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護國神山】中央山脈才是台灣最後一道防線

護國神山,每次颱風多是中央山脈保護台灣...............

現在又可防衛中國人侵略

難怪阿爾卑斯山擋住德軍入侵瑞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沒有入侵瑞士,
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
必需要在阿爾卑斯山上與瑞士守軍進行艱困的山地戰,也是納粹德國最後放棄的關鍵原因。

紀永添專欄:中央山脈才是台灣最後一道防線—台灣的山地作戰規劃
讚 740
分享

紀永添 2019年06月01日 07:00:00


台灣防衛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戰力保存,以待外力支援,卻未見國軍積極思考過如何利用台灣的地形來達成這個目標。(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台灣是個很奇特的社會,四面環海,是個不折不扣的海島,卻長期忽視對海洋的發展與保護,直到這兩年才開始籌備成立海洋委員會,但成立到現在仍未見具體的海洋政策與發展方向。而台灣的地形有三分之二是山地與丘陵,卻長期漠視這個現實,對山地與丘陵的經營與保護毫不重視。整個政府的這種態度,也反映在國防事務上,我們不僅沒有見到這個島嶼積極發展海軍,也沒見到這個多山的國家擁有專業的山地部隊。偏偏台灣又面臨嚴重的外敵威脅,防衛固守是國軍最重要的任務,海島環境缺乏防禦縱深的問題,也常被視為是台灣防衛計畫中最大的弱點,但卻沒有妥善利用山地地形,來為台灣建立防禦縱深。諷刺的是,台灣防衛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戰力保存,以待外力支援,卻未見國軍積極思考過如何利用台灣的地形來達成這個目標。


美軍在山區寸步難行



當然,說國軍完全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是不盡公允,如過去就曾利用中央山脈為屏障,建立了大型的山洞機庫來保護疏散到東部空軍基地的戰機,陸軍的特戰營也有山地作戰訓練,更會每年輪流進行長途山隘行軍訓練。但這是將山地作戰劃入特種作戰的範圍,或是利用山地地形來保護特定的重要設施而已,而不是將山地作戰納入台灣的整體防禦計畫之中。若我們回顧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太平洋戰役,在一連串的海島戰役中可以發現,擁有火力與空中優勢的美軍在展開登陸戰之前,可以輕鬆地摧毀濱海地區的防禦工事,讓接下來的兩棲搶灘作業能順利進行,並在炮火的支援下,快速擊垮在灘岸一帶發動反擊的日軍。可是一旦深入內陸,進入山地地區時,美軍就喪失了火力與空中優勢,在山區寸步難行並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陸軍的特戰營也有山地作戰訓練,更會每年輪流進行長途山隘行軍訓練。(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目前台灣的反登陸作戰規劃,都是「擊其半渡」,也就是趁敵軍還未完全登陸上岸時發動攻擊。國軍這種「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思維並沒有錯,因為這是敵軍最脆弱的時候,而隨著科技發展,台灣在擁有長程打擊火力,如雷霆兩千多管火箭與武裝攻擊直升機後,這種趁敵軍還未在灘頭站穩腳步,就快速將其殲滅的想定是很合理的。但問題在於,這是屬於地面部隊的第一波防禦,萬一第一波的防禦失敗,而由裝甲旅或機步旅所展開的第二波反擊,截擊深入西部平原的敵軍也失敗時,台灣的守軍要撤退到哪裡去?是否還有繼續作戰的可能性?這答案或許可以參考永久中立國瑞士,該國維持中立的方式,除政治外交上的手腕,更重要的是瑞士境內多山,其部隊熟悉山地作戰,萬一遭到攻擊會立刻退到阿爾卑斯山上固守,是個很不容易對付的對手。


