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2018年09月20日
首艘IDS構型採用歐洲設計 日本建造技術
潛艦國造專案小組己確定首艘IDS構型採用歐洲設計,明年2019年3月進入細部設計的階段。
IDS建造時所需要的技術顧問團,目前台船傾向由日本團隊擔任建造技術總顧問,其模式就如同高鐵的模式。
美商洛馬任系統總顧問 負責統合國際團隊造艦
整個IDS的系統整合總工程顧問是由美商洛馬來擔任,加上紅區戰鬥系統也是由洛馬來統籌的配合,自然能把建造風險降到最低。
總顧問不負責設計與施工建造,但建造所有工程施作與主系統、次系統裝備能不能結合,都要先經過總顧問的檢視與認可後才能進行,若其中發生問題,也是由系統總顧問來解決。
IDS採歐日混合技術造艦 洛馬評估「沒問題」
IDS構型已確定採歐洲設計進行合約設計與細部設計,未來建廠的規劃是由日本團隊提出,建造時的焊接、鋼材檢鑑、裝備運轉測試等多項目的技術顧問也考量由日本三菱重工退休的資深技師來擔任,
這樣的組合台船內部曾提出質疑,畢竟歐規與日規的潛艦在設計與實作部分多有不同,日籍技師未來是否能克服這些的不同。
美商洛馬總顧問的檢視評估,加上海軍本身的潛艦小組的外籍顧問的評估都認為是可以克服,
並以國內高鐵為例,採用歐洲系統,但是使用的卻是日本製造的列車,因此只要在系統整合上強化,IDS歐洲設計、日本建造技術支援,加上美商在系統整合的嚴格管控,建造首艘IDS採混合技術就不是太困難的問題。
2021年進入IDS建造階段
IDS在第一個歐洲團隊在進入初步設計後,因今年4月美政府對IDS開綠燈後,在美商的主導與歐日商的串連上,才能IDS的後續設計工作加速,並同時進入建造工程的準備,
因此不但可在2019年3月進入細部設計階段,將合約設計圖發展成詳細建造藍圖,包含如裝備表,材料表及相關製造所需資料,並在2020年底完成所有的設計。
同時在2019年底潛艦廠區也將動工興建,配合在2020年底完成設計標案後,2021年進入IDS建造階段。
按照這些外行的說法,這個就有趣了,這世界上所有的潛艦都是拼裝貨,生產的船廠哪一家是有能力設計製造魚雷,魚叉飛彈,聲納,雷達,AIP,引擎或是做戰系統,荷蘭,德國,日本,美國? 最重要的是主承包商必須要有能力設計潛艦所有細節,怎麼靜音,怎樣配置各種設備才能產生最佳的運作與作戰效率。這個Know how才是最重要的知識,當然台灣的設計團隊沒能力,就要整合有能力設計的人才,結果當然還是要煩勞老美,表面上是中科院統包,不管新聞怎麼說,大家都知道,一定是要靠老美幫忙尋找與整合這些人與台灣簽約執行設計工作,所以次承包商就是洛馬,洛馬的轉包就執行上由中科院進行。這些參予的廠商當然都是有明顯利益所以參加,國家支持當然也有戰略聯盟的國家利益考量。最嘔的大概就是法國了!
台灣的工程師大量參與該計畫的細節與程序藉以了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就如同當年的IDF計畫,學會整個流程與操作的細節,才能著手改設計下一代潛艦。
我猜第一代應該只會建2艘,然後就是小改成下一代3艘,這之後再大改加防空飛彈成第二代3艘,然後又小改再做2-3艘淘汰劍龍級成訓練艦,始終維持12艘潛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