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是海軍白痴,但自認尚有一點點戰略概念,而且樂於學習不足之處。
對於有些人既說 "艇小,出不了海,抗不了5級風浪,百無一用浪費錢",卻又說 "台漁港僅少數有辦法讓50噸船順利出港"; 使得50噸船 "說它小時就微不足道,說他大時又多數漁港不能出入",矛盾狀況令我這外行人百思不解,特地花了兩三天時間走訪台灣北部與東北部五處以上漁港,親自請教近十位討海十年以上資歷的討海人,獲得異口同聲的以下資訊,特與版友們共享:
1) 台灣漁船沿岸的約20~40噸; 50噸左右的漁船已算是遠洋小號,可以出海3個月,跑2,000公里捕完漁再回來都沒問題。5級風是小case,八九級都不會翻船。
2) 台灣多數漁港都有20~50噸漁船雜陳並出入,並無問題。尤其現在漁船都有儀器自動顯示水深,沒有不能出入問題。
3) 遠洋漁船通常是指50噸 (作業期約3個月) 以上~80噸 (作業期約半年)~百噸 (作業期一年或以上)。遠洋漁港水深當然是以進出的最大漁船去衡量。
以上只是讓台灣同胞瞭解: 飛彈突擊艇也能出海視需要進擊並非紙糊只能停在港裏,餘無他意。
但是, 以下來自新聞稿 :
「海鷗」快艇過去確實有限制在五級浪以下才出海作戰,七級浪以上都在港內,否則只要出海不到20海里,快艇根本耐不住大浪,飛彈的射控電腦甚至解算不了,因為沒法穩定將雄一飛彈發射出去。
捕魚晃來換去沒關係, 打出飛彈前, 飛彈必須知道自己是誰, 在哪裡, 解算姿勢以利之後軌跡估測計算, 與校正......
更重要是不要打到自己!!!!!!!!!!!!!!!!!!!!!!!!!!!!!!!
為了增加使用時機與減少限制
以LCS 火力艦來說, 要當火力艦就要力求平穩, 所以有這樣的構型出來。
如同 無人船發展, 要知道自己, 所以有那種構型。 我在其他樓有貼,沒人知道意義而已。
以下來自產品招標規格 :
中科院招商資料顯示,「微型飛彈突擊艇」排水量滿載約45噸、全長約21.4公尺、全寬約5.4公尺、吃水2.4公尺、船速滿儎時最高航速35節以上、續航力則以最高時速35節至少達100浬,耐波性要在蒲氏5級風以下可正常執行任務,蒲氏7級風以下結構與穩度無航行安全顧慮。
規格都這樣寫了, 不是大家閒扯蛋。
解放軍也有一大堆射程籠罩台灣海峽 涵蓋左營基隆台中等港口的反艦飛彈 長程火箭火力也達這些港口
戰時國軍船艦還留在西部的 皆在解放軍陸基火力 反艦飛彈的飽和攻擊
因此國軍狀況提升時 空軍轉場東部 海軍出港至東部戰術位置待命 都是因解放軍火力威脅不得不轉移主戰兵力 保存戰力以待反擊
當船艦都閃了 西部的戰力空缺靠誰捕? 就只有 好藏 目標小 此時戰況下 生存性比大型艦高一些些些的小快艇 來作戰了
大力搞防空飛彈 巡弋飛彈 戰術導彈的用意 也一樣
空軍海軍都躲東部了 去保存戰力了 靠這些來防禦 反擊了
潛艦的意義也是 靠潛艦去反制 潛伏於掩護登陸船團航路戰術位置的解放軍潛艦 或 發射反艦飛彈 以求摧毀解放軍登陸船團

macross_sato wrote:
多看Discovery...(恕刪)
您這裏說的完全正確! 我相信規格設定 "5級風浪正常操作" 就是這用意,要求50噸小艇在這狀況能正常作戰。 至於風浪級數超過時不能作戰,那有什麼問題? 解放軍登陸船團會選六七級 (甚至更高) 的風浪發動登陸戰嗎? 還沒近換乘區,士兵大都手軟腳軟吐昏一地,來投誠的嗎? 更何況不知中科院經過二三十年是否在射控平衡上有沒有什麼進展我們都不知道。說不定對船體訂的規格是 5級正常運作,實際射控卻能6~7級都能正常運作。我們都不知正確答案。
糾結在5級風浪其實完全忽視了真正重點: "能迅速出入港", "能出海進擊,絕對能勝任台海作戰需求","只要沒颱風,能較長時間在沿岸巡弋待命並隱藏蹤跡"。 這些條件再加上她們的本質 "小而匿蹤,在對手看到之前,早已飛彈發射完畢或溜之大吉","數量眾多且能依指令迅速群聚或鳥獸散,完全狼群特性",這才厲害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