阿爾卑斯山擋住德軍入侵瑞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沒有入侵瑞士,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必需要在阿爾卑斯山上與瑞士守軍進行艱困的山地戰,也是納粹德國最後放棄的關鍵原因。當時的德軍擁有壓倒性的空優、火力、裝甲部隊機動力,但偏偏這些優勢在山地戰中都無法發揮太大的效果。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大陸陷入長期的冷戰對峙之中,瑞士一樣不敢調以輕心,在面對前蘇聯與華約組織的龐大機械化裝甲部隊可能入侵下,瑞士也建立了自己的裝甲部隊,但瑞士極具巧思地讓他們的裝甲部隊完全適應山地作戰。任何想要入侵瑞士的國家,都必需在阿爾卑斯山上與瑞士部隊纏鬥,在山徑上遭遇火力強大的主力戰車與各式步兵戰鬥車,一般專為大平原作戰訓練的部隊,在這種特殊地形中都難以施展開來,擁有越重型裝備的部隊,恐怕越是難以發揮所長。



就因為山地地形有這樣的特性,因此擁有大量山區的國家,往往會選擇將山區做為國土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成阻擋優勢敵人的戰略縱深,如美國與前蘇聯這兩個世界強權,就都曾在阿富汗飽受山地戰之苦。太平洋戰爭時,美軍在多數島嶼都取得勝利,唯有在呂宋島戰役陷入膠著,原因在於日軍撤入山區,進行長期頑抗,美軍雖然佔領了大部份的重要據點,但一直要到日本無條件投降,呂宋島的守軍才放棄抵抗。而目前俄羅斯在多山的高加索地區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山地戰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很困難的,差別只在於防守方因為可以長期進行準備,訓練自己的山地戰部隊,並讓裝備、設施、防禦工事都適應當地山區環境,而能在這樣的戰場上持續作戰,長期固守,並抵消入侵者所擁有的火力、裝甲、空中支援等優勢。



再回過頭來看台灣的防衛計畫,從空軍戰機疏散到東部機場,海軍艦艇離港保持戰力,伺機截擊敵方登陸船團,到陸軍反登陸作戰的灘岸殲敵,地面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反擊,台灣一道一道的「制空、制海、反登陸」劇本,寫到最後地面反擊作戰以後就結束了,似乎沒有思考過如果灘岸殲敵作戰失敗,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反擊也失敗,那台灣的下一階段作戰應該怎麼辦?要如何再組織反攻?後備部隊應該如何應用,才能繼續堅守抵抗?或許會有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於過去國軍的觀念也認同台灣沒有防禦縱深,如果敵方已經成功登陸,並且擊敗台灣機械化部隊的反擊攻勢,甚至已經佔領機場與深水港,可以運送重型裝備上岸,那台灣的防禦作戰就已經徹底失敗,不必再繼續下去,但這無疑是提早棄械投降,放棄了台灣最重要的山地地形優勢。


如果灘岸殲敵作戰失敗,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反擊也失敗,那台灣的下一階段作戰應該怎麼辦?(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台灣的後方在山地丘陵



其實台灣並不是沒有山地作戰的能量,如特戰營就長年進行山地作戰訓練。也不是沒有熟悉山地地形的後備部隊,如後備指揮部的前身,就已經設立了後備山地連的編制,納管原住民後備軍人,在戰時可以立刻組成後備山地部隊,以保護山地原鄉。國軍的谷關訓練中心就位於中部山區,能提供各種平地環境所無法進行的山地作戰訓練。問題的關鍵在於國軍沒有整合出一套在戰況不利時,撤入山區繼續固守的完整計畫,也從未讓台灣的常備部隊或後備軍人普遍接受山地作戰的訓練,也因此未能讓台灣的山地地形成為台灣防衛作戰的優勢,或讓山地戰力成為台灣有決心堅守到最後一刻的嚇阻力。在今日中國已經有能力從台灣東部發動攻擊之時,國軍或許應該改變觀念,台灣的後方已不在花東地區,而是在占台灣全島三分之二面積的山地丘陵裡。



近年來隨著都市的快速發展,許多昔日位於郊區的軍事基地或設施,都變成處於新興商業區中,妨礙了地方發展,國軍往往配合地方政府的都市計畫政策,逐步遷移這些軍事基地或設施。但很可惜的是,這些遷移計畫多半各自為政,只是再遷往現有的市郊閒置土地,而不是在通盤的防衛考量下,分散遷入易守難攻的山地地區,並趁機加強這些新建軍事基地與設施的抗炸防禦工事。特別是後勤與後備動員單位,這些在戰時負責維繫國軍戰力的部門,更應該要思考如何抵抗敵人的攻擊。萬一台灣的地面守軍在第一波、第二波的反擊中失利,要如何利用連絡道路逐步撤入山區的整補基地,這些都應該事先規劃。空軍與海軍都有自己的戰力保存計畫,那陸軍的戰力保存計畫在哪裡?就地掩蔽、掛起偽裝網或挖散兵坑並不算是一個負責任的戰力保存計畫。


