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應該打擊機堡 還是跑道?

附件轉貼自Flake老大的FB:

印度計劃以500億盧布興建108座強化機堡,相當於每座2.2億台幣。媒體之前估算果軍要蓋抗炸機堡大概是一座一億,已經算便宜了(噓噓東表示:我就說台灣需要很多水泥)

抗炸機堡的興起是1960-70年代,除了美蘇忙著準備炸對方機場外,之前介紹以色列在六日戰爭的奇襲機場作戰,也促成中東國家在戰後大量興建抗炸機場。

在第一次波灣戰爭中,其實美國對於這些機堡很頭疼,因為跑道修復很快,根本炸不勝炸,只有機堡連同戰機摧毀才是王道。所幸當時有數十架F-111,每架可載4枚2000磅穿透彈,日以繼夜才摧毀數百座機堡。因此F-111戰後退役之後,除了加速衛星導引炸彈的發展,也讓B-1B/B-52能投擲大量的重磅導引炸彈來提供更大數量的精準穿透火力。

彈道飛彈的極高動能有強大的破壞力,但並不就是可以跟反跑道劃上等號。因為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飛彈只有一個坑而已,但跑道那麼長,不會因為一個坑就停用。而且彈道飛彈的高速特性 無法在跑道上打出橢圓形的彈坑, 而是類似手術刀劃過去一痕
在可以使用核武的時候,彈道飛彈會在觸地或鑽地後再引爆核彈頭,好讓震波沿著地面散佈,破壞最大面積的混凝土。但在不能使用核彈的時候,就只能以子母彈增加破壞的面積。

子母彈械這種要依賴風向/載具切入目標位置來控制灑佈範圍的彈種,大部分都是由具備精密導引次音速的載具(萬箭彈之類的半巡航導彈)來攜帶/灑佈(短距離可以用火箭攜帶,代價是灑佈範圍可能會大部分落在非目標的區域),用6倍音速下墜的SRBM來灑佈子母彈械那個效果只會是悲劇(光是SRBM高速下墜時產生的風阻就會讓灑佈的子母彈可能飄到目標10多KM以外的區域........


=============================================================================

第一次波灣戰爭中,在盟軍絕對的空中優勢前,大家普遍以為伊拉克空軍還無還手之力,事實上即使盟軍戰機在伊拉克領空滿天飛的情況下,伊軍還是能起降戰機作戰(不然哪來一堆戰機能飛到到伊朗避難??,依照左岸邏輯 伊軍戰機應該是全被盟軍打爆在地面了),甚至還有空戰擊落美軍F-18的紀錄~

幾次大型陸空聯合作戰的實戰總結後,美軍強力投入次音速/精準導彈的研發(畢竟機堡這類幾十平方公尺的加固目標,必須以高精準度導彈 近距離擊中才有效果)

看看這次打擊敘利亞,美軍就直接以長程精準導彈打擊敘軍的機庫/機堡,
而不是搞高價導彈 去犁大面積跑道這種低C/P值的閒錢無處燒~

之前看過Jane's defence的外國分析,評估DF-15之類的導彈,威力等同2枚2000磅炸彈,一架B-52可以攜帶數十枚的2000磅炸彈,大家認為幾架B-52才能炸垮CCK機場??

2017-07-04 10:3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跑道 機堡
台灣的CCK以美國的分類算一級機場,要能起降B-52的,跑道長度12000ft/3600m。根據國外媒體報導,全台灣一共有36座有鋪設跑道的機場,其中主跑道長度超過5,000英呎、足以讓作戰飛機起降的有26座。


而這是最長跑道長度。許多機場不止一條跑道,有的有兩三條,可能還有其他的滑行道。上面網頁中的的機場連結可以直接連到FAS的簡介,其中很多台灣機場的衛星照片,幾條跑道上面一清二楚,大部分都至少有兩條,還不計其他滑行道。

而一般戰機起飛所需跑道長度,在最大掛載下,通常需要1000~1200m。掛載AAM的緊急起飛所需長度則更短,在400~600m之內。例如輕型戰機IDF、F-16等緊急起飛所需跑道長度便不高於400m/1200ft,有些重型戰機,如Su-27甚至可以短到270m。掛助升火箭的話,更可能縮短到一半至1/3。

也就是說,若以400m的緊急起飛跑道長度計算,要把CCK的一條3600m主跑道摧毀到不能讓IDF起飛,就需要至少9次的成功轟炸,並且要平均分佈,讓每一段完整的跑道長度低於400m。

