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俄軍T-34戰車及戰後蘇聯主戰車考證

T-34-76及T-34-85

T-34堪稱東線戰事初期在火力、防護力與機動性取得最佳平衡的戰車。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侵俄之役發起時,蘇聯總計僅有近千輛妥善可用的T-34。但大量生產後,不單是1943年初結束的史達林格勒之役,直到1943年中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波大規模攻勢衛城作戰,再到1943年底不斷往西方防禦撤退,俄軍的T-34都只搭載76.2 mm口徑戰車砲。然而隨軍事科技的快速演進,逐漸也需要進化。


1942年中,在德軍裝備7.5 cm KwK 40 L/43戰車砲的長砲管四號戰車F2 (G)型出現於東線戰場以後,蘇聯才開始發展強化T-34裝甲防護力,擴大砲塔以容納三名乘員,但首階段仍維持既有76.2 mm F-34戰車砲的T-43。然而T-43的兩輛原型車直到1942年十二月史達林格勒之役末期,以及德軍重新在東線南方戰場站穩陣腳的1943年三月才面世。T-43在犧牲機動性以換取裝甲防護強化後,仍無從抵禦德軍8.8 cm戰車/戰防砲的威力。


1943年七月衛城作戰結束後,蘇聯汲取此役T-34火力不敷應付虎式與豹式戰車的經驗,認為新式戰車必須以火力提升為首要重點,且仍應維持高機動性。隨即取消T-43開發計畫,轉而以T-34底盤搭載T-43計畫開發的三人砲塔,並使用較大口徑85 mm ZiS-S-53戰車砲,亦即T-34-85。T-34-85在1944年一月才開始量產。


蘇聯在兩次大戰期間製造的戰車幾乎全部都是模仿西方國家的設計:T-18輕戰車抄法國Renault FT-17、T-26輕戰車抄英國Vickers E、BT系列快速輕戰車抄美國Christie M1931、多砲塔T-28中戰車及T-35重戰車抄英國Vickers A1E1 Independent。但在介入1936年起的西班牙內戰後,從中汲取實戰經驗而設計的T-34中戰車及KV系列重戰車,就真正讓德軍吃了苦頭。
2018-02-09 13:39 發佈
砲塔環

戰車砲塔與底盤以砲塔環(turret ring)銜接。砲塔環由外圈滾珠球承(ball bearing)環狀軌道與內圈輪齒(gear teeth)所構成,栓接在底盤上。砲塔底部栓接於承座環(seating ring),其環狀軌道密合於砲塔環外圈滾珠球承環狀軌道。故砲塔與底盤的結合透過承座環砲塔固定螺栓、承座環及砲塔環兩者密合形成的滾珠球承環狀軌道、砲塔環固定於底盤的螺栓而成,並無額外聯結。砲塔內置轉動機的轉動齒輪則與砲塔環內圈輪齒相接。






因而砲塔環可傳遞砲塔在運動或射擊時的衝擊力至底盤,並使砲塔可以獨立於底盤轉動。




砲塔環為戰車防禦上的弱點之一,破壞砲塔環進而掀起砲塔的過程常可殺傷戰車乘員,就算沒有直接命中,飛濺的碎片使砲塔環受損卡住也可使戰車砲塔無法轉動而失去部份戰鬥力,成為戰車、戰防砲或步兵較易對抗的目標。

T-34在1941年型與之前的型號,砲塔環都突出在底盤上,使砲塔與底盤間呈現很顯著的間距,因此成為德軍戰車、戰防砲或步兵以炸藥包或集束手榴彈徒手攻擊的重點。



砲塔與底盤的結合強度由承座環與砲塔環密合拱抱形成的滾珠球承環狀軌道、砲塔固定螺栓、砲塔環固定螺栓提供。若設計得當、螺栓強度足夠且確實栓實,即使進行各式激烈操演、受敵砲擊或意外傾覆,砲塔亦不會掉落;只有針對砲塔環部位攻擊的炸藥或砲擊、車內彈藥誘爆形成無法宣洩的高壓,才能產生足夠衝擊力扯落砲塔。此外也必須在戰車內部移除承接環砲塔固定螺栓之後,方能以吊掛方式卸除砲塔。



砲塔吊籃

砲塔吊籃(turret basket)提供戰車砲塔內的乘員(通常是車長、射手與裝填手,但T-34-76車長兼射手)一個能夠隨砲塔轉動的底板。德軍在四號戰車與之後的各型戰車都裝備砲塔吊籃;三號戰車則在1941年五月之後生產的H型才成為出廠標準配備,並同時為既存的E、F、G型加裝。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各式戰車皆無砲塔吊籃。







