛艦以及海洋黑洞之稱的基洛級柴油潛艦,為何至今現役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還是柴油航母,沒有建造核動力航母來替換?核子反應爐可以塞到狹小的潛艦,放到更大的航母船身應該不難才對,老俄是什麼原因不建造核動力航母?
中共現役的遼寧號是乾爹蘇聯解體前沒建成的瓦良格里加號,該船報廢後中共很想買,無奈乾爹不賣,隨後拖到烏克蘭準備解體,中共千方百計利用商人買下來重新粉刷成現在的遼寧號,新的山東號則是瓦良格的山寨品,所以和老俄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算是兄弟艦,感覺這種柴油航母過時了,和老美的核動力根本沒得比,還被笑是福特號的靶船,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在2017年退役了,它總共服役了長達55年。
Charm_intg wrote:
核子反應爐可以塞到狹小的潛艦,放到更大的航母船身應該不難才對,老俄是什麼原因不建造核動力航母?
直接拿核潛艦的反應爐裝到航艦上, 結果就是蓋沒力, 跑很慢的航艦, 這個法國人已經試過了.

冷戰時期最大的颱風級潛艦, 80000匹馬力. 庫茲涅索夫航艦, 200000匹馬力. 差很多哦.

當然也可以像企業號, 一次塞八個反應爐, 但是結果就是超重, 超貴. 連土豪美國都只造一艘就喊卡了.

要等到A4W反應爐問世, 尼米茲級只要兩顆就搞定, 尼米茲級才大量生產.

反應爐用個20年燃料耗盡, 要把航艦切開來換核燃料. 耗資巨大, 耗時四年影響戰備. 核動力航艦果然是燒錢大王.



Charm_intg wrote:
有能力製造多型核動力潛艦以及海洋黑洞之稱的基洛級柴油潛艦,為何至今現役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還是柴油航母,沒有建造核動力航母來替換?核子反應爐可以塞到狹小的潛艦,放到更大的航母船身應該不難才對,老俄是什麼原因不建造核動力航母?
中共現役的遼寧號是乾爹蘇聯解體前沒建成的瓦良格里加號,該船報廢後中共很想買,無奈乾爹不賣,隨後拖到烏克蘭準備解體,中共千方百計利用商人買下來重新粉刷成現在的遼寧號,新的山東號則是瓦良格的山寨品,所以和老俄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算是兄弟艦,感覺這種柴油航母過時了,和老美的核動力根本沒得比,還被笑是福特號的靶船,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在2017年退役了,它總共服役了長達55年。
美蘇戰略思維不同
不過早在冷戰時期蘇聯後期就有研發的計畫
可惜他垮台了
後來沒錢沒技術
牛奶伯 wrote:
1989年蘇聯的GDP是2.6兆鎂, 同期美國GDP是5.6兆鎂. 考慮兩者的物價水平, 蘇聯的國力和美國差沒多少(恕刪)
不可能的,第一世界玩的不是國家對抗。
一百年前日本人就知道亞洲主義的理論,現代的美國、歐洲、日本在玩的就是同盟的那一套。
只是當年日本太急切,亞洲主義以為用戰爭可以加速亞洲現代化,卻不知道教育與政治制度才是重中之重。
蘇聯雖然想建立第二世界同盟,可是卻是用一個類似內需的經濟體與鎖國架構,去對抗整個開放的第一世界,歐洲、美國、日本,當然輸到脫褲子。
冷戰當時除了蘇聯,就剩下不長進又不同心的中國。這些共產國家一個比一個窮,怎麼支撐蘇聯軍工體系。
而中國到現在還沒辦法走脫蘇聯的老路子,還沒現代化就妄想船堅砲利。
第一世界是開放的企業體制,用民間力量儲備產業的能量。
現在的中國和當年蘇聯,完全一個樣子,以為能靠戰爭武器能帶動民間科技,不知道是民間科技帶動戰爭武器。
你在民間市場被打的落花流水,又怎麼可能在末端應用的軍工產業彎道超車。整個國家處於妄想催眠而已。
航母只是一艘軍艦,造一艘航母簡單,造整個航母體系困難。
造一個像中國現在的空架子艦隊要幹嘛?出來打仗當魚礁的嗎?
二戰後老美用70年的時間不斷的維持與強化艦隊相關經驗與技術,又怎麼是一兩艘航母可以追上來的。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