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展場呆了4個小時,與許多重要人員聊了不少軍武進展,剛剛回到工作崗位,還有許多是要在下班前處理掉,只好吊一下各位的胃口,我這個周末慢慢給各位報告,簡單一句話,我很爽!
漢翔的引擎製造能力到底可不可以製造TFE-1042的熱鍛件?
引擎製造部門工程師回答,Honeywell很慷慨,讓台灣自己選想製造的部分,反正50%要買美國料件,Honeywell 賣出的F124/F125引擎都是在台灣製造,中科院已經製造果無數批次的這型引擎,台灣幾年前已把熱鍛件全部包下來做過,台灣製作的成本與品質比部分美國提供的更好,因為品管是自己把關。Honeywell也非常滿意。唯一一個Honeywell不願意台灣自製的部分是FADEC硬體,這一點該工程師也不知為什麼? 我推測因為那個FEDEC上的電子零件有部分都已經買不到了,不知這個公司怎麼還有庫存?
台灣過去無法做到100% 4000小時的大修是因為材料因素,台灣向國外購買的材料並不合用於這個熱鍛件,現在Honeywell可以賣這個材料給漢翔,但是必須寫出非常清楚的使用目的與方式,所以雖然100%可以作出這個引擎所有的零件,但是有幾個個關鍵材料,取得是受到一定限制。
基本上這個FADEC軟體是可以改變噴油量,來加大軍用推力與後燃推力,但是如果沒有測試就這麼作後果很難意料,如果要這麼改,測試的過程極可能要報廢掉十幾顆引擎,要保密到老美不知道,也不太容易,以現在台灣面對的老共軍力,老美應該也不會在乎,問題還是,空軍也不在乎它!
砲塔與砲的介紹因為已經有人在版上詳盡的介紹,我就不多說了。軍版大部份人都比較注意砲與武裝,事實上這種甲車的越野性能與底盤有非常重要的關係,把砲裝到上面又有更多整體設計的問題,包括重新與開砲的穩定性,而開砲的穩定性就跟底盤有很大的關係。
今天我一看到車就蹲下來看底盤,還往前趴下來看,本想打開手機手電筒,被要求不能拍照,但是可以慢慢看。
我就待在那整整1分鐘仔細看完,看完後某軍官居然派人用攔人索給封了一圈。這有保密的需要嗎?
新的雲豹底盤使用液氣懸吊系統,沒有彈簧,它的懸吊系統可以調整高度與軟硬,在車子行進間會有行進模式,停下來進入發射迫砲模式時,底盤可以降低高度,同時阻尼控制變硬使後作力對車子跳動的影響減至最低。這個設計勝過部分市場上的某些8輪甲車。這個底盤設計把台灣甲車設計完全推到國際一流水準。
最新消息是台灣的AESA是用三代晶片,老共海軍的346雷達是用二代晶片,所以非常巨大又重!
舊晶片尺寸大,熱量大,散熱需求高,如果不是專用晶片而是用一般RF訊號放大晶片兜出來,還有許多雜訊與衍生問題,所以052C無法長時間開機,052D用水冷解決了散熱問題,依舊有雜訊問題,所以備用的八木天線雷達不敢取消,直到346B,055才取消備用雷達。
中科院的三代AESA雷達的進展神速,目前有做出兩種旋轉式的一種平版式,平版式的X-Band距離可達350公里(模組數不確定),屬高精度雷達,多個平版裝在一起就變成反導的長距離雷達,將來要作出替代樂山的備用雷達可能就是這個玩意,該雷達也比TRS-4D更小更快。
旋轉式有150公里版本只有一噸多重量,極可能是陀江級上要裝的,只有900多個模組單元,訊號處理器幾乎完成,但是因為原訊聯作戰系統設計時是控制四面固定式雷達,所以改用旋轉式還要修改,這個AESA雷達的天線大約是手掌般大小的八木天線,在雷達保護殼內安裝900多個,RF發射模組就在天線的後方,全部集合在天線罩中,如果將來會有1500噸級的二級艦,應該也會使用這個雷達。

這裡可以看到八木天線滿佈陣列雷達中
在這裡還要討論一下空用的AESA雷達,我心中的有很大的疑問有關於天線的尺寸,為什麼這個150公里的雷達與飛機上用的150公里雷達尺寸差這麼多,這位雷達專家幫我解惑了:
相位陣列雷達上的天線之間的距離安排,互相之間以半個波長為距離安裝在平面之上。以下是雷達各波段波長
L-band 11公分
S-band 10公分
C-band 5公分
X-band 3公分
K-band 1.5公分 (Ka 1.8 Ku 1.2)
所以X-band天線是S-band天線的1/10大小 1/3.3長度。
所以用在戰機上的雷達通常是X-band,因此尺寸可以縮小很多。中科院的空用AESA雷達似乎並沒有為現在的IDF準備,而是為下一代IDF2.0在準備。我估計是因為開發時間因素,等軟硬體開發好,IDF壽命剩下10年左右,那該不該花錢升級?