接著,考量CEP/命中率,需要的飛彈使用數量會高於有效轟炸的次數。一般會是2~3倍。也就是說,對於一條3600m的跑道,必須投射18~27枚飛彈,才能有效將其癱瘓。

再者,跑道不只一條。如果有兩條,就得乘以二,若有第三條,或是夠長的滑行道,就得乘三乘四。

因此40~60枚飛彈才能癱瘓一個機場,是非常保守(低估其數量,高估其效果)的數字。

若是考量到可使用助升火箭把起飛距離縮短一半,則癱瘓一個機場所需的數量還要再加倍。可能需要達到80~120枚之譜。此外,這也只是打一個機場而已。大家都知道,台灣的機場不只一個。

最後,使用這些飛彈,也只能讓輕微破壞跑道,讓機場癱瘓幾個小時而已。修復機場的標準動作,首先是使用高壓水柱沖洗跑道,快速處理掉飛彈碎片、碎石、以及大部分的未爆彈。接著,派出步兵(防警連)在跑道上檢視剩下的未爆彈,並以步槍將其引爆,或派工兵拆除。然後再水沖一次,派步兵巡視一次清除FOD。最後,使用沙土填滿坑洞。若飛彈是集束次彈械的話,坑洞會很小但很多,單彈頭的話則大約直3~4米。機場跑道都是特殊加固的超硬水泥,炸不了多大的洞的。土填完以後,再鋪設鋼板最後加固,便可讓機場恢復使用。

整個修復流程的時間視修復能力而定。以埃及工兵於贖罪日戰爭時的標準,約4小時,以以色列工兵的標準則為30分鐘。國軍工兵則介於兩者之間。

此外,跑道不需全部修復(3600m)才能使用,只要清出一個足以讓飛機起降的長度(400~600m)即可。這意味著一般只需清除1~2個區域(大洞或小坑群)就夠了。這表示讓機場部分恢復運作的時間還要更快,可能只要30分鐘。

時間一過,機場便可恢復戰機起降,而攻擊機場的飛彈卻永遠消耗掉了,要重新生產(1枚的生產流程)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飛彈當然可以批量生產,但一批的生產流程卻是不變的。

而若把飛彈拿來攻擊機場,則用在攻擊雷達陣地、C4I中心、防空陣地的飛彈數量就會受到排擠而減少。而在機場修復的幾個小時內,這些防空系統依然能有效運作,守衛領空。
如果紅軍頭殼夠清楚,應該不會想炸機場跑道,跟大型港口
試問
炸了跑道
那紅軍的運輸機跟地面部隊要如何快速且大量登陸
後勤要如何支援
徵用的747-787是要降到那裡?
原文來源可不可以提供連結一下? 謝謝.
剛剛去看Flak FB文章, 很簡短一小篇,
內容沒有開欄的這麼多又詳細.

cche1079 wrote:
台灣的CCK以美國...(恕刪)


蠻不錯的分析~~~

中國炸台灣跑道 最大的問題有二:

1. 以台灣大量的跑道及戰備跑道 (在動員時 這些跑道絕對會清出來供軍事用)

中國現有的飛彈及遠火力量 並不足以完全破壞之 不是數量不夠 就是準度有問題..
準度有問題 絕對不是多打幾波就可以解決 因為 極有可能你拼命打已經炸爛的區域..
而還存活的兩三處跑道 你卻幾乎永遠沒打到..

正確的解決方式當然是跟老美一樣 直接飛機開到上空 丟炸彈壓制破壞...

2. 中國很難判斷幾百發飛彈攻擊後 台灣受損的實際狀況如何?
沒有真正接近機場 想靠空照或衛星圖是不太可能精確判斷的...
即便是損害 打到了 倒底是小補一下 半小時後可以繼續起降 還是已經破壞嚴重..
至少兩三天不必再攻擊了? 這些沒判斷清楚 整個攻擊行動可說意義損失大半...