台灣的後備指揮部負責後備動員與教育召集的工作,但未見到後備指揮部對山地作戰有任何的積極規劃。(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目前台灣的後備指揮部負責後備動員與教育召集的工作,但除了多年以前所設立的後備山地連外,並未見到後備指揮部對山地作戰有任何的積極規劃。陸軍目前的常備地面部隊,多數已完成機械化與裝甲化,這是必要的方向,以應付敵方登陸的裝甲部隊,但這樣的常備部隊並不是那麼適合山地作戰。後備司令部所召集的後備部隊則是以輕步兵為主,目前的規劃是擔任守衛家園的任務,這種「常備打擊、後備守土」的觀念,構成目前台灣地面部隊的戰時分工,只是這種後備守土的觀念,其實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更為易守難攻的山地地區,同時應該為這些後備守土的部隊,規劃撤退轉進的計畫,以台灣西部平原的狹小程度,多數地區只要一夜的徒步行軍,就可以在夜幕掩護下撤入山區,讓這些後備部隊發揮更大的功用,關鍵只在於有沒有完善的計畫。



編成「山地作戰暨後備動員指揮部」



台灣為了要改採全募兵制,目前的一般義務役役男,只需入伍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在第一階段的入伍訓練以後,第二階段的專長訓練其實成效不彰,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或許國軍可以改變思維,將部份訓練成效不佳,或無助於基層部隊日常任務的軍事訓練役士兵,在第二階段全部實施輕步兵的城鎮與山地作戰訓練,使其熟悉短程行軍、近距離接戰、基礎火炮操作、地圖判讀與通訊器材的使用。將這些技能濃縮成兩個月的課程,並建立一個專業單位來進行訓練,讓這些義務役士兵能對城鎮與山地作戰有一定的基礎概念。而對於已在加強城鎮作戰訓練的志願役常備部隊而言,進一步開辦山地作戰幹訓班,鼓勵基層士官兵取得這項資格,讓常備部隊瞭解山區作戰是什麼樣的情況,未來常備與後備部隊就能具備初步的山地作戰能力。


歷史上的後備動員作戰,其實最重要的都是要結合民力,善用地形,分層抵抗,不輕易放棄。(圖片摘自空特部臉書)



衡諸於歷史上的後備動員作戰,其實最重要的都是要結合民力,善用地形,分層抵抗,不輕易放棄。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的交通建設其實已經頗為普遍,戰時徵用民間車輛、甚至是台灣大街小巷四處可見的機車,就可以獲得基本的山區機動能力。國軍的輕型戰術輪車或舊型的悍馬車,在加裝機槍、迫擊炮或反裝甲武器以後,也都是非常有威力的山區作戰武器。這種戰術在許多國家的後備動員規劃中都可以見到,關鍵只在於台灣有沒有決心戰至最後一刻,將山區當成自己的最後防線,積極規劃,增加訓練,多重準備,分散設置在山區的動員庫,並建立山地作戰指揮系統。甚至可編成「山地作戰暨後備動員指揮部」,整合山地作戰的準備工作與召集訓練,改革目前備受詬病的動員體系,真正讓中央山脈成為台灣固守頑抗的最後一道防線。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2019-06-01 16:46 發佈
話說阿共那邊有好大一片青康藏高原呀

一邊還靠那座聖母峰勒

所以土共是最不會打山地戰的 幫軍事專家說明
ebola01 wrote:
護國神山,每次颱風多...(恕刪)


中央山脈確實擋住共軍從東部登陸的可能,大幅減輕國軍防守壓力,但現今台灣陸軍以武直為主力,機動性跟火力都強大,共軍要從東部登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過去老蔣在大陸作戰失利.還能退守台灣
過去的教育.都是強調接下來就是退無可退! 所以要生聚教訓.積極建軍備戰.不能讓敵軍有機會跨過海峽登陸台灣....
沒想到現在有人發現.其實還可以退到中央山脈?可以在中央山脈裡打造反攻基地?
根本是天馬行空