發射車運作方式?
我問了一個問題,劍翔無人機的機頭空間這麼小,該不會只能鎖定X-band雷達吧? 某大官問了我好些個問題,知道我們是軍武狂熱分子,同時也搞出馬祖那套砲兵指揮系統,立刻肅然起敬,話夾子就聊開了。
劍翔無人機雖然機頭空間有限,但是該官員保證不會只有X-band,我補問一句,你們也是用某公司的RF IC改變頻率掃描個雷達波段? 他說我應該可以猜到怎麼作,但是他不能說。這句話就很清楚了,劍翔應該可以掃描整個防空雷達的所有波段,尋找攻擊目標,標定目標後就往它飛去,在一定高度上俯衝攻擊,光用劍翔的重力加速度應該就可以撞壞該雷達天線,爆炸藥更可以徹底摧毀雷達的訊號發射器。
劍翔的部屬模式不是中科院可以置喙的,但是佈署在金門馬祖遠比部屬在台灣澎湖好處多多,這架飛機在空中的RCS非常非常小,主要是因為它的機身是三角翼構型,全機身與翅膀都是FRP材料製造,所以不會反射雷達波,只有引擎會產生雷達反射,從側面與後面RCS比較大,但是也要距離很近才會被發現。但是被發現以後不見得能用飛彈打,可能距離不夠遠,飛得太低訊號也可能會被背景的建築物反射,使雷達一直無法鎖定目標。
我們同時也討論到這個無人機的載運車的設計,中科院曾經與軍方討論過製作標準40呎貨櫃的外型,包括飛彈發射車,可以在台灣完全躲避空中偵查結果被否決了,我們偉大的軍方將領認為這樣的貨櫃外觀無法顯示軍事武器的偉大,更無法在閱兵時分辨出哪一種武器,哇操! 居然是為了這種狗屁原因!
會場中的AI展示銀幕有顯示出用AI鎖定車輛與坦克的畫面,工程師說這段畫面將在短期的未來公佈到中科院網站上,畫面上有一段很重要的坦克鎖定的影像,但是只有兩秒,而且畫面故意弄模糊,以現在的AI程式要把影像中的坦克用框框標出來是AI程式的基本功能,但是要辨識出它是坦克就需要撰寫程式把坦克的特徵描述出來,再用各種角度的照片去教他學習辨認坦克與一般車子的不同,這個程序需要幾十萬張照片與幾萬張不同坦克照片,這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
目前這段畫面尚不能確定中科院的AI的辨識能力,給予足夠的時間(6-12個月),這個辨識軟體就會具備完整的能力,這種辨識能力可以在戰場上產生非常有用的攻擊能力,但是需要非常高效的運算處理器還有比對資料庫,比對資料庫當然就是一個相當容量的高速SSD。
我對台灣無人機的進展緩慢,有諸多的怨言,但是中科院在AI上確實有開始就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未來戰場上有無數的武器需要用到AI的能力與能量。
不過國內堪稱AI的專家不到10位,我所謂的專家不是指會寫AI程式的工程師,規劃設計一套AI系統,設計的好比設計的不好效率可以差10-100倍的速度,在美國一位AI的專家年薪是1000萬台幣起跳,我很擔心中科院是否可以延攬到真正的專家。
我與中科院航空所人員討論不少現在中科院的飛機,包括為什麼海巡署拒絕陸軍的銳鴛,為什麼中科院沒有造一台海巡署需求的東西? 海巡署需要向民間購買? 海軍的需求與艦上用的無人機,中科院為何沒有開發這種東西? 那麼美軍的武力斥侯這玩意與中科院正在開發的東西呢?
我同時也提出現在最先進的無人機是垂直起飛以後用翅膀飛行的飛機,其飛行效率比旋翼機好多了,又有可以垂直起降的能耐。
基本上航研所接到海巡署的要求時,手上並沒有適當的旋翼機,而海巡署並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來開發一架新旋翼機。然後海軍也提出不同規格的要求,中科院終於開案了,但是時間完全趕不上,真正問題是,海巡與海軍實在是太後知後覺,全世界軍方都在利用無人機多年了,它們才提出需求,所以真正的問題是海軍將領的無知。
航空所人員說他們也有在進行多種機型計畫,但是不是每個計劃都可以對外公佈。所以要我慢慢看!
目前中科院的無人機計畫中騰雲機的複雜性算是複雜的,其性能/功能是想要比美美軍的MQ-9,可以攜帶飛彈攻擊機會目標。銳鴛是一個中科院已經淘汰掉的產品,取而代之的是更先進未公開的機型,小型無人機的計劃更多,部分是實驗性質的,只是沒有實際作戰價值也都未公開,因為新的科技與通訊設備,使新一代無人機的感測器縮小體積與重量,讓某些小無人機可以擔當重任,中科院開始無人機計畫很早,只是軍方提的需求時程太晚,也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整個無人機計畫沒有推出幾架真正實用的機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