使用砲塔吊籃能夠增加戰車接戰初期的射速並為砲塔內乘員提供較為安全的操作環境。即使沒有砲塔吊籃,砲塔內乘員仍然有銲在砲塔內壁上的小椅凳可坐,因此也能隨著砲塔轉動。但實戰中,裝填手必須站在底盤的固定底板上,在狹窄的砲塔內抱著數公斤的砲彈隨砲塔轉動而邁步移動,以便掌握砲膛方向裝填砲彈;同時又得在選彈搬運的過程中時時注意,以免被旋轉中的戰車砲結構或發射後的退膛作動擊傷。此外,如T-34-76這類不具砲塔吊籃的戰車,通常內部空間都很狹小,砲彈主要存貯於底盤上的彈箱中,而閉闔的彈箱蓋就充作底板。裝填手要打開彈箱搬彈上彈,還要記得再蓋起來,不然就得小心不被開啟的彈箱絆倒。而T-34-76令人矚目的電動砲塔旋迴系統可以達到每秒37度的旋迴速率,因此砲塔旋轉一周只需10秒。高速突然的旋迴(射手控制)加上惡劣的操作環境,裝填手的壓力可想而知,射速也因而無法提升。實戰中T-34-76每分鐘約可射擊3-5發砲彈,但德軍三號四號戰車的射速卻可達每分鐘十發以上。砲塔吊籃則可避免這些裝填手的夢魘,且可以將預選彈種堆置在隨砲塔轉動的底板上,大幅增加接戰初期的射速。
redshoulder wrote:
砲塔環戰車砲塔與底盤(恕刪)


原來如此,感謝說明
redshoulder wrote:
砲塔吊籃砲塔吊籃(t...(恕刪)

軍版少見的優質好文!
五分奉上.

依照我記憶, T55 ~ T62還是沒吊籃,

但是 T64 開始有自動裝填, 因此有吊籃(儲放彈藥)

是否各型號如此, 要請R大調查了!
macross_sato wrote:
T55 ~ T62還是沒吊籃, 但是 T64 開始有自動裝填, 因此有吊籃(儲放彈藥)

砲塔吊籃雖能有效提升裝填手的戰鬥效率,但亦有缺點。砲塔吊籃約與砲塔環同寬,因此乘員戰鬥室無法完全利用底盤空間;為容納砲塔吊籃,砲塔高度勢必增加;為提升接戰初期射擊效率,砲塔吊籃在裝填手側通常集中貯放多枚砲彈,因而縮減裝填手作業空間。

蘇聯裝甲車輛設置砲塔吊籃者,僅有自1980年量產的BMP-2以降的各式步兵戰鬥車。以低矮砲塔為設計主軸的各型蘇聯戰車則從未裝設砲塔吊籃,然其乘員戰鬥室空間與廣泛使用砲塔吊籃的西方世界戰車相比並不遜色。

但裝填手的惡劣戰鬥環境仍須解決,而蘇聯戰車取代砲塔吊籃的裝置為與砲塔未直接聯結但互相連動的戰鬥室旋轉底板(Вращающийся пол боев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戰鬥室旋轉底板首見於1947年量產的IS-4重戰車,並成為之後各型蘇聯重戰車的標準裝備。此旋轉底板亦用於1951年量產的PT-76兩棲戰車,但自1957年量產的T-54B以降才為蘇聯各式主戰車納為標準裝備。



然而自動裝彈機(autoloader)自六〇年代中葉量產的T-64以降即成為蘇聯主戰車的標準裝備。自此裝填手自戰車乘員編制移除,故不再需要戰鬥室旋轉底板。
redshoulder wrote:
T-64以降即成為蘇聯主戰車的標準裝備。自此裝填手自戰車乘員編制移除,故不再需要戰鬥室旋轉底板。



請問, 那彈藥是儲存在車體還是類似吊籃結構跟隨砲塔旋轉?

如果在車體, 那砲塔轉到某區域要裝填不同彈種要轉回嗎?
蘇聯主戰車之自動裝彈機構

蘇聯主戰車自動裝彈機(autoloader)的迴旋彈帶(carousel)供彈機構有兩種型式:精銳版T-64及T-80系列Механизмом Заряжания採豎立式、平價版T-72及T-90系列Автоматы Заряжания採平放式。前者彈體平放、推進藥豎立,裝彈時一併推入砲膛;後者彈體與推進藥皆平放,裝彈時分兩次推入砲膛。


蘇聯主戰車自動裝彈機作動示意

T-64及T-80系列所具豎立式迴旋彈帶聯結於砲塔環,以砲塔環第二道滾珠球承軌道獨立迴轉。雖此迴旋彈帶構型與砲塔吊籃外觀類似,但功能迥異。






T-72及T-90系列的平放式迴旋彈帶固定於底盤,用以減低砲塔高度,並提供砲塔乘員與駕駛間直接口語聯繫的空間;不若豎立式迴旋彈帶完全隔絕,僅能藉車內電子通聯。具平放式迴旋彈帶者並無類似砲塔吊籃的結構。




迴旋彈帶與砲塔連動,因此自動裝彈機取彈處為彈帶上的固定位置,與砲塔轉向無關。迴旋彈帶具記憶裝置(Запомин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為一顆數百位元的硬碟磁盤。裝填彈帶時依序以彈種按鍵在磁軌寫入彈種,紀錄其在彈帶上的位置;其它磁軌則紀錄彈帶旋轉控制參數。舉例而言,T-72A的記憶裝置ЗУТ-72A有十二道磁軌,264位元;其中66位元用以紀錄迴旋彈帶上廿二枚備便彈的各別彈種。此裝置因可靠、合用、易維護,經歷四十年才為數位系統所取代。