如今年輕一代面對募兵制.大多不會簽下去
換言之
如今國軍.連要在[平地]作戰.都已面臨人力短缺問題了(而面對少子化浪潮.未來就更不用說了)
但不思解決之道.還在想著接下來進入[山地]後如何作戰的問題?
承平時期.編現比才約8成.已先短少2成人力....那一旦開戰還有人員折損問題.不就很快就打不下去? 那平地作戰失利後.接下來還有多少兵力能退到山區繼續作戰?還有機會扭轉局勢?
難道把場景換成山區.國軍就能以一當十以寡擊眾?
真是想太多

而國軍若能進入山區.為何敵軍就無法進入?
難道忘了霧社事件?
更別提如今的國軍.除了極少數特種部隊外
不然要比較在山區活動所需的體力.對於這般艱困環境的適應力....
那一般士兵.恐怕還不如敵軍
所以就算換個作戰環境.就真有優勢?

說到底
還是盡量加強反登陸戰力.比較實在啦
對於反登陸戰力.明明還有問題未解.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進步的空間.....卻不願積極面對並尋求改進! 然後去想像等敵人成功登陸後.還有山地可退....
簡直捨本逐末

從現實來看.真要是讓人家成功登陸上岸的話?其實島上住民就沒機會了(除非是靠外力介入.但未來能否有這種事發生?誰敢保證)
不然看看台灣過去四百年歷史
就很清楚了




你好像忘記土石流?


ebola01 wrote:
護國神山,每次颱風...(恕刪)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ebola01 wrote:
護國神山,每次颱風...(恕刪)


不否認山地作戰的重要
但軍方把多數資源集中在反登陸作戰並不算錯

畢竟在制空、制海與反登陸作戰中
只要有一環成功, 我們就贏了.

一旦進入山地作戰
最多只是延遲共軍對台全面控制, 以拖待變

瑞士若四面環海
相信也會以制空、制海與反登陸為主要防衛手段


作者強調的是戰術上國軍應該分層阻絕

而不是把希望全部寄託在擊敵於半渡的概念

如果以我軍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思考來說

將中央山脈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跟將城鎮建築作為防禦工事進行住民地戰鬥一樣可以延長戰爭進行的時間

尤其像陸軍空特這種單位本來部署在山區就比較有利於戰力保存
7413下士車長 wrote:
作者強調的是戰術上...


像陸軍空特這種單位本來部署在山區就比較有利於戰力保存(恕刪)


其實山地作戰若以後備軍人教召為主
規劃幾天幾夜的野外求生營隊反而容易收效

高中與大學的國防或軍訓課也可改成暑期戰鬥營方式
加入部分山地作戰訓練內容...
這個方法最大的一個迷思點在於版主認為只要保有抵抗勢力就還不算全敗.

問題在於,你一旦輸掉了沿海與平地, 解放軍進駐控制了各大城市,

掌握了社會秩序宣告解放台灣了.

你躲在山區的國軍頓時變成了待掃蕩的叛軍游離武裝勢力.

這時候的國際社會,再怎麼譴責再怎麼批判,

還是得承認拿下總統府的解放軍是正統的,有代表性.

這跟德國不去攻瑞士國的情況不一樣.

那是很明確A國攻B國, 只要你有個能代表B國的政府還存在,

一切都還有的扯有的打.


在台灣, 只要解放軍打到他控制了大多數重要的地區與人民, 他就算贏了.

就算還有山區暫時沒打下, 慢慢來無所謂.

已經不具任何代表意義的游離國軍, 不用去奢望等到任何國際勢力來支援或聲援的.
真的很討厭什麼護國神山,護國神犬之類的日本狗名字。

保衛國家靠自己,兵都不去當只會叫米蟲能護個屁?

說實在話,戰鬥只要一進入城市就結束了,

沒有什麼機會讓你還山地戰,

看看莫那魯道的故事吧,雖然很勇敢但是沒辦法持久。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