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軍現在正在一個大換血的時刻,我想與各位討論海軍最終的計劃與各艦型的任務分配,怎麼面對老共的可能對台入侵計劃。
目前台灣有
驅逐艦4艘
巡防艦22艘
600噸級錦江級巡邏艇12+1艘原型艦
光六快艇30+1艘原型艦
潛艦2+2艘訓練艦
油彈補給艦2艘
登陸艦9艘54000噸(兼運輸用途)
根據新聞海軍預計要生產
潛艦國造計畫預計8艘
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預計1艘
新一代主戰艦(驅逐艦)預計4艘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預計10-15艘
高效能陀江級艦艇預計12艘
多功能人員運輸艦(迅能計劃)預計11艘
必須要先提一下這個訊能計劃實在太特別了,迅能計劃的船體將與震海計劃的巡防艦共用船體與推進系統設計,一個船體設計將運用到21-26艘船上。
1.採多功能模組化設計,可搭配不同模組整合(如艦載式偵蒐系統、無人載具、醫療貨櫃、防空飛彈及反艦飛彈等),依任務需求裝艦運用。
2.可搭載步兵連,並具備醫療作業室及病床,執行快速人員、物資運送或醫療援助等任務。
3.可於7級風力(含)以下執行任務,10級風力(含)以下安全航行。
4.駕駛臺、戰情室、機艙等部位操控臺,採統一、標準化設計,並具雙迴路備援功能,確保故障時由其他部位操控臺替代,以提升艦艇安全係數,確保艦艇航行安全及具氣密防護設計,增強核生化防護能力。
5.具備直升機飛行甲板及機庫,可提供海軍反潛直升機及空軍海鷗直升機起降與駐艦功能。
6.具備指管監偵能力,配置搜索及導航雷達、中口徑火砲及近迫武器系統。
7.具備海上整補、醫療能量及艦載式偵蒐系統。
在2015年12月15日,國防部公佈名為「迅能計畫合約設計」的商業服務標案的公告預告,外界曾推測這是以「迅海」為基礎的放大型雙體作戰船艦的方案 ,不過實際上這就是多功能人員運輸艦的海軍專案代號。
似乎這種船隨時可以改裝成一艘可以對海攻擊的巡防艦,可加裝防空飛彈與反艦導彈,但是沒有反潛能力。
而中科院又提出一艘1500噸的巡防艦規畫案讓這個下一代海軍艦隊的規模與形式更樸朔迷離!
歡迎大家提意見
未來是用陀江艦替換掉錦江級12艘艦,驅逐艦數量也不會變,就是巡防艦似乎有部分可能會換成1600噸的二級艦。這個作法似乎就是建立起一批二級艦陀江級(12艘)+1600噸級(可能6艘),然後有一級艦10+6(康定級)艘+4艘驅逐艦,所以海軍軍官剛畢業就進入光六快艇歷練,然後二級艦歷練,再升到一級艦,看起來似乎很有系統。
而潛艦因為數量夠多的話就變成另一個系統了,因為專業操作與水面艦完全不同,還是這個潛艦軍官要混入一般軍艦?
將來海軍是否會與海巡艦艇軍官互相對調有是一個議題。那台灣海軍軍官突然需要大補血!
就作戰而言就歡迎大家發言!
gprs19 worte:
海軍總長提出的微型飛彈快艇
海象差時不能出海,只能躲在港內
沒有雷達設備
艇小, 跑不遠, 近海作業
類似漁民小舢舨..(恕刪)
我覺得那個根本就是個選舉玩意,選完下一屆總統,99%這個計劃就被裁掉了。海軍很多軍官私底下都是這麼說的。
因為如果迅聯計劃(作戰系統)能順利完成,這是一套非常彈性的大小通吃的作戰系統,有可以用數據鏈把所有軍艦的作戰系統連線,讓一艘具備偵蒐能力的巡防艦指揮這種臨時武庫艦發射飛彈,將基本目標資訊傳遞到迅能艦上讓飛彈發射,利用A射B導原理,再將飛彈指揮權接收過來,就具備兩倍以上的飛彈儲存量與作戰能量。只要維持一定的距離,訊能艦可以完全依靠巡防艦的電戰系統與防空系統保護。而對於反潛能量,就是提供另一架反潛直升機的停靠作業與補給支援,這也是一個節省經費,在戰時可以大幅增加戰力的做法,一口氣等於增加了11艘巡防艦的戰力。這真是一個好主意!
VitusMac1398 worte:
巡防艦應該繼續建造,...(恕刪)
那個AESA雷達軟體需要時間,不是只有錢,雷達的測試非常花時間!
新一代的AESA成本不斷下降,因為台灣具備設計生產這種專用高端雷達IC的工廠,新IC的功耗與尺寸都越做越小,一般而言一個巡防艦等級的船用一套250公里的3D雷達配上一套400公里的2D雷達就夠達成區域防空的要求了。2D雷達的目標高度測量作業也可以依靠3D雷達來探測,這些雷達的發射與接收以及兩個雷達的資訊整合作業就要靠後台的這個作戰指揮系統,也就視訊聯計劃的作戰指揮系統,所以這個作戰系統非常重要。
之所以能夠用這種雷達組合,主要因素在於飛彈需要具備主動導引能力,所以船艦的3D雷達只需要在200-250公里之間接管目標,持續盯著這些目標,後面的作戰系統計算並決定發射飛彈的時機,然後作戰系統在持續比對與導引飛彈往繼定目標飛去,在最後十餘公里等飛彈自己的尋標器鎖定目標以後,3D雷達就不需要分心去做終端導引,因為終端導引是3D雷達與作戰系統最費力(計算能力)的部分,因此該3D雷達還可以用旋轉式的3D雷達,可以大幅減少硬體成本。
如果我們的防空飛彈不具備主動導引能力,那就需要3D雷達對目標以每秒100次掃描,,每次的目標與飛彈相對位置修正計算又必須在0.08秒內完成,(需要非常多的CPU計算能力),然後不斷上鏈導引飛彈修正彈道才能擊中目標,這種持續性的照射目標能力就不能使用旋轉式的3D雷達,因為旋轉式的3D雷達只能提供最快0.5-1.0秒一次的目標更新率,這種性能只可以提供中途導引。
因此使用主動雷達導引的飛彈與半主動導引的飛彈在3D雷達與作戰系統的成本上差超過10倍以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