在車長或射手選擇彈種後,迴旋彈帶即依記憶裝置磁軌紀錄資訊獨立迴轉,將指定彈種運送至取彈位置。

T-64及T-80系列的迴旋彈帶轉動機僅能逆時針單向作動。T-72及T-90系列的迴旋彈帶轉動機可雙向轉動,但T-72全系列及T-90因供彈機構與記憶裝置限制,僅作逆時針單向轉動,順時針轉動僅作為迴旋彈帶刹停之用。直到2004年量產的T-90A才將供彈機構優化、控制系統數位化,得以將傳承自T-72的雙向轉動機正常雙向運用。

迴旋彈帶單向轉動則供彈行程無從最佳化,因此實戰射速取決於不同彈種在迴旋彈帶上的排列模式。蘇聯主戰車攜行的主要彈種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戰防彈(HEAT)、高爆人員殺傷彈(HE-Fragment)。一般而言會以A、H、F三彈種各一為一組重複擺放,如此連續取用相同彈種就只須轉過兩彈。然而實際接戰程序可能以擊毀敵主戰車為始,繼而擊毀敵步兵戰鬥裝甲車,最後接戰敵步兵與砲兵等軟性目標。若以上述模式三彈種間隔排列於迴旋彈帶,將造成接戰初期A射速明顯不足、F的攜彈量則偏多;因而亦可調整為A、H、F以多枚群組方式依序擺放。彈種排列完全取決於戰車乘員的經驗與戰術考量。

自動裝彈作業前主砲自動鎖定在特定俯仰角,此時射手仍可持續追瞄。入膛後主砲解除鎖定先回歸原瞄準位置,再指向新瞄準位置。部份不具自動裝彈機的戰車亦有此主砲俯仰角鎖定設計,以提升裝填手效率。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數場武裝衝突統計,敵砲火命中砲塔環以下底盤的機率極低,絕大部份命中彈落在砲塔。因此T-72位於底盤的自動裝彈機迴旋彈帶受敵火直接命中貫穿的機率極低,彈帶上方亦有裝甲板屏蔽,同時作為乘員戰鬥室底板。反而是乘員戰鬥室內散置貯放的廿三枚砲彈在砲塔受敵火貫穿後誘爆較有可能。




T-64及T-80系列的豎立式迴旋彈帶亦將彈體水平貯放於乘員戰鬥室裝甲底板之下,僅推進藥環列於戰鬥室。砲塔若遭貫穿也可能引燃推進藥,但推進藥僅燃燒不爆炸。最大的危險亦來自乘員戰鬥室內散置貯放的砲彈誘爆。

然而近代東西方陣營戰車砲彈已採半可燃推進藥筒(semi-combustible cartridge),亦即砲彈發射後推進藥筒壁即燃燒殆盡,僅餘筒底金屬蓋。此類推進藥燃燒極其猛烈,除增加砲口初速提升彈道特性外,亦可完全燒卻以清膛。若高爆戰防彈金屬噴流貫穿觸及迴旋彈帶環列的半可燃推進藥筒,誘爆迴旋彈帶上備便砲彈的機率將大增。

但若要誘爆彈藥,仍須先行貫穿裝甲。T-72戰車自上世紀七〇年代開始服役,於1982年六月爆發的第五次以阿戰爭(黎巴嫩戰爭)中大量投入。此役以色列國防軍戰車搭載的105 mm戰車砲各彈種皆無法貫穿T-72正面裝甲,僅有馳車(מרכבה)戰車的105 mm M64 L71A發射M111翼穩脫殼穿甲彈及BGM-71 TOW戰防飛彈改裝以色列特製彈頭有機會能貫穿。而直到八〇、九〇年代之交蘇聯式微解體,西方國家才有機會獲得T-72A/B/M1實車進行測試。測試結果發現當時各國各型新式戰防武器都難以貫穿T-72砲塔正面裝甲、105 mm戰車砲對T-72毫無用處、T-72掛載的反應裝甲亦能有效抵禦動能穿甲彈與高爆戰防彈。如此的防禦能力遠超過西方國家預期,因而帶動針對戰防武器設計與戰術的全面檢討與改進。

1994年底爆發的車臣戰爭期間,車臣的戰防編組部署於城市樓房的不同樓層,同時以單兵戰防火箭自不同高度攻擊俄羅斯戰車的頂部、側面、後方,獲致可觀戰果。多數遭命中貫穿的俄軍T-80、T-72戰車就因砲塔內散置砲彈或自動裝彈機迴旋彈帶砲彈誘爆,導致砲塔與車身分離的致命損害。





然而這些主戰車正面裝甲確實難以貫穿。顯見前蘇聯針對裝甲洪流飽和攻擊的戰車設計,並未顧及城市戰的運用。經歷車臣戰爭,俄羅斯戰車已強化砲彈貯存方式以及迴旋彈帶防護,砲塔與車身分離的機率應已減低。
redshoulder wrote:
蘇聯主戰車之自動裝彈(恕刪)

感謝分享,讓我這理工人大飽眼福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