對台灣來說 台灣並不需要攔下每一枚飛彈 因為中國不是只管把飛彈丟過來打就好...
而必須有系統破壞... 台灣要破壞的 就是整個"破壞計畫"...
對根本沒有交手的對手 這種破壞與攔截的估價 根本不可能...






cche1079 wrote:
看看這次打擊敘利亞,美軍就直接以長程精準導彈打擊敘軍的機庫/機堡,
而不是搞高價導彈 去犁大面積跑道這種低C/P值的閒錢無處燒~

之前看過Jane's defence的外國分析,評估DF-15之類的導彈,威力等同2枚2000磅炸彈,一架B-52可以攜帶數十枚的2000磅炸彈,大家認為幾架B-52才能炸垮CCK機場??...(恕刪)

+1

其實最有效率的是戰艦 (但不能被打到)

巨砲轟轟轟,就算打歪,對方精神上就先崩潰了

這個沒有戰艦的時代,總覺得少什麼。。。
cche1079 wrote:
接著,考量CEP/命中率,需要的飛彈使用數量會高於有效轟炸的次數。一般會是2~3倍。也就是說,對於一條3600m的跑道,必須投射18~27枚飛彈,才能有效將其癱瘓。...(恕刪)


投飛彈?真是吃火箭彈的命,操彈道飛彈的心。

現在共軍多管火箭終端早就改成具有飛行與導引能力的彈頭,射程更超過250公里,全台西部機場都在共軍長程多管火箭的射程內。

一個多管火箭砲兵旅至少36輛車,一次288枚,30分鐘後再288枚,30分鐘後再288枚...loop,一個營就可以把三~四個機場犁了又犁,中共至少有幾個長程火箭砲兵旅喔。




另外火箭的CEP夠準了,反正一枚次彈械彈頭就有下圖的效果,一個機場享用100枚火箭,然後給你30分鐘修,下一波就來囉~



長程火箭這些技術早就突破了,中共200公里級長程火箭實彈射擊2015年就已經公開發表過,直接在展覽會上打射程280公里的370mm火箭彈,精確命中距離220公里的靶。(實際射程超過此次測試距離,因表演場地雖已經選內蒙古,但還是不夠大)



不給嵌入,可新開視窗連回Youtube看測試影片。

然後以事實看,秘魯已經買了,就是因為能夠精確導引命中250km級的目標又便宜。解放軍自用版本通常比外銷版無論射程、彈頭載重與精確度、抗干擾能力又高上幾個檔次,而且解放軍沒在缺錢的,長程火箭砲更是重點項目,需要多少都會買。

不過日本或西方研究也以上面講的那次試射為準,所以都寫AR3的射程是220km,OK,就算解放軍自用的PHL-16也"只有"220km射程吧,火箭彈海犁台灣西部嘉義以北的機場也綽綽有餘了。




事實勝於雄辯。
完美女神
都在軍武版這樣久了,拜託也認真學習科普 別只會看文宣好嗎??

一堆高手早就戳破中共的白菜價火箭的白菜性能,下面是Sam前輩的分析,好好看完 你就會知道過去的論點有多荒謬~
Reich wrote:
現在共軍多管火箭終端早就改成具有飛行與導引能力的彈頭


GPS干擾沒那麼簡單? 但也沒那麼困難,過去已經有許多實例發生過,不然無人機就不會飛到別人家裏去了,美帝不是時時都在測試自己的GPS, Why?

使用較不精準便宜的制導INS,就可以不去另外加上氣動控制,彈體飛形變動,大氣變化導致的誤差嗎? 我前面的說明你又選擇無視了! 3600秒/0.01%飄移已經是下限的Ins,你用更差的,那你就好好計算一下你的飄移量會是多少? 使用更差的INS再加上其他誤差,你的CEP會搞到天外去了,更別提甚麼CEP 30m的。 3600秒/0.01% 軍用級INS就是這麼高價,至於你要用其他的亂七八糟的雜牌,還要強調精度的? 你最好禱告那個火箭彈不會半路掉下來砸到你的頭。

大氣平流層也好,50公里也沒差,重點是速度過快,高度變化如此大,你的GPS誤差會讓你會準到哪裡去才是重點?

到現在為止,你還是沒有講出來你的CEP 30m火箭彈從發射,Midcourse,到末段的速度,高度等整個過程?
有留一個作弊方式保留沒告訴你,今天這個火箭彈我就做一次總結給你


1. 利用前沿激光指標照射靶標,就像美帝"銅頭蛇"155mm機光指引炮彈一般,火箭彈射程減到30~40公里發射。 這個模式毛子跟PLA的都有,而且毛子還表演過給外界看過。 如果射程太遠則有機會會偏移到彈頭找不到激光反射,既是作弊自然要拉近些高角度射擊,落下才像是直直掉落在靶上。

