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lt.cjdby.net/thread-2397896-1-1.html
姓馬的好像人才輩出啊...
==========
電彈,電磁砲都看到工程品了...
看這個會不會...
論文寫這麼少?...
個人覺得打衛星比較容易實現..
中國有個得天獨厚的青藏高原...
水力發電也很合給這類東西供電...
chasingearth wrote:
青藏高原环境恶劣,...(恕刪)
電磁砲射出的空氣密度...高山上大概是平地的一半...
比較冷的地方冷卻成本也比較低...
如果能延山壁角度而建的話...搞不好出口7000米...長度5000米...打幾噸重的火箭可能不實際...但打微衛星用微助推火箭..
lutin111 wrote:
看這個會不會...論文寫這麼少?...(恕刪)
其實很容易理解,原因是論文寫得愈少,被拆穿的機率就愈低,就像賈耀亭PPT也不會作很多的道理一樣。
要把一個衛星用電磁發射的方式射入軌道,根據空想科學教室,初速必須在十馬赫左右吧?既然用了電磁彈射,目的當然是要省下推進器的重量,不然多載點燃料就好了,何必費力去搞電磁發射?初速十馬赫造成的G力必定很可觀,但這比起空氣阻力都是小事,穿過音障時的形狀才是個問題,初速速度高達十馬赫的話,飛行器的造型就必須相對狹小許多,不然會直接被音障切掉,所以形狀就不能像火箭頭部那樣設計成圓柱形,必須是尖錐形,這樣運貨空間就少了三分之二左右。
然後得蓋一座發電廠專門供發射使用,這個成本可不小,如果每天發射個兩三回,就算運貨空間少了三分之二都可以接受,但是一年發射上天的衛星算算也就幾十個,交給中國發射的頂多不到十個,這發電廠等於幹三天休息一年,成本划算嗎?
如果要加大貨運量,載具就得跟著漲大,這意味著彈射軌、發電廠容量都得跟著加大,而且載具的三分之二容量是白費的,擴大容量等於浪費更多錢。
當然,如果能建個真空管延伸到太空,就可以避免音障的問題,這應該是中國科學家下一步欺騙...我是說努力方向。有人肯定會反駁說馬斯克還不是提出真空管高速鐵路的點子?問題是中國傾全國之力搞出來的長征五號搞到現在都沒重型獵鷹九的一半載重力啊!憑哪一點認為「美國賈耀亭」能辦到的事,中國賈耀亭也必定辦得到?
就算躲到青康藏高原還是躲不過初速十馬赫時遭遇的音障,不然美國又不是缺山,早把火箭發射台移到山上去了。
這類吹牛論文,中國每年可以看到一大把,就像重型獵鷹九號上天後,中國火箭總工程師說:「我們2030年的長征九號負重力完爆重型獵鷹九號....可惜還沒立項」,沒立項都敢吹得完爆重型獵鷹九號,真是嘴皮無敵。
电磁发射的可行性先不说,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技术前途的。但是你在这里扯“没人用”这就很搞笑了。
现在整个商用卫星生态就是建立在“每kg上天需要1万镁”的基础假设上。这一万镁,绝大本分成本来自一次性火箭发动机,一小半成本来自高集成,高可靠的卫星平台和星载设备。
如果发射卫星只需要电能而不需要火箭发动机+巨量燃料,那么卫星也大可不必做成如此紧凑-任何设备想要做小都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成本。届时一颗通信卫星的重量也许是现在的3倍,而成本只有现在的1/10甚至1/100。这时就不是跨国巨头才玩得起每年发射几十颗卫星,而是随便阿猫阿狗创业公司都可以发射一颗自己的卫星玩玩,每天恐怕都是好几十发的业务量咧。
当然,以上是商业角度的空想。要在直接发射卫星,卫星需要在底层大气里达到宇宙速度,恐怕刚刚脱离轨道就烧毁解体了。
哪怕发射一个上面级带卫星入轨,卫星也需要在底层大气中达到10mach的速度。这比上面的设想要可行得多,可惜经济上已经并不划算了。
“美国又不是缺山”哈哈哈,台湾人都没有常识的么?除开阿拉斯加的话,美国明明就是地球上最缺山的大国。本土48州最高峰惠特尼峰才4450米,本土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海拔不过3000米出头。欧洲的面积只有美国的1/3, 但是无论西欧勃朗峰还是东欧厄尔布鲁士峰,都高过惠特尼峰。连巴布亚新几内亚这种岛国的最高峰都超过惠特尼峰。
lordtaco wrote:
其實很容易理解,原...(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