2.制導只有漂移誤差問題,不會受外力影響,自然可靠度較高。 一個導彈射程500Km,打台灣只需6分鐘,以3600秒飄移0.01%飄移的軍用陀螺儀僅會偏移5公尺。 而火箭彈如果採用這種制導INS何須還要用到GPS? 要知道你的火箭彈可是速度到達數Mach,又在短時間內爬上大氣邊緣在往下極速墜落,GPS在這種情狀下的誤差要遠大於制導INS,因此何須用到GPS? 速度越快,高度變化越大情況下GPS的誤差就越大的道理你要知道。

3. 就算導彈的制導能做到如此低的誤差,可是DF-11依然會達不到CEP50,甚有時更差,原因就在其他的氣動控制,彈體結構及大氣因素等等的影響。導彈都如此,你那個廉價的火箭彈會有導彈更好的氣動控制,彈體結構嗎? 你的誤差只會比它更大,不會更小。

4.軍用的制導就我剛才說的也要百萬RMB以上,不然DF怎麼會比較貴呢?軍品市場向來就是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要做到導彈一般的制導,你的火箭彈價格跟導彈已經沒差多少了。那些亂七八糟沒經過驗證的制導,誰XD的敢用,你當PLA是傻子嗎? 對PLA來說錢不是問題,軍用級軍品的可靠度才是重點。

5.GPS,北斗跟你的火箭彈之間就只有微弱的無線電發送接收,你那點功率能不被地面高功率干擾到?

6.你那個火箭彈帶的炸藥少得可憐,能幹甚麼? DF-11一顆炸的地洞也沒什麼大了不起,你那個就更別提了。 這也是為甚麼PLA要放擺這麼多導彈的原因,這些都是經過PLA精算過的,擺著一堆好玩的嗎? 但是說句讓你傷心的話,你的火箭彈不在其內。

對台灣現在及將來最大的威脅還是這些導彈,沒有二選,而且絕不是這種邪門的偏方火箭彈。

我很早就說過,火箭炮就像散彈槍,打的是一片沒有掩蔽的目標。 導彈就像狙擊槍,打精準重要的目標。 沒人會在散彈槍上去裝瞄準鏡,卻反用步槍來打一片的。
我請你去查軍用的機械式INS的價格,你還再推估個甚麼? 難道你是用一般商用的INS? 加個制導只差到5~7萬RMB? 你也幫幫忙?你用的是船用的,還是飛機上用的制導?

畫面當然可以拉長看到全射程後段擊中目標的情況,美帝155mm神劍制導炮彈跟戰術導彈打靶就是這樣幹的,甚至是可以由空中往下看到,證明打的是實彈射靶。你那個電視台只有會吹的號把,這是誰都知道的事。

拉長射距到500Km會加大彈身,這不是廢話,哪個500Km的東風導彈是小尺寸的,你的精度都已經可以吹得比東風還準了,價格又遠比東風還便宜數倍,把你精準的火箭彈彈身搞的跟東風一樣大取代他有何不可的? 答案當然是可以取代DF導彈了,不是嗎? 還再嚕甚麼彈身大小的? 你就忘了PLA現有短程戰術導彈了嗎? 就算不加大,你已經可以取代PLA現有的短程戰術導彈了,因為這短程戰術導彈跟你的廉價火箭彈比起來根本就是一個渣,不是嗎? 有取代嗎?

地球第一的火箭彈毛子射程90Km的龍捲風加軍用激光式式陀螺儀,價格翻8倍以上,加裝簡易慣導的精度是左右110~120m,縱向220m,加裝激光INS的縱向精度可達90m,這是加裝更昂貴的激光慣導後實實在在的精度。 一個激光慣導的價格就是天價,不然DF-21D,DF-15D那麼高成本的原因何在? 這還是在90Km射程上的誤差精度,要是改成300Km射程誤差只會更大,你家的天頂星技術只用個5~7萬RMB的制導就可以比人家的激光制導打的還要準? 果然是天頂星黑科技。不要在又扯到GPS的,要是GPS這麼有用,那麼為甚麼東風何不都裝上GPS的? 5~7分鐘就到目標了,你自己去想一想。

論及載荷比效益更連滑翔彈雷石都比不上,還比啥子呢?
中國自己也很清楚長程火箭彈威嚇性質遠高於實戰能力

不然PLA繼續砸錢搞SRBM的生產/汰舊,難不成是搞心酸的??

長程火箭有導引定位就類似美國ATACMS

火箭有導是用廉價慣導+衛星定位,然而衛星定位在高強度戰爭肯定被干擾

(北斗的抗干擾能力 恐怕完全不足以阻擋台灣的GPS干擾).

導致它必須很依賴高價高精度慣導元件.

其實發展到這階段價格已經比45km等級無導火箭貴很多了,大概差十幾~幾十倍.

因此數量會少很多. 基本上視為入門級彈道飛彈來對付就好.(飛毛腿飛彈用液體燃料其實還比新型導引火箭便宜...)

而且我講過很多次了,遠程精準打擊能力/投射能量都讓解放軍看不到車尾燈的美軍,在經歷過多次實戰的經驗

都盡量以高精準武器打擊 減少不必要的誤擊/民間傷亡,

否則大量平民誤擊傷亡 後續激起的民憤/國際形象重創導致禁運+全球金融制裁,恐怕不是仰賴外銷的中國承受的起

=====================================================

WS-2系列的高精度和傳說中的廉價,還有足夠跨越台灣海峽的射程,讓苦於短程彈道導彈數量不足的軍事愛好者找到了一塊新的“價值窪地”。從2004年至今,每次台海局勢緊張,利用WS-2彌補短程彈道導彈不足,大規模發射WS-2的構想總是層出不窮,甚至今年針對美國華盛頓號航母參加黃海演習的傳聞,在熱議彈道導彈那打航母的同時,好事者還掀起了一輪WS-2打航母的探討,令人哭笑不得。網絡熱議的同時,國內裝備的多管火箭炮,卻仍然集中在122毫米和300毫米兩個口徑上,遠程火箭炮更是只有PHL03等300毫米口徑的產品,沒有WS-1/2/3的一席之地。對這種有趣的現實,有人分析認為這是因為WS-1/2系列和A-100等產品是航天部門研製的,沒能得到陸軍的認可。不過筆者從公開的數據分析,認為這些沒能裝備的遠程火箭炮自身的缺陷恐怕更大,尤其是WS系列火箭炮,儘管射程上填補了傳統遠程火箭炮和近程彈道導彈的空白,但其性能和費效比並不能令人信服。
衛士火箭彈有效載荷係數低

首先看投射能力,WS-1B,WS-2火箭彈的有效載荷係數比傳統火箭彈要低得多,WS-1B的180千米射程,是150千克戰鬥部下實現的,載荷係數僅為20% ,WS-2更是降低到可憐的15.56%,加上WS-1/2採用非折疊的彈翼,體積龐大,單車攜帶數量偏少,這更加劇火力投射量不足的窘境。在投射能力上的不足,是衛士系列火箭炮的劣勢,這令其無法和傳統火箭炮競爭。



衛士火箭彈的精度遠不如彈道導彈

其次看精度,WS-1一直是無控火箭彈,其精度一直不佳。四川航天工業總公司吸取WS-1的教訓,在WS-2上大幅度提高了精度。根據外售展板的資料,WS-2火箭砲採用捷聯慣導外加簡單的低成本慣性傳感器,三通道姿態控制提高控制精度,並通過彈體前部的彈翼來修正誤差。不過即使是四川航天自己的介紹,使用的仍然不是製導系統而是控制系統,這個控制系統的製導精度確實優於早期的彈道導彈如SS-1,但和新型彈道導彈相比就要遜色得多,畢竟慣導器件精度提高和成本降低的趨勢,彈道導彈也一樣收益。

20世紀60年代末的SS-1D,已經在550千米射程上實現了700米的CEP,遠高於WS-2。 SS-1的後繼者,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SS-23奧卡導彈,原始型號在500千米射程可達到300米的CEP,更是大為提高,更不要說後來的SS-26伊斯坎德爾。 WS-2火箭炮200千米射程上600米的CEP,並不足以替代短程彈道導彈。即使是射程較近的短程彈道導彈如SS-21,120千米射程上的CEP可達95米以內,國內近期開發的P12和B611短程彈道導彈在120~150千米射程上可以達到80~120米,性能明顯高得多,B611還有250千米射程的增程版本,完全覆蓋了WS-2的射程範圍。




WS-2使用了昂貴的慣導傳感器

WS-2遠程火箭彈是否值得採用,最重要的是費效比因素。俄羅斯龍捲風火箭炮和國內仿製版PHL03式火箭砲採用簡單慣性控制器件進行主動段控制,時間短對慣導器件要求低,有效地控制了成本。而WS-2的超遠射程需要在主動段和被動段都進行控制,單純主動段控制無法滿足基本的精度要求,這就意味著WS-2儘管使用“簡單廉價”的慣導傳感器,但這個廉價要比PHL03等所用火箭彈的慣導器件要昂貴得多,或者說,WS-2是不可能和PHL03這樣的遠程火箭炮在其射程內比拼成本。 2006年四川航天成果展上的WS-2資料顯示它採用了彈載計算機測算全程偏差,這樣的設計就更昂貴了。龍捲風火箭炮的火箭彈報價早已經超過100萬人民幣,PHL03改善了精度價格也不便宜,WS-2更複雜和精密的設計,造價就更上一層樓了。

根據某些傳聞,WS-2/3火箭炮還使用了GPS制導,得益於GPS的廉價終端,成本不會增加多少而製導精度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短程彈道導彈有更好的慣導設備,配合GPS仍然可以達到更高的精度,或者說WS-2仍然無法獲得更高的費效比,如果使用更精密的慣性傳感器,固然可以提高精度,不過成本也水漲船高。

WS-2其實更接近程彈道導彈

WS-2系列火箭的直徑高達400毫米,短程彈道導彈如DF-11的直徑也不過是0.8米,P12/B611的直徑更小,其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實際上,WS-2更類似於一種簡化設計的小型短程彈道導彈,而不是一種傳統的遠程火箭彈, WS-2的價格也更接近B611/P12之類的短程彈道導彈而不是WS- 1那樣的無控火箭彈。很多人看到WS-2使用“簡易”慣導設備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精度,認為它成本遠比短程彈道導彈低廉,可以揮灑彈雨大規模使用,這就陷入了思維的誤區。 WS-2這類增加了越來越複雜的製導設備的遠程火箭彈,即使大規模生產,實際價格也不可能降低到PHL03火箭彈的水平上去。另一方面來說,DF-11導彈在20世紀90年代採購價不過是100多萬人民幣,而今這個價格只能購買PHL03遠程火箭彈。

傳統遠程火箭彈本身的成本就在逼近短程彈道導彈,在陸軍執行縱深打擊時,到底是價格便宜一些同時精度低一些的PHL03費效比高,還是價格和精度都更高一些的B611更經濟,都是一個需要選擇的問題。加強了製導能力的WS-2現在可以說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沒有裝備過的WS-2有雞肋的食之無味但沒有棄之可惜,其裝備前景實在黯淡的很,出口可能是它唯一的出路。不過以目前的趨勢看,WS-2系列火箭炮的繼續改進的話,很可能進一步強化製導能力,在火箭炮的名義下做成實質上的小型短程彈道導彈,和B611等導彈競爭集團軍配屬的遠程精確打擊武器,不過這樣的話,它離廣大愛好者夢想的那一幕鋼雨的場面就更遠了。


精確制導武器的費效比優勢是客觀存在

WS-2獲得眾多追捧的原因是,不少國內軍事愛好者希望能用“數量優勢”彌補“精度劣勢”,在“費效比”上尋找一條新路。但這種主觀希望卻是與精確制導武器出現、並大行其道的客觀歷史事實相違背的。

眾所周知,精確制導武器誕生於越南戰爭,並在實戰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摧毀河內清化大橋的作戰中,美軍曾出動600多架次飛機,投下數千噸普通炸彈,損失飛機18架,仍未能將橋炸毀;改用剛剛研製成功的“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後,僅出動了12架次飛機,而且無一損傷,就炸毀了該橋。

激光制導炸彈的單價是普通航空炸彈的10倍以上,但它卻能帶來上百倍的效能收益。精確制導武器在“費效比”上具有質的飛躍,這就是最近30年各國爭相發展的原因。而回到遠程火箭炮與近程彈道導彈的對比上,因為製導部件的價格佔全彈價格的比例更低,所以在費效比方面,彈道導彈比起精確制導炸彈更加出眾。 “鋼雨彈海”般的遠程覆蓋打擊,在費用上還不如“點穴式”打擊來得低廉。
cche1079 wrote:
中國自己也很清楚長程火箭彈威嚇性質遠高於實戰能力

不然PLA繼續砸錢搞SRBM的生產/汰舊,難不成是搞心酸的??...(恕刪)


一句話,您的資訊該更新了,別活在上個世紀,現在已經是2017年不是1997年!

請自己查一查什麼是PHL-16,記得多看點英文資料,別只看中文啊!
